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37.所有權漫議(下)
英國政府和百姓都相信市場經濟,認為市場交換可以促進社會分工和科技進步,激勵人們為社會多生產商品。社會的興旺發達全靠市場的推動。市場之所以能有此種神奇的功能,是因為在平等競爭下的交換必定是對交換雙方同時都有利的(否則達不成協議),因此每一次交換都能為整個社會增加物質財富。事實上,這一觀點是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200年前首先提出來的。與此相對立的觀點則認為交換只是生產到消費的過渡,只有生產才能創造出財富;如果一方在交換過程中賺了錢,必有另一方賠本,因為交換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財富來。這兩種對立的觀點以不同的表現方式至少爭論了一個世紀。不要以為這僅是理論上的空泛之爭,不同的理論認識產生不同的經濟政策。市場是應該扶植還是應該抑制,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上述爭論有關的。
市場交換是以所有權為前提的。這件東西屬于我的,那件東西屬于你的,這才有交換的需要。如果所有權不明確,東西是屬于大家的,還有什么交換的必要?交換又以參與各方的地位平等為前提,如果地位不平等,一方可以強制對方屈從: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交換就被掠奪所代替。所有權從沒有到有,從含糊到明確,從不完全到完全,中間有一系列過渡狀態。地位的不平等從表面到隱含,從法律到習俗,從大范圍到局部,也有一系列中間狀態。它們都會影響到市場的運作。
美國標榜市場經濟,就必須確保所有權的明確和完整。不經過法律程序就剝奪公民對財產的所有權,或者法律本身就藐視所有權的不容侵犯性,這在許多國家都發生過。例如將某些企業充公;在改換幣制時限制公民兌換新貨幣的金額;用低價從百姓手中強行收購貴金屬;改變土地的所有權關系又不給合理補償;或者容忍公民的財產被肆意侵犯。由于美國的財產所有權關系十分穩固,因此特別有利于發展長期的經濟交易,例如投資、保險、儲蓄和養老金制。以前我們曾提到過,美國的抵押購房制(用未來每月收入中扣款的方式簽訂合同購置住房)的合同期平均為27年,但訂約雙方并不覺得不放心。不能按期付款(不是賴賬)的比例穩定在6%左右。美國或許是世界上最穩當的投資地,每當國際局勢出現動蕩時,就有大筆資金擁向美國。比在美國投資更穩妥的保存資金的辦法大概就是買黃金了。
一個生活在美國的人無時無地不感到所有權無孔不入的影響。當你坐車穿過富饒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時,不時會見到一塊醒目的牌子:此系某氏之財產。當你行走在城市或郊區,打算穿過一塊空地時,“此系私產,不得穿行”的標志赫然出現在你面前。美國有64%的住房是房主自住,其余36%出租的住房也是個人所有或公司所有,而這些公司絕大部分為私營而非國營或州營。城市里華麗高聳的大樓絕大部分是私人公司所有,有的大樓干脆以公司的名字命名,例如紐約的泛美大樓是泛美航空公司的財產;波士頓的王安大樓屬王安電腦公司的財產。但這些私營公司擁有的財產,并非屬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公司的全體股東。只有你坐飛機飛越過內華達州時看到的大片沙漠是屬于國家的,因為沒有任何人肯花錢去買那塊沒有任何產出的一無所有的沙漠。
美國全國的土地中有59%為私人所有;39%為公有,即聯邦所有(32%)和州及地方政府所有(7%);另有2%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即專門辟給原來美洲的土著居民的。公有土地中主要是荒漠,另外是道路、國家公署和保護地、軍用土地以及政府用地,美國關于土地所有權的規定不同于同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歐洲國家。在美國,土地所有者同時也擁有地下的一切財富,所以地主可以自由開采地下資源,或者將地下資源單獨出售給別人。唯一條件是他必須遵守政府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并照章納稅。但是歐洲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規定地下資源屬于國家,地主開采地下資源要先向政府購買或者將出售的收入與政府分成,僅從地下資源的有效利用來看,美國的制度更為合理。首先因為每個擁有土地的人都會關心自己這塊土地底下可能有些什么寶藏,他會自己花錢請地質學家來考察,有了點眉目之后他會請勘探隊來鉆探。一旦有所發現,他的土地價格立刻成倍地上升,否則他的投資成為損失,他只能自認倒霉。這就從經濟上鼓勵了資源的發現,不用政府去費心。其次,礦藏的采收率(采集到的礦石占儲量的比例)成為地主自己關心的事,他必定會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盡量將地下資源采集上來,不會發生掠奪性開采。掠奪性開采必定發生在開采利潤所有者與資源所有者分家的情況下。特別是當前者為私人企業,具有很強的利潤動機;后者為公家,處于無人真切關心的情況下。最后,私人擁有地下資源,他有全權選擇資源的利用方式,包括將土地及資源一起出售,與開采專營企業聯營,出租開采權對資源開采所得分成并監督資源的合理利用,或放置等待市場價格更高時再行開采等。他選擇的方案對全社會而言同時一定也是代價較小而產出的價值最大的方案。但美國的制度容易引起貧富懸殊,誘使一些人陷入風險和破產。選擇不同的規定各有自己的理由,區別在于有的更著重在效率,有的更著重在公平。但有一點則是共同的:要達到預定的目標,必須有政府明確規定的有效管理,并且有有關各方的合作配合。
根據1990年的統計,全美國除土地和自然資源之外的固定資產總額(他們稱之為可再生產的有形資產)凈值為14.9萬億美元,其中68%為私營企業所有,19%為政府所有,余下13%為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這個數目為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將近3倍。美國約有900萬個企業,每年有幾十萬(1990年為60萬)個企業自動關門或宣告破產,大約有同樣數目的企業誕生。在經濟景氣時誕生的企業多于停業的企業;不景氣時則相反。這些企業按所有權結構的不同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小業主,是一家人獨立經營的夫妻店或作坊,也有個別的小業主企業大到有幾百名雇員。這類企業占了900萬中的絕大部分,但營業額卻只占小部分。業主有權作出企業的一切經營決策,同時享受全部利潤,承担全部風險。小業主企業是無限責任制,即遇到虧損時要動用自己全部家產來償還債務。第二類是合伙企業,這類企業由幾個志同道合彼此信賴的人共同經營。法律規定合伙人的地位均等(除非事先另有契約約定),每人都可以獨立代表企業對外談判。合伙企業是無限責任制,每個合伙人都有責任承担企業債務,甚至當別的合伙人失去償還能力時,仍有責任獨立負起償債的義務。由于合伙企業這種責權利的結構特點,只有彼此十分了解的人才能組成一個穩定的企業。但一旦建成之后他們辦事效率高,經營作風靈活;既沒有大公司的官僚主義習氣,又比小業主有更多的資本,所以他們往往能為顧客提供質量較高的服務;在他們的商品廣告上往往專門標明:合伙企業。
第三種企業就是公司組織。這種組織彌補了合伙企業最大的缺點,即合伙人數不可能太多,所以資本不可能很雄厚。公司可以由許多互不相識的人組成,只要這些人相信公司的董事會特別是經理有能力為股東賺錢,他們就會用認購股票的方式投資。買了股票是不能退股還錢的。當股東發現公司經營可能出問題,或者自己急于用錢,可以將股票出售。這個特點使得用錢買股票和把錢存銀行有完全不同的后果。當出現通貨膨脹而銀行利息又很低時,儲戶必定大量提款用來搶購,進一步促使物價上漲。我國在1988年夏秋就發生過這種情況。而買股票的錢則已經變了機器設備,不能重新變為貨幣進入市場去搶購。如果你將股票轉讓,別人手中的錢到了你手中,市面上貨幣總量并不增加,總購買力并不增加,因而不會造成對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持有股票的人并不怕通貨膨脹。因為物價水平上升,企業利潤跟著上升,只有拿固定工資的職工才害怕通貨膨脹。
企業是社會生產和流通的基本單位。要使社會整體有效益,必須企業有高效益才行。什么樣的所有制結構有利于企業的高效益呢?可以說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有權作決定的人必須同時也是對決定的后果負責的人;負責人必須就是決策人。有權作決定而又不對決策的后果負責,必定會造成混亂,引起糾紛,降低效率。第二是企業的盈虧必須由決策人負担。優化決策引起的盈利和錯誤決策引起的損失,必須直接成為決策者個人的獎懲。從這兩個條件來看,小業主企業是效率最高的。但這類企業最大的弱點是經營規模有限,這就限制了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公司組織則處于另一個極端:經營規模大,但責、權、利關系不像小企業主那樣密切。美國為了保證公司組織中責權利關系的強化,發展了股票市場、經理階層的競爭市場、企業破產和兼并制度。美國是一個鼓勵制度創新的國家,提高企業效率是一個主要的制度創新和制度選擇的方向。
小結:明確的所有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對自然資源的不同所有權結構,各有其利弊得失。對個體、合伙、公司三種所有權結構作進一步介紹,并扼要討論了所有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茅于軾 2013-08-23 15:34:2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