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圣地--白云莊 虞浩旭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書院圣地--白云莊

虞浩旭

虞浩旭,天一閣博物館制館長,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歷代名人與天一閣》《娜嬛稿地--天一閣》《書院圣地--白云莊》《浙東歷史文化散論》《麻將的歷史與文化》等,發表論文50余篇。

在寧波城西門外管江岸,平疇中白墻一堵,烏瓦數片,那便是白云莊。白云莊是四明望族萬氏的別業,是中國十七世紀偉大的思想家黃宗羲講學的地方,是甬上證人書院的所在地,是清代浙東學派的發祥地。

四明萬氏史略

白云莊原是萬氏的產業。萬氏家族在有明一代為甬上望族,祖籍安徽定遠,始遷祖為明威遠將軍萬斌。萬斌子萬鐘襲父爵,防守寧波,有功,封寧波指揮僉事。此后,子孫定居寧波,世襲指揮僉事。萬氏“有事則著武功,承平則顯儒術”。一門之內,“四忠三節一義”,氣節之盛,震爍古今。自第七世萬表始以儒術顯,其子達甫、孫邦孚皆有文才。至第十世萬泰時,“棄累代戈矛之傳,以文史代馳驅”,棄武從文。

萬泰生活在中國歷史上較為特殊的時期,史稱“明末清初”。明末清初經歷了社會的大動蕩和改朝換代的巨變,給人以“天崩地解”之感。萬泰與黃宗羲、陸符從學于蕺山劉宗周,毅然以名節自任,為明末復社成員。尤其是他與同邑陸符廣交當世賢豪四明才彥,以移風易俗為己任,與諸子激揚名節,扶掖后進,開明末清初寧波學風。

寧波歷史文化二十六講

為浙東學人領袖。

萬泰有八子,曰:斯年、斯程、斯頓、斯昌、斯選、斯大、斯備、斯同。萬泰與黃宗羲道義相砥礪,憂患相提護,氣宜之篤,尤過尋常。因令諸子師事黃宗羲,均有成就,或經學,或史學,或理學,或文學,卓絕一時,世稱“八龍”。

甬上證人書院

1.黃宗義講學甬上的原因

首先,黃宗羲“生平師友,皆在甬上”。黃宗羲與甬上有極深的淵源關系。他雖然年輕時受業于紹興劉宗周,但自幼跟隨父親黃尊素于甬上,故在弱冠之年便結交甬上人士。黃尊素(1584-1626),字真長,號白安,余姚城東黃竹浦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曾任寧國府推事,天啟二年(1622)升御史。黃尊素為明季東林黨骨干,后被鬧黨所害。崇禎即位后,追贈黃尊素為太仆寺卿。南明弘光朝時,又追贈謚號“忠端”。當時曾授徒于鄞縣董德稱家。黃宗羲自己曾言,他有志于學,得力于其好友陸符和萬泰。他在《思舊錄》中說:“余之學始于眉生,成于文虎”。眉生,即沈壽民,安徽宣城人。在《萬悔庵墓志銘》中說:“余束發出游于浙河東,所兄事者兩人,曰陸文虎、萬履安”。看得出,陸符與萬泰對黃宗羲的深刻的影響。

明代結社盛行,雖然浙東風氣后開,但也應和其中。當時與黃宗羲相過從者,除陸符、萬泰外,鄞縣尚有董天鑒、董守諭、李鄴刷,慈溪有劉瑞當、姜額愚及馮元飏、馮元飚兄弟及其弟子帶皇、道濟元著、次牧、躋仲等,也是“無月無四方客,無會不與諸子相微逐”(黃宗羲《劉瑞當墓志》)其交游之廣,由此可見。

其次,黃宗羲見抗清之事不可為,轉而著述,講學。清兵南下后,社中人士多參加抗清復明之義師,而黃宗羲率里中子弟數百人從監國魯王抗清,號“世中營”,授職方主持,改監察御史。魯王敗走人海,宗羲猶結寨四明山,人海探魯王,受左副都御史。其時,黃宗羲與王翊、馮京第等聯系更加緊密,與甬上抗清義士互通聲氣,曾為志士余若水、周唯一撰慕志銘。而自陸符、萬泰去世后,又與高鼓峰(斗魁)輩最為相契。雖然黃宗羲遍游天下,廣交四方英士,但其學問淵源和學侶卻在甬上。

后來,黃宗羲見反清復明之事不可為,遂絕望于恢復,乃奉母返里,開始專志于著述和講學。

黃宗羲學問波瀾之壯闊,人格之崇高,所以隱居之后不久,便開始應邀講學。康熙三年(1664),應著名學者呂留良的邀請,黃宗羲至浯溪(今日桐鄉崇福鎮)講學,先在城西呂氏家園--梅花閣,后在呂家東莊。康熙五年(1666).至海昌(今寧海),讀書講學。康熙六年(1667),鑒于其師劉宗周所辦之越城證人書院輟講20余年,乃與同門學友姜希轍、張應鏊重舉證人書院之講會,前后四年。黃宗羲《董吳仲墓志銘》(《南雷文定》三集卷二)曰:“先師立證人書院,講學于越中,至甲申而罷講。后二十四年為丁末,余與姜定庵復會講,修遺書,括磨斯世之耳目”。其間甬上學子也多往與會。正因為如此,黃宗羲來甬講學也順理成章。

再次,清初甬上學子已有結社論學之風和請謁行動。其時,寧波青年學子萬斯大、萬斯備、萬斯同、萬言等組成了“文業會”和董允璘、董允瑤、陳芝紫、陳錫嘏、陳自舜等組成了“澹園社”。康熙四年(1665),他們共同組成了“策論之會”。同年,萬斯大偕同甬上學友二十余人去余姚請謁受業,為一時之盛事。黃炳后所撰之年譜云:“康熙四年(1665),公五十六歲,春,甬上萬允宗、季野、陳介眉、夔獻、董在中、吳仲、董巽子、柱等二十余人咸來受業。"全祖望《續甬上耆舊詩》則云:“乙巳之春,甬上諸子始執貨于姚江黃氏之門。(其中萬氏子弟在此前已受業黃氏門下)時同行者:陳夔南赤衷,張旦復汝翼,馮藎仲政,陳非園紫

寧波歷史文化二十六講

芝,范國雯光陽,陳介眉錫嘏,董在中允稻,董二嘉允珂,董斃子道權。陳小同自舜,董俟真允瑋,鄭禹梅梁,萬公擇斯選,萬允宗斯大,董吳體允璘,仇石濤云蛟,萬貞一言,仇滄桂兆鰲,王文三之坪,萬季野撕同。張天因士培,張心友士城,張梅先九英,李錫農開,張鷺薦九林,陳和仲寅衷,錢漢臣魯恭,凡二十七人。"二十七人集體請謁受業,這在學界是一件何等響應、何等榮耀之事。后來請謁受業的弟子又"益以高揆采宇亮,黃旦腸道輝,陸修侯(盛),張有斯琨,一時束修之彥皆萃矣。”這件事對黃宗裝的觸動極大,由此揭開了雨上證人書院的字幕。

第四,黃宗美對紹光學風不滿,對雨上學子奇子厚望。黃宗羲在紹興講學,而紹興學子熱衷于功名,因面黃宗教對紹興學風的不滿,促使他來雨講學。黃宗羲《董吳仲墓志銘》:“丁末(1667)余與姜定庵復講會.……然越中類不悅學,所見不能出于訓古場屋,而雨上之間風而興者,一時多英偉高明之士。”全祖望《續雨上者舊詩》也說:“故先生自言生平師友,皆在甬上,及風波稍息,重舉證人之席,雖嘗一集于公稽,再集于海昌,三集于石門,而總不甚當先生之意。嘗曰"甬上多才,皆光明俊偉之士,足為吾薪火之寄。"而吾甬上當是時經史之學尉起。"晚年的黃宗羲希望自己的學術能有傳人,寄厚望于甬上,而事實證明甬上學子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此外,黃宗羲與姚江書院的主持沈國模、史孝咸觀點迥異,未能在姚江書院一展所學,也是促使其來甬講學的原因。

2.講學經過和教育方法

康熙六年(1667)五月,黃宗羲首次來甬講學,“策論之會”改名為“證人之會”,同年又改為“講經會”。康熙七年(1668),黃宗羲再次來甬講學,“遂以證人名之”,創“甬上證人書院”

甬上證人書院會講地點不一,曾在城內廣濟橋高氏祠、延慶寺城西白云莊、黃過草堂(張氏宗祠)、陳菱獻家等處會講,而白云莊是黃宗羲在甬上講學時間最長、最為固定的場所。

當時會講的形式是:里中諸賢一月群集兩次,集會時文人們皆衣冠楚楚,手執經書,很有次序地就座。講經會一開始,先由司講者就某一論題進行闡述,一俟講畢,與會諸生即可對所講問題展開講座和爭辯,互相商榷與探討氣氛相當熱烈。如此研討要整整一天,中午與會者只在講堂用一餐便飯,惟有兩菜,更沒有酒,相當簡約、儉樸。諸家子弟凡年齡在十歲以上者,均要求跟隨聽講,以增知識。這些年幼的

學子,皆顯得彬彬有禮,參止得體,所讓觀者嘆服。而黃宗表則時至甬上解感釋疑,在中國300多年前有如此常術民主氛照的研討會,確是難能可貴的。時人以"言論豐采,翕然可觀”"講道論心,極一時師友之盛”等贊語相評價,足見黃宗在甬上講學的影響,其辦學宗旨為“經世致用”,所習課程有經學、史學、文學、歷算等,

甬上證人書院前后聽講的有100多人,其中有弟子66人,被黃宗羲推許者有18人,或長于經學,或長于史學,或長于文學。自此開創浙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浙東學派

浙東學派在順治年間開始形成,中經康熙、雍正直至乾隆,先后連續四朝,涌現了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邵廷采、全祖望、邵晉涵、章學誠等杰出的學人,其中當以黃宗羲為第一代:后由萬斯大傳黃氏經學,萬斯同傳黃氏史學,為第二代;又有全祖望私淑黃宗羲。傳經、史、文獻之學,為第三代;最后由邵晉涵、章學誠等發展史學理論,開創了古代方志學,并對浙東學術作了較全面的論述。

這個學派遠承宋元以來浙東史學的優良傳統。近受王陽明、劉宗周哲學思想的啟蒙,倡導經世致用,并通過著書講學,師友相傳

黃宗羲講學場景(蠟像)

寧波歷史文化二十六講

為浙東地區培養了一大批有識之士。

清代新東學派繼承、發展了浙東學術史上的優良傳統,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學風和精神追求。關于這點,章學誠在《浙東學術》一文中作過評細的總結,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反對門戶之見。浙東學深的史學家雖然有自己的宗旨,卻反對樹立門戶,主張學派之間,相互尊重,互相推服。在清代漢宋門戶之個越滴越規的時候,漸東學派不僅不介人,而且對這種無謂的紛爭表示反對,主張在學術上兼取未陸之長,并蓄漢朱精華。這一治學風氣,是由黃宗美開創的,他研究歷史,書院講學,無不本著這一精片。在《明儒學案》一書,對于不同學者、不同學派都一視同仁加以研究,而反對"今之君子必出一途"的作風。黃宗羲提倡的學術上反對門戶之見的精神,為其學生萬斯同,以及邵念魯、私淑弟子全祖望等浙東學者所繼承和發揚,至于章學誠更是這一精神的大力提倡者,遂形成為浙東史學的共同特點。這不僅是他們對歷史學發展的一大貢獻,而且對整個學術的發展都有巨大貢獻。

二是貴專家之學。章學誠說:“浙東貴專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習而習”。所謂"貴專家”,其實就是貴有獨創精神的專門之學,貴創造發明,不停留在單純為前人的著作注釋考訂上,這一精神也是由黃宗羲率先樹立的。作為一代大師的黃宗羲,其學識之博大精深是不言而喻的,對上下古今,天文地理,九流百家,無不精研,但他并不以淵博聞名,更重要的在于他有獨創精神,能夠自成一家之說。他在學術上便是以多方面的專精而著稱的。他的《明儒學案》開創了我國學術思想史編纂的先河,創立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他的《明夷待訪錄》則是一部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啟蒙著作。其后萬斯同、全祖望等雖都是博聞強識,但也都專精于史學。這一精神,在章學誠那里益發得到發揚光大,他不僅在理論上專門論述博約關系,而且在所著《文史通義》和《校讎通義》兩書中,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獨到見解。可見,清代浙東史學大師,都是各有所長的專門名家。

三是主張學術經世致用。這一優良傳統在宋元以來便是浙東學派的共同特殊性征,更為黃宗羲所繼承發揚,并成為清代浙東史學的治學宗旨。黃宗羲所從事的學術研究,具有十分明顯的"經世致用”色彩,他的《明夷待訪錄》便體現了這一點。而他整理明代文獻,編纂《明儒學案》等等,也都無不刻意于研究治亂興衰、利弊得失、拯

救學風。他教育學生的都是“有用之學”萬斯同、那念魯、全祖望、章學誠等治學也無不注重"經世致用”。萬斯同曾說:“經世之學,實儒者之要務,而不可不宿為講求者"。邵念魯則說:“文章無關事道者,可以不作;有關事道者,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極,亦不妨作"。他的《治平略》《史略》等著作,便是經世之作,章學誠更從理論上反復論述學術必須"經世致用”“有補于世”“有體有用”,反對“空言著述”。

此后浙東學派影響尚存,承其余緒者,如定海黃式三、黃以周父子等,雖受乾嘉學風的影響,也講經世致用。到了晚清,朱一新遠宗黃宗羲,主漢宋兼采,謂"致政之法存諸史”,仍浙東學派之繩墨。而余杭章太炎,為博學涉多方,尤精史學,受章學誠的影響甚深。其弟子朱希祖之史學,錢玄同之文字音韻,周作人周樹人之文史,受浙東學派的間接影響,其痕跡是很明顯的。而且因為浙東學派講經世致用,留心民生經濟,所以易于接受革命思想,浙東文士清末很多變

成為革命的先驅,章太炎還是清末民族革命的領袖。 書

遺跡與陳列

自民國以來,白云莊一直作為紀念萬氏先賢和黃宗羲的建筑面存在。1963年3月13日,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白云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整和重新公布,1983年5月6日再次公布白云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歸屬于“歷代名人紀念建筑及墓葬"一類,并指明為"明末清初黃宗羲講學處”。1980年10月始,分兩期對白云進行了維修。一期工程主要維修白云莊主體建筑和萬氏三座墓葬;二期是修復已倒塌的萬家莊--萬氏原祠。修復萬氏原祠,系遷建原佑圣觀的一座五開間的清代古建筑,第二期工程至1984年結束,這是白云莊建國以后的第一次大修。為配合1986年10月舉行的首次“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自1985年起,寧波市文管會辦公室著手籌備白云莊增添設備、開辟陳列室等工作。

當時整個陳列的布局為:坐西朝東的“白云莊”按當年黃宗羲講學時的原狀,懸“甬上證人書院”匾,中堂掛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像,后偏屋即為“黃宗羲史跡陳列室”;萬氏原祠懸“萬斯同故居”,中堂掛萬斯同像,明次間陳列浙東學派代表人物萬斯同、鄭梁、全祖望、章學誠等史跡。各室都掛名人字畫,以烘托氣氛。而白云莊的環境整治工作同時進行,征用土地2.17畝,修筑圍墻200米,遷建明代

寧波歷史文化二十六講

大門一座。1986年10月,白云莊正式對外開放,寧波又增添了一處對

外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莊自開放后,于1989年春由旅居海外的萬氏后商出資對萬邦孕墓進行了維修,又由政府出資征用土地4.95畝,使白云莊始有今日規模。1991年下半年,利用拆遷的清代建筑,移建至萬氏原柯南、作為接持和辦公用房,白云莊的建設基本完成。

然而隨著時向的推移,城中村白云莊周圍的環境日益惡化,村民將大量房屋出租給外來人口,違章建筑不斷出現,臟亂差現象嚴重、白云莊這顆昔日的明珠漸漸失去光彩。社會有識之士和廣大文史愛好者不斷呼吁整治白云莊周邊環境,還白云莊以學術圣地的本來面日。2002年,越市里對城中村進行改造的大好時機,有關部門認為白云莊"是目前找市市區內不可多得的、學術內涵極其豐富、展示寧波歷史上最高理論成果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決定“高起點、高水準地建設好白云莊學術博物館,爭取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建設白云莊的任務于是年五月最后落到天一閣博物館。

白云莊浙東學術博物館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保護文物本體,整治周邊環境;突出主題思想,展現學術精華;策劃整體開發,達到一流水平。基本目標是:把白云莊建設成為保護與弘揚浙東學術文化,繼承與創新浙東人文精神,培養與提高寧波城市文明水平的浙東思想文化搖籃--浙東學術博物館,并正式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基本構思是:以文物保護為基礎,學術研究為核心,陳列展示為手段文庫建設為重點,開展學術研討,提升學術地位;創意主題活動,引導市民參與;普及大眾服務,教育休閑兼顧。既從歷史的角度,反映浙東學者著書、讀書、藏書、教書以及“經世致用”的優秀傳統,又從新的視角,用新的手法,建設寧波人特有的精神家園。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或說條件尚不具備,主要是新文庫的建設未能實現,構想不能完全實行,只完成了對白云莊房屋和墓園的整修和白云莊浙東學術陳列。

白云莊浙東陳列主要圍繞“有事則著武功,承平則顯儒術--萬氏世傳與家學”、“證人一瓣遺香在--甬上證人書院”、“講會甬上,啟導后學--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三部分來進行。白云莊的后偏屋為“萬氏史跡陳列”,以木刻故事畫的形式介紹四明萬氏十三代人的武功文業。正屋中懸“甬上證人書院”匾,下為全祖望《甬上證

人書院記》,整個廳堂作黃宗美雨上講學情景復原陳列,兩壁對黃宗羲雨上十八高弟做逐一介紹。萬氏原祠為“清代浙東學派”陳列室,中堂掛萬斯同像,上懸"經世致用”四字路,室內和四壁介紹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黃宗羲、李鄴朝、萬斯大、鄭寒村、萬斯同、全租望章學誠及其著述,并上溯浙東學術之淵源。

至此,白云莊成為寧波又一個新的文化旅游景點。


2022-12-08 19:00:50

[新一篇] 月湖建筑的人文主義 裘燕萍

[舊一篇] 《南明史》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