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他:“你怎么看待外界對你的挑剔?”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什么叫“做事的人”?他們不是在解決一個個想象中的問題,他們是在回應一個個真實世界的挑戰。
曾國藩管這種方法叫:躬身入局。
什么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有一天我的同事,得到大學的教研長蔡鈺給我講了一部老電影《風聲》里的一句臺詞:“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
她記了這句話十年,只因為其中那個詞:“我輩”。她說:我輩這兩個字里,寫著對世界的主場感和建設性。無論哪個時代,我輩都是最令人神往的那群人。
你發現什么共同點么?中國人從來不臣服于壓倒性的力量,而是在面對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對手的時候,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法國作家加繆曾經說過:不要走在我后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慈善家王兵提醒了我一個角度,2019年的經濟現象,背后本質上是因為技術進步的速度太快,而社會演化的速度太慢,這二者之間產生了摩擦。
悖論這個詞不是說兩個觀點不一致,所以其中一個肯定不合理,而是在說世界本來就這樣,兩個不一致的觀念和真相是可以并行的。
張穎今年下半年有一段時間,天天組織人看電影,連拉帶拽,動員所有創業者,都去看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塔勒布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想贏,一種想贏得辯論。每當我們陷入糾結的時候,就想想烏鎮。在烏鎮外的人還在為兩種模式哪個好搞辯論時,烏鎮則早已開干,管他呢,反正烏鎮真想贏。
我們稍有成就的人,可以捫心自問,我們的那些成就真的是因為天賦異稟么?不是,是因為我們在某些時刻,比別人稍微認真了一丟丟,這就足夠了。
但是就像互聯網思想家尼葛洛龐帝那句話所說的: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這套方法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檢驗品牌,就是你愿意和它自拍。
比如,你想喝咖啡了,自己點一杯,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愿意帶你的朋友,一起去某個咖啡店喝一杯,這就是品牌。
再比如,你買了一雙球鞋,自己跑步的時候穿,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買了之后愿意拍一張照片,并且曬到朋友圈,這就是品牌。
走路上突然想上廁所,沒有公共廁所,這時候你只看到一家中餐廳和一家肯德基,你說你會去哪家上廁所?大概率是肯德基,但你琢磨過為什么?
很簡單,你和中餐廳之間,除了消費沒有別的關系,但是你和肯德基之間,有很多層次的關系,你和它的互動沒有任何負擔,這就是品牌。
這不是中國自己的現象,即使在美國最頂級的富人當中,勞動收入也占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錢生錢,其實是少數,人掙錢,才是多數;閉著眼睛掙的錢,其實是少數,睜著眼睛要花力氣掙的錢,才是多數。
我看完香帥老師的書之后就覺得很開心,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有錢,大家都得下地干活。這讓我想起我們辦公室墻上貼的一句話:力不到,不為財。這才是個人財富的基本盤。
一個廚師,是只會埋頭在后廚做飯,還是做了一道得意的菜之后,跑到前廳看看食客的反應,甚至聊幾句。后者更可能成長為一個名廚。
一個程序員,是只會埋頭敲代碼,還是會主動加個用戶的微信,聊聊使用體驗?后者更有可能成長為CTO。
一個搞科研的,是只在實驗室里守著設備做實驗,還是愿意跟其他學科的人多交流交流?后者更可能獲得科學突破。
你問我,錢從哪里來?香帥的研究告訴我們,錢從自己的勞動里來,錢從更多的人和人的連接中來。
今年,我在汪丁丁老師的一本書《思想史基本問題》里,看到一段話。
他說,一個人花5分鐘就能想清自己生活的意義。5分鐘能干嘛?汪丁丁說,就是問自己5個問題,并誠實作答。
這真是5個神奇的問題,你每能回答一個,就會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接深了一層。與此同時,每能回答一個問題,你也分明地意識到,有大量的人,他們的連接能力被你甩在了身后。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問題的清單——
第一個問題,你是誰?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都能回答。
第二個問題,你能干啥?有的人就回答不了。和世界能夠深度連接的人,才有答案。
第三個問題,你為誰干的?很多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有深思熟慮答案的人,一定是行業的佼佼者。
第四個問題,別人需要你為他干嗎?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少之又少。一旦回答得出,他就一定做成了一番事業。
第五個問題,這事你干了,也有人需要,但是,這些需要的人因此而被改善了嗎?整個社會因此變得更好了嗎?
這五個問題你答得越清楚,你的財富能力就越強。
我還不能勸父母們別焦慮,哈佛前校長德里克•博克說過:假如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對教育的焦慮是解決不了的,但是它會變換成別的樣式。
坦率地說,人為了自己的成長而感到焦慮,可能永遠沒有解藥。人類文明本來也依托于此。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焦慮會變換成別的樣子。
這份報告里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即使你不是搞教育行業或者沒有孩子,也值得你細品:“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來組織的。”
亨廷頓說過一句話:“預測能否實現,取決于人們如何作出反應。”
有一句話,我們也是貼在辦公室墻上:競爭意識損害競爭力。
什么意思?所謂競爭,就是你按照競爭對手劃定的思維模式,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式。那可不就一開始落了下風么?
久而久之,他就會成為一個超級節點。你說,他怎么可能沒有話語權?這不就是中國人一直相信的,英雄不問出處的故事么?
正如一位詩人默溫說的:希望不是未來的東西,它是看見此刻的方式。
兩位老師在年初發起的課題完全不一樣,但是在最后的結論居然殊途同歸。他們都帶回了一個關鍵詞:網絡。回到最初那個問題,中國的制造業在轉移嗎?
施展老師的答案是:什么你的我的?都是人類這張網絡的。
我們都知道,網絡是一個永恒的東西,從幾十萬年前智人走出非洲的那一刻起,它就在不斷生長,從未逆轉。
但是,網絡也是一個殘酷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張網可以讓你一直躺在上面,坐享其成,它一直在演化。
好在,網絡也是一個公道的東西,只要你在貢獻、連接、擴展,它就一定會給你相稱的獎勵。
時間的朋友們,讓我們以這樣的姿態,走進下一個十年。就像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樣:懷抱希望、心生感激、深思熟慮。
我輩中人,不要忽視這些緩慢而巨大的變化。因為這些變化緩慢、持續而堅定,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參與的機會。
也像約翰•列儂說的:一個人的夢想只是夢想,一群人的夢想就能成真。
因為我輩中人正在參與、貢獻、構建著這個時代。就像萬維鋼老師說的:以貢獻感為指引,你是幸福的,也是自由的。
這一年,羅振宇讀到一本書——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這是他第一次能夠不為“稻粱謀”,而是純粹為求知而讀書。
這本書改變了他的認知,深深影響了他,直到將近30年后,他和許知遠談起來,還神采飛揚。
羅振宇耐著性子,把《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西方文學史》、《中國文學史》這些大部頭的書都看了一遍,這給他的整個知識結構打下了一個系統性的基礎。
他還曾經利用暑假不回家的時間,把《史記》手抄了一遍。
拋開商人這個角色,羅振宇本身,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
他會為了吃一口家鄉的小籠湯包,單人驅車從北京開一千多公里回蕪湖,吃完抹嘴又開回北京。
這不就是王徽之雪夜訪友、張季鷹莼鱸之思那樣的魏晉風度嗎?
古人云:千斤市馬骨。今人云:看不見的的手力量最大。
人生比成功更有滋味的是自在,何種生活才是他的歸宿?
十四年前,喻恩泰已經用《武林外傳》中的角色告訴我們答案:
“與內心的快樂與充實相比,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呢?”
2019年的關鍵詞,媒體都不敢明目張膽的說,但傻子都看出來了—「難」。
環境已然如此,信心便比黃金更珍貴。
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們才普遍接受「商業是最好的慈善,商業是最高的道德。」
天時地利人和 不如人和
當前,我們正處于時代大變化新的前夜。新的基礎設施出現時,所有東西,都值得重做一遍。而變化,可能比你我想象中更快。
每次變革,會死掉一批公司,也會生長出新的一批成功者。機會,一直都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萬物得其本者生,萬物得其道者成。越是寒冬,越要苦練基本功。
綜合 2022-01-09 11: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