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世界長啥樣?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河南實驗中學的心理老師顧老師辭了職,還寫了封漂亮的辭職信:“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同為心理老師和文藝中年,我感慨頗深。這封信在網上瘋傳,觸發了我們每個人心底的“辭職夢”:有一天能跟庸碌無為的生活說再見,轉頭奔向別處的生活。就像《月亮和六便士》里,那個叫查爾斯的中年人忽然拋下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工作,拋下老婆孩子,跑到巴黎的破旅館學畫,一路忍受饑寒交迫,當碼頭工、得麻風病,到島上隱居,“終于追上了命運的烈馬(劉瑜語)”,死之前在無人知曉的山洞畫了幅巨著,沒等人欣賞,就把它付之一炬。與其說他追求的是成名的理想,不如說他追求的是“活著”本身。


我不知道那位顧老師有沒有看過這本毛姆的小說,她的事跟毛姆小說主人公有一點很像:辭職不是為了世俗理想,而是為了反抗庸常無聊的生活。“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正是對庸俗生活的一種表態。有人說,辭職就辭職,何必把辭職信寫得那么文藝而略顯矯情了呢?我覺得,連更任性的辭職都做了,順帶寫封任性點的辭職信有何不可。再說人寫這封辭職信的時候,是給領導看的,沒想到給我們這些普通圍觀群眾看的。


哪個時代都需要英雄。英雄就是要反抗我們想反抗又不敢反抗的力量,做我們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我們從英雄故事中吸收力量,尋找榜樣。對于每一個深陷瑣碎的日常,而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透過窗戶遙想外面世界的人,這封文藝的辭職信足夠為我們的想象提供素材,成為我們編制英雄夢想的線索。十幾年前,在80后剛出來混的日子,媒體對這個概念炒得沸沸揚揚,認為80后會是更自由、更自我的一代,等80后的人工作了買房了結婚生娃了,人近中年,發現還是得面對辦公室的蠅營狗茍,生活的壓力和束縛一樣沒少。按梭羅老師的說法,很多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但我們對生活的幻想還在,有時候這種幻想還在心里隱隱作痛。這時候出現這么一封任性的辭職信,自然提醒了我們曾經的生活理想。它就是俗世中的英雄故事。


時代還是有些不同了。最近一段時間,我身邊越來越多有勇氣和才華的朋友,開始選擇自由職業。我羨慕他們的自由,也敬佩他們的付出。人能忍受辛苦,但還能忍受停滯的感覺。他們在努力探索生活的可能性,這真好。我們這些還在上班的人,也忍不住想為他們喝彩。顧老師已經工作多年,她還是心理老師,一定會在課堂上反復跟學生提到理想、個性、成長、不一樣的生活。她做出這樣的選擇,尤其讓人敬佩。


只是,生活并不會就此停止。沒有了體制的束縛,其它的束縛又來了。所以有人在這封信下寫了一個評論:“錢包這么小,還是回來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生活挺小的,也挺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有一天我遇到一個來訪者,她是一個小縣城的老師,考了很多年研,想從縣城出來,一直沒有成功。那天我們也聊起了更大的世界,她說陳老師,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在大城市生活,做一份有趣的工作,結識有趣的人,就像你一樣。我聽了挺驚訝。我不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沒出過國,沒掙很多錢,也沒什么光輝的職業前途。有趣的朋友倒是認識幾個,可正因為他們的生活都比我大,也佐證了我的“小”。沒想到我這樣的小生活,在一些人眼里,也算是“更大的世界”了。


這讓我有些疑惑,到底什么才算是更大的世界?我問了下浙大的學生,你們在浙大,算不算是在一個更大的世界?什么是更大的世界?沒人覺得自己在的地方是。有些人覺得常青藤盟校的學生才算,有些人覺得去華爾街了才算,有些人覺得有名有影響力才算。我又去問了下佛學院的學僧,更大的世界什么樣,他們的答案倒是有些不同,他們說世界有多大,取決于你們的心靈修煉到什么程度,你修煉好了,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問他們是否在“大的世界”,他們紛紛搖頭表示還差得遠。

看來對大部分人來說,“大世界”都不在此時此地,而在遠方。它意味著變化、希望、豐富的體驗和更多的可能性。


我有一個朋友,早些年從公務員的工作中辭職了,原因也是,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她很幸運地找了份輕松的工作,而且只要網絡就能做。于是她開始到處旅行。印度、西藏、土耳其、斯里蘭卡……她是我見過的難得得活在當下的人。她沒想過未來,沒想過要組建、或者不組建家庭,在旅途中如果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人,也不會拒絕或留戀。我知道有很多這樣的文藝女青年,喜歡這樣的旅行故事,不過她還是有些不一樣,她像是一個達摩流浪者,更隨緣一些。


她說她有過“頓悟”的經歷。是在斯里蘭卡讀一本佛教書籍的時候,忽然覺得理解了很多事,關于時間和生命。按她的說法,“更大的世界”不是關于空間的,而是關于時間的。時間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拿來換任何東西都是虧本生意。而衡量時間長度的,并不是物理的分秒,而是我們內心體驗的豐富性。


所以行萬里路,是為了回到了內心深處。可回到內心深處的方法,并不只有行萬里路一途。就像《荒野的實踐》作者,長期在荒野居住的詩人蓋瑞. 施奈德所說:


雜務瑣事并非麻煩一堆,別以為我們一旦逃開,就可以開始“修習”,步上“道”途——其實這些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對于還沒能擺脫生活瑣事去見識更大世界這件事,我經常用這句話安慰自己。希望也能安慰到你。



幸福課 動機在杭州 2015-08-23 08:48:44

[新一篇] 幸福,就是給孩子讀書

[舊一篇] 世界上最好的人是爸爸,最孤獨的人也是爸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