【觀書坊】特殊年代的“獨立與背叛”:謝晉是中國的里芬斯塔爾嗎?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觀書坊》是觀察中國的特色欄目。


主旨在于為大家推薦一些好書,同時會與出版社或書店合作,給大家送福利,除了獨家折扣,還有精美禮品!歡迎大家捧場!


本次觀察中國聯合東方出版社,給大家送福利來了!為大家奉上王小魯作品系列《電影政治》!




文/王小魯


朱大可文中提到謝晉電影“以道德神話化解社會沖突”,其實是批評他回避真正的歷史判斷。這點雖然沒有深入,但是一個思考的維度已經隱約浮現,后來批評家徇之前行,加以深化,最終形成了共同的見解:謝晉的電影總是將道德判斷代替政治判斷,將道德敘事替代了歷史敘事。


這個批判之風延續了很久,然后這種批判能量就傾瀉到謝晉新片《芙蓉鎮》上。《芙蓉鎮》是在87年上半年公映。《大眾電影》編輯部邀請北京大學的葉朗、錢理群等人參與討論。批判整體上看相當嚴厲。



大家基本上都歸結到——謝晉對于文革的批判僅僅停留在對于壞人的批判上,認為受害者的受害來自于道德有缺陷的人,而沒有對體制等根本問題進行揭示。


王魯湘認為《芙蓉鎮》沒什么新東西。孫玉石則認為對《芙蓉鎮》期待太高,所以很失望。“就探索文化大革命的主題而言,沒有太新的開掘。”80年代中期反思文革批判文革,按說既符合官方的政治正確,也符合民間的政治正確,那是一個官民共識最多的年代!


而且本片敘事的控制成熟老辣,至今看來仍然有動人的力量,所以當北大師生一起批評《芙蓉鎮》的時候,電影評論家邵牧君幾乎是震怒了。他撰文聲援謝晉,嘲笑教授們看了片子淚泗漣漣,待都機停燈亮卻頓時露出鄙夷之色。“如果你真的被感動了,就坦然為他叫好吧!”但是,若果真叫好,豈不正是陷入到朱大可所批評的“情感的昏迷”里去了?


有兩種觀影方式,一種是入迷,一種是審視。兩者有時候不妨交織,獲得感性和理性的雙重收獲。反對謝晉模式之后的評論家們,顯然已經更為細膩,更有現代眼光,這間接實現了朱大可文章的潛力。




順著謝晉歷史講述的真誠性問題,再后來有些人開始質疑謝晉的藝術人格。朱大可在上海書城對話時,他對于當時的一些藝術判斷不再堅持,他認為當年文章最正確的部分是對于女性形象的批評,但是對于將謝晉電影歸結為好萊塢模式,他認為自己當年過于簡單了,但是他追加了謝晉電影創作的人格依附性問題,他認為謝晉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


謝晉2008年去世時,學界的一個共同判斷是謝晉在每個政治年代,都能生產出與主流意識形態匹配的優質電影來。而主流意識形態的變換是劇烈的,他卻都能流暢的敘事、流暢的工作,似乎沒有精神的糾結。


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文革結束之后, 許多人說,謝晉這人絕對不能解放,他拍過樣板戲,拍過《春苗》。其中一些人還是我的好朋友,這使我深感震撼,促使我對自己的靈魂進行深刻地剖析。


通過嚴肅的自省,我看到自己善良正直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丑惡的一面。江青一伙點名讓我去樣板戲組,這種命運固然不是個人所能左右的,但心靈的純凈卻應該是自己努力追求的。


我太愛電影了,創作權利一旦被重新恢復內心的確是很高興的,我當時所表達的感激之情反映了我身上有種中國知識分子士為知己者死、知恩必報等傳統道德的弱點,但還不僅僅止于此當中國絕大多數老百姓正在蒙受重大災難時,自己卻因為個人境遇的某些改變而產生了一些自喜和自得(雖然還不像有些人那樣不可一世)我由此窺見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淺薄和丑陋。我覺得這段經歷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恥辱,是應永遠記取的殘酷教訓。


我深感,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對事物具備獨立思考的精神。但是這個獨立思考是否可以在電影中實行?哪怕是80年代號稱改革開放的年代,當時是否能有一個超越《芙蓉鎮》的尺度去表達?如果沒有足夠的表達尺度,是否就放棄電影?在學者對謝晉的歷史評價中,為謝晉的個人歷史法找到的一致解釋,是一句顯得非常奇特的話——“他太熱愛電影了”。



楊遠嬰教授在《導演的譜系》一書中細膩梳理了謝晉的歷史:他不是延安左派也不是上海左派,他只是戲劇學校畢業的戲迷,文革之中被批斗200余次,是上影天馬廠被批斗最多的人。母親跳樓父親服毒自盡兩個智障孩子被凌辱,但他依然執迷于電影。


“他一旦獲得工作機會,便死死抓住,哪怕是戴著鐐銬跳舞。”楊遠嬰說。只要能拍電影,無論拍什么都可以,哪怕這些電影營造的政治力量恰好導致了自己親人的死亡。


他的確沒有間斷拍電影,終于成為貫穿中國60年電影史的最重要的人物。這是非凡的人生景觀!但⋯⋯這是個人的勝利嗎?后來人評價謝晉,包括評價文革中的所有人事,似乎都遇到巨大的困難,因為無法找到一個堅固與恒久的價值支點,至今中國人也沒有真正找到。謝晉是中國的里芬斯塔爾嗎?




從某個角度來說,謝晉是電影的圣僧,雖然電影不像中國畫,電影本身具有強烈的不純粹性,每個電影人其實都對此洞若觀火,尤其在那個年代,因為每個電影鏡頭都有強烈的政治指向。但電影從現實到銀幕的轉換,煥發著光影的魔力,加之龐大人數的觀眾的入迷式參與,一起促成了一種特別的榮耀。


從電影政治的角度來說,謝晉的確曾是一個丟失了主體性的人,但那幾乎無法避免,他只好通過藝術經營去尋找自己的主體性。他的確在一時制造了個人的成功,但是長久來看,他80年代前拍攝的大部分電影都被冷落或拋棄,即使被拿出來重新觀看,也被當作是一個時代的病例來加以解讀。


(本文為《電影政治》的節選)






觀察中國 王小魯 2015-08-23 08:47:59

[新一篇] 【批判】劉亞洲:中國何以告密成風

[舊一篇] 新官上任三把火?央視:認真調查畢福劍言論嚴肅處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