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始)計第一(2)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始)計第一(2)
    《漢志》的兵書四種,權謀類,書最多;其他三類,大多亡佚。《孫子》是權謀類的代表。要學權謀,得讀《孫子》,要學形勢,也得讀《孫子》。陰陽、技巧,《孫子》也涉及。
    這三條,計的概念,是關鍵的關鍵。計,本身就是權謀,就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體現,就是囊括兵書四種的概念。
    計是總體,也是局部;計是開端,也是結束;計是理論,也是應用。
    計貫穿于戰爭全過程。《孫子》的每一篇都貫穿著計算。
    權謀和形勢不同。二者同屬兵略,都講計謀,但計有大計,有小計。權謀是大計,形勢是小計。前者是戰略,后者是戰術。用醫書打比方,權謀是醫經,形勢是經方。醫經有理論體系,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對癥下藥,開藥方,而是從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虛實,講“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側重生理和病理,但也包括各種治療手段(《漢志·方技略》)。
    講過這段開場白,下面讓我們具體講一下《計》篇各章的內容。
    我先解釋一下《計》篇的篇題。
    古書題篇分兩種,一種是拈篇首語,用文章開頭的一兩個字作篇題。篇題只是符號,和內容無關;一種是從內容概括,以主題命名。《孫子》的篇題是后一種。
    前面,我已講過,今本《孫子》分兩大系統,三種版本: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宋本《武經七書》是一個系統,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是一個系統。下面,我是以第一種本子為底本,改動只限于明顯的錯字,而且是用()號括注原來的錯字,小一號,而把改正的字或補出的字,括在〔〕號內,放在后面。上面的題目,我是這么標。這是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標點本采用的體例,但我把破讀的字括在()號內,則不用小字,請注意。《孫子》各篇的題目,《計》、《形》、《勢》,上述三個本子,有點不一樣。宋本《十一家注》作一個字,其實是古本原貌。影宋本《魏武帝注》、宋本《武經七書》,《計》作《始計》,《形》作《兵形》,《勢》作《兵勢》,它們的第一個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計”,從字面上講,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計算”。它既可以指計算的行為本身,當動詞用;也可以指計算的結果,即謀略,當名詞用。更準確地說,它指的是此篇結束時說的“廟筭”。“廟”是廟堂,《九地》篇叫“廊廟”,是國君議事的地方。“筭”則是指在廟堂上進行的計算。古代廟筭是用一種叫“筭”的工具進行計算。筭是一種專門為計算制造的竹木或骨制的小棍。這種小棍,也叫籌或策。《漢書·律歷志》說算籌長六寸,徑1分,約合138厘米長,023厘米寬。戰國、西漢的算籌,出土發現,一般比較短,只有12—13厘米,合漢尺五寸多,即大約半根筷子那么長,但沒有筷子那么粗。司馬遷說,張良是劉邦的“畫策臣”,他就是用這種小棍為劉邦計算,有一次,沒帶正式的算籌,就拿筷子給劉邦擺(《史記·留侯世家》)。另外,出土實物,還有一種專門算日子的籌,學者叫干支籌,也是戰國、西漢都有。這種算籌,河北柏鄉縣東小京戰國墓所出,形狀是扁片形,長12.8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上面有數字和干支(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戰國干支儀,是一件罕見的文物,它把天干、地支分別寫在可以轉動的上下兩個小輪上,可以像箱子上的密碼鎖那樣排干支,也是計算歷日的工具)。籌算是中國最原始的計算方法,算盤是在籌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中國古代數字,很多都是積畫成字,在字形上還保留著算籌的意味;后世商人用的蘇州碼子,也是如此。許慎把“筭”、“算”當兩個字,“筭”當算籌講,“算”當計算講(《說文解字·竹部》),但古書經常通用,并沒有這種分別,一般都是寫成“算”字。下文,除原文,無論計算的算,還是算籌的算,我們都用算字。今語所謂的“定計”、“決策”、“運籌”,都是來自古書,原來就是指這種計算活動。
    我把《計》篇分為四章:
    第一章,講兵事重大,關系民之死生,國之存亡,不可不仔細比較,不可不仔細計算。
    第二章,講定計,即出兵之前,如何比較敵我(五事七計),計算雙方的實力優劣,看結果是否有利于我,計算有利于我的計是否被貫徹執行。計利于我,被貫徹執行,才兵出于境。
    第三章,講用計,即出兵之后,如何發揮計算的優勢,在戰場上隨機應變。
    第四章,講何以知勝負,答案是計算定勝負。
    這四章,很有條理,一頭一尾短,中間兩段長。開頭講兵事重大,不可不察,結尾講計算定勝負,先勝于廟算,頭尾相應。中間兩段是主要內容,先講定計,后講用計,也是前后相應。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后面四篇,先比一下《作戰》、《謀攻》,再比一下《形》、《勢》。定計是講野戰、攻城之前的廟算,用計是講野戰、攻城本身;定計是對應于《形》,用計是對應于《勢》。此篇是講廟算,但把廟算后的執行過程也講了,實際上是全過程的描述。
    下面,我們一章一章來介紹。
    【1.1】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每篇,開頭都有“孫子曰”三字。這點不容忽視。先秦子書,大部分都是記言式的作品,老師怎么講,學生怎么記。前面這三個字可以說明,它是由學生整理,而不是老師直接寫的。同樣的例子,還有《墨子》里的“子墨子曰”。它們等于說,“我的老師這么說”。
    下面的話,是強調軍事的重要性,一上來就讓讀者知道,打仗可不是兒戲,而是人命關天。
    “兵”,本義是兵器,引申為兵士(如《左傳》隱公五年和僖公二十八年的“徒兵”)和戎事。戎事,也叫“軍旅之事”或“軍事”。現代漢語的“軍事”是日語借用中國古語(《左傳》、《周禮》都有這個詞)翻譯西人的military affairs。戰爭是什么?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殺人。兵法是什么?是殺人藝術。軍人是什么?是職業殺手。戰爭這件事,是“面對面的殺戮”,有人要殺人,有人要保命,保命的,反過來又把殺人的人殺掉,當然是人命關天。
 


李零 2013-08-21 15:25:44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始)計第一(1)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始)計第一(3)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