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思考問題的八重境界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沒有。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于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于沒有想法。

思維的層次和境界

作者 | 梁漱溟

哲學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沒有哲學天才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哲學這項學問,只是少數人所能享的一種權利,是和藝術一樣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與科學完全不同。學科學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時間,總可學個大致不差。

與科學不同,學哲學不僅要有天才,并且還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哲學所研究的問題,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尋常隨處遇到,深遠難知究竟。

因此,各種科學都有進步,獨哲學自古迄今不見進步。

實則哲學問題并非沒有進步,只是進步無法與人共享。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擺出外面與人共見,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于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人早都解決,而后人只能從頭追問。

哲學的進步不存于正面,而在負面,即指示“此路不通”。


▲梁漱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

我不但從未動過研究哲學的念頭,而且根本未曾動過求學問的念頭。走上現在這條路,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占據在我的心里,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提得出問題,然后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為什么會不斷有問題?這是由于我很容易感覺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覺到沒有道理,或者看到兩個以上的道理。當我覺出有兩個道理的時候,我即失了主見,便不知要哪樣才好。眼前有了兩個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沒了道理,很是不安,卻又丟不開,如是就占住了腦海。或許學問大都以這種感覺為起點吧。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沒有。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于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于沒有想法。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學問,走上現在這條路,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大約從十四歲開始,總有問題占據在我的心里,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罷不能,就一路走了下來。提得出問題,然后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以下分八層來說明我走的一條路:

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

用心想一個問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形成自己的判斷。

說是主見,稱之為偏見亦可。我們的主見也許是很淺薄的,但即使淺薄,也終究是你自己的意見。

許多哲學家的哲學也很淺,就因為淺便行了,胡適之先生的哲學很淺,亦很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縱然不高深,卻是心得,而親切有味。所以說出來便能夠動人,能動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為其他人連淺薄的哲學都沒有。

第二層境界: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

有主見,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會發覺前后左右都是與我意見不同的人。

這時候,你感覺到種種沖突,種種矛盾,種種沒有道理,又種種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對各種問題,你自己說不出道理,不甘心隨便跟著人家說,也不敢輕易自信,這時你就走上求學問的正確道路了。

第三層境界:融會貫通

從此以后,前人的主張、今人的言論,你不會輕易放過,稍有與自己不同處,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親切;看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決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過的心思,慢慢融匯到你自己。你最初的一點主見,成為以后大學問的萌芽。從這點萌芽,你才可以吸收養料,才可以向上生枝發葉,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邊枝葉扶疏,下邊根深蒂固,學問便成了。

這是讀書唯一正確的方法,不然讀書也沒用處。會讀書的人說話時,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不旁征博引;反之,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

第四層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虛心了。自己當初一點見解之浮淺,不足以解決問題。

學問的進步,不單是見解有進步,還表現在你的心思頭腦鍛煉得精密了,心氣態度鍛煉得謙虛了。心虛思密是求學的必要條件。

對于前人之學,總不要說自己都懂。因為自己覺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見,完全虛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見思想,我總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見聞,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樣判斷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過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見如此而他所見如彼呢?


▲梁漱溟著《我的人生哲學》

第五層境界:以簡御繁

你見到的意見越多,專研得愈深,這時候零碎的知識,片段的見解都沒有了;心里全是一貫的系統,整個的組織。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這時候,才能以簡御繁,才可以學問多而不覺得多。

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簡單,仿佛只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很復雜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異常輕松的—所謂舉重若輕。

學問家如說肩背上負著多沉重的學問,那是不對的;如說當初覺得有什么,現在才曉得原來沒有什么,那就對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甚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講不出來。

反過來說,學問淺的人說話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詞越多。讓一個沒有學問的人看見,真要把他嚇壞了!其實道理明透了,名詞便可用,可不用,或隨意拾用。

第六層境界:運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學問必是沒到家。如果學問已經通了,就沒有問題。

真學問的人,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里完全不會用。

第七層境界:一覽眾山小

學問里面的甘苦都嘗過了,再看旁人的見解主張,其中得失長短都能夠看出來。這個淺薄,那個到家,這個是什么分數,那個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為自己從前也是這樣,一切深淺精粗的層次都曾經過。

第八層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沒有一點不透的了。

本文節選自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的演講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


騰訊思享會 梁漱溟 2015-08-23 08:49:32

[新一篇] 西南聯大:活在想象中的中文系

[舊一篇] 別樣眼光 史景遷的中國歷史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