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4)——第一次護法運動(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4月24日

經過半年的奮戰,到1918年2月,南方護法政府所屬部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控制了湖南的長沙、岳陽,四川的重慶和成都。與此同時,其它各省護法勢力也積極響應,紛紛宣布獨立,護法烽火已遍及全國十幾個省。但是,廣東軍政府在政治上是一個脆弱的政府,孫中山本人也缺乏組織和領導全國護法武裝的能力,革命黨人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不夠強大;此外,作為護法軍主力的兩廣和云貴軍閥各懷鬼胎,不愿聽命于軍政府的調遣。因此,護法運動名義上由軍政府領導,但實際上是各省護法勢力各自為戰,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指揮。

就在護法運動節節勝利之時,陸榮廷、唐繼堯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桂系軍閥對軍政府活動百般刁難,實行財政封鎖,甚至殺害軍政府任命的官員。同時,廣東督軍陳炳焜也極力拉拢廣東地方派軍人,對軍政府搞“釜底抽薪”,不但籠絡到了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而且繼任督軍莫榮新還驅逐、殺害軍政府人員。

1918年2月,北京政府以直系曹錕為總司令,派軍大舉南下,第二次進攻湖南,護法軍倉促分兵御敵。直系吳佩孚率部兵分三路向南直撲,一路勢如破竹,于當年3月中旬進占岳陽,護法聯軍退往長沙;與此同時,另一支北軍也突破護法軍防線,占領平江。面對北軍進攻的連連得手,駐長沙湘桂粵軍“聯帥”譚浩明束手無策,毫無作為,甚至率領桂軍撤離長沙,使長沙城防空虛,吳佩孚不費一槍一彈便開進了長沙。

1918年3月,馮國璋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北軍占領長沙后,段祺瑞即下令吳佩孚發兵湘南,同時積極聯絡日本簽訂“共同防敵”軍事協定。4月,護法聯軍集中兵力攻擊分兵南下的北軍中最薄弱的一路,取得了湘東反擊戰的勝利,但在隨后發動的反攻戰斗中被吳佩孚擊敗,湖南大部為北軍所占,護法聯軍全部退守湘桂邊界。5月,南北兩軍在湘西展開爭奪戰,雙方互有勝負,而已無心再戰的湘西護法軍也于此間向馮國璋提出了“休兵息戰,劃地自守”的建議。

在第二次攻湘戰斗中,段祺瑞派出的部隊仍以直系為主,目的仍是為了“直系出力、皖系收利”;在曹錕、吳佩孚率直系軍克岳州、占長沙后,段祺瑞任命皖系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引起了曹、吳二人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借著南方軍隊的“求和”以及全國上下的反戰情緒,直系軍按兵不動,并通電南軍停火休戰,6月,吳佩孚私下與南軍訂立停戰協定。

護法運動中,南北雙方除了在湖南戰場你爭我奪之外,在四川、廣東、江西、福建方面也有激烈的戰斗。

1917年8月,唐繼堯指揮滇黔靖國軍進攻四川,12月進占重慶,次年2月占領成都。1917年12月,陳炯明就任攻閩粵軍總司令,1918年1月,陳炯明在廣州誓師,三路攻閩,但隨后即因餉械為廣東桂系所制而在閩粵邊境滯留三個月之久,至5月才開始進攻,取得一定進展。隨后,閩浙聯軍大舉反攻,粵軍遭各個擊破。此時,陳炯明已有歸附北京政府之意,但北軍氣焰正盛,對陳炯明的示好置之不理,繼續窮追猛打。無奈之下,陳炯明重新組織反擊,并于8月反敗為勝,粵軍全線反攻,占領漳州,繼而向廈門推進。11月,粵軍與閩浙聯軍在福建前線劃界停戰。

當初,在護國戰爭后期,廣東將軍龍濟光迫于來自桂滇的軍事壓力宣布廣東獨立;袁世凱死后,桂滇護國軍向龍濟光發動進攻,龍濟光走投無路,后在黎元洪的調解下率殘部移駐瓊州(海南島),陸榮廷出任廣東都督。護法戰爭爆發后,段祺瑞調北軍攻湘,龍濟光認為時機已到,便致電馮國璋,表示愿意充當攻粵前驅。1917年12月,龍濟光渡海攻粵,廣東督軍莫榮新緊急組織討龍作戰。1918年3月,討龍軍總指揮李烈鈞四路齊攻,大敗龍軍,隨即將龍濟光主力包圍,龍濟光彈盡糧絕,老巢海南島又已宣布獨立,無奈之下,只得棄軍而走,逃到北京投靠了段祺瑞。

1918年4月,駐江西北洋軍奉段祺瑞之命三路攻粵,廣東方面立刻從討龍戰場上調部分滇軍北上抵御,不久討龍軍其余各部也紛紛前往增援,將贛軍擊退。后由于粵、桂軍意見存在紛歧,俱無戰意,陸榮廷也主張以湖南戰場為主,粵贛邊事宜取守勢,因此廣東方面沒有乘勝追擊,南北兩軍相持,再無大的戰事。

吳佩孚于1918年5月間主動停止攻湘,雖然打亂了段祺瑞的進攻部署,加劇了直皖之間的矛盾,但同時也加速了桂系與直系的勾結,極大的影響了孫中山的護法運動。護法之初,廣東督軍陳炳焜屬桂系,廣東一直就是桂系的勢力范圍,前面提到過,桂系軍閥在經濟上拆軍政府的臺,壟斷廣東財政,分文不給;軍事上,則是分化、打擊、排擠服從軍政府的軍隊,甚至暗殺了海軍總長程璧光;政治上,他們更是陰謀改組軍政府,擠走孫中山。1918年1月,桂系軍閥勾結滇、粵、湘等省軍閥,拉拢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議員及革命黨中持不同政見者,發起成立“西南各省護法聯合會”,作為西南護法各省的統一組織,欲奪取護法戰爭的領導權,架空廣州護法軍政府。后由于孫中山和國會部分議員對“聯合會”的堅決反對,政學系議員和舊國民黨中的不堅定分子又提出了改組軍政府的建議,并于1918年5月4日通過了《修正軍政府組織法》,將大元帥制改為七總裁制(也稱總裁合議制)。當日,孫中山被迫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并發表通電指出:“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5月20日,非常國會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七人為總裁,廢除大元帥制,孫中山雖然位居其一,但已毫無實權。5月21日,孫中山憤而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表示與西南軍閥決裂,第一次護法運動以失敗告終。自此以后,廣州護法軍政府完全為桂系軍閥和政學系議員所控制,與北洋政府妥協議和。
  
1918年8月,吳佩孚等公開通電主張和平,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護法軍政府也表示贊成,段祺瑞被迫下令前線各軍停止進攻,各地區戰事隨即逐漸停止。

當初馮國璋接任總統時,其頭銜是“代總統”,按照《臨時約法》,到1918年10月10日,其代總統任期屆滿,這便給了段祺瑞“合法”的搞掉馮國璋的機會。此前,為了能操縱國會選舉,進而控制政權,段祺瑞從日本借款中拿出80萬元,收買了一批官僚政客,又在1918年3月間,組織了一個“安福俱樂部”,形成了為皖系效力的“安福系”。當年8月國會改選時,安福系大肆活動,收買選票,最終贏得了國會中的多數席位,這個新國會因此被稱為“安福國會”,此后段祺瑞的一切提議便都有了國會的支持。9月,國會進行總統選舉,由于段祺瑞和直系矛盾很深,而直系在北京內外又有很大的勢力,因此段祺瑞為免矛盾激化,沒有參與總統競選;當然,由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自然也不會選直系的人做總統。經過幕后多方密謀,最終段祺瑞操縱“安福國會”選舉手無兵權、較為超然的北洋元老徐世昌為大總統,馮國璋被擠出了北京中央政權,次年病逝,直系由曹錕、吳佩孚執掌。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9:04

[新一篇]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3)——第一次護法運動(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5)——“南北議和”與“五四運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