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始)計第一(3)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始)計第一(3)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作者是英國的喬安娜·伯克,叫《面對面的殺戮》(孫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看了以后,你才知道,戰爭到底有多殘酷。
    “國之大事”,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其中的“戎”就是“兵”。國之大事有兩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軍事。祭祀,是為了延續血脈,和生命有關。軍事,是為了國家安全,也和生命有關。孔子說,軍旅之事,他沒學過(《論語·衛靈公》),但子貢問政,他講三條:足食、足兵、取信于民(《論語·顏淵》),其中仍有兵。曹操寫《孫子略解》序,引經據典,特別提到孔子的“足兵”。但孔子有孔子的理解,在他看來,這三條,信最重要,食次之,兵又次之。三者之中,如果讓他挑選,舍什么留什么,他先舍的是兵,其次是食。沒有武裝要死人,不吃飯也要死人。但去食去兵,頂多是個死,自古以來,死人的事常有,沒有信卻不行。他是這么講。他更強調信。中國的現代化,大家都說,首先是富國強兵,富國是解決吃飯問題,強兵是解決挨打問題。我們是先解決挨打,再解決挨餓——勒緊褲腰帶,也要有根打狗棍。這是被逼無奈,十足的悲劇。但足兵擺在足食之前,還是當時的硬道理。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手中沒有殺人刀,怎么行?戰國末年更殘酷,上百萬人被殺,《鹖冠子·近迭》說,天地人,天地遠,人道近,三者之中,人最重要,人道又以兵最重要,叫“人道先兵”。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段話很清楚,兵是關系士兵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死生之地”,過去有不同解釋,我理解,就是“死地”和“生地”的合稱。《孫子》里,《行軍》有四地,《地形》有六地,《九地》有九地,有很多類別。人地相應,最大的分類,就是“死地”和“生地”(參看《九地》)。“死生之地”就是戰場、戰地。戰場上的死生,關系到國家的存亡,軍事的背后是政治。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當然要重視,“不可不察也”。《孫子》兩次提到,三軍將帥是天上定人生死的神,即“司命”。他不但是己方的“司命”(《作戰》),也是敵方的“司命”(《虛實》)。《孫子》第一篇,開宗明義,一上來就這么講,是對用兵者的警告。《孫子》中,到處都是警告的話。這是它的特點。
    【1.2】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罚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此章是講定計,關鍵概念是所謂“五事七計”。
    “五事”,簡本無“事”字,是省略,今本加上“事”字,比較清楚。“經之”,是說用這五條作比較的項目。“校之以計”,簡本作“效之以計”。“效”和“校”,可以通假。“效”不僅僅是“效果”、“效驗”的“效”,還指檢查、核對。比如睡虎地秦簡中的秦律,有一種法律叫效律,就是檢查合乎不合乎標準。這里的“校之以計”,是說拿敵人的五條與我方的五條比較,擺小棍,看誰得到的小棍更多。
    下面是“五事”和“七計”的關系:
    五事(比較事項) 七計(比較結果)
    道 主孰有道
    天 天地孰得
    地 天地孰得
    將 將孰有能
    法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罚孰明?
    上面五條,“道”最重要。道是民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就是政治。“畏”是衍文。“不危”,簡本作“不詭”,是不違的意思,可以糾正傳統的解釋。它是說,老百姓和統治者一條心,同生死,共患難,絕不違背。后人讀不懂這段話,以為“危”是疑惑,又添油加醋,加上“畏”字,變成不害怕也不懷疑,意思可通,但不是本來面貌。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民信就是與上同意。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人和就是民不違。我們也可以說,道就是民信,道就是人和。
    比“道”次要的兩條,是“天”、“地”。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就是屬于知天知地。天地怎么知?屬于兵陰陽。兵陰陽,是數術之學在軍事學上的應用。現代的軍事氣象學和軍事地理學,按古代的概念,就是屬于兵陰陽。《孫子》也講兵陰陽,但講天少,講地多。講天,主要在《火攻》;講地,主要在《行軍》、《地形》、《九地》。孫子的時代還沒有空軍,克勞塞維茨的時代也沒有,他們都是以地為主。
    “天”,兵陰陽講天,第一重要是式法,即用式盤定吉兇;第二重要是選擇,即用歷書定吉兇。此外,還有觀星、望云、省氣、風角、五音、鳥情,等等。但這里強調,只是“陰陽、寒暑、時制也”。簡本還多出“順逆、兵勝也”,也屬于兵陰陽。順逆是以陰陽向背為禁忌,兵勝是以五行相勝為禁忌。什么叫陰陽?陰陽不是某種具體的概念,如陰晴、冷暖,而是一種無所不用的抽象概念。陰陽,是一種二元化的表達,中國的數術、方技,各門技術都和陰陽五行理論互為表里,到處都貫穿著這一概念。但陰陽五行說,沒有經典。我們要了解這個理論,可參看隋蕭吉的《五行大義》。中國古代傳統,軍將要學兵陰陽。比如式法,就是軍將必修,從戰國秦漢到宋元明清,一直如此。兵陰陽,里面既有科學,也有迷信。過去研究哲學史和思想史的,大家喜歡說,孫子是偉大的唯物主義者,肯定不講迷信。這不是實際。那樣講,就超出了古代的思想環境,也違背中國的軍事傳統。我們只能說,孫子比較務實,迷信的東西不太多而已。這里講天,主要是講時令。天有寒熱二氣,陰陽消長,分為四時。四時之制曰時制,也叫時令。時令有兩種,一種是四時時令,春夏秋冬各90天,配二十四節氣;一種是五行時令,金木水火土各72日,配三十節氣。
 


李零 2013-08-21 15:25:58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始)計第一(2)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三講 (始)計第一 (始)計第一(4)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