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未命名-000.jpg

一年二十四節氣,論清雅,要數清明,谷雨;一讀來,口里心里,浸潤的都是新綠的芬芳和春雨的溫潤。


春雷一響,霧靄散盡,陽光淺橙的光線,漫天灑落。山清了,水亮了,樹木漸漸蓬開葳蕤的芽葉,花兒,草兒,蟲兒,爭先恐后擠進春天;它們與節氣配合得如此默契,彼此心意相通。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時令到了谷雨時節,若有雨,對于莊稼人,該是多大的喜事!酥酥的春雨,連連綿綿,如絲,如芒,如線,如茸兒,如星兒,如芽兒,悄無聲息、孜孜不倦;落在溪里,活絡了水聲,落在土里,潤酥了田壟,落在心里,點染了性靈。窗外檐前,雨聲細細碎碎;梁間巢內,乳燕呢呢喃喃。這樣的谷雨多么美好!沒有種過莊稼的人,沒有苦苦盼望過耕作和收獲的人,怕是永遠也體會不到此時的愉悅和歡欣。



也是。按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谷雨本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谷在此時播種,雨水應時而下。谷雨的雨,可不是善解人意的么?還有流傳說,谷雨節是為紀念造字的倉頡。上古洪荒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初創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天帝感念倉頡造字之功,下了一場黃澄澄的谷子雨。后人便將此吉日確定為谷雨節.



然而,谷雨的雨,現身在古代文人墨客筆下,是相當愁人的。連綿不絕的陰雨,拂不去,趕不走,使人愁腸百結,身心皆沉。連那個親民愛民的蘇軾也說,“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當然,蘇軾此時身在南方,地域差異,使他體會不到北方人對雨的渴盼;而那個多情的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卻是借此深深慨嘆青春易逝的悵惘,“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欲下瀟瀟雨”,不僅要把酒送春,她還要弄個端的:“隨春且看歸何處”?若站在體恤百姓的角度,唐朝老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佳句,格調不知高出了多少倍。



鄉下人的日子,總是沿著二十四節氣,來鋪排。“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還有種棉花,諺語說“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立夏正相宜。”于是,很多種子,在谷雨的雨后出發,一批批地走向田野;很多秧苗,在谷雨的雨里,洗出逼眼的綠色;也有很多心,在谷雨的雨里,生發出蔥蔥籠籠的希望來。



這時節,正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好看的是綠蔭初濃,尤其院中的木棉、白玉蘭、六葉樹,自家的紫薇、杜鵑等,油亮的新葉已然重鋪,形成又一輪的青翠。兩大盆月季花正在瘋長,花蕾一團團,含苞欲放,花開花落,一茬接一茬,不知疲倦,紫里透紅,不遜玫瑰。



伴隨我十余年的大盆景小葉榆,細細的枝條上灑滿了綠蔭。被人工彎曲的主干枝,猶如赫哲人“薩滿舞”定格的英姿,甚是惹人心醉。陽臺上那棵人參果,二十多個果實經過幾個月的生長,渾圓飽滿、碩大如拳,歡喜得又想摘又想不摘,最終還是聽媽媽的話,不摘,留它們在枝頭葉間看著歡喜。此外,這晚澆花時發現茉莉初冒花蕾,香雪可待,欣然。



小雨在下,小風在飄。田野里,有老農戴著斗笠,披著塑料布,在田埂上走,一步一滑的,這邊看看,那邊望望,他只是隨便走走,散散步吧。因為雨天。在春天里,田畈訪雨,要說起情趣、品位,他比我們這些只懂得一己閑愁的城里人高出許多來。



真的很羨慕那些在谷雨的雨里萌發的希望,直接生長于生活的底紋,質樸殷實。


只是如今的我們,精神世界一點點被削弱,困在個人奮斗、金錢地位的牢籠里,內心越來越荒蕪寡趣。那一種飽滿豐盈的精神局面,我們能不能在遙遠的二十四節氣里找到?



繪畫/汪鈺元 文字/苤莒的博客,轉載自《設計目錄》



網載 2015-05-20 20:36:59

[新一篇] 民國專題-《新周刊》陳丹青訪談:我們為什么懷念民國

[舊一篇] 現在流行用民國教材!語文教材從民國到現在 新版課本究竟痛在哪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