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2)——“辛酉政變”和“兩宮垂簾”(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9月28日

經過商議,咸豐靈柩回京的日期最終確定。按照清朝祖制,小皇帝和太后需要在北京皇宮門外跪接靈柩;另外,考慮到皇帝年幼,無法全程護送大行皇帝梓宮,于是慈禧提出:在跪送靈柩啟程并護送一段路程后,兩宮太后和載垣、端華等7大臣陪同小皇帝走小路先行返回北京,以提前準備好迎接梓宮回京的相關事宜;咸豐皇帝的靈柩則由肅順和醇郡王奕譞共同護送走大路返京。

慈禧謀劃的的確是一條妙計,不但成功的將顧命八大臣的核心肅順與其他7人分開,使其難以合謀,而且還把咸豐的七弟、“非明顯奕訢派”的醇郡王奕譞安插到了肅順的身邊,以便監視。八大臣對這樣的安排也難有什么反對意見,于是一切就都按照慈禧和恭親王的設想進行了。

民國百年

在返京的路上,兩宮太后在京郊石槽與恭親王奕訢秘密會見了一次,商定了返京后的具體安排,然后早于肅順四天抵達北京。以恭親王為首的王公大臣們在北京德勝門迎接兩宮太后和小皇帝,舟車勞頓的兩宮太后進城后沒有直接返回皇宮,而是當場宣布八個顧命大臣欺凌孤兒寡母的行徑,在奕訢的鼓動下,在場王公大臣無不義憤填膺,發誓與八大臣勢不兩立。

此前,為了發動政變,奕訢還拉拢了朝中握有兵權的實力派人物。首當其沖的是兵部侍郎勝保,護送咸豐靈柩的幾萬士兵幾乎都是勝保的直系。出于禮貌,勝保曾經想向小皇帝和兩宮太后上一道請安的折子,不料八大臣卻認為其中有貓膩兒,便斥責勝保,還讓他寫檢討書,于是奕訢便趁機將勝保拉到了自己的陣營里。另一個實力派人物是湘軍統帥曾國藩。在奕訢的安撫下,對太后干政甚為反感的曾國藩雖然接到過肅順集團的“示好”,但仍采取了兩不相幫的策略,對即將發生的政變置之不理。最后一個人物就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本是沒落子弟的僧格林沁因道光皇帝的提拔而平步青云,又深受咸豐皇帝器重,因此對大清皇帝特別忠心,對什么顧命大臣則一點都不感冒。

回京后第二天,1861年11月2日,政變發生。當日,兩宮皇太后召見載垣、端華等七位顧命大臣,并持“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解除肅順等八大臣職務,當場逮捕載垣、端華,囚禁宗人府,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職查辦。隨后,密令隨靈柩行至密云的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捉拿肅順。當天夜里,在肅順擁著兩個小妾入睡后,仁壽和奕譞領兵破門而入,活捉肅順,以“大孝期間違制尋歡”的罪名將其押送回京。大難臨頭的肅順破口大罵:“悔不該早治此婢”。

不久,慈禧發布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賜載垣、端華自盡,其余五大臣或革職或充軍。接著,慈禧下旨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年號為同治,宣布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封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大臣、首席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其余如奕譞、文祥、勝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晉爵(奕譞后來又被加封為醇親王)。慈禧和恭親王集團成功奪取了清朝的最高權力。

由于政變發生的1861年是中國農歷辛酉年,故稱“辛酉政變”,又因政變發生在北京,故也稱“北京政變”。“祺祥政變”一說則源于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成王敗寇的肅順、端華、載垣自此被清朝統治者貶稱為“三兇”。

在辛酉政變成功后,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蜜月期也宣告結束。畢竟奕訢曾是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的最大政敵,因此慈禧在政治上回報奕訢的同時,也時時提防著奕訢成為“肅順第二”。在處理顧命八大臣時,本要革職充軍的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人,最終被慈禧赦免,肅順親信等也沒有受到株連,這不但彰顯了兩宮太后的寬容,而且起到了權力制約的作用。

東太后慈安對政治興趣不大,支持政變只是為了得到生活上的保障,所以兩宮垂簾后,大量政務、奏章的處理就都歸到了慈禧那里。時間一長,慈禧的權力便越來越大,而隨著執政日久,慈禧的政治能力和權威也逐漸得到朝野上下的認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以“信任親戚,內廷召對,時有不檢”的罪名罷免了奕訢,后在群臣求情下才恢復了奕訢的部分職務,奕訢在與慈禧的政治斗爭中敗下陣來,于是暗地里聯合慈安太后,以圖制約慈禧。

慈禧得勢后,在“辛酉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太監安德海也跟著雞犬升天。小人得志的安德海十分張狂,連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甚至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慈安和慈禧的關系也因此越發緊張,奕訢更是想除安德海而后快。同治8年,安德海向慈禧請求親赴江南為同治皇帝督辦龍袍,慈禧原本不同意,但最后仍然批準。安德海剛走水路離開北京,同治皇帝就將此事告知了慈安和奕訢,接著奕訢的一道密函就到了山東巡撫丁葆楨處。安德海一路招搖過市、擾民索賄進入山東后,丁葆楨立即以“宦官不得私自離京”為由將其逮捕,隨即上書朝廷,此事就此公開。害怕引火燒身的慈禧當即極不情愿的決定丟車保帥,同意誅殺安德海于濟南。

按清朝規矩,皇帝14歲大婚后即可親政,但視權如命的慈禧太后不愿撤簾歸政,因此一直拖延著同治的婚事,直到同治11年,公元1872年皇帝17歲了才著手操辦此事。盡管慈禧對候選人阿魯特氏不滿,但在同治和慈安的堅持下,阿魯特氏最終仍然做了皇后。雖然慈禧輸掉一陣,但這也最終導致了同治皇帝及其后妃的悲慘結局。最后,慈禧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才撤簾歸政,而同治親政后僅兩年余便死去了,這些事情我在后續的文章中再說。

民國百年

同治死后,因繼位的光緒帝也是小娃娃,所以兩宮太后再次垂簾。和慈禧嫌隙日深的慈安于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死去。慈安死的很急,從發病到去世,前后僅兩天,而且慈禧沒等慈安娘家人來就下令將其入殮,于是很多野史中都說她是被慈禧所害,最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是說,咸豐帝臨終前担心野心勃勃的慈禧今后無法制約,于是給慈安留下一道密詔,并交待:假如慈禧安分守己則罷了,倘若她仗著皇帝是她兒子而專權違制,則可憑此詔誅殺之。慈禧后來得知此事,于是一直對慈安畢恭畢敬,蒙在鼓里的慈安卻對她毫無防范,還認為咸豐對待慈禧太過嚴厲,遂將此詔當著慈禧的面燒毀。此后,二人因宮內外諸事矛盾日深,意欲獨攬大權且沒了“緊箍咒”的慈禧便在點心中下毒,將慈安毒死。 

第二種說法是說,光緒七年初,慈禧太后難耐后宮寂寞,與宮外男子鬼混并懷上身孕,又因打胎而長期臥病。消息走漏后慈安打算懲辦之,卻被慈禧先下了毒手。  

從此以后,慈禧太后便獨自垂簾聽政,將所有權力牢牢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慈禧當政47年,跨同治、光緒兩朝,期間諸多內容,我將在后面的文章中結合重大歷史事件穿插介紹。 


三鑒齋 2010-07-20 14:57:57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1)——“辛酉政變”和“兩宮垂簾”(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3)——“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