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追求天堂的人所得到的是地獄 禁毒日書單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今天是“6·26”國際禁毒日,也是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在日前舉行的“2015中國禁毒論壇”上,相關人員透露,目前我國登記濫用合成毒品人員數量是2008年同期的6.5倍,年均增長速度超過40%。截至去年年底,全國累計登記的吸毒人員有295.5萬名,估計實際吸毒人員超過1400萬,這意味著我國每百人中就有一人吸毒。榮格曾說:“無論是酒精、嗎啡,還是幻想,上癮都不是好事”,今天推薦的這7本書,有關毒品、有關上癮、有關人類的需求……




可卡因傳奇

作者:[英]斯特里特費爾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05-01


“2000年前,很少有人會因為喝酒致死,因為沒有人知道如何蒸餾酒精。他們釀造的酒勁兒很小,沒什么危害。如今,在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買到各種顏色和口味的純度為100%的酒精,這樣很容易讓人喝的一醉不醒”,“吃水果和嚼甘蔗很少會使人體重超標,但糖一旦被提純出來,只要你把它一吃到肚子里,幾乎立刻就會導致肥胖。科學花費幾個世紀的時間對種種消費品進行蒸餾和提純,以便使人們從其中得到最大快感。對古柯和可卡因來說也使同樣。無論是嚼食還是當茶喝,古柯本身并不危險。古柯葉中的可卡因含量很低,因此是無害的。但如果將可卡因從葉子中分離出來,吸入你的鼻孔或注入靜脈,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古柯以可卡因的行頭殺回美洲后,所到之處無不人仰馬翻。政變、腐敗、謀殺,美洲后院濃煙滾滾,山姆大叔自顧不暇。毒品向國家、社會和文明宣戰。窮與富、白與黑、靈與肉,可卡因教唆著階級的對峙,刺激著失落和渴望,將理性變回了獸性,上演了人類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幕血淚史。


✈✈



人造天堂

作者: [法]波德萊爾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08-12


1860年,《人造天堂》剛一出版就廣獲贊譽,它是作者發表于1851年的《酒與印度大麻》和1860年出版的《人造天堂》兩篇文章的合集。七年之后,波德萊爾,這位法國最重要的象征主義詩人之一,在度過了悲劇性的一生之后,死于鴉片依賴。該書中,波德萊爾用極其細膩、抒情的語言,描述了酒、尤其是印度大麻和鴉片給吸食者帶來的種種奇妙、精致、如夢如幻的體驗,讀來仿佛身臨其境。他筆下那種時而美妙,時而混亂,時而莊嚴的迷醉感,恰似一座人造的天堂,一個輝煌但卻虛假的世界……


“我要寫的書不純粹是生理學的,而是倫理學的。我要證明的是,那些追尋天堂的人所得到的是地獄,他們正在成功地準備著這個地獄,挖掘著這個地獄;這種成功,如果他們預見到的話,可能會嚇壞他們的。”1864年,波德萊爾在布魯塞爾演講時如是說。


✈✈✈



上癮五百年

作者: [美] 戴維·考特萊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8


“哪兒的廣告人都知道,要想吸收年輕的吸煙群,就得把香煙塑造成解決年輕人心理困惑與社會焦慮的東西。那時候的年輕人買煙并不是為了享受尼古丁,而是為了裝點自我的門面。在他們看來,香煙象征獨立、性感、不服從權威。為了擺出姿態而吸上煙的后果如何,十幾歲的年輕人不會去看,即使看了,也是透過一知半解的模糊眼鏡去看。他們正是拉風的品牌最理想的推銷目標。”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你是“癮君子”嗎?也許你會說我不是,我不吸毒,可是只有吸毒的人才是癮君子嗎?本書中的癮品,是中性詞,泛指合法與非法、溫和與強效、醫療用途與非醫療用途的麻醉及提神物質。三大宗:酒精、煙草、咖啡因;三小宗:鴉片、大麻、古柯葉。癮品貿易盛行于一個饑渴心靈取代了饑餓肚皮的世界。日子過得無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滿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轉換精神狀態。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貧窮之際,正是煙草等新興癮品成為大眾消耗品的重要時機。這些東西是對抗難堪處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離現實桎梏的新手段。


✈✈



流行音樂與毒品的歷史

作者: (英)哈里·夏皮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


若是不理解“藥物”的作用,我們便不可能理解近百年來的英美流行音樂史。藥物和流行音樂的糾葛,早在唱片工業尚未發明的年代便已存在,可惜面對這樣至關重大的題材,真正深入淺出、命中要害的論著始終付之闕如。


這本書生動地論述了不同的“藥”對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乃至于樂手的人格與生活起了哪些具體作用,也讓我們知道了這些年來,“藥”與“毒”的界線,是如何隨著政客的口水、輿論的風向而與時俱變、此消彼長。它讓我們明白“藥”從來都不只是“個人選擇”、“誤入歧途”,而永遠都和巨大的文化圖景有著盤根錯節的牽扯。流行音樂作品中的“藥物風景”,則往往誠實地映照出音樂人的逞強、脆弱和矛盾,它們有時坦白得令人不忍,有時“編碼”成自己人的語言。這本書可以是一把“解碼”的鑰匙,讓你我得以近身窺看那些音樂所從出的情境,這里沒有口號式的標準答案,卻有遠比神話傳奇更復雜、更生動的人間實景。


✈✈



迷幻異域

作者:馬修·柯林/約翰·高德菲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年: 2002


打從一九七七年出版以來,《迷幻異域》一直是跳舞文化最重要的論述。本書奠基于扎實的背景研究,以及針對關鍵人物的第一手訪談。它深入探索快樂丸文化的文本、意識型態與迷思,細細描繪初嘗快樂丸的狂喜經驗與從高峰跌下的低落期,也剖析了這場英國最重要的青年文化的社會歷史背景。


當快樂丸的能量逐漸耗盡,烏托邦夢醒,卻不是電音文化的死亡。當這個由快樂丸點燃的瑞舞文化所建構的團結不可避免地沿著階級、種族和地域分裂開來,或者被主流體制收編時,創作者也不斷投入開發更多元的電音舞曲,運動者則不斷尋找新的DIY反抗模式。


✈✈



迷藥

作者: 邁克·米勒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 2007-4


墨西哥人則將熱帶雨林中生長的蘭花取名為陰蘭,有“太陽之母的陰部”的意思。當地的原住民男性會說:“我的妻子身上有陰蘭的香味,讓我全身發熱。”而墨西哥的女性則將陰蘭的果實當作迷藥中的極品,她們相信陰蘭在身體中消化后,精髓便會竄遍全身,從皮膚發出香味,直達愛侶的鼻內。


作者從人類最普遍的官能享受和最隱秘的心理體驗入手,寫了四千多年來迷藥如同暗夜中的巫女幻化出諸般形態,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毫不避諱享樂與情色,直接引用伊壁鳩魯的話為享樂正名:“人難道該暴殄天物嗎?人出生難道只是為了采擷最苦的果實嗎?在凡人腳邊盛開的花朵究竟為誰綻放……縱情于神暗示我們的種種歡愉,乃是取悅神的方式,我們的需要乃是源自她的法則,面我們的欲望則是來自她的靈感。”迷藥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繼續存在下去,如果你沒有那么害怕去碰觸這個題目的話,這本書實在是很有趣的一本書。


✈✈



搜尋忘卻的記憶

作者: [英]理查德·達文波特-海因斯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08-9


毒品本身并沒有驅使癮者犯罪,而是對毒品的需要令他們犯罪;并不是毒品的供應使一個吸毒者變成罪犯,而是供貨的不合法性;對吸毒者強制戒毒和懲罚性治療通常效果不佳。毒販不討厭法律的施行所帶來的風險,而且始終都不討厭,因為高風險總是帶來高回報。對毒品交易犯罪的制裁或許用意是好的,或許會取得一時或局部的成功,但總體來說,這些法律的主要作用卻是刺激交易……


該書講述了五個世紀以來癮君子和吸毒者的故事。其中有君主、首相、偉大的作家和作曲家、傷兵、過勞的醫生、壓抑的家庭主婦、筋疲力盡的勞工、精力充沛的商人、花花公子、性工作者、流行歌星、衣衫襤褸的失敗者、身心疲憊的青少年、反叛的學生、貧民區的窮人、狂歡中興高采烈的年輕人。書中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城市和郊區,發生在倫敦和巴黎,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鄉村,尤其是在南美洲、東歐、西北非和東南亞。


李二號整理自網絡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56:18

[新一篇] 柴靜:周云蓬永遠不聽話 鳳凰副刊

[舊一篇] 在幻覺和夢囈造成的錯亂中接近冥冥的真實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