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和紅朝末年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清朝末年 經濟生活也有一定的改善 軍事也有定遠啥的世界一流軍械
為什麼清朝還是玩完了?
請思索中共末年的情景,中共獨裁,我覺得也可以歸於強盛王朝一類,而他的滅亡會和諸多強盛王朝相似,患非外敵,而出自內部的力量。
中國的基尼係數大於4.5,貧富差距可以創造革命條件
中國內部人民民主程度不高,亦可作革命條件
中國精英人才和許多財產遠走海外,可作革命助力
我分析中共倒臺將是這樣

革命先小規模開始,
共軍鎮壓而革命愈烈,
國際關切,
國軍協助人民革命力量以及光復部分領土
諸多國家承認中華民國,
聯合國驅逐共黨,
共黨抵抗,
國軍和人民革命力量攻擊,
共黨和平投降/覆滅

現在大多零星革命是
共軍鎮壓,革命變轉衰後失敗

而革命若愈烈。。。。。。。

那中華民國國軍可以直接協助革命(美國等也會協助革命)
如果共黨利益不在,那美歐肯定要靠邊站在中華民國這邊
(現在美歐等因為有太多利益在中國,所以需要在兩岸尋找平衡點,尋求在兩邊獲得最大利益)

當前大陸民眾對國民政府和中華民國的認同和歸屬感不夠,如果不是大陸民眾起義后國民政府主動進行援助,中華民國不一定會得到國際社會和大陸民眾的認同,不管如何,促使民眾儘快認同國民政府,同時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中華民國就有機會光復大陸

后共與晚清,何其相似?

毫無疑問,共產黨在中國的統治已經進入后期,當今中國,可稱之為“后共”時期。對比晚清與后共,這兩個相距百年的封建專制王朝,從本質到形式,都有驚人的相似。電視劇《走向共和》,正因生動地展示了這種驚人相似,被指“影射”,而遭到當局封殺。

  經濟上,十九世紀,閉關自守達二百多年的滿清王朝,受到當時來自境外海上貿易(全球通商)的沖擊;而上世紀末,閉關鎖國達三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樣面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挑戰。政治上,清廷面對國內外立憲或共和變革的壓力;中共則受制于海內外民主改革的呼聲。

  晚清與后共,兩者的眾多口號、事件、與人物,甚至可以完全劃上等號:晚清主導的“洋務運動”,等于后共實施的“改革開放”;晚清國策“祖宗之法不可變”,等于后共立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晚清主張“富國強兵”和“船堅炮利”,等于后共口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軍事現代化”;晚清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等于后共所謂“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晚清首創“十里洋場”上海,后共炮制“經濟特區”深圳;晚清聲稱“千年未有之變局”,后共吹噓“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事業”;外交上,晚清有“外須和戎”,故簽《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后共有“韜光養晦”,故簽《中俄邊界條約》、擱置釣魚臺和南沙群島等爭端。

  失敗的“八九民運”,等于流產的“戊戌變法”;主導“六四”鎮壓的太上皇鄧小平,就是扼殺“戊戌變法”的“老佛爺”慈禧;被軟禁的趙紫陽,恰是被軟禁的光緒皇帝;憂心忡忡的后共高齡總理朱镕基,就是苦思極慮的晚清老宰相李鴻章;今日劣跡斑斑的中共“太子黨”,正是當年驕奢淫逸的晚清“八旗子弟”;至于官場腐敗,百年后與百年前,不僅酷似,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關鍵的一點:滿清是歷史上公認的外來政權;嚴格地說,中共也是外來政權,一個由德國人和俄國人混血的怪胎。毛澤東與中共,批孔孟而崇馬列,就是最好的見證。

  驚人的相似,不僅見于體制內,也見于體制外。清廷腐敗,但晚清多數留學生,仍對其效忠。大名鼎鼎的嚴復,是當時留洋海外、學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國后,不僅沒有為中國的徹底改造鼓與呼,反而與楊度等守舊勢力同流合污,組成所謂“籌安會”,力主袁世凱稱帝,謂之符合“中國國情”。中共禍國之時,也曾有負笈海外的“導彈之父”歸國擁護,甚至偽證“畝產上萬斤”為“科學”。時至今日,一些留學海外的中國學生學人,依然保持對共產黨的迷信。有人“海歸”后,甚至傾其所學,“貢獻”于封鎖互聯網,與獨裁者合謀,剝奪中國民眾的知情權,助紂為虐。

大清帝國的改革開放,歷史有時相似得讓人心碎

在這世紀末的最后一天,我又重新審看我們多難的歷史,我想,如果歷史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還會不會必輸給日本?
當我仔仔細細查看甲午前后的歷史數據時,我不禁十分驚訝:原來當時我們的國力不遜于日本,我們的軍力不遜于日本。 在甲午戰爭前我們也有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洋務運動)。“中國近代礦業已開始用機器采 煤,僅開平礦務局,至1889年年產量已達247,000噸,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進口。 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1890年 ,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抵制洋鐵入口,開工興建漢陽鐵廠,至1893年全部竣工,該廠 設備先進,擁有十個工廠,三千多工人,所生產的鐵除了供應本國外,還出口到美日等國 。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成立了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 電線,總長度達到一萬數千里,連廈門、臺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輕工業也在此期間 得到大力發展。1880年,左宗棠創辦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同 年,李鴻章也派人創辦了上海機器織布局,中國近代紡織業從上海、寧波、鎮江、武昌等 地向全國蔓延來。1882年,廣州開始有了自來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繼辦起了自 來水廠。近代化的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制藥、玻璃制造等民用工業都得到了迅 速發展。”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后,網上的一些同胞就感覺良好,躊躇滿志的話,那洋務運動三十年后中日的實力對比就更值得驕傲了,當時的清政府的歲入可不象今天一樣與日本有好大一段距離,而是日本歲入的1。5倍!我想有一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1872年,李鴻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是“經濟改革”的成就,而相比之下,直到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日本政府的總年收入才八千萬日元。 軍事上呢?“1884年朝鮮“甲申事變”后,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決定“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裝備了七千噸級鐵甲巨艦二艘、二千噸級巡洋艦五艘,加上其它大小軍艦,共二十多艘;南洋艦隊也擁有了二千噸級主力艦四艘,千噸級炮艦三艘;廣東、福建艦隊共有千噸級艦艇八艘。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八十多艘,這支龐大的海軍,居當時世界第四位。但這仍遠遠沒有實現李鴻章等人的理想,據他們設想,海軍主力艦要有二十四艘,而當時僅有七艘。八十年代開始,清政府還以巨資修筑了旅順、大連、威海、煙臺、吳淞、馬尾、黃埔等海防基地,裝備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自動回轉射擊大炮,以及深水軍港、船塢等配套設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營建,使中國擁有了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軍港、船塢、炮臺防御體系。僅在旅順一地,就裝備了數百門德國克虜伯大炮,成為世界著名軍港之一。洋務運動期間,陸軍也開始過渡為專門抵抗外國侵略的國防軍,這是具有近代化意義的職能轉變。

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后,命令淮軍向洋兵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把6,000多人的淮軍擴充到五、六萬人,洋槍三、四萬支,炮兵六、七個營。淮軍從1871年開始改裝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后膛鋼炮,到1884年已裝備370多門。
左宗棠所部湘軍從1863年開始建立洋槍隊,1867年進軍西北后,洋槍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槍炮武裝起來的湘、淮等近代化軍隊已經遍布東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數剩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馮子才在鎮南關大敗法軍等重大勝利,都是與清軍的新式裝備分不開的。中法戰爭中,出關作戰的滇軍主要裝備是毛瑟槍,另外還配備了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陸軍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許多軍官都經過軍事學校的培訓,軍隊的素質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戰爭初期,迅速調集二萬多軍隊開赴朝鮮和鴨綠江邊,說明軍隊的機動性也能得到明顯改善。”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共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五艘,共一萬七千多噸。既使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強于日本,也決不能說清朝的軍力弱于日本。如果我們想想今天的中日軍事實力對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艦隊,金剛級戰艦,宙斯盾系統,更不用提空軍的劇大差別。如果說我們2000年能達到小康,我問一句:我們何時才能達到象甲午戰爭時那樣的中日軍事力量對比呢?
近來一些文章,把一堆經濟數據堆起來,而且堆的很高興,就等著去東京大屠殺了。且不說日本也會發展,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可能維持那么高的增長率。我只是想問我們以前是因為經濟的原因輸的嗎?如果我們對未來躊躇滿志的話,我只想知道為什么我們以前在經濟,軍事實力都不亞于日本時輸給了它,而且輸的那么慘。
甲午戰爭不同于鴉片戰爭,不是大刀長矛對抗堅船利炮的戰爭。我又一次打開那段屈辱的歷史仔細查看。是的,我們不輸在經濟實力,不輸在軍事裝備,更不輸在愛國熱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愛國的。中日初次交鋒,日艦截住運兵船高升號,船上的清兵寧死不當俘虜,用步槍還擊日軍,最后被擊沉,絕大多數士兵遇難。在隨后的平壤等戰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戰,日軍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優勢兵力,才能攻克一個陣地。根據日軍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損失慘重,中日的傷亡人數對比是基本相當的。
但我們還有一些敗類,如清軍統帥的葉志超。當日軍拿下平壤外城時,當日戰斗就戰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少于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極為艱難。葉志超卻喪失了抵抗信心,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誤傷累累。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平壤戰役后,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鮮。
在海軍上我們也并不輸于武器裝備與愛國精神。有關中日黃海海戰的參戰實力對比大部份人都看過,具體說來基本是雙方旗鼓相當,各有所長。中國軍艦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沒有投入戰斗,參戰軍艦10艘共31000噸。日本海軍實際參戰12艘軍艦共38000噸。中方勝在巨艦大炮,裝甲厚;“定遠”、“鎮遠”都是遠東數一數二的鐵甲戰列艦。日方強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艦管帶不少是由中國留學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軍水兵也很勇敢,富于愛國熱情,士氣很高,并不亞于日本海軍。大家都知道致遠號在管帶鄧世昌的帶領下,彈盡艦傷之時勇撞“吉野”,不幸為魚雷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可很少有人知到在同一場海戰中“經遠”號負傷后,管帶林永升(他是一個留學生)臨危不懼,操輪撞擊日艦。不幸,也中魚雷沉沒,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犧牲。
我們輸在哪里?我們輸在.的腐敗。象慈禧老佛爺,要做壽,要搞慶典,修園子;反正國家的利益在她的私人利益之下,北洋的經費她可以任意取用,揮霍,而使北洋艦隊老化,無錢按原計劃購新艦,連吉野也因此又中國定造艦變成日本艦。甲午海戰旗艦“定遠”更是因年久失修,開炮竟震塌艦橋,讓整個艦隊失去指揮。還有一幫清朝的軍需官腐化墮落暗飽私囊,購來一些低劣的炮彈甚至教練彈充數。因此雖然有多次日艦中彈,卻未見炮彈爆炸。
我不明白為什么這些也是同胞的中國人這么有“膽量”,直到今天還有人敢在假藥,工業酒精兌酒,修橋上玩這些勾當,他們沒想到這是人命關天的事?


國民革命 2012-03-06 00:32:19

[新一篇] 笑蜀:拒絕「大陸化」才有中國化

[舊一篇] 胡適:國府主席林森先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