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 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蘇東坡由現在起,由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夫,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責任,只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若把一個人由時間和傳統所賦予他的那些虛飾剝除凈盡,此人的本相便呈現于你之前了。蘇東坡若回到民眾之間,那他就猶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陸地上拖著鰭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個海豹。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中國人由心里就贊美頭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邊田間的農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詩,擊牛角而吟詠。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
  在元豐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蘇東坡已和長子邁離開京都,啟程前往幽居之地黃州,邁當時已經二十一歲。蘇東坡是走最近的陸路趕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顧,隨后再去。貧窮的子由要帶著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兩個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屬,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數百里之遙。酒監的職位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只相當于官營的一個酒館經理而已。坐船走了幾個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兒等候他,自己帶著哥哥的家眷和朝云,還有兩個孩子,順長江上行往東坡的處所去。東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黃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在漢口下面約六十里地。在等待家眷之時,蘇東坡暫時住在定惠院,這個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離江邊還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飯,午飯與晚飯后,總是在一棵山植樹下散步,關于這種情形,他寫了些極其可愛的詩。不久,身邊便有了不少的朋友。徐太守熱誠相待,常以酒宴相邀。長江對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給他。在雨天,東坡睡到很遲才起床,快近黃昏時,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東山麓漫游,在廟宇、私人庭園、樹陰掩蔽的溪流等處,探勝尋幽。在別的日子,有時朋友來訪,則一同到長江兩岸的山里游玩。那一帶是丘陵起伏林木茂盛之區,鄉野風光如畫。南岸有攀山,聳立于湖溪交錯的平原上。
  蘇東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個驚心動魄的經驗,他開始深思人生的意義。在六月他寫的別弟詩里,他說他的生命猶如爬在旋轉中的磨盤上的線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他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而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寧。他轉向了宗教。在他寫的《安國寺記》里他說:
  “余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閉門卻掃,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觸類而求之,有不可勝悔者。于是唱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差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謝。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像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
  與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內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個方向。誠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尋取到安靜,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確,而人生只是一種幻覺,人應當完全把社會棄置不顧,這樣人類就非滅絕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達到精神的空虛和無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擺脫個人的牽掛,而儒家是抱現實的思想,要對人類盡其職責義務,于是兩種思想之間便有沖突。所謂解脫一事,只不過是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之后,使基層的人性附屬于高層的人性,聽其支配而已。一個人若能憑理性上的克己功夫獲得此種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脫了。
  比方說,在社會上有對抗邪惡一事。理學家朱熹批評蘇東坡出獄后寫的兩首詩,說其中沒有克己與自新之意。那兩首詩,如前所見,似乎還是以前老蘇東坡的本色未改。問題是,他是否有意改過向善?他是否有意要三緘其口,國事有錯誤也絕不批評嗎?對不太親密的朋友,他是一個回答法;對最好的朋友,他是另一個回答法。
  在蘇東坡寫給朋友的兩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給至交李常的。因為李常曾寫詩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詩太感傷,蘇東坡不以為然,寫信回答他。信上說:“何乃耶?仆本以鐵石心腸待公。吾濟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生死之際,若見仆困窮使相憐,則與不學道者,大不相遠矣……雖懷坎憬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一切付與造物。非兄仆豈發此?看訖便火之。不知者以為垢病也。”
  在控告蘇東坡案中,王鞏獲罪最重,現在流放在偏遠的西南,蘇東坡給他寫過幾封信。先表示己事使王鞏受牽連,而受此苦難,至為難過,但接到王鞏的信,知道王鞏能于哲學中自求解脫。他回信中說:“知公真可人。而不肖他日猶得以衰顏白發,廁賓客之末也……”接著說起道家長生之術,他自己正在修行。“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別。更相闊數年,索我間風之上矣。兼畫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行草尤工,只是詩筆殊退也,不知何故。昨所寄臨江軍書,久已收得。二書反復議論及處憂患者甚詳,既以解憂,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得非茍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公常誦此語也。杜子美困厄中,一飲一食,未嘗忘君。詩人以來,一人而已。”
  但是對老朋友章停,他的說法又不同。章停現今官居參政諫議執事(副宰相),曾經寫信勸東坡改過自新。對這位朋友,東坡寫了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于言表。寫得再得體不過,簡直可以呈給天子龍目御覽了。其文如下:“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反復甚苦。而某強狠自用,不以為然。今在囹圄中,追悔無路,謂必死矣。不意圣主寬大,復遣視息人間。若不改者,某真非人也……某昔年粗亦受知于圣主,使稍循理安分,豈有今日?追思所犯,真無義理,與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無異。方其病作,不自覺知,亦窮命所迫,似有物使。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慚耳。 而公乃疑其再犯也, 豈有此理哉?……”隨后又敘述當時生活狀況:“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嘗作活計,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隨手輒盡。而子由有七女,債負山積、賤累皆在渠處,未知何日到此。現寓僧舍,布衣蔬飲,隨僧一餐,差為簡便。以此畏其到也。窮達得喪粗了其理,但凜祿相絕,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安能預為之愁煎乎?初到一見太守。自余杜門不出,閑居未免看書,惟佛經以遣日,不復近筆硯矣。”
  家眷到達之后,蘇東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來,不過等他的錢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過,他還沒想到。他的兩個小兒子適和過,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由于太守的禮遇,他們還能住在臨桌亭,此地后來因蘇東坡而得名。此處本是驛亭,官員走水路時,經此可以在此小住。蘇東坡給一個朋友寫道:“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夠美,但是其風景之美,主要還是來自詩人的想象。他對那棟夏天對著大太陽的簡陋小房子,情有獨鐘,別的旅客一旦真看見,就會廢然失望的。后來,又在那棟房子一邊加了一間書齋給他用,他便吹噓說: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
  臨皋亭并不見得是可夸耀,風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景之人。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記里寫道:“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于幾上,白云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一封寫給范鎮兒子的信,語調則近詼諧,他說:“臨桌亭下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地,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不過蘇東坡確是生活困難,他花錢有一個特別預算方法,這是他在給秦少游的信里說的:“公擇近過此相聚數日,說太虛不離口。輩老未嘗得書,知未暇通問……初到黃,凜人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省,日用不得百五十(等于美金一角五分)。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此賈耘者(賈收)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余。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由臨皋蘇東坡可以望長江對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時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與漁樵為伍,消磨一日的時光。他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搡或粗語相罵,“自喜漸不為人識。”有時過江去看同鄉好友王齊愈。每逢風狂雨暴,不能過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數日。有時自己獨乘一小舟,一直到樊口的潘丙酒店,他發現那兒的村酒并不壞。那個地區產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因為江上運費低廉,一斗米才賣二十文。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鹿肉甚賤,魚蟹幾乎不論錢買。旗亭酒監藏書甚多,以將書借人閱讀為樂事。太守家有上好廚師,常邀東坡到家宴飲。
  在元豐三年(一O 八一),蘇東坡真正務農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過去原想棄官為農,沒料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農夫。在他那《東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說:“余至黃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郡中情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釋來而嘆,乃作是詩,自憨其勤。庶幾來歲之入,忽忘其勞焉。”
  東坡農場實際上占地約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墻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后來他就在此地宴請賓客。宋朝大山水畫家米芾,那時才二十二歲,就是到雪堂認識得蘇東坡,并與蘇東坡論畫。宋朝詩人陸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 )十月到的東坡,是蘇東坡去世后約七十年。他曾記述雪堂正中間掛著蘇東坡一張像,像上所畫東坡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雪堂的臺階下,有一小橋,橫跨一小溝而過,若非下雨,溝內常干涸。雪堂之東,有高柳樹一株,為當年所手植,再往東,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頗清冽,并無其他可取之處,只是詩人當年取水處而已。往東的低處,有稻田、麥田、一帶桑林菜圃,為一片長地,另有一片大果園。他在他處種有茶樹,是在鄰近友人處移來的。
  在農舍后面是遠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鄉野景色,一覽無遺。他的西鄰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園,竹莖周長約六寸,枝葉茂密,人行其中,不見天日。蘇東坡就在此濃陰之中,消磨長夏,并尋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襯里之用。
  蘇東坡如今是真正耕做的農夫,并不是地主。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詩里,他說: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對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后來下了雨,蘇東坡和農人完全一樣快活而滿足,他寫詩道:
  沛然揚揚三尺雨,造化無心阮難測,老夫作罷得甘寢,臥聽墻東人響履,腐儒奮糧支百年,力耕不受眾腎價,會當作活徑千步,橫斷西北這山泉,四鄰相率助舉杯,人人知我囊無錢。
  建筑可以說是蘇東坡的本性,他是決心要為自己建筑一個舒適的家。他的精力全用在筑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樹苗,從老家四川省托人找菜種。在孩子跑來告訴他好消息,說他們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他會歡喜得像孩子般跳起來。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湖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在較高處他種麥子。一個好心腸的農人來指教他說,麥苗初生之后,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等他小麥豐收,他對那個農夫的指教,無限感激。
  蘇東坡的鄰人和朋友是潘酒監、郭藥師、龐大夫、農夫古某;還有一個說話大嗓門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豬一般啼叫。黃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壽昌,也是對蘇東坡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再一個是馬夢得(字正卿),始終陪伴著蘇東坡,而且非常忠實可靠,過去已經追隨蘇東坡二十年,非常信任他,崇拜他,現在該陪著受罪過窮苦日子了。蘇東坡曾說,他的朋友跟隨他而想發財致富,那如同龜背上采毛織毯子。他在詩里嘆息:“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四川眉州東坡的一位同鄉、一個清貧的書生,名叫巢谷,特意來做東坡孩子的塾師。東坡的內兄在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一年,曾來此和他們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子由的幾個女婿曾輪流來此探望。蘇東坡又給弟弟物色到一個女婿。根據子由的詩,對方從來沒見過他就答應了婚事。那時蘇東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兩個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閑云野鶴般四海邀游的。因為蘇東坡對長生的奧秘甚感興趣,子由特別介紹其中一個會見蘇東坡,此人據說已經一百二十歲,后來這位道長就成了蘇家的長客。第三年,詩僧參寥去看東坡,在蘇家住了一年光景。但是東坡最好的朋友是陳糙,當年蘇東坡少壯時曾和他父親意見不合,終致交惡。陳糙住家離歧亭不遠。東坡去看過他幾次,陳糙在四年內去看過蘇東坡七次。由于一個文學掌故,陳糙在中國文學上以懼內之僻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個典故,季常是陳糙的號。陳季常這個朋友,蘇東坡是可以隨便和他開玩笑的。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不過這首詩解釋起來還有漏洞。據我們所知,陳季常的家庭生活很舒服自在,而且尚有艷福。再者“獅子吼”在佛經中指如來正聲。我想可能的理由是陳季常的太太一定嗓門兒很高,蘇東坡只是拿他開個玩笑而已。直到今天,“獅子吼”還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倘若蘇東坡說是“母獅吼”,就恰當多了。
  蘇東坡家庭很幸福,在他的一首詩里,他說妻子很賢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妻子并不像他好多朋友的妻子,或是過去歷史上好多名學者的妻子那樣凌虐丈夫。雖然長子邁這時也能寫詩,但幾個兒子并沒有什么才華。晉朝大詩人陶潛也以憂傷任命的心情寫過一首“責子詩”,說兒子好壞全是天命,自己何必多管,他說:“天意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蘇東坡說:“子還可責同元亮,妻卻差賢勝敬通。”敬通為東漢學者。蘇東坡這句詩自己加的注腳里說:“仆文章雖不逮馮衍,而慷慨大節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容好士而獨不遇,流離擯逐,與仆相似,而其妻妒悍甚。仆少此一事,故有勝敬通之句。”
  大約在此時,東坡收朝云為妾。我們記得,蘇東坡的妻子在杭州買朝云時,她才十二歲。按照宋朝時的名稱,我們可以說她是蘇太太的妾。妻子的丫鬢可以升而為丈夫的妾,在古代中國是極平常的事。如此一個妾,無論在哪方面,都不失為太太的助手。因為妻子要伺候丈夫,比如準備洗澡水,妾就比一個普通丫頭方便得多,不必在丈夫面前有所回避了。朝云現在已經長大,天資極佳,佩服蘇東坡的人都很贊賞她。在蘇家把她買進門時,有些人作詩給她,就猶如她已經是個富有才藝的杭州歌妓一般。但仔細研究,則知實際并不如此。由蘇東坡自己寫的文字上看,朝云是來到蘇家才開始學讀與寫。佩服蘇東坡的人都對朝云有好感,朝云是當之無愧的,因為蘇東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終隨侍左右的便是朝云。
  在元豐六年(一0 八三),朝云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遁兒。在生下三天舉行洗禮時,蘇東坡寫詩一首,用以自嘲: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東坡自己善于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頗為高興。根據記載,蘇東坡認為在黃州豬肉極賤,可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頗引為憾事。他告訴人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后,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要放醬油。他做魚的方法,是今日中國人所熟知的。他先選一條鯉魚,用冷水洗,擦上點兒鹽,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鍋里,放幾根小蔥白,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姜,再澆上一點兒咸蘿卜汁和一點兒酒。快要好時,放上幾片橘子皮,乘熱端到桌上吃。
  他又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就叫做東坡湯。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里有白菜、蘿卜、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里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里,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在這種農村氣氛里,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像田園詩人陶潛的生活,他對陶潛極其佩服。陶潛也是因為彭澤會時,郡遣督郵至,縣吏告訴他應當穿官衣束帶相見,陶潛不肯對上方派來的稅吏折腰,即解印綬去職,也隱農桑。蘇東坡寫過一首詩,說陶潛一定是他的前身。這種說法若出諸一個小詩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蘇東坡說出來,只覺得妥當自然。他越讀陶詩,越覺得陶詩正好表現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有些樂事,只有田園詩人才能享受。在棄官歸隱時,陶潛寫了一篇詩“歸去來辭”,只可惜不能歌唱。蘇東坡由于每天在田畝耕作的感想,把歸去來辭的句子重組,照民歌唱出,教給農夫唱,他自己也暫時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農夫一齊唱。
  蘇東坡很容易接受哲學達觀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墻上門上,他寫了三十二個字給自己晝夜觀看,也向人提出四種警告:
  出輿入輦,厥蓮之機。
  洞房清宮,寒熱之媒。
  皓齒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濃,腐腸之藥。
  失去人間美好的東西之人,才有福氣!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蘇東坡覺得他勞而有獲,心中歡喜,他寫出:“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
  蘇東坡現在衣食足堪自給,心滿意足。他今日之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之處,是那一片仁愛心。當年在他所住地區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最使他痛心。他給武昌太守寫過一封信,太有價值,并不是因為文詞好,而是內容好。英國十八世紀作家司維夫特曾向貴族推薦嬰兒肉為美味,并說此舉為大舉殺害嬰信的有力計策,即便是當諷刺話來說,我常常納悶兒他何以竟說得出口?司維夫特是當笑話說的,但是這種惡劣玩笑,是蘇東坡所不能領略的。蘇東坡從本地一個讀書人口中剛一聽到這殺嬰惡俗,他立刻提筆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請朋友帶信親身去見太守。這是那封信:
  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壽昌)書
  軾啟:
  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磷見過。偶說一事,聞之辛酸,為食不下。念非吾康叔之賢,莫足告語,故專遣此人。俗人區區,了眼前事,救過不暇,豈有余力及此度外事乎?
  天麟言岳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尤諱養女,以故民間少女多鰥夫。初生輒以冷水浸殺,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閉目背向,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嚶良久乃死。有神山鄉百姓名石拱者,連殺兩子。去歲夏中,其妻一產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斃。報應如此,而愚人不知創艾。天麟每聞其側近者有此,輒往救之,量與衣服飲食,全活者非一。既旬日,有無子息人欲乞其子者,輒亦不肯。以此知其父子之愛,天性故在,特牽于習俗耳。
  聞鄂人有秦光亨者,今已及第,為安州司法。方其在母也,其舅陳遵夢一小兒挽其衣,若有所訴。比兩夕輒見之,其狀甚急。遵獨念其姊有娠將產,而意不樂多子,豈其應是乎?馳往省之,則兒已在水盆中矣,救之輒免。鄂人戶知之。
  準律故殺子孫,徒二年,此長吏所得按舉。愿公明以告諸邑令佐,使召諸保正,告以法律,諭以禍福,約以必行,使歸轉以相語。仍錄條粉壁曉示,且立賞召人告官賞錢,以犯人及鄰保家財充。若客戶則及其地主。婦人懷孕,經涉歲月,鄰保地主無不知者。其后殺之,其勢足相舉覺,容而不告,使出賞固宜。若依律行遣數人,此風便革。
  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誘諭地主豪戶。若實貧甚不能舉子者,薄有以碉之。人非木石,亦必樂從。但得初生數日不殺,后雖勸之使殺,亦不肯矣。自今以往,緣公而得活者,豈可勝計哉!佛言殺生之罪,以殺胎卵為重。六畜猶爾,而況于人。俗謂小兒病為無辜,此真可謂無辜矣。悼是殺人猶不死,況無罪而殺之乎?公能生之于萬死中,其陰德十倍于雪活壯夫也……
  款向在密州遇饑年,民多棄子。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收養棄兒,月給六斗。比期年,養者與兒,皆有父母之愛,遂不失守。所活者亦數十人。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不罪不罪。此外惟為民自重,不宣。韓再拜。
  蘇東坡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兒會,請心腸慈悲為人正直的鄰居讀書人古某担任會長。救兒會向富人捐錢,請每年捐助十緡,多捐隨意,用此錢買米,買布,買棉被。古某掌管此錢,安國寺一個和尚當會計,主管賬目。這些人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兒,則贈予金錢、食物、衣裳。蘇東坡說,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我總以為,不管何處,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興。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隨之腐爛了。


林語堂 2013-08-23 09:34:05

[新一篇] 蘇東坡傳 第十四章 逮捕與審判

[舊一篇] 蘇東坡傳 第十六章 赤壁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