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 (1855—1926)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圖片拍攝於1913年3月14日, 日本神戶市舞子< 吳錦堂別墅前> 孫中山右邊坐著即是吳錦堂 (人物介紹 )

圖片介紹: 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松海別莊

(現捐贈做為孫文紀念館位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舞子町公園內)

圖片連結: 19132月孫中山東游日本記

吳錦堂先生不但是浙東一帶聞名的愛國僑商,就全國來說,早在本世紀初,也被稱為全國“辦學三賢”之一,與陳嘉庚、聶雲臺齊名。(蔡元培等主持之“中國職業教育社”評語。) 1972年2月10日,日本神戶中華總商會報刊載了神戶中華總商會會長陳德仁的一篇文章《華僑巨人吳錦堂(1855—1926)》,對吳錦堂一生作了介紹。陳德仁說:照耀著神戶華僑史的大人物,經常為神戶華僑們所提名讚揚的人是浙江省慈溪縣出身的吳錦堂。他這樣的大人物,自有日本華僑史以來,還沒有見到其他人。”“他不但揚名日本財界,而且作為日本慈善家,無論在日本社會、在祖國都作了很大的貢獻。”“他返祖國故里,興修水利,整頓小學。後於1908年在神戶市垂水區神田町小束野開拓100公頃荒地,建造農舍,安排日本農民41戶(現在有70余戶),農民感德之餘,把貯水池改稱吳錦堂池,把本村改稱吳錦堂村,還建立吳錦堂顯彰碑。吳先生生前在日本和祖國所做的社會事業,不勝枚舉,以當時的日金計算,約計不下百萬圓。”神戶中華總商會在神戶建造的十層大廈內設有華僑博物館,正在搜集吳錦堂先生有關資料準備展出;現在,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1984年4月21日 發了(84)6號檔,同意恢復錦堂師範的校名;並定于隔年六月上旬舉行校慶和恢復校名紀念會。同年6月3日《寧波日報》消息:“慈溪縣人民政府最近決定:修復吳錦堂先生墓地;設立錦堂先生愛國事蹟陳列室;籌畫重鑄吳錦堂先生銅像,以紀念這位對祖國、對家鄉有貢獻的愛國華僑。”慈溪縣和錦堂師範學校都正在搜集整理吳錦堂先生的有關資料。吳錦堂先生培養的學生、上海文史館館員、教授童玉民老先生,在1981年曾撰文紀念他,發表在《世界經濟導報》上。為特根據以上資料,多方考證整理了此文。內容包括:一、吳錦堂傳略;二、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三、興修水利;四、興辦學校;五、禁止花會;六、臨終眷念祖國。共六個方面。

吳錦堂傳略

吳錦堂原名作鏌,1855年(清咸豐五年)陰曆十月初五日生於浙江省慈溪縣東山頭張家村,出身貧農家庭,祖父鶴來,父麟初,母羅氏(余姚人)。
錦堂先生有五兄弟,他居長;還有兩個妹妹。由於家庭人口眾多,又無資產,生活當然很貧苦。他唯讀了兩年私塾就從事農業生產,一直到28歲,才去上海依靠體力謀生,拉過黃包車,做過小販,當過商店傭人。在24歲那年娶了同村徐金邦之女徐幽芳。她生於清同治二年九月十六日,卒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她隨錦堂到日本長崎後,幫助店務,整理商品,操勞家事,日以繼夜,死於神戶,歸葬故鄉白洋湖畔。續弦丁秀梅,生於光緒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1936年11月去世,葬於日本神戶。複娶魏金菱,生於光緒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在1936年取道香港回國,定居于上海巨鹿路219弄,於1967年2月13日 去世,暫厝於杭州半山。
吳錦堂有子名啟藩,於1936年11月16日 亡。啟藩有七個兒子:長男伯琪(早死);依次為伯瑛(已去世)、伯瑞、伯玉(早死)、伯球、伯琮、幼子伯瑄,皆定居東瀛,供職於貿易、教育、醫療各界,為中日友好盡力,為社會服務。女文英、文琴;還有一個女兒名吳梅先,婿徐禮芷,甥兒日慶、日康,甥女玉英。
吳錦堂先生的簡略年表如下:
1882年(清光緒八年),28歲。由東山頭鄰居徐孟彬介紹至上海城隍廟萃豐香燭店幫傭。
吳在工作之暇,勤習文字珠算,後升為店員,被派至蘇州主持分店。
1885年(光緒十一年),31歲。東渡日本長崎。僅千元資金,作些布匹雜貨的販賣,二年稍有積儲。旋往大阪,定制蝙蝠傘向上海出口。
1889年(光緒十五年),35歲。由大阪赴神戶,在神戶開設怡生商號。並在上海開設義生洋行。經營中日進出口貿易,漸積資財。
1897年,設東亞水泥株式會社工廠於兵庫縣尼崎市北初島町,資本金一百萬日圓,實際上十分之九以上的股份是自己的投資。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6歲。由於多年來經營商業順利,已積鉅資,捐銀一萬兩,救濟長江一帶水災難民;又捐助清廷銀二萬兩,清廷以光緒名義賜“樂善好施”匾。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47歲。從日本三井銀行購入鐘淵(重役)紡織株式會社股份四萬多股,任常務董事。當時與社長武藤山治為摯友。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48歲。祖國又有天災,吳捐銀三萬兩救濟災民。
1904年(光緒三十年),50歲。二月,日俄戰爭開始,吳購買日本政府發行的軍債45萬日圓(當時日本米價每一石13.34日圓)。後來日本大正天皇頒賜金章。
是年11月25日吳為順利經商,保護財產,入日本籍,乃具有雙重國籍。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51歲。日本宮城等二縣歉收,捐救濟款一千二百日圓,6月27日 日本明治天皇賜予銀盃,就任神戶同文學校副理事長。年底歸國掃墓。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52歲。歸國省墓,重修慈北杜、白二湖,四浦、十五閘、二十一橋,捐助銀元七萬元,至1910年完工。受益農田達二十余萬畝。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53歲。對寧波教育會辦學校及寧波旅滬同鄉會辦學校捐款銀元三千元。
1909年(宣統元年),55歲,回國掃墓。創建錦堂學校於故里,主持開校,購入土地,建造校舍,置辦設備器具,共捐銀元二十二萬元。是年四月一日,日本天皇又賜銀盃。1910年仍回日本。錦校自1909年開校至1930年12月,歷時22年,培養學生成材者7OO餘人。
1912年(民國元年),58歲。慈北一帶發生海嘯,棉地被淹,捐款銀元三萬八千元,與虞洽卿等共同組織三北籌賑會。辦理平糶救濟數萬災民。
時值光復初,又助滬軍政府銀一萬六千兩,銀元二千五百元;助寧波軍政分府銀一萬六百兩,銀元二千五百元;捐給紅十字會銀元一千元。
同時將錦堂中等農技學校改為兩等小學,選送優等生赴日本學農科。
自1912年起,任神戶中華商業會議所會頭,華僑商業研究會會長,華僑商務總會協理,中華會館理事長。捐款給中華會館,神戶同文、中華二校及華僑病院達一萬餘元。
1913年(民國二年),59歲。對日本北海道災難捐金五萬元。是年三月十四日,在神戶市垂水區東舞子町4號舞子松海別莊招待孫中山、宋嘉樹等。
1914年(民國三年),60歲。 五月六日 日本天皇又賜銀盃。十一月二十二日,神戶華僑祝吳六十大壽,捐助中華同文學校銀元一萬數百元,當時任該校副理事長。吳在故鄉呼籲要求禁絕花會。
1915年(民國四年),61歲。又捐助賑款銀元五千元;繼續要求在三北一帶禁絕花會。
大總統頒發勳五等嘉禾章,贈“惠敷桑梓”匾。孫中山先生贈“熱心公益”匾。
1919年(民國八年),65歲。大總統頒給勳二等嘉禾章。十一月十二日,日本大正天皇在神戶須磨離宮召見神戶、大阪財界人物十三名,吳也在內。
1920年(民國九年),66歲。又助慈北六鄉賑款銀元七千元。
1921年(民國十年),67歲。五月,捐平賑銀元一萬三千元。
1922年(民國十一年),68歲。春,以工代賑,修古窯浦,捐款銀元八千五百元,又捐平糶銀元二萬元。
1926年(民國十五年),72歲。1月14日 即舊曆十二月初一日,逝於神戶市養和山莊。遺囑歸葬故鄉白洋湖畔。當時在舞子松海別莊入殮,暫殯於神戶山上華僑義莊。
1930年5月,由其子啟藩扶柩至申,乘寧紹輪至甬,送至白洋湖濱東首立墓安葬。

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

吳錦堂唯讀過兩年私塾,粗識文字。28歲到上海在萃豐香燭店開始作傭工打雜。他刻苦勤勉,一邊學習文字珠算,一邊積蓄一些資金。三年後,友人李遂生(開茂生榮商號)提出要派一人到長崎坐莊,經營中日貿易,其他店友不敢出國,怕路途遙遠,又是外國,言語不通。吳錦堂挺身而出,說:“我去好了,這是去做生意,何況有熟人帶我去。”到日本後,在長崎先作一些小商品貿易,如洋傘、雜貨等。他很注重商業信用,賣出的商品,品質差一些的都剔除。後來轉往神戶,開設怡生號於海岸通地方,繼續經營中日貿易。他向東洋燐寸株式會社定制龍船牌火柴,在上海開設了義生洋行,推銷火柴于蘇州、無錫、鎮江一帶。不久,又開設東亞水泥株式會社於兵庫縣尼崎市。所產水泥,注重品質,暢銷於日本國內及中國、南洋一帶。特別是1904年,日俄戰爭發生,吳錦堂購買日本政府軍債四十五萬日圓,從此為日人所尊敬,得到大正天皇頒賜金章。他對僑居國的公益事業也很熱心。他出身農家,看到神戶市垂水區神田町小束野荒地未開墾,認為主要是由於水利條件不具備,妨礙稻作。乃收購當地山崗,開浚大蓄水池一座,墾地一百公頃,設經理處,分給四十一個農民耕作。此後逐年稻穀豐收,農民追念他的恩澤,易村名為錦堂村。神戶華僑數千人,公推先生為中華會館總理。他領導華僑,從事日中貿易,遵守僑居國法律,力主中日友好。他先後在神戶創辦中華公學及同文學校,熱心培養華僑子弟,捐獻鉅款。
吳錦堂僑居日本,好讀中國古典小說,也閱讀日本經濟書籍及報紙雜誌,記憶力很強。平日親自握管寫信,隨筆成文,書楷端正老練。他常對子弟、學生說:“青年人不宜先學隸書,宜先學好正楷。”夏日酷暑,他率子弟學生,行海水浴以健身。夏季,神戶舞子海濱無蚊,他喜歡坐在院子中央皮革上乘涼,並與家人、學生談艱苦經歷,眷念祖國家鄉。
吳錦堂念念不忘祖國,就是在松海別莊的大廳中也佈置了純粹中國式的紅木桌椅、鏡架、花瓶。大廳上懸掛“承志堂”匾額。另有一“移情閣”(1917年5月落成)。後因日本國道擴展,拆遷房屋,但仍保留“移情閣”。他在松海別莊內,接待過好多中、日知名人士,如鐵良、康有為、廉南湖、吳芝英、孫玉叟、江北溟、江秉甫、胡允斌、餘介眉都先後來別莊住過。他與這些人士相會時,總是暢談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國運蒸蒸日上的形勢和原因,也談到中日友好之必要。1914年夏,前四川藩司王人文攜妻子兒女共來舞子,他特讓出樓房,招待了半年。日人往來互訪者有鹿島房次郎(曾任神戶市長、川崎造船所社長)、瀧川辨三(東洋燐寸株式會社負責人)和武藤山治(鐘淵紡織株式會社社長)等。來過的主要華僑有楊壽彭、馬聘三、何許昌等。
最可貴的是,他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工作。不但為同盟會募集資金,而且讓出自己的神戶下山手通三丁目私邸為同盟會神戶支部作機關之用。後來,他加入了國民黨為支部長。1913年3月13日 ,孫中山先生帶了馬君武、戴季陶、宋嘉樹、何天炯等到神戶,出席中華會館茶話會,並且視察了神戶國民黨支部。晚六時半赴中華會館出席宴會。3月14日 午前參觀同文學校。在孫中山先生這些活動中,吳錦堂一直熱情招待,曾攝影留念。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宴,吳錦堂滿懷激情喝得大醉,回家說:“這是我最高興的一天。”

在家鄉興修水利

吳錦堂在家鄉所做的第一件大好事,是重修杜、白二湖,使慈北一帶數十萬畝農田受益。1915年,有人將修杜、白二湖的所有事蹟收集整理成《續修杜白二湖四浦水利》全書,吳錦堂寫了《續修杜白二湖水利自志》一文,約一萬餘字,敍述他興修水利的動機和經過甚詳。茲摘錄其原文如下:
“前清光緒三十一年,鏌自日本省墓歸裏。時適霪雨為災,數百頃禾棉,悉遭水淹,觸目傷懷,不忍坐視。鄉父老告鏌曰:慈溪北鄉,稻田花地,六十余萬畝,關係數十萬人民生計,南山北海,全賴蓄泄得宜。鄉先輩南築杜白二湖以防旱,北開四浦以泄潦。慈姚境相犬錯,姚北地形較高,積潦東注,病慈無已。又築漾塘以降雨水,為地方謀安全者,無微不至。所以杜、白二湖,號稱“二天”。惜專管機關,人亡政息,遂致豪強占田釀訟,歷朝不息,塘坍浦塞,頻年荒歉。其原有漾塘,早被奸民姜嶽斌乘明紀之亂,掘毀為田,遂致滔滔西水,以鄰為壑,四浦淹塞,下無舊墟;水利不修,地方凋敝。雨稍多,則田地淹沒;晴未久,而河湖皆竭。故遭連年失收。若能浚修,湖塘閘碶壩水利完全,雖遇大澇,湖能蓄而浦能泄,水不為病,旱能灌溉,豐收可蔔。蓋禮義起于飽暖,盜賊迫于饑寒,此理甚明。鏌眷念桑梓,聞言心惻,私自竊計,非重築漾塘,浚浦建閘,大修湖塘,並將湖內田畝一律歸公,無以紹前人之遺緒,而絕後世之訟禍。並購覽鄉先達著杜、白二湖全書,始知杜湖面積,傳稱三千六百畝;白洋湖面積,傳稱一千七百畝。以一畝之水灌三十畝之田。時山水相連,絕無寸土。而兩湖上流,山嶺綿亙,沙礫隨雨而下,積淤極易。於是豪猾之民,利此膏腴,納糧占墾。而賴此水利之農田,以占湖成田,攸礙大局,群起相抗,激成訟獄,數百年來,案如山積。陷於刑辟者,實繁有徒。破家蕩產者,更難勝數。事具詳於前書中,其垂戒之意深矣。而利之所在,頹風難挽。前清同治年間,釀成械鬥人命,纏訟多年。經官丈量息訟,由眾紳籌集公款,贖回占田八百八十二畝,作為公產,其糧開入杜白將軍戶。至光緒八年,大訟復興,又經官量,杜湖有田九百六十畝,白洋湖有田一百二十四畝,合計田一千八十四畝,除同治年間贖回外,尚余占田二百六畝。當因公款不繼,遂至延擱。嗣勢豪漁私,濱湖奸民,重行侵佔。至光緒三十一年,公議收租,訟端又起,互控不止。因而塘坍湖溢,害及全鄉……。”
吳錦堂《自志》中詳細回顧了杜、白二湖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以及歷年來因水利問題而引起的糾紛,還談到重修後的好處。他知道日本人的需要,估計到如能增產,則“如黃豆、芝麻、菜籽、豆麥、雜糧,(日人)皆自我國購買,每年出口何止數千萬金,雖然我國土產,易彼黃金,固屬富國裕民。”
這篇《自志》,末署“中華民國四年四月吉日吳作鏌錦堂氏謹志”。文中還談到他在修築杜、白兩湖中的經歷說:“宣統元年五月中旬,適連日大雨,山水暴發,湖心之中,一片汪洋。時此壩正在動工,湖水獨注此處,風勁浪高,如萬馬奔騰,幾欲沖決。鏌冒雨奔走,日夜監督,不吝重賞,雇工搶築。如是三晝夜,幸天霽始全。越三月工竣。時鏌日夜在波濤中,幾滅頂。非冒險趕築,一經沖決,非惟禾苗盡付東流,而全鄉廬墓,亦必盡遭湮沒。現事過境遷,談虎猶覺色變。”
吳錦堂並沒有誇張,此事還有一個日本測量師島總彥的親筆記錄和攝下的相片可證。(相片見123頁,原相片周圍島總彥筆錄未鑄出)日本鐵道工程局測量師工學士島總彥,是由吳錦堂重金從日本聘請來的。他說:
“明治四十二年(即1909年),予受貴國吳君錦堂之聘,為其故里浙江慈溪縣北鄉測量杜、白二湖事。該二湖依山傍野,綿亙數十裏,越四閱月,測始告竣。予正擬整裝歸國,適大雨滂沱,不克成行。而吳君興修杜湖塘閘,又創築杜湖東門閘傍之減水壩,工程初興,而大雨連朝,山水暴漲,湖內湖外盡成汪洋,風勁浪高,幾至沖決。吳君赤足冒雨親自監工,日夜趕築,始獲保全。吳君之功偉矣!竊吳君以中外望重之豪商,而為故鄉圖公益乃不惜身家,躬履險地,罔顧勞瘁,求之晚近,誠世所罕。儔時予適亦在塘次,見吳君形容憔悴,肅然有感,特攝此照,以作紀念,而志欽仰。惟白洋湖與杜湖之裏湖四面高山回抱,全湖天然水源,利垂萬世,故號曰“二天”。其杜湖南山北塘形勢頗廣,十裏餘長,一望如海。兩湖面積八千餘畝,雖遇大雨,水不為病,以湖能受之也。湖高田丈余,田高海丈余,水多則浦泄歸海,旱潦無虞。惟願貴鄉賢人達士,永保湖浦水利,毋負吳君之苦心,此則鄰邦下士實所厚望也。”
1909年,吳錦堂已55歲,可以說已步入老年,尚且如此認真,親履險地,實在值得後人敬佩。但是他在興修水利中也碰到了壞人作祟,幾遭暗害。這場官司一直打到民國四年。吳錦堂在是年八月曾經給浙江省政府寫過一份稟告,詳述他在興修水利時經過:“初委沈增輝又名衍周者為總理,不料該痞虎狼成性,欲壑無饜,計自光緒三十二年冬至宣統二年夏,為時只三年半,先後向作鏌索取酬勞洋四千元。所有湖田公款,匿不報銷;又捐官時,借作鏌銀一千兩,又誆取錦堂學校托買料洋四百十元。宣統元年四月,敝校書記吳品笙到沈家收款,竟頓時反臉,持槍用強,聲稱作鏌應酬謝水利事洋二萬元,方可將公租賬項報告。吳品笙孤掌難鳴,含淚空回。至宣統二年春,作鏌奉江浙大吏召回祖國,該痞深恐作謨呈控劣跡,正在錦堂學校邀請全鄉紳耆集議管理水利之法,不料該痞心虛,恐將歷年公租修理一切弊竇盡行查出,乃用先發制人計,先則請人行刺,繼則率領痞丁沈瑞竹等數百人,持械圍攻,圖殺作鏌而甘心。幸得地方官派兵保護,始得出險。後由浙撫派委會員,查明屬實,將該痞功名奏革,並勒令繳出水利局歷年簿據賬項等……”
沈增輝實際是一個趁火打劫的土豪劣紳,他不但乘吳錦堂委託他管理水利事務之際大敲竹槓,貪污公款,反而還要加害于吳錦堂,遭到了三北人民的唾棄。後來沈增輝父子逃到青島死去。
吳錦堂興修杜、白二湖四浦歷時三年半,捐資七萬多元。宣統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浙江巡撫增韞專門奏請立案也作了詳盡敍述。奏摺中說:“慈溪北鄉水利,向賴杜湖、白洋湖等水以防旱。迤西築漾塘以障水,極北開竺民等三浦以泄潦,本屬水旱有資。無如年久失修,竟無豐歲。前年,吳作鏌自東回裏,適值霪雨為災,目擊傷懷,矢志修復。計自光緒三十一年冬季發起,至宣統元年,全工告竣。修築杜湖外塘一條,東門閘一座,減水壩二座,杜湖裏閘一座,新鑿減水壩二座。新築漾塘一條,修裏塘閘一座,修石壩一座,新建亭二座。又建造竺民浦、淹浦、灶浦各路,建造石橋十二座。浚河二道,購買杜、白二湖墾田五十二畝,漾塘基田三十餘畝。鑿山麓以疏水勢,治道路以利行人。又實用銀七萬四百七十六元零,籌設水利局,以辦善後。舊日所有,與新購公田,共得千餘畝,由局收租,以為歲修之用。考之縣誌,杜湖面積三千七百畝,白洋湖面積一千七百畝。前聘日本工技師島總彥,如法測量,杜湖面積七千六畝六分六厘,白洋湖面積一千二百八十五畝七分一厘。核與志乘載,畝數不符。今既量得實數,自應繪圖呈明,以備稽考……臣伏查慈溪紳士吳作鏌,創辦學堂水利,裨益桑梓,捐銀至二十七萬元有奇,殊非尋常捐輸可比。擬俟查明成績,再行奏請,給予優獎,用昭激勵。合仰懇天恩,飭下學部、農工商部、度支部,分別立案,以垂永久……”

興辦學校

在興修水利的同時,吳錦堂又獨資興辦學校。至今,他所捐助建造的宏大校舍猶留在慈溪東山頭龍王堂。校舍主體為日本式口字形樓房,紅磚二層樓建築。浙江巡撫增韞的一個奏摺中敍述得很詳細。他說:“竊於宣統二年三月,慈溪縣知縣吳喜孫詳稱:邑紳花翎二品封典候選道吳作鏌,少遊日本,僑居神戶。以經商起家,眷念祖國,輸納頻聞,救荒拯饑,動輒萬計。光緒三十一年,該紳回國省墓,慨故里之學校不興,水利不治,毅然引為己任。遂於東山頭地方,依傍故居,辟地百餘畝,創辦兩等小學一所,堂外鑿渠數裏,導引清流,時閱三載。建造西式樓房五十二間,平房十五間。其他圖書標本,尤為學校所需,靡不周備。該紳別字錦堂,因名曰錦堂學校。宣統元年正月開辦;二年,添設蠶業科,兼辦蠶業講習會,及繅絲傳習所;更造樓房五幢,平房五間。核其買地建築開辦等費,值銀六萬九千六百五十元。其籌備經常費,捐助鹽課地一千二百六畝;浙路股票二百張,值銀六萬六千元。現擬改辦中等實業,仍兼小學。酌定學額三百六十名,加捐開辦費銀二萬元,漢冶萍煤鐵公司股票一千股,計銀五萬元。其出息作為常年費,共實用銀二十萬五千六百五十元。呈明校內的產業,後世子孫,不得干預。”
吳錦堂對捐獻辦學的財產,預先就作好杜絕後世子孫干預的打算。清廷駐日神戶領事張鴻祥、駐日欽使胡維德的一個檔中記載:“神戶華商吳作鏌稟稱:職商系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向在日本貿易,惟眷念祖國,民智未開,非上下熱心,共謀公益,不足以振興國勢,開通風氣。前於浙江省寧波府慈溪縣北鄉東山頭創建學堂一所,獨立捐辦,不募外款,定名為錦堂初等實業學校,於光緒三十四年,迭次稟詳在案。”這個檔中詳列了所捐財產後說:“職商又因實業學堂,尤為強國富民之根本,現又設立蠶桑一科,招生開辦,以便逐漸推廣。惟此項學校基地房屋及所捐之地畝鐵路股份,均系永遠作為錦堂學校基本之資產,雖職商子孫,不得干預。若非奏明立案,恐後來或生轇轕。因即稟請申詳欽憲,咨行浙江巡撫,以祈出奏定案。俟奉諭旨允準,飭部立案,以便後人遵守。”吳錦堂用心可謂良苦。他對學校教育與農業的關係至為關心,在他的一個向當時清政府奏請的報告中寫道:“查本鄉僻近海濱,沿海沙地不下五十萬畝,東與鎮海北鄉毗連一處,其沙地共約二百余萬畝,居民均以種棉為業。惟素未講求農學,不能免於歉收。邇年以來,各國人口增多,棉價騰漲,我國產棉非惟不足敷外人所求,而棉質之柔韌且遠遜於美棉。故通商各口紡織廠所需之上等細紗自六七十號以上者多取之遠洋,因之美棉之價倍漲於昔,而內地脂膏且將為外人吸取。若不設法補救,則民生日促,國計愈窮。職紳有鑒於此,迫不及待之中,為並營急進之策,用特竭盡綿力,再捐本校基本銀五萬元……將現設初等實業升改為中等農業。”吳錦堂為培養故鄉子弟學農,以備學成振興農業,在1912年還從日本致電錦堂學校樓校長,選派優秀學生兩名去日本學習。樓校長決定選派包容(字伯度,當時19歲)、童瑺(當時16歲,1919年7月歸國後改名玉民),於七月由人陪往上海義生洋行,再由吳錦堂本侄吳啟鼎陪同乘輪東渡至神戶舞子松海別莊。吳錦堂特聘日籍教員教以日語、英語。1913年4月,他派日人川角陪送二生至岡山縣高松町,入縣立甲種農學校農科肄業,畢業後考入鹿兒島高等農林學校農科。1919年6月卒業。童瑺父親童春當時掌校錦堂學校,1913年陰曆十月二十日接吳錦堂自日本來函述及:“二生在岡山校體安,冬衣已帶去,二生日語已有進步”。同年11月,吳錦堂親自寫信給包、童二生,示以“身健而後學,不健學有何益”,要求青年鍛煉身體。1913年7月,吳錦堂致函樓校長述及:“啟鼎侄準予游美,以竟其志,待他年學成應用。弟培植子侄,並選他家賢子弟樂為陶鑄者,冀學成為祖國社會效勞。包、童二生立志勤學可嘉,有學業不成誓不回國之志。岡山校校長石井新太郎先生處已贈湖縐一匹,藉資聯誼。”
1913年冬,吳錦堂又派錦堂農校舊生胡感和(余姚人)去日,翌年入慶應義塾大學商科肄業,1919年卒業。吳之侄輩中受培育者有三房之啟鼎,1913年7月入美國凱立民亞大學,1918年畢業,得商學士位。尚有二房之啟祥<本文發表者的外公>,先後入神戶市甲種商業學校,慶應義塾商科卒業。其中包容、童玉民歸國後都任過浙大農院教授,童玉民現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八十八歲了。老人回憶錦堂先生培育之辛勤,心情激動,他說:“1912年夏動身赴申,隨先生之侄啟鼎乘輪至神戶舞子,見先生,聘日語教師每日授日語。第二年四月經岡山縣立學校飯島校長之介紹考入岡山縣立農校……到1919年3月畢業,二人膳宿、旅雜費共日金二千數百圓,皆由先生供給。寒暑假必居舞子憩息,先生及丁、魏二師母待之如子侄。”童玉民老先生在1970年1月還特地寫了回憶旅居日本兵庫縣舞子七律一首有序,感情深摯,序雲:“先後七年,猥荷先生照拂指教,感銘終身,回憶前情,賦詩一章,藉資紀念”。詩雲:“蓬萊舞子許棲身,鼎力栽培重裏仁。承志堂中懷故土,移情閣上集嘉賓。歡聯日友交流切,領導華僑團結親。難得延陵思祖國,浚湖興學世堪珍。”

禁止花會

當時三北一帶,“花會”流行。這是一種大型的賭博,從1910年開始,由幾個賭棍為首,蔓延慈北十裏地區,每村都有。“航船”往來,以一賠三十之厚利誘使群眾參加。許多無知鄉民為之入迷,放棄生產,傾家蕩產。同時迷信也盛行,一些人求夢禱告,露宿墳廟。弄得人鬼不分。花會頭子叫飯淘籮阿宏,還有黨棍翁守元、沈瑞竹、沈賴民,賄通縣署衛隊長陳雲程,狼狽為奸。吳錦堂回鄉時看到這種情景,非常痛恨,從1910年開始到1915年連續稟告縣知事要求禁絕。這些官僚乘機敲竹槓,要吳出賞格一千六百元,吳答應了。1915年10月,翁守元雖被捕伏法,但首犯未除,不久又發。錦堂又呈請浙省巡按使屈映光嚴拿沈阿宏,並要求將陳雲程革職。1916年11月3日 ,省訓令縣知事林觀光迅即拿查,一時才算禁止。這裏摘錄一封1916年吳錦堂請嚴禁花會的公函:
“……始則賭博,繼興花會。航船聽筒,往來如梭。猜打者十居八九。誘以一賠三十之厚利,以致男女妄想發財,舉鄉若狂;求夢禱鬼,迷信妖妄。花會之害,甚於兵火。晚雖屢次稟請歷任知事,乃皆因循粉飾,無一痛心民瘼。遷延至今春,民眾之膏血幾盡。為特臚列詳情,許出賞格洋一千六百元,以資鼓勵。不意懸賞多日,未獲一犯,而知事旋又卸任。乃於夏季六、七兩 月,迭商本任夏知事,求其嚴緝花會首要,長篇屢牘,聲嘶力盡。不意該知事一味因循,隻字未批。如此玩視民瘼,粉飾了事,實歷來罕有。稟控屈巡按使(屈映光),求其迅飭慈溪縣嚴拿,並斥革得賄庇匪之衛隊長陳雲程到案確審。旋得復信,謂可照準,嚴行劄飭該縣令拿沈阿宏等到案嚴辦。並令立即撤革陳某等。乃靜候多日,杳無舉動。惟聞花會依然旺興。匪首沈阿宏等恃陳雲程為護符,日獲千金,而且裏外賄通,無所顧忌。是該知事置上臺劄飭于不顧,有意縱匪殃民,可痛孰甚。旋翁守元一犯已緝拿到案,夏知事即向鄉晚索賞洋五百元而去。當時花會雖暫停數日,隨後復原,較前愈旺。衛隊等託名緝匪,到鄉竟至匪首沈阿宏家同桌共食,此為全鄉人有目共睹……若仍令貪官污吏盤踞在上,花會不禁,匪首沈阿宏及隊長陳雲程依然朋奸肆毒,雖賑何濟……鄉晚吳作鏌鞠躬。民國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這封公函,何等理直氣壯,義正詞嚴!

臨終眷念祖國

吳錦堂生前眷念祖國,早已營壽墓於慈北鳴鶴場的白洋湖畔,並且自撰墓聯曰:“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1926年舊曆十二月初一日,他由於積勞成疾,病逝於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臨終遺囑有二:一曰歸葬故里;一對後代說:“萬一中日交惡,爾等切勿幹出為害祖國之事。”1930年6月,家屬運靈柩回國,借鳴鶴場金仙寺舉行追悼會,遠近鄉親前來參加喪儀的達二千餘人。當時已任浙大農院教授的包容、童玉民趕到上海一起扶柩至甬,一直到白洋湖畔,據說送葬的達萬人。南通張謇撰墓誌銘雲:“……吳君既以家財大治杜湖、白洋湖之水利,愛其風土乃蔔葬焉,亦見其篤于祖國故鄉之思矣!”三北人們哀悼他的一副挽聯中寫道:“抱濟世熱忱,推衣解食,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
後來在淹浦崇壽宮,三北群眾又鑄造了一座吳錦堂銅象,刻了一塊《吳公福鄉碑記》,碑記由章太炎書寫、陳錫昌撰文,簡述吳錦堂生平,特別推崇他“不欲以多金為子孫計”。至今三北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中國生,中國養,中國流落到東洋,東洋回來到白洋。白洋渡口一座墳,道士宮(即崇壽宮)前豎銅象。”

 

附:浙江省慈溪錦堂師範學校簡史

浙江省慈溪錦堂師範學校,其前身為錦堂學校,系旅日愛國僑商吳作鏌(錦堂)先生于1907年為“造福桑梓,啟迪民智”而獨資創建,地處吳氏故里慈溪東山頭村,占地百餘畝,耗銀二十萬五千餘元。1909年初開學時為兩等小學堂;翌年,設置蠶桑科為初等實業學校;再越年,改中等農業學校,附設初等各科。一時名溢浙東。文獻稱譽為“全省私立學校之冠”。其畢業生中學習卓異者,有經吳氏資助赴日深造的。
1926年,吳氏後嗣將校產獻交舊省府,遂改稱浙江省立慈溪錦堂鄉村師範學校,成為我省著名師範之一。抗戰時期,於1938年,學校顛沛內遷,經嵊縣、東陽、至於縉雲壺鎮。1946年,遷回原址辦學,吳氏後嗣及各界有識之士曾再次給予資助。近二十年間,錦師艱苦卓絕的辦學精神和進步師生的愛國民主活動,名揚遐邇。
全國解放後,新政府接管學校,1952年易名浙江省慈溪師範學校。1956年後曾改辦其他學校,直至1978年10月,正式重建慈溪師範。三十多年來,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改革教學內容,添置教學設備,增建校舍,修築直達公路,進一步發揮著“造福桑梓,啟迪民智”的作用。
錦師在七十餘年歷史中,為振興中華培養了大量的革命與建設的優秀人才,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最近,為了紀念吳錦堂先生關心祖國教育事業的愛國壯舉,為了繼承發揚錦師的優良傳統,經寧波市人民政府批準,已恢復浙江省慈溪錦堂師範學校校名。


網載 2012-08-14 19:45:32

[新一篇] 靈峰轉茅洋,白銀一千兩

[舊一篇] 近代海外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吳錦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