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國的社會與政治面臨著重大變局,文化生態與文化體制即將迎來深刻的變化,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誰能穿越世事紛紜,看透歷史的變數?被郭沫若斥為“粉紅色”作家的沈從文,在一封信里透露出了深刻的歷史預感:“大局玄黃未定……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發展,中國行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則無可懷疑。”
本書在參考大量報刊、日記、書信、傳記、回憶錄等資料的基礎上,從具體的歷史細節進入1948年的歷史現場,廣泛涉及文學作品、歌曲、演出、出版、校園文化、文學與政治的互動等等各個方面,通過對朱自清、蕭軍、胡風、丁玲、趙樹理、沈從文等著名文化人個體命運的揭示,探討了文學與政治、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力的種種糾葛,對共和國初期文化體制的形態及成因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本書材料豐富,文字生動,敘述富有張力與內在激情。雖是歷史著作,但洋溢著強烈的現實關懷,是錢理群先生備受好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了解那段歷史,乃至當代共和國史的重要著作。
目錄:
一、面對轉折——1948年1、2月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沖擊波——《人民日報》傳出的信息——蔣介石的元旦訓詞——《文藝先鋒》宣布的官方文化政策——《大公報》和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信仰
二、南方大出擊——1948年3月()
《大眾文藝叢刊》與中共對文藝的領導——文學黨性原則的明確提出——“我們”文體的新特征 ——以思想斗爭(批判)為發展文藝的中心環節——三面出擊:郭沫若怒“斥”沈從文、朱光潛、蕭乾代表的“反動文藝”;批判路翎、姚雪垠、駱賓基等作家的小資產階級創作傾向;對胡風及其朋友的批判與警告——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警惕與防范——以解放區文藝為樣板的“人民文藝”的大力倡導——新的美學原則,文藝創作、批評模式在建立中——對五四與魯迅的再評價:爭取文化領導權與正統地位的自覺努力
三、校園風暴——1948年4、5、6月()
學生運動與校園文化——群眾歌曲的革命功能——革命盛大節日里的活報劇演出——漫畫:精神原子彈——朗誦詩的政治性、群體性與行動性——狂歡的廣場文學(藝術)——大學教師在學潮中——自由主義教授的困境、掙扎與分化——師生共識:為自由、民主的新中國而斗爭
四、詩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40年代末的詩歌刊物與流派——前期《詩創造》的兼容并包性——在內外壓力中掙扎—— 新的現代主義詩歌流派的孕育與聚集——《詩創造》的改組與《中國新詩》的創刊——40年代末現代主義詩歌與革命現實主義詩歌的相通與對立——“中國新詩” 派詩人與七月派詩人的相通與分歧——共同的命運
五、批判蕭軍——1948年8月(一)()
蕭軍:永遠的精神流浪漢——集權、秩序、規范與獨立、反叛、自由之間——蕭軍與王實味事件——《文化報》與《生活報》的論戰——大規模的有組織、有領導的“批判蕭軍反動思想”的運動——五四啟蒙主義話語與革命話語的爭奪戰——知識分子與新政權的關系——言論自由的尺度——知識分子“自由職業者”身份的消失——“大批判”思維、文體的開創——對“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出示黃牌——人們期待中的蕭軍的反應
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
朱自清的“背影”——晚年心境的沉重面——1928年《那里走》的困惑,二十年后再思考——對知識分子邊緣位置的正視與“懸空感”——向下層人民尋求支撐點的欲求與害怕失去自己的矛盾——既“調整”又“保持”的文化(學術)選擇—— 溝通五四個性主義話語與集體主義革命話語,溝通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雅俗共賞、兼容并包、多元發展的文化理想——本不合時宜,卻被大用的結局——追悼中的“學者與文人”的朱自清——朱自清轉變問題的提出——革命話語對朱自清的改造——革命話語與民族主義話語的結合:毛澤東的蓋棺論定
七、胡風的回答——1948年9月(一)()
胡風向“明天”撲去——他眼里的路翎《財主底兒女們》的異質性與挑戰性——受傷的狼的突圍與出擊——以斗爭為中心的思維、情感與心態:批判者與被批判者的同一——自覺地捍衛五四傳統:“與無形的封建的中國的斗爭”;堅持啟蒙主義;反對向 “舊形式”投降——胡風要為他漠視批判者的警告付出代價——胡風與毛澤東心靈的相通——胡風的悲劇:從支持(擁護)出發的對抗——留下的最后一個美好的記憶
八、“新的小說的誕生”——1948年9月(二)()
丁玲與《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命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模式的誕生—— 納入體制:文學生產與傳播的計劃化——創作主體的變化:首先是黨的干部、戰士,然后是作家——以黨的政策為創作起點與接受終點——文學的真正主人:革命化的“新人(工、農、兵英雄人物)”——把黨的意識形態化為作家的藝術思維:階級斗爭的藝術想象邏輯(題材、人物創造、結構等)——用黨的革命語言規范一切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周立波)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模式的示范意義與部分背離——獨斷話語權的文學秩序的建立
九、戰地歌聲——1948年10月()
部隊宣傳隊(文工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獨創——泛黃的歷史資料所留下的記憶——把毛澤東 “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思想推向極致:文藝軍事化的新范式——快板詩人與“兵寫兵”群眾運動——革命話語對民間話語的利用與改造:北方農村的演劇與詩歌創作運動——對農民文化的推崇與對市民文化的拒絕——《斜不壓正》:趙樹理的“黨的立場”與“農民的立場”的統一與矛盾,他的文學命運的戲劇性
十、北方教授的抉擇——1948年11月()
沈從文的文學夢想——對五四先驅者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二十世紀最后一個浪漫派”的歷史定位——《看虹錄》:將“抽象的抒情”引入小說敘事的自我突破,卻一再受到批判——40年代末以沈從文為中心的,以探索、實驗為追求的北方青年作家群,同樣被遺忘——沈從文終于“覺悟”:不能隨著時代變動而改變自己,只能面對“提前死亡”——“投巖麝退香”:沈從文和他的朋友呼吁“文物保衛”——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左傾,少數人退守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主義——“今日文學的方向”座談會上沈從文、廢名、朱光潛、馮至等討論“如何對待紅綠燈的指揮”等問題
十一、南下與北上——1948年12月()
毛澤東三次急電平津戰役前線指揮部:必須保護文物與知識分子——蔣介石親自組織“搶救 ”學界知名人士——“危舟將傾”的末世景象,舊秩序再也無法維持——知識者故土難舍,“為伊消得人憔悴”——國民黨高壓政策為淵驅魚——走下飛機的僅胡適等人——梁實秋:戰亂中的生離死別——槍炮聲中的北京大學五十周年校慶——“天下愈亂吾心愈治”:無人顧及中的學術堅守——《浦江清日記》里“三不管”地界中的清華園——稀落、倉皇的“南下”與浩蕩、有序的“北上”:兩股知識分子人流——“我今真解放”:郭沫若一路高歌——卞之琳等遠方歸來:赤子的虔誠
不算尾聲()
葉圣陶終于“遠行”,結束游離狀態——鄭振鐸重讀《畫夢錄》——胡風想起小販掙扎的叫賣聲,他沒有在香港“凈罪” ——路翎寫《危樓日記》,為“時代末日”作忠實記錄——丁玲作為新中國的女作家在國際舞臺亮相,她感到無比自豪——《傳家寶》:趙樹理仍在關注農村現實中的“問題”;老趙進城的意義與困惑——蕭軍的消失:又一個“提前死亡”——清華大學中文系師生游樂會上處處感到“他”的存在——一顆無聲的政治炮彈,沈從文的絕望與去不掉的迫害感——“今日復何悔”:胡適、傅斯年凄然對飲吟陶詩——國民黨政府“最后的晚餐”——張道藩拜別母墓悄然離開南京——傾聽“北方” 的聲音: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開始了一個新時代
年表(1946~1953)()
參考文獻()
我怎樣想與寫這本書——代后記()
再版后記()
錢理群,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最富影響的人文學者之一。 1939年生于重慶,祖籍杭州。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在貴州任中專語文教員十八年。198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與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近年來關注中學語文教育問題。2002年8月退休。
主要著述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心靈的探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合著)、《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壓在心上的墳》、《1948:天地玄黃》、《話說周氏兄弟:北大演講錄之一》、《返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六十劫語》、《魯迅作品十五講》、《語文教育門外談》、《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之二》、《生命的沉湖》、《魯迅九講》、《我的精神自傳》、《致青年朋友》、《論北大》等。另主編或合編《百年中國文學經典》(八卷本)、《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四卷)、《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新語文讀本》、《中國大學的問題與改革》等。
下載鏈接:1948 天地玄黃.txt
錢理群 2012-05-14 03: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