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解讀提綱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解讀提綱

                    福建師大文藝學  莊中剛

說明:

1、英國 阿倫·布洛克 著,董樂山譯  三聯書店出版(1997年版)。

2、對于“人文主義”一詞,存在多種含義且爭議頗多。本書的作者阿倫·布洛克認為沒有人能夠作出使別人也滿意的定義。

“人文主義”一詞本身不論在古代世界或者文藝復興時期都還沒有出現。人文主義一詞的英文原文humanism是從德語Humanismus譯過來的,而德語該詞又是德國一位不甚著名的教育家F·L 尼特哈麥1808年在一次關于希臘羅馬經典著作在中等教育中的位置的辯論中根據拉丁文詞根humanus杜撰的。后來由喬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藝復興,書名是《古代經典的復活》,又名《人文主義的第一個世紀》,這比伯克哈特的名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早一年。

其實德語該詞也不是這位老夫子所獨創,早在十五世紀末,意大利的學生就把教古典語言和文學的先生叫umanista,把教法律的先生叫legista,他們所教的課程統稱為studia humanitatis,英語譯為the humanities。而humanitatis又源于humanitas,意指人性修養,把它譯為人文科學不知是否借用《易經》中的一句話“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所謂人文,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卻是指禮教文化,在字面上與humanitas甚為吻合,但從內涵來講就很難說了,而在現代漢語中,“人”與“文”合起來似乎不能構成一詞,若不知其出處,難免不發生概念上的混亂。

人文主義在中國曾被譯為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性主義,更有主張仿唯物論、唯心論而譯為唯人論的。人道主義原來是人文主義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新內涵,也就是為了強調人文主義這個新含義時所采用的譯法。

3、《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一書梳理和闡釋了“人文主義”在西方的起源、發展及其含義的豐富乃至歧義,并從文藝復興開始,取歷史的宏觀角度,廣泛地論及了人文主義在西方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影響和貢獻。譯者董樂山認為,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本簡明的西方主流思想史。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一)關于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和人文學這幾個詞的歷史:

十五世紀人文學是指語法、修辭、歷史、文學、道德、哲學這一套科目,學習這些科目需要閱讀基督教誕生前的古典時代流傳下來的拉丁文課文,其中包括希臘原文的拉丁譯文和希臘原文。

希臘“教育”的四個特點:(構成了人文學以及人文主義觀念的基礎)

(1)希臘教育七門學科是語法、修辭、邏輯即辯論(又稱三學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又稱四學科)。它們在好幾個世紀以后終于在中世紀為大學教育奠定下了最初的規模。這七門文科學科對人類的知識作了統一的有系統的記述。

(2)它以語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確、論辯的熟練為基礎,提供了在沒有書本的世界中進行教授和辯論的技巧。

(3)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一個偉大的假設,即可以用教育來塑造人的個性的發展。

(4)發展了人的優越性,注重培養能言善辯和領袖群倫的品質。

 

(二)伯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確定了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同一性,這是每一本大學和中學教科書以及導游書中不斷重復的陳詞濫調,但是卻被二十世紀一大部分專攻這一時期的史學家竭力否認。

阿倫·布洛克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考證后得出兩個結論: P7

1)文藝復興已被用來作為歐洲現代史初級階段,從1350年到1600年這么廣闊而又多樣化的歷史時期的標簽,無法賦予它一個單一的特征——人文主義。在這250年中,歐洲發生了許多的事情,不能都把它們都稱為人文主義。如宗教戰爭、反宗教戰爭,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被維持下來。

2)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之間,并沒有遽然地斷裂或容易劃分的界限。除了經院哲學外,中世紀其它的思想習慣也在歐洲流傳到十六世紀。

(三)人文主義是西方思想看待宇宙和人的模式之一

西方思想看待宇宙和人的三種不同模式:第一種模式是超越自然的,聚焦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創造的一部分;第二種模式是自然的,(科學的模式)聚焦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它有機體一樣;第三種模式是人文主義的模式,聚焦于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了解的出發點。P12

第一種模式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人文主義模式同文學、藝術史學和社會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它的現代形態只有在文藝復興時期才能形成。這三種模式只是傾向性的區分,并沒有嚴格的界線。也不能誤解為是人文主義模式超越神學模式,反過來又被科學模式所超越。

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文主義的特點就是觀點多樣,各不相同。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為何在意大利開始了一個世紀之后才蔓延到歐洲其它的地方?

一個因素是古人歷史有很多是在意大利這塊土地上演出的

另一個因素是意大利的城市由于商業擴張而得到特別迅速的發展:佛羅倫薩、威尼斯稱為歐洲的經濟領袖。

(五)初期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及其流派

彼特拉克(1304——1374)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之父,他比中世紀的任何一個前人更熟諳拉丁文經典著作。寫了一系列拉丁文原作,從而恢復了拉丁文作為活的語言的地位。致力于調和人文學研究與基督教義,他用意大利文寫詩,作品至今猶列意大利文學最優秀作品之林。

薩魯塔蒂介是佛羅倫薩抵抗運動的核心人物和精神領袖,薩魯塔蒂使佛羅倫薩成了十五世紀上半葉意大利人文主義中心。他羅致了一批年輕人,鼓勵他們繼續發展彼特拉克開始的傳統。他于1397年任命拜占庭學者曼紐埃爾·克萊索拉勒帶以公費教授希臘文,是希臘研究中的一個轉折點。

北方的人文主義同意大利的人文主義后期交疊。第一代北方人到意大利來學習的是在十五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北方的人文主義到十六世紀初期開始結出果實來。

基督教人文主義不僅出現在低地國家和法國,而且也出現在德國,但是北方人文主義者并不限于具有十六世紀初葉特點的基督教性質。

(六)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主要關注的內容

1、積極活躍生活與沉思默想生活孰優孰劣的比較。即使答案各不相同,但有一個事實是很令人注目的,那就是可以對沉思默想生活的優越性公開提出質疑。

2、命運的無常(不再是從基督教天意的角度來看)和拒絕對之屈服的人的不再從基督教美德的角度來看)之間的沖突,人只要有足夠大的膽量是能夠制服命運的。對于人的創造能力和塑造自己生活的能力這樣強調,產生了對人的個性和提高自我意識的興趣,伯克哈特認為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明顯標志,反映在畫像、自畫像、傳記和自傳的數目越來越多上,這些都是第一次以寫實的風格繪制或寫作的,不再用象征的或比喻的風格。

3、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明》(1860)一書中,把那個社會描繪成一個自信的、互相競爭的、一心要獲得成就的、追求光榮和不朽的社會。這是人文主義者經常議論的又一話題。

(七)人文主義最尖銳的批評者——馬基雅維里

馬基雅維里(1469一1527)是人文主義傳統中既無法忽略又無法歸類的一個人物。他在今天仍舊像當初他同時代的人感到的那樣,既具有獨創性,又令人不安。他是人文主義最尖銳的批評者,卻又深深地植根于其中。(馬基雅維里的意義在于他以世俗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向基督教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提出了挑戰)

馬基雅維里的文章所以有力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它集中焦點在所有政治行動的核心問題上:權力和良心之間,力量和美德之間,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系;他拒絕接受常規的答復并堅持認為總能找到一個答案。這個觀點提出了基督教教義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出現的,和后來在歐洲其他地方也出現的人文主義觀點兩者的可容性問題,而不僅僅是基督教教義與馬基雅維里的極其個人化的(已遭大多數人文主義者駁斥的)觀點的可容性問題,因為上述人文主義觀點的范圍要比馬基雅維里的觀點廣闊得多,多樣得多。答案似乎是,在十六世紀中期人文主義者從早先的充滿信心轉向幻滅之前,很少有人會走得像馬基雅維里那么遠,或考慮到有那徉的需要。從一開始起,他們的思想就是朝著一種比較世俗化的人生觀,集中焦點在“此世”,而不是中世紀想像中的那個“彼世”,這是一種歷史的觀點,不是玄學的觀點。

我們是無法回避奧古斯丁筆下人的充滿罪惡的存在狀況與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看法之間的沖突的。因為在奧古斯丁所繪的圖像里,人是墮落的生物,沒有上帝的協助無法有所作為;而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看法卻是,人靠自己的力量能夠達到最高的優越境界,塑造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成就贏得名聲。但是對人文主義者自已來說,這種沖突卻很少成為問題;他們大多數人繼續把基督教信仰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并沒有感到自己對古典的熱情需要與它協調。至于少數感到困惑的人,可以采取兩條道路:新柏拉圖主義和圣經人文主義。它們以不同方式代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中的宗教因素。

(八)教育在人文主義傳統中的重要作用

不論人文主義者在其他問題上有什么分歧,他們全都同意教育的重要性。而熟識拉丁文和希臘文是進入古代世界的經驗和思想殿堂的必要鑰匙。

人文主義者集中力量培養治國人材(不論是君主政體還是共和政體的國家),對于學生們后來治事處世態度的.養成,卻產生了很大影響。到了十五世紀,統治家族的年輕人光知崇拜騎士品質和熟嫻戰爭藝術已經不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要求他們除了精通武藝以外,也要精通藝術(例如音樂)和文學。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可以說是人文主義教

育的最典型范例。

人文主義的中心主題是人的潛在能力和創造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是潛伏的,需要喚醒,需要讓它們表現出來,加以發展,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人文主義者認為教育是把人從自然的狀態中脫離出來發現他自己的humanitas(人性)的過程。

大學,情況就不同了。除了有新建學院的大學以外,其他大學仍是經院神學和亞里斯多德主義,以  及傳統的法律和醫學教學的堡壘,雖然常常受到新學的影響,仍閉門不納。人文主義基本上是個非宗教的運動,獨立于教會和大學。大量的古典作家,有用拉丁文的也有用希臘文的,他們的原作如令”第一次可以在歐洲獲得,這為人文主義w究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無形學院的框架。

二、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

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是繼承和創新的階段。十七世紀的自然科學革命讓其加入了新鮮血液———科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不斷反復要求的———哲學要成為人生的學校,致力于解決人類的共同問題。而18世紀的啟蒙運動發展了這一要求。這些哲學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等雖有無盡無休的辯論,但隨時可以團結起來,支持他們共同贊成的事業:創建一個主張人道、教育與宗教分離、世界主義和自由的綱領的世界,他不受國家或教會專斷干涉的威脅,并有權提出質疑和批評。兩個時期是有相似之處的,存在繼承關系,具有連續性。表現在:

(1)崇拜經典的古代。

(2)對抽象哲學體系沒有耐心,不僅供給天主教經院哲學,而且也攻擊笛卡爾的唯理論。

(3)崇尚積極活躍的生活,不贊成沉思默想的生活,對形而上學沒有興趣,關心此時此地的人生中的實際問題———道德的、心理的、社會的問題。

(4)抱有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的信念。

可是連續性不是同一性。彼得·蓋伊說“文藝復興時期的辯證法是啟蒙運動時期辯證法的祖宗和先決條件;但是盡管緊張情況相似,解決方法卻不同。”這是由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的特殊性決定的。

一是, 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注入了科學的活力。

啟蒙時代開啟之前,已經有哥白尼與伽利略、培根及探險航海,這為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注入了科學的活力。在啟蒙運動前的一個半世紀里,天文學方面哥白尼的革命,經過伽利略的發展,使得地球和它上面的居民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僅僅是一顆圍著某個恒星旋轉的行星。宇宙開闊了,地球本身的已知界也開闊了,許多人作了探險的航行,不僅發現了新世界的美洲印第安人,也在中國、印度、伊斯蘭教世界發現了其他非基督教的歷史文明。P73

二是,否定宗教是人的價值觀的來源。

宗教戰爭使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和不可和解,造成了哲學思想和神學思想的分家,引起了一股不安的潮流。托馬斯·霍布斯否定宗教是人的價值觀的來源,而把道德和社會都完全建筑在人的純粹謀圖自我保存的要求上。傳統的信念,不論是宗教的、還是俗世的,都受到了十七世紀經驗的深深打擾。

三是,人文主義由自然主義的宇宙觀,成功的科學方法,批判的、懷疑的、經驗主義的思想習慣的支持。這些新的思想方法擴大到人類狀況和人類社會的創造,是一門人和社會的科學。

雖然17世紀的宗教復興已經失去了勢頭,但在英國以外的地方,特別在天主教國家里,宗教復興所立的權力結構仍舊在那里。到18世紀時,對教會擁有巨額財富、腐化墮落和追名逐利的批評,掃除教會對人心加以控制和操縱的所謂天啟宗教的神秘、魔法和悖論所產生的恐懼和禁忌。得到了異教哲學家、經驗主義的自然科學方法和歷史調查標準的幫助。P79

四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沖擊力,讓人文學科也脫離神秘的宗教啟示。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內容表現在:批判理性用于權威、傳統、習俗,不管它們是來自宗教、法律、政府、還是社會習慣方面的,這是其內容的特殊性。啟蒙時代的方法論與時代精神即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的時代特點———提出問題,要求進行實驗,不接受過去一貫所作所為或所說所想的東西。人類能從恐懼和迷信中解放出來,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改造人類生活條件的力量。培根說過“人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進步的條件,人的發明的智力是鑰匙,科學經驗則是最有力量的觸媒劑。經濟學的基礎,現代社會學,人性心理和道德分析,美學、藝術、文學、理性和經驗的溝通等等。爾后出現了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啟蒙時代以反人文主義的恐怖統治結束。

 

三、十九世紀眾說紛紜、各持己見的人文主義

工業革命以后,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規模和范圍的社會改造的主要特點就夠人口的增長、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舊世界人口移往新世界、城市的增長、工業和商業經濟取代農業經濟、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先是在西歐后來在帝國主義的沖擊下全世界其他地方傳統生活方式的破壞、先是由貿易后來由通訊手段造成的地球的統一和縮小。工業化的經驗對人文主義傳統有深刻的影響,它第一次讓精英分子所設計的藍圖面對一個群眾化社會的前景,不論是出于吸引還是反感,都促進它進一步發展。133

造成英國產生第一個工業社會的那些變化,人們往往將之與一定的思想聯系起來。但是這些思想并沒有什么新鮮之處,它們都是來自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前所沒有的只是這些思想在實踐中和與之結合時所產生的力量。這些思想的核心是對自由的信念,還有對人類精力從迷信的侄格、傳統的重壓以及政府干預所加的限制下解放出來后會產生的好處,所抱的信念。法國國民議會追隨美國人的榜樣,于1789年宣布了“人和公民的天然的和不可讓與的權利”。他們宣布,“人生來是,而且永遠是,自由的和權利平等的”,他們把這些權利明確定為公民自由、私有財產、個人的不可侵犯和對壓迫的抵抗。13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婦女還沒有)、言論和出版自由、宗教自由、結社自由——已在整個西方世界確立。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把一切都押在這樣的一個信念上,如果每個個人的能量得到解放,它們的成就無可限量的。1848到1873年這四分之一世紀在經濟上異乎尋常的成功,似乎證明了他們是對的,一方而顯示,個人自我利益的追求,由于提高了——不論是多么不平等一一所有人的生活水準而促進了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為已被稱為十九世紀真正宗教的進步信念,提供了一個不儀用邏輯,而且由經驗所加強了的牢固基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各方面似乎都有跡象表明,在理性計算照耀下的世界里,個人才能的無限制發揮能夠在知識和技巧方面,在財富、福利和文明方面,產生空前的增長,而在一定時間以后,這種增長不僅在物質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也能把人類提高到以前未達到過的高水平。進步被認為自然的事,而且過去的障礙一旦消除,還是不可避免的事。136

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1859年的出版,似乎無可挽地廢除了自然科學與人的研究的分界線。結束了人的特殊地位,把人帶到了與動物和其他有機生命相同的生物學范疇。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人文主義傳統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是今天所謂的或科學的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版本的起源。但是,甚至在那時候,實證主義和世俗主義自稱代表人文主義的說法,也受到了其他競爭派別的挑故,后者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待十九世紀和工業社會的擴展。

十九世紀的公民人文主義者——德·托克維爾

第一個預見到平等的要求是無法抗拒的,并且繼續提出民主將會有件么后果的問題的人,是年輕的諾曼貴族亞力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像穆勒一樣,德·托克維爾代表的是十九世紀版本的公民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認為,為了民主本身的利益,相信自由價值的人必須積極投身于爭取足夠的保障來支持民主,來制約平等的大眾社會中將會出現的權力的過分集中。141

人文主義傳統最強大有力的對手——馬克思主義

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階級沖突、革命、推翻現存社會秩序和誕生新的秩序,在這新秩序中,人們不再會由于不平等和階級壓迫所造成的挫折失望而異化,而是有充分發展人性的自由。但馬克思“在創造一個對待社會和歷史問題的全新態度,從而打開了人類知識的新途徑方面的重要性卻是絲毫不會受損的。”這場思想革命一定會對關于人與社會的討論產生永久的影響,在馬克思死后一百年,馬克思主義會成為人文主義傳統和其他每一個傳統的最強大有力的對手。144

人文主義重要的表現途徑——音樂、文學

十八世紀最后三十年和十九世紀最初三十年<貝多芬死于1827年,歌德死于1832年)是一個思想和文學創作活動十分活躍的時期,相當于以前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46

又像意大利文藝復興一樣、德語國家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在某一種藝術中找到了表現途徑,那就是音樂藝術,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對我和許多其他人來說,這四位作曲家的音樂代表了任何其他經驗所不能代表的人文主義的精髓,把人類的深刻感情和新形式發展中的無與倫比的創新力量作了完美的結合。147

除了歌德以外,沒有別的人物更能代表這個時期的特點了。他把一個作家和詩人(他的詩句一再被人譜成歌曲)的杰出才能與使他在世世代代受過教育的德國人心目中成為古典人文主義化身的一種生活態度結合起來。147

在我要把人文主義傳統的特點作出概括的嘗試中,使我感到興趣的不僅僅是歌德的文學成就,而是這樣一個事實:這文學上的成就竟是同別的什么東西結合在一起的。因為沒有別的經驗有像自然科學的發現一樣在歌德內心的自我改造中起了這么大的作用。

人必須把他的所有能力——他的感官,他的理性,他的想像力,他的理解力—發展成為一種真正的統一體。149

威廉洪堡的人文主義教育改革(改革了基礎教育、創辦了柏林大學)

威廉洪堡年輕時曾在耶拿三年,成了席勒和歌德的密友,他忠于“人文主義傳統,把它當作指導他生活的原則,從古典研究直至他成為比較語言學的創建者之一。但是后人至今仍紀念他的,卻是他在1809一1810年担任普魯士政府教育部門首腦時的十五個月。

改革了基礎教育,然后又創建了人文主義的預科中學,重點放在通過以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和德語的學習為基礎的一般教育來培養個性上。洪堡的教育計劃的最高成就是他創辦了柏林大學,明確的目標是從事學術和科學研究,結果使該大學成了世界上最有威望的高等教育模范,一直到納粹分子把它毀掉為止。152

宗教觀點的人文主義者——施萊馬赫

施萊馬赫卻對德國新教主義有著僅次于路德的影響。他幾乎與洪堡生卒同時,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古典學者,精通希伯萊文如同精通希臘文或拉丁文一樣。他提出了一種人文主義觀點的宗教,它對上帝的信仰不是來自神學論據或基督教教條—人類通過基督的受難而獲贖罪—而來自個人的人性意識,來自施萊馬赫所說的“個人內心中神的最高指示,邀請到時間領域之外去過不朽的生活,不受時間的嚴格規律的約束。”153

施萊馬赫被任命為柏林的牧師,把他的宗教觀點的人文主義發展為感覺的神學。他被公認為現代新教神學的創始人他用以人的文化為基礎的宗教來代替福音。

如果我們轉到英國同一代的浪漫作家身上,我們就會發現在德國發現的同一特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雪萊和濟慈都同歌德和席勒一樣崇拜希臘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英國詩歌的偉大主題之一,對自然的這種欣賞,由于担心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到了威脅而更加深了。在歌德生前(他死于1832年),他在英國的同時代人已經要面對工業化對社會的破壞性影響了。這一工業化,從此普及到了全世界。結果浪漫派詩人被說服了,他們認識到了他們不能高高地置身事外,只顧自我修養,他們作為作家和詩人有責任表現商業化的工業社會有可能要摧毀的人的價值。157

像歌德一樣,柯勒律治相信,對頭腦,對知識,對社會要采取一種有機整體的觀點,而不是機械的觀點。穆勒和柯勒律治一樣,都認為有必要注意人作為人的價值。159

十九世紀后期法國畫家馬奈、德加、莫奈、雷諾阿架等所創造的主要是中產階級世界栩栩如生的形象所折服。這個形象可以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所創造的他們時代的佛羅倫薩或威尼斯社會的形象媲美。這同一個中產階級社會被狄更斯、夏綠蒂·勃朗特、薩克雷、巴爾扎克、福樓拜、提奧多·方坦納桿、左拉、亨利·詹姆斯料來和馬賽爾·普魯斯特等一連串目光尖銳的作家加以更加深刻和細微的觀察。小說是十九世紀的獨特創造,正如電影是二十世紀的獨特創造一樣,由于它對人類狀況(巴爾扎克稱為“人間喜劇“)所提供的豐富證據,就像莎士比亞的劇本在十六世紀末一樣,在人文主義傳統中有同樣重要的地位。164

一方面是人類經驗的令人喪氣的普遍倩況,另一方面卻又是人類在自信心、承受力、高尚、愛情、智慧、同情、勇氣方面能夠達到非凡的高度,這兩者的對比一直是人文主義傳統的核心。

一個是邊沁派理性功利主義思潮,站在外面,考驗一切接受到的意見,一個是富有想像力的柯勒律治派思潮,企圖從內部來發現這些意見中間有些什么道理。就是這第二種思潮,她把它變成了她小說藝術的秘訣。

人文主義傳統在英國和美國的偉大繼續者和傳播者——阿諾德

阿諾德在本世紀中期被里昂納爾·特里林紊稱為“我們的時代中人文主義傳統在英國和美國的偉大繼續者和傳播者。”人文主義所珍視的個人美德是智慧、隨和和寬容;它所要求我們的勇氣就是在支持這些美德時所體會的勇氣。167

他認為文學的功能是充當對生活的批評,在人們身上培養追求完美的熱望,并認為“采取行動、幫助他人和樂善好施的沖動,消除人的錯誤、清理人為混亂和減輕人為不幸的愿望,要把世界改造得比我們降世時更好更快活的崇高抱負”,是文化的主要的和顯著的部分”。

現代世界文明“在一個大得多的程度上比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更是機器的和外在的文明,一且有不斷地趨于更加如此的傾向。”168

阿諾德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把教育大權從教會手中奪取過來。建立國家中等教育體系,來教化市儈,使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有機會接受“世界上最優秀的思想和知識。171

一般稱呼1870一1914年這個時期是自由主義的頂峰時期是完全有理由的,人文主義傳統.對此作了不少貢獻。功利實證主義傳統,通過邊沁、哲學上的激進派扣孔德,自稱繼承了啟蒙運動,實際上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沉。‘它在公眾的心目中仍受到敬重,一方面有自然科學的成功,另一方而又有政治經濟學的駁不倒的“規律”的支持。175

科學方法是通向全部知識領域的唯一大門。希波萊特·泰納致力于證明它怎么可以應用于文化領域,研究文學、藝術和哲學。他聲稱,這些都是社會產物,與個人才能或意志沒有多大關系.更多的是由于非個人的決定性因素的綜合結果,這樣一些因素是“種族”,即一個作家的體質私心理遺傳;“環境”,即他的地理、社會和政治環境;及“時代”,即他所身處的歷史條件。

理性主義打破了宗教和教會對人思想的壟斷以后,自己也變成了一種教條式的意識形態,同樣不允許對它的假定進行檢查,也同樣不容異見。

十九世紀實證主義不能代表人文主義傳統的說法,但是任何關于人文主義傳統的記載必須把它包括在內,因為:一是它所引起的對未來的信心。二是進步信念的脆弱性

進步信念的脆弱性和人文主義傳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以及法西斯主義的興起等因素的聯合沖擊下的崩潰所產生的后果。因為在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不僅進步的信念全都喪失了,而且有許多人會出于幻滅的怨懣而把自由主義及其人文主義根源統統拋棄掉,因為它先是鼓舞了他們,后來又叫他們大失所望,因而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

 

 

四、二十世紀: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

勃蘭兌斯提出“現代”理論

雖然從整體來看,易卜生對人的評價不高,但是他屬于人文主義傳統。因為他相信個人的人格,個人從苦難中學習和擺脫環境的力量,還因為他對自由所懷抱的熱情—不是擁有而是追求自由的熱情。而尼采卻卑視人文主義,不管是它的歌德派平衡和克制的古典形式,還是它的功利理性主義版本。

尼采在十九世紀最后十年和二十世紀最初十年所激起的對非理性的著迷,在多種不同形式中得到了表現:柏格森來的直覺主義,索萊爾的暴力說,弗洛伊德對無意識和夢境的探索引起的反應,這樣一種方向的變化對人文主義傳統形成了直接的威脅,因為人文主義傳統在反對過分依賴理性而提出要發揮想象力的要求的時候,曾經認識到需要用精神的客觀性來制約主觀性。

 

二、現代意識與現代主義的斷裂性、混雜性

普遍都有的當代感覺,那就是當時活著的人是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里,他們的經驗是獨特的,與過去相連的連續性被打斷了,他們得自己來找出新的價值觀和表現形式。總而言之,現代主義的本質是一種新的意識。是看待人類和世界的新方式,是一種以前沒有先例的人類精神的狀態。它在科學、文學、藝術、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發起了一陣令人注目的創新大爆炸。現代主義在大多數國家是未來主義和虛無主義、革命和保守、自然主義和象征主義、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的異乎尋常的混合。這一混合中那些表現出異化和無連續性,以非理性、分裂化和經常絕望的世界觀來代替理性、秩序和樂觀情緒的因素。

這些因素是“現代”意識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間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我們對之印象特別深刻,原因有二。一是“現代派的震撼”,這個令人不安的對創新的熱烈追求曾經使得許多人—至今仍使有些人—一古腦兒不分青紅皂白地排斥現代思想、現代藝術和建筑、現代文學和音樂,認為這些東西標志西方文明在混亂中的崩潰。二是,把現代時期看成是虛無主義開始的觀點,似乎已被接著而來的那個時代的歐洲經驗所證實了。那個時代就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時代。

 

現代社會學——注重對人在現代工業化過程中變化的研究

十九世紀自由主義以主張自由放任的名義,對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增長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上進行的干預,提出了反對。任何以調查和了解人是如何適應現代工業化社會不斷改變的新情況為其目標的研究,都有充分理由可以被認為是人文主義傳統的一部分。現代社會學形成時期的兩個領袖人物對社會學方法和目標采取了十分不同的觀點。愛彌爾·杜克海姆料料按照法國理性主義傳統,對歷史表現出不信任,而偏向于以定義和分析來進行研究。而馬克斯·韋伯則按照德國的歷史主義傳統,對定義表現出不信任,偏向于根據歷史情況來進行理論探討。

韋伯認為理性化日益加強的趨向是現代社會的具有毀滅性的特點,這個過程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共有現象,具體來說,他認為就是“官僚主義的鐵的規律”和(借用席勒的話)Entaauberung,即從宇宙和人類生活中驅除掉魔術。211

 

心理學的誕生——人文主義對人心理精神層面的關注

詹姆斯拒絕接受有一種現成的“現實”的想法,這種“現實”完全脫離永恒,獨立于人的思想。詹姆斯把這種想法斥為哲學偶像。他認為宇宙是一個永遠在形成的過程,它的意義和價值是人類自己創造的。

弗洛伊德對我們時代的思想和文化所以有這樣獨一無二的影響,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被庸俗化了、但是這一事實并無損于他所取得的成就。人們普遍認為,他對無意識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人的本性的看法。

弗洛伊德對人類并無好感,他認為人類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動物,卻用理性來欺騙自己對.本性的認識,辦法是用巧妙的說理,或者浸沉于宗教信仰這種幻覺中、。

他把自已看成是在一個潛藏的令人吃驚的世界中進行探索的孤獨探險家,只有抱著人文主義的信念才有勇氣繼續下去,這個信念就是,只有增加了知識,特別是認識自己的知識(“自知”),才能使人得到自由。

榮格提出集體的無意識,潛伏在個人心底,是自發產生神話、幻象、某些種類的夢境和宗教思想的基礎,榮格證明這都是可以在一些不同的文化和歷史時期找到的。

 

電影與攝影藝術傳承并消解人文主義傳統

當弗洛伊德和榮格在探索無意識的時候,又有新的一代藝術家崛起,造成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在視覺藝術方面最蔚為奇觀的創新浪潮,那就是巴黎的野獸派和立體派,德國的橋派和藍騎士派。這些極其個人主義化的藝術家、建筑家和音樂家能夠同意他們所共有的唯一特點,就是他們都有著要打破一十九世紀常規的強烈愿望。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奧特加·加塞特在現代派運動的創新中看到了“藝術的非人性化”。

二十世紀增加了兩種新的視覺藝術:攝影和電影。這兩者從一開始就都具備極有利條件,可以利用大眾傳播的技術,從而能夠很自然地反映大眾社會并且適應大眾社會。把個人肖像的人文主義傳統擴大到沒有個性的大眾社會中去。

 

二十世紀人文主義在文學中的體現——絕望與頌揚的共存

十九世紀后期的反叛主題,如疏離那個受到憎惡的資產階級社會、非理性被視為是一種對人生經驗更加深人的態度而具有的吸引力、尼采的影響等等,常常同風格上的大膽嘗試結合起來,這在二十世紀的文學中仍可以看到。

一方面,二十世紀文學產生了像卡夫卡的《城堡》和《審判》那樣絕望的杰作。另一方面,在D- H.勞倫斯的小說和詩篇里,現代派時期產生了對人的本能力量的頌揚,這力量表現在被文明壓制和窒息的性沖動上。

第一個革命是公開承認,或者說重新承認(因為很難稱它是發現)人的分裂的本性和非理性因素在個人生活和構成社會的那些關系中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相應的變革是承認意識的破碎性,經驗的暖昧性和真理的相對性。

我并不是說,我們剛才匆匆一瞥的從1900年到1940年之間的情況。不論在科學方面,還是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藝術或文學方面,都可以構成人文主義傳統的一個階段,與文藝復興時期或啟蒙運動時期相提并論。要做到這一點,時間是太短了。但是,遭到二十世紀中葉危機威脅的人文主義,已無復當初自由主義的樂觀和理性,后者到二十世紀頭十年已過了鼎盛期。人文主義已經從這脫身出來,使得自己能夠適應意識方面的突變,用新的方式看待.人和社會,同時保持了與理性的聯系,保持了思想和藝術的修養和訓練,而這乃是過去人文主義傳統的特點。構成人文主義一種新版本的因素開始出現。

 

二十世紀人文主義的主要特點:

經過啟蒙運動和十九世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總結一下我們這一代人在三十年代所繼承的人文主義傳統的主要特點。人文主義不是一個哲學體系或者信條,而是一場曾經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現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續的辯論。

人文主義傳統的最重要和始終不變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學觀點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兩者都不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與此相反,人文主義集中焦點在人的身上,從人的經驗開始。

人文主義信念的第二個特點是,每個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價值的—我們仍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話,叫做人的尊嚴—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源和人權的根源就是對此的尊重。

人文主義傳統的第三個特點是它始終對思想十分重視,它一方面認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們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來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們簡單地歸結為替個人經濟利

益或階級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沖動作辯解。

結論:

人文主義從最初的“成蛹期”“破繭期”到最后的“成蝶”,從原來的反基督教傾向人文主義演變為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等,這是社會發展的不同需求,同時也是時代賦予它的不同內涵。人文主義發展綿延不斷原因在于其精神氣質的可貴。人文主義從開始的設定就不是機械的。它從根本上不是一個哲學體系或者信條,而是一場曾經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現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續的辯論。正是作為一種辯論,讓它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夠把內涵深化、外延擴大。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當今世界提倡人文關懷的大氛圍下,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尊嚴、開發人的潛在力,從思想上重視人。時代將會賦予它全新內涵的。

 

 

 

 

 

 


莊中剛 2013-06-08 08:58:39

[新一篇] 《技術領導之路》序

[舊一篇] 給創業者推薦幾本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