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少錢能夠增強民眾的信心?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嫉惡如仇 從善如流
楊恒均微信號:yanghengjun2013

歡迎分享轉發


這種情況如何擴大內需?擴大內需的基本點就是擴大民眾的信心。民眾舍不得花錢,把錢存起來干什么?其實就是對未來担憂,對前途沒有信心。



文 | 楊恒均


別讓游行示威的人站一整天好不好?


今天下樓,第一次選擇走左邊而不是平常走的右邊,結果一出小區就看到了路邊的標語和聚會人群,跑上樓拿照相機,拍了幾張。是農民工討要工資的聚會,他們看到我帶了照相機,就過來問我是不是記者,我不置可否,問他們怎么回事。他們告訴我,他們都是農民工,他們的地產商老板和人家打官司輸了,所以沒有辦法給他們發工資,于是他們來到人大接待處聚會遞交請愿書。他們說老板也來了,又說,已經幾個小時了,也給媒體打了電話,他們只派了你來采訪。



我說我不是記者,也沒有人派我來,我就住在省人大接訪辦公室的隔壁,今天路過。和他們聊熟后,我問,你們是老板組織來的,對不對?其中一個就承認了。我說,,因為,如果說老板不給你們工資,你們聚會示威,都會同情你們。但現在是你們老板和人打官司輸了,沒有錢給你們,而鼓搗你們來聚會。這就給我一個難題,我怎么知道你的老板打官司輸了是不是該輸?


他們聽后都認可我的說法。這些大多是來自河南的農民工,很可愛。我出去了,后來開車經過發現他們還在這里聚會。這讓我想起一件事,其實在美國和澳洲也常常有這種游行示威、聚會的。但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遞交意見書(請愿書)給當局,引起媒體關注。這兩件事也是他們組織游行示威的主要目的,組織者往往在這之前就會給媒體打電話,媒體也絕對會派人來參訪和拍照的。所以,在美國和澳洲的很多游行示威都很好玩,示威者按照約定好的時間,趕到現場,舉起牌子,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路線走一遍,有些甚至在原地轉幾個圈,等到有關部門接下請愿書,媒體也趕過來拍了照,于是解散,該干啥還干啥。




中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游行示威,那么相關部門是不是研究一下,在這方面完善一下法律,如果說《憲法》已經不承認了,那至少也應該搞一個規章制度,對這種游行示威有一個固定的程序,別動不動就驅散,或者任其消耗。不如相關部門馬上出面了解情況,保證一定時間內給一個答復或者提請有關部門主意,同時,也建議一些媒體關注這類事件,或者在報紙雜志開辟專欄,有這種事就簡單報道一下,別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天下都和諧一片的樣子。


四萬個億里有多少錢用來增強民眾的信心?


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來得突然,去得緩慢,拋開經濟層面的原因,很多經濟危機同時也是一場信心的危機。如果大家看到這一點,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擴大內需、增強抗擊危機的信心成為主要的應對之策。


溫總理說得好,對付經濟危機,就是要用增強信心來對抗。問題在于,對抗經濟危機,采取什么措施都并不難,而且也可以立即見到成效,唯獨這增強信心,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就算有人找到了良策,也出手了,卻也不知道如何計算成效。


例如就拿擴大內需來說吧,中國老百姓不是沒有錢,中國的私人存款之高,世界第一。如果大家愿意拿出一小部分錢出來花費,我們就可以大大減少對美帝國主義等西方列強市場的依靠,可是,我們的老百姓不但舍不得花錢,而且我們那些好不容易存款達到一百萬人民幣的精英們,第一個念頭就是:用這一百萬兒子送到西方去讀書!


這種情況如何擴大內需?擴大內需的基本點就是擴大民眾的信心。民眾舍不得花錢,把錢存起來干什么?其實就是對未來担憂,對前途沒有信心。以前常常聽人說外國人花未來錢,就是拼命貸款享受,中國人拼命存錢,甚至連到口袋里的錢也舍不得花費。這固然東西方的一種消費模式,但也隱含著國民對一個國家的信心,對自己在這個國家里的前途的信心。如果我們看不到前途,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老無所養,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會不會流落街頭,我們有多少錢也還不敢“亂花”的,要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怎么樣擴大內需?如何增強民眾對國家的未來和自己的前途的信心,這也是在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相信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而且我也聽說有關部門在思考,而且出手了。只是我怎么也想不通,他們怎么總是對同一個問題,會搞出和我們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完全不同的答案呢?


我說的是媒體控制,有人發話了,說危機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多搞正面報道,較少負面消息,這樣人民的信心就會增加——你讓我怎么說你呢?一個把自己的民眾當成白癡的國家,你能夠指望老百姓對你有信心嗎?


老百姓就是生活在現實之中,可你偏偏要加大投資限制媒體,不是從現實中幫忙老百姓介紹負面的東西,而是從新聞媒體和互聯網上減少“負面消息”,以為這樣,老百姓就開心了,就信心百倍了,就開始花錢,也就擴大內需了——


唉!我都沒力氣說了,你告訴我,我們投資的四萬個億里有多少錢可以增強民眾的信心?


文學女青年,哦,哦——


從英國來廣州的作家馬建受中大艾曉明教授邀請舉辦一個講座。馬建是著名作家,雖然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但還記得那句“伸出你的舌苔,里面空空蕩蕩”。這場題為《文學精神和歷史承担》的講座吸引了一些中大中文系的同學,不過很失望,人數不是很多。而且更讓我失望的是,當馬建問誰讀過他作品的時候,同學里幾乎沒有人讀過,倒是我們一起來聽講座的一群幾乎都舉起了手。我們這些人包括鄢烈山、胡杰、笑蜀、郭艷、野火、野渡、劉安平以及特意從深圳過來的趙達功兄。


講座不錯,但仍然讓我忍不住想起,至少在中國大陸來說,文學已死。聽說現在最好的小說家是郭敬明,希望他再接再厲,徹底把中國的小說和文學弄死還不算,弄得三輩子都翻不了身。


講座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無聊的時候,我掃了一眼前面的學生們,拍了一張照片,仔細一看,大吃一驚,原來,聽講座的學生幾乎是清一色女學生——


啊——文學女青年,啊——文學已經死了,但還有這么多文學女青年愿意為他們獻身?哦,哦……


楊恒均 2008-12-8



楊恒均 2015-08-23 08:55:44

[新一篇] 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推測當權者

[舊一篇] 劉晨:基層干部為什么“不作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