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
黃埔軍校孕育的校軍“黃埔軍”,是國民革命時期的新型軍隊,是國民革命軍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國民革命軍正是以第1期黃埔生600余人為骨干,不到兩年即由兩個團擴充為旅,進而擴展為兩個師,以此作為基本部隊,建立起龐大的國民黨中央軍,削除盤踞各省的軍閥部隊,奠定了國民政府統一中國的基礎,成為維系國民黨在大陸22年統治的軍事支柱。
校軍的組成
黃埔軍校校軍,有兩個范圍上的不同概念:在東征之前,通常是指黃埔軍校教導團;在第一次東征中,是對參加作戰的黃埔軍校教導第1團、教導第2團、第2期在校學生的1個步兵總隊、1個炮兵營、1個工兵隊、1個輜重兵隊、第3期入伍生營的總稱。本書所說的“校軍”,指的是由黃埔軍校師生組成的成建制的大概念的革命軍。
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黃埔軍校是培養革命軍干部的學校。在成立黃埔軍校時,孫中山即考慮到,有了革命軍之干部,還要成立軍隊,以樹立黨軍之楷模。1924年9月,孫中山把大本營由廣州移至韶關,準備再次北伐。平定商團叛亂后,孫中山更加感到建立革命軍的必要,于是他又籌劃編練新軍。他由韶關寫信給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說:“練兵(即編練新軍)一事,為今日根本之圖,槍支處理當以此事為準。”蔣當即復信孫中山,告之兩個月內就可練成一支勁旅。孫中山原準備在韶關編練新軍,接蔣信后遂決定在軍校編練,故又復蔣一信稱:“兄言兩月內可練一支勁旅,如現實已經開始訓練,則不必移訓練地到韶,因遷移費時,則兩月斷難成就,果期兩月可用,則就現地加工便可。”又說:“兄之新軍兩月練好之后,立調來韶,聽我差遣。若西南局面日有發展,當先鞏固西南,然后再圖西北。”
接孫中山的信后,蔣介石、廖仲愷等立即籌辦成立教導團,派人到上海、江蘇北部、浙江東部、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士兵。并決定,新軍的高級干部由黃埔軍校教官担任,下級干部由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生担任。新軍的武器,長短槍、輕重機槍、山炮、野炮、彈藥等,一部繳自商團,一部由蘇聯運來。在兵員與武器基本具備后,1924年11月11日,首先組成了第1營。9天后,又成立第2、第3營。何應欽任團長,沈應時、陳繼承、王俊分任3個營的營長。12月3日,再成立第2團,以王伯齡任團長,3個營長為顧祝同、林鼎祺、金佛莊,獨立營營長楊天樗。新軍仿效蘇聯紅軍建制,團、營、連3級都設有國民黨黨代表。兩個團的中級軍官,多數由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和學生隊原有官長担任,所急需的下級軍官多數由剛畢業的黃埔軍校學生担任。第1團黨代表為王登云,后為繆斌;第2團黨代表為張靜愚。第1期畢業生大部分分配在教導團中任黨代表、排長、副排長等下級軍官職務。
因孫中山應馮玉祥等之邀請,迅速北上,新軍在編組訓練完成后,沒有能按原計劃北調韶關,即留在黃埔軍校內,用來教導畢業生和在校學生練習帶兵技術,故稱“教導團”。教導團是按照孫中山的指示與意志,建立起來的第一支名副其實的中國國民黨黨軍,因其隸屬于黃埔軍校,因而常稱之為“校軍”。
教導團建立后,雖然沒有先用于北伐,但適逢其時地用在了廣東境內的東征作戰中。這一時期,軍校第1期畢業生和第2期學生、第3期入伍生大部隨軍校教導團參加了第一次東征,他們從最基層的排長、連長干起,東征成為他們軍事指揮生涯的起點。
第一次東征
廣東革命政府的第一次東征,是中國近代戰爭史上重要戰役之一,它對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北伐戰爭,以及國民革命軍的成立與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黃埔軍校校軍是這次戰役的主力軍之一,由于這支軍隊充分發揚黃埔精神,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不避艱險,不怕犧牲,紀律嚴明,與許崇智的粵軍相互配合,取得了這次決定廣東革命政府命運的勝利。這次勝利,在黃埔軍校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2)
1925年1月,盤踞在惠州、潮州、汕頭一帶的軍閥陳炯明所部,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洋軍閥段褀瑞的支持下,趁孫中山北上商定國是的機會,自命為“救粵軍總司令”,在汕頭召集軍事會議,以其7個軍6萬余人進攻革命根據地廣州,把防線布置到石龍、東莞附近,準備隨時由博羅、石龍、石灘一線向廣州進攻,妄圖摧毀革命政權。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廣東革命根據地尚不鞏固,革命政權的最大威脅即是來自這盤踞在廣東惠州、潮州、汕頭一帶的軍閥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支持下,為了打破陳炯明進攻廣州的反動企圖,鞏固基地,決定清除叛逆。當時的廣東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帥胡漢民,命令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粵軍許崇智部以及其他軍隊組成聯軍,分路反攻陳炯明。但東征作戰計劃及行動命令下達后,滇桂軍卻徘徊觀望,遲遲不動。
當時的形勢異常緊急。滇桂軍的觀望行為,激起了黃埔軍校師生與教導團官兵的極大義憤,遂向聯軍請求先出兵討陳之任務,但被聯軍會議否決。蔣介石又托代理大元帥胡漢民轉呈孫中山。孫中山在北上途中回電,準許軍校參戰,列入作戰序列。于是,軍校即組成由教導團官兵和在校師生參加的校軍,參加東征討陳作戰。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均隨軍出征。
東征軍分3路:右路軍為黃埔軍校校軍和粵軍,由校長蔣介石親自統率,周恩來、葉劍英和蘇聯顧問等具體領導指揮,有3000多人,任務是進攻淡水、海陸豐及潮汕;左路軍為滇軍,進攻河源、五華、興寧;中路軍為桂軍和一部分滇軍,進攻惠陽。黃埔軍校教導團官兵、學生軍組成的校軍,是東征的主力。
國民元氣智勇仁,救國保種矢精威。
民族民權與民生,三民主義革命軍。
……
萬眾同德更同心,天下為公大道行。
民族民權與民生,三民主義革命軍。
前進前進更前進,愿為主義作犧牲。
民族民權與民生,三民主義革命軍。
省港罷工工人組織運輸隊隨軍東征
這是黃埔軍校師生在進軍途中高唱的《革命軍行軍歌》。伴隨著這鏗鏘有力的歌聲,黃埔生第一次踏上了真正的戰場。
東征途中,黃埔軍校官兵師生紀律嚴明,軍裝整齊,衣領上系著紅領帶,精神抖擻地向前行進。沿途兩旁的居民群眾,熱情地送水,送煮雞蛋,送烤紅薯。官兵們喝碗水,就留下幾塊銅板,接受雞蛋、紅薯也一律付錢。路邊的土墻上貼著黃埔校軍的布告,很多老百姓在圍著看《安民告示》,上書:“我們既為救父老兄弟姊妹的痛苦才殺陳炯明,所以敢誠誠懇懇、明明白白向我們父老兄弟姊妹們宣告幾件重要的事:不強拉伕役,付價購物,不用軍用票,保障人民利益。三件請求:一、檢舉犯紀者,以便嚴懲;二、公買公賣;三、幫助本軍。父老兄弟們呀!我們因急著要追殺陳炯明,沒得余時和你們周旋,實在有些抱歉,異日凱旋而歸,定與你們攜手言歡,慰問你們,并切實設法救濟你們。天日在上,不敢自欺以欺我父老兄弟姊妹。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全體官佐士兵謹告。”
淡水戰役城樓及城墻遺址(2002年攝影)
廣東連年戰禍,生靈涂炭。東江人民遭受陳軍之蹂躪,恨軍隊甚于恨土匪。而校軍卻使東江人民耳目一新。校軍在東征《敬告士兵同志們》文中寫到:“我們做軍人的,吃的飯,穿的衣,都不是我們自己做來的,都是人民給我們的。我們這次出發的時候,就應該千萬愛護人民,不可擾亂人民。如果我們擾亂人民,人民也就用我們打倒陳炯明的手段,同樣來打倒我們。”校軍秋毫無犯,不籌餉,不拉夫,不強占民房,深受人民愛戴。久經殘暴的民眾,見校軍義師,無不稱贊,都爭先恐后迎接。戰斗中校軍之運輸、給養、通訊、情報等都得到人民的幫助。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3)
黃埔校軍隊伍中每個戰士背后的背包上,掛有“愛國家,愛人民,不貪財,不怕死”字樣的牌子。在村莊街頭,官兵師生們唱起了《愛民歌》:
扎營不要懶,
莫走人家取門板。
莫取百姓一粒糧,
莫踏禾苗壞田產。
莫打民間鴨和雞,
莫拆民房搬石磚。
……
鏗鏘有力的軍歌聲中,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骨干的右路軍向潮、汕地區進發。他們奮勇拼殺,在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的支援下,一路勢如破竹。2月1日,校軍與粵軍聯合行動,首先肅清廣九路的敵軍,隨后向淡水城疾進。2月2日午前8時,何應欽率領教導第1團乘船向沙角前進,接著直下虎門、東莞、石龍、樟木頭、塘頭廈、平湖、龍崗,迫臨淡水城。
今日淡水城外護城河(2002年攝影)淡水城是一個小城鎮,在今深圳市的東北不遠。東征時期的淡水城,四周筑有高6米、厚3米的石頭城墻,可以抵擋槍彈的射擊,并設有上、中、下3層槍眼,形成立體射擊火力網;城墻下是一道又寬又深的城壕,再外面是300多米寬的洼地,地勢開闊,一覽無遺。如果作個比喻的話,從空中鳥瞰城墻高立的淡水城,它的外形極似一個長方形的石頭匣子。據守城內的敵軍為熊略、林烈、翁輝騰的部隊,約有4000人。淡水城距離敵軍洪兆麟所部駐防的惠州,只有70華里的路程,陳炯明的副總指揮洪兆麟已急遣所部2000余人赴援淡水,援軍可朝發夕至。因此,黃埔校軍必須趕在援敵到達之前,速戰速決,攻下淡水城。否則,勝負難料。
2月14日,校軍指揮部進到淡水城南門外的玉虛宮。在掃除淡水城的外圍之敵后,稍事準備,蔣介石下達了進攻淡水的命令。他命令軍校教導第1團担任主攻,盡快由城墻的東南拐角處突破。這天,從拂曉一直打到下午6時,教導第1團和第2團從淡水城南3個方向對城內發起一次次猛烈進攻,無奈官兵們的槍彈均被那又高又厚的土城墻擋住。數量本來就不多的山炮炮彈,也無法對城墻造成根本性的破壞。
當晚,蔣介石與周恩來、錢大鈞、蘇俄顧問加倫對部隊攻城受阻情況進行研究后,決定挑選100名奮勇隊員,不惜一切代價,在15日上午攻下淡水城。這是聯軍東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塊硬骨頭,也是校軍東征以來接觸的第一場大的戰斗。
挑選奮勇隊員的消息傳達到教導第1、第2團,部隊立即沸騰起來,黃埔一期生陳明仁、關麟徵、左權、陳賡和杜聿明等紛紛要求參加。夜色中,戴著金絲近視眼鏡的何應欽團長騎著一匹矮馬,來到部隊中,挑選奮勇隊員爬城。名稱上說是奮勇隊,其實也就是敢死隊,大家都避免提到那個字。8名担任連黨代表的共產黨員、兩名國民黨員為奮勇隊官長,奮勇隊員共由105人組成。
在城東南約500米處,何應欽身挎戰刀,鼓勵奮勇隊的官兵,作戰前動員:“同志們,淡水城就在眼前,明早7時準時發起進攻!”
周恩來趕到新組成的奮勇隊時,已經是15日凌晨5點多鐘,距向淡水城發起決定性進攻僅有1個多小時。105名奮勇隊隊員整齊地站立著。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家中有妻兒老小的,給同鄉留下了信或囑托。隊伍中透出一股視死如歸、英勇壯烈的凜然正氣。
周恩來走到隊伍前面,聲音激動地說:“同志們,你們就要去向淡水城里的敵人沖鋒了,你們都有不怕死和踏平敵城的精神,這是我們革命軍所獨有的,是其他一切軍閥部隊所不可比的,因為你們明白是為了誰去攻城,為了誰去犧牲……”
黃埔校軍官兵以往除了實彈射擊、演習和在廣州市區平定商團外,還沒有在真正的戰場上廝殺過,他們趴在戰壕里,在臨戰前自然充滿了莫名的緊張與期待。早春的廣東,潮濕而暖和,校軍官兵身著藍布軍服,打著綁腿,穿著草鞋,警惕地注視著晨霧中的那方“石頭匣子”。
2月15日7時整,澗井高地上,蘇聯炮兵顧問、原蘇軍炮兵師長夏斯特洛夫揮動著指揮旗,兩門山炮在他的指揮下,準時向淡水城的東南角開始轟擊。炮彈呼嘯著飛向城墻,守城敵軍官兵一部分被榴霰彈擊中,在城外高地上可眺望見有些敵軍官兵正混亂著四處躲藏。城墻很快被炸開一個缺口,隱蔽在城墻下的校軍官兵的步槍、機槍一齊開火,掩護奮勇隊挾梯攻城。奮勇隊員一躍而起,冒著濃濃的硝煙,沖向城墻根。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4)
奮勇隊員利用云梯爬城。但還有許多官兵擁在城墻根下,因為沒有足夠長的云梯而不知所措。何應欽團長的蘇聯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和騎兵顧問尼庫林忽然從高坡上跑了下來,嘴中大聲叫喊著什么,但大家并沒有聽明白他們兩個人的意思。他們接近城墻豁口后,尼庫林蹲下身體,切列潘諾夫踩在他的肩膀上,做出了攀登城墻的姿勢。大家立即明白了:架人梯!左權把本排的士兵集合在一起,分作三列,搭人梯爬城。敵人憑險頑抗,城根下到處是奮勇隊員和雙方官兵的尸體。左權毫不猶豫地踩著士兵的肩膀,被一個又一個肩膀頂上了城頭。他個子矮小,卻很敏捷,挺槍舞刀,一登上城頭,便有了用武之地,英勇殺敵,且戰且攻進。
黃埔軍校教導團和學生軍英勇善戰。守城叛軍見黃埔校軍銳不可當,城下愈攻愈猛,被迫退避街巷。這時,城門被打開,教導第2團也乘勢沖進城里,與教導第1團會合一處,聚殲殘敵。此戰共俘虜敵軍1000多名,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10多挺。淡水城于午前攻克,守敵只有300余名僥幸逃命。
黃埔校軍在淡水之戰中犧牲10人,受傷40多人。教導第1團的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親眼見到黃埔軍校官兵師生的舍身精神,稱贊說:“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的尉級軍官絕大多數都表現很好。”
淡水之戰造就了許多英雄,同時也出現了臨陣退卻、貪生怕死之徒。第2團第7連連長孫良在前線激戰時,帶兵逃跑,后被軍法處置,執行槍
今日淡水城新舊混合的民居(2002年攝影)
決。教導第2團團長王伯齡在率部防守淡水城內、城外高地時,不僅沒有組織有效的反擊,而且臨陣脫逃。在戰后被撤去教導第2團團長職務。
攻下淡水之后,教導第1團集合在城西北邊一片高地里,派出警戒,注視著惠州方面敵人的動靜。敵軍洪兆麟部聞聽淡水危急,急調惠州、博羅方面的部隊星夜馳援,向淡水猛攻。校軍以1個營守城,其余全部在城外與敵軍作戰。下午4時左右,敵人的增援部隊便與教導第1團接上了火。第2團團長王伯齡不在陣地上,各營、連便自動展開,與敵軍對射。東征軍粵軍第7旅禁不住敵人的逼攻,逃跑的惟恐落在了后面,一片混亂。敵軍洪兆麟的部隊是以“三板斧”出名的,他用兵總是集中精銳力量,以連續3次的猛烈沖鋒把對方沖垮。這時,離城四五華里的山地上,敵兵像潮水一樣,奔騰洶涌地搶奪山頭。何應欽命令本團第2營長劉峙率全營反攻。時值黃昏,暮云橫山,戰塵蔽空,士兵們的槍都上了刺刀,猛撲向敵陣。愚蠢的敵人以為這支部隊是從城里敗退下來的友軍,抱著槍等友軍靠拢,待看清槍上白晃晃的刺刀指向他們時,為時已晚,嚇得調頭就跑。由于校軍英勇善戰,敵軍在一處亂了陣腳后,只好全線后撤,向惠州方向退卻。黃埔校軍和粵軍第2師乘勢進行反擊。
左翼軍與中路軍在右翼軍攻克淡水后,仍遲遲未動,右翼軍決心孤軍乘勝向洪軍猛攻。洪軍由淡水敗退后,集結于平山墟、白芒花整補。右翼軍一鼓作氣,拿下白芒花與平山墟,隨后又直下海豐。右翼軍進占海豐后,得悉洪軍向潮汕方向潰逃,軍心紊亂,士氣頹喪,黃埔校軍和粵軍一部不待休整,乘勝攻克陸豐、汕頭、潮安等地,擊潰敵軍洪兆麟、葉舉兩部。至此,右翼軍在第一次東征中的原定戰略任務全部完成。
2月27日,東征軍抵達海豐城。這座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軍閥陳炯明的家鄉。海豐城商民百姓們,不等東征軍進城,就豎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犁頭旗子。飽受風、潮、水、旱災害之苦的種田百姓,早就想打倒陳炯明,建立農民自己的天下,以結束海豐“縣長多如狗,司令滿街走”的陳氏小王朝。
黃埔校軍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擁護,士氣更加旺盛,揮師直下新田、黃塘、曲河、棉湖、揭陽,隨即進駐潮州。
這時,左路、中路的滇桂軍在石龍停止了前進,按兵不動,與右路軍烽鼓相望,卻引兵不發,還暗中與陳炯明、林虎、洪兆麟信使聯絡,致使林虎能率兵1.5萬余人轉向揭陽,截擊右路軍之線的后方交通,然后又進逼潮汕,妄圖借陳炯明的叛軍消滅黃埔校軍。楊希閔還有意將所部后撤,給進犯棉湖的敵軍林虎、劉志陸部讓路,使敵軍從容集結其主力兩萬余人。他們從興寧、五華一帶企圖抄襲黃埔校軍的后路,想一舉將黃埔校軍消滅于揭陽、潮汕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右翼軍決定回師向西,先殲滅林虎之敵軍。校軍以教導第1團向棉湖前進,教導第2團向鯉湖前進。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5)
3月中上旬,校軍教導第1團到達棉湖地區后,很快與10倍優勢之敵接火。由于兵力眾寡懸殊,校軍的作戰打得非常艱苦。教1團全體官兵英勇頑強,與敵激戰甚烈,傷亡極大。直至粵軍第7旅趕到加入戰斗,戰局方漸趨于穩定。隨即校軍教1團進占棉湖,教2團占領池尾,粵軍第7旅進至桐坑、狗埡等地,伺機攻擊敵軍。
3月13日凌晨,薄霧中的山嶺上人群涌動。7時半,校軍教導第1團在距離河順約20公里的曾塘村與叛軍王定華等部6000余眾交火。敵人已占據東端高地,他們倚仗人數10倍于校軍的優勢,以大部分兵力向校軍包圍過來。兩軍相距不過200米,戰斗空前激烈。校軍教1團第1、第3營為第一線,第2營和特種部隊為預備隊,戰線延展到數里之長,曾塘村一帶防線出現了裂隙,敵軍乘機向教1團的指揮部撲來。何應欽團長急令第2營營長劉峙率領第6連官兵用刺刀向敵人發起沖鋒。
敵人勢眾,校軍的許多士兵被槍彈擊中,倒在水田里,擺在陣地上的6門炮都啞了火。蔣介石站在何應欽的團指揮所,質問炮兵連長陳誠:“為什么炮都打不響了?能不能再試一試?”陳誠急得滿頭是汗,忙蘇聯軍事總顧問加倫跪下一條腿去調整炮位,裝上炮彈后,親自拉火,這一炮出乎意外地打響了,炮彈正落在敵陣里。接著又有幾炮炸響在曾塘村的敵群里,10多個敵人當場被炸翻。已是精疲力竭的校軍官兵振奮起精神,向前猛撲,將敵人趕出曾塘村。劉峙營長率第6連占據曾塘村后,立即布防,準備迎擊敵人的反撲。11時30分,敵人增援反攻,數百名敵軍從東南方向對校軍猛烈夾擊,校軍官兵用排槍射擊,以發揮整體威力。但是,陣地上的傷亡也越來越大。
正在這時,35歲的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率領著自己身邊的人員投入戰斗。這位中等身材、體格健壯的指揮官,在1924年10月到廣州后,担任大元帥府的首席軍事顧問。他善于對整個戰爭和每一個戰役,用數學方法進行計算,在權衡利弊之后,才決定攻守進退。據軍事顧問們說,這次東征的進軍時間和進程,與他的初步計劃只差兩三天。在東征中,兩個團只有何應欽團長有一匹供坐騎的矮馬,其余團長和高級軍官坐轎子。加倫和所有的蘇聯軍事顧問們像士兵一樣步行,在最危險的時候,他作為一名將軍卻站在士兵的行列里,冒著密集的槍彈帶頭沖鋒。蘇聯紅軍不畏艱險和犧牲的精神在這些顧問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校軍教導第1團在棉湖戰役中與10倍于己的精銳敵軍相遇,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以一當十,抗擊敵軍的進攻。全團損失慘重,傷亡半數以上,9個連長有6個陣亡,3個負傷,副連長、排長傷亡最多。如第3營,營黨代表、副營長犧牲,3個連長2死1傷,9個排長7死1傷,士兵共有385人,戰后僅剩110人。活下來的人在戰斗結束時又饑又渴,連站立的力氣都沒有了。和順村戰斗,教1團第1、第2營死傷枕藉。何應欽率30多人的衛隊和1挺重機槍與加倫將軍一道督兵奮戰,白刃相接,殺聲震天,敵人驚懼。這時,教2團官兵行至鯉湖,聞和順方向有炮聲,遂不待命令,兼程馳援。趕到戰斗地點后,教2團在敵人側后方進行猛烈襲擊,直撲敵軍司令部,策應了教1團,敵軍全線崩潰,于黃昏時分向興寧、五華敗退。為了號召校軍官兵鼓起勇氣窮追敵人,加倫將軍用洪亮的聲音向隊伍演說,振臂高呼:“教導第1團萬歲!”校軍和粵軍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振奮精神,乘夜向興寧、五華方向追擊。
棉湖之戰,黃埔校軍以3000兵力戰勝敵軍林虎部兩萬勁旅。此役,打死打傷敵人900多人,擊斃敵旅長張化如,俘虜敵團長黃濟中以下營、連、排長60多人,繳槍1600余支。這是民國建立以來第一次以少勝多的大捷。此役是東征中一次決定性的戰斗,奠定了東征勝利的基礎,扭轉了整個戰局。
3月15日,東征軍行至河波鎮,下午5時集合隊伍,進行作戰階段總結。蔣介石、廖仲愷、加倫將軍都高度評價了棉湖戰役。加倫將軍說:“俄國同志親眼看見教導第1團勇敢戰斗,在俄國紅軍中極好的部隊才能見著如此成績。”“昨天棉湖一戰的成績,不獨在中國所少見,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由此我可以告訴我們國內的同志,中國革命可以成功,一定可以勝利,因為教導第1團能如此奮斗。”說完話,他當場解下佩劍,贈給何應欽團長。廖仲愷代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慰勞和犒賞部隊,每個團獎勵1000元錢。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6)
廣東惠州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士雕塑(2002年11月攝影)東征軍取得棉湖大捷后,再攻興寧、五華。五華、興寧是陳炯明敵軍的重要根據地,林虎率部企圖聚眾固守。黃埔校軍和粵軍決心除掉敵人的這一根據地,對五華、興寧發起強攻。因敵眾多,校軍采取迂回攻擊,從小路夜襲五華。五華之敵軍倉促應戰,不久,向東敗退。五華城為校軍所占。校軍命令教1團在該城警備,教2團與粵軍一部攻擊興寧,激戰數小時,興寧被克。在東征軍連克數城的威懾下,水口、梅縣方面之敵軍不敢戀戰,全部退至梅江以西。惠州守敵見大勢已去,遂向東征軍聯系投降事宜。
至此,東征軍之右翼校軍與粵軍征戰近兩個月,解放了潮、汕地區,把軍閥陳炯明的王牌軍洪兆麟部6萬余眾打得落花流水,將其擊潰并逐出廣東。敵軍首領林虎、王德慶、劉志陸幾乎被抓獲,倉皇逃出廣東省境。陳炯明于2月26日由汕尾逃往香港。不到兩個月,東征軍就蕩平了東江流域。
第一次東征,是國民黨軍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時期。校軍當時面臨的形勢嚴峻,所以東征只能勝利,不能失敗。如果失敗了不但威信掃地,生存亦成問題,以后的發展更無從談起。校軍第一次出戰,初露鋒芒,打出了軍威,極大地提高了黃埔軍校與校軍的威望。從此,以校軍為代表的國民黨黨軍從小到大,自成系統,成為一支對廣東局面有著決定作用的武裝力量,促進了廣東各派軍事力量團結在國民黨的旗幟下。
第一次東征,驅逐了盤踞東江流域的叛軍陳炯明,平定了東江,穩定了廣東局勢,為以后平定楊、劉叛亂及第二次東征與南征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勝利,連同孫中山歷次的東征討賊、平定商團叛亂、第二次東征與南征等,統一與鞏固了兩廣革命根據地,為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這次勝利,也極大地打擊了因孫中山北上與逝世一度囂張的廣州革命政府內部與外部的反動氣焰,對廣東各軍閥起到了聞風喪膽的心理威懾作用,堅定了廣東與全國人民繼承孫中山革命精神和革命事業的信心。
第一次東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政治工作制度實施于軍事工作與戰斗的戰役。這次勝利,充分證明了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在以后的北伐戰爭、國民革命以及整個中國革命中的作用都由此奠定了基礎,并建立了政治工作的威信。這對中國共產黨創建新型人民軍隊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毛澤東對此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那時軍隊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這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靠了這種制度使軍隊一新其面目,1927年的紅軍以至今日的八路軍,是繼承了這種制度而加以發展的。”(《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351頁)
黃埔校軍在第一次東征后,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中國人民面前。
平定“楊、劉叛亂”
第一次東征取得勝利,黃埔軍校師生、官兵和所有革命軍歡欣鼓舞。就在這時,中國政壇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這就是孫中山先生逝世。
1925年3月30日,東征軍在興寧悼念孫中山,前為蔣介石,左后為周恩來。
還在第一次東征出發前夕,孫中山正在因北京政變而進行南北和平統一活動。北洋政府由段褀瑞出面維持局面,自稱“臨時執政”,主張“換湯不換藥”,仍由軍閥執掌專制政權,繼續維持反動統治。他把孫中山請到北京,是看做南方軍閥的代理人。而共產黨支持孫中山號召和平統一,是希望孫中山利用他的影響,把南北兩方面的進步勢力團結起來,瓦解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孫中山到北京后,卻遭到了冷遇,他的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被段祺瑞一伙軍閥束之高閣。孫中山本來有相當嚴重的肝病,到北京后因勞累過度,加之受了刺激,因而病勢加重,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
孫中山先生的病逝,在南方革命政府內部出現了“誰繼承孫中山”的問題,當時大元帥府仍然存在,誰也不敢自命為繼承人,也提不出一個合適人選,于是只能由秘書長胡漢民代理。胡是國民黨右派,不同共產黨打交道,與廖仲愷等國民黨左派也貌合神離。加上蔣介石也對“大元帥”的職位垂涎三尺,于是國民黨內部出現重重矛盾。各派軍閥出于權欲,趁機割據。廣東一個省,一下子就冒出了10多個司令,如駐在廣州東關的劉震寰,西關的廖行超,北江的趙成梁,石龍的曾萬鐘、楊池生、楊如軒,還有兵員眾多、控制廣州市中心區,號稱“3萬雄兵”的總司令楊希閔,等等。真是司令多如牛毛,其中以楊希閔、劉震寰兩支勢力最大,他們心懷叵測,又與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暗中勾結,陰謀策劃發動軍事叛亂,圖謀顛覆廣州革命政府,吞并東征果實,控制廣州局勢。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7)
此時,正當第一次東征結束,廣州市民在街頭慶祝革命軍打下潮汕,人們紛紛傳看“號外”。街頭不時傳來報童的叫賣聲:“看報!看報!請看革命軍攻陷潮汕。請看洪兆麟的王牌師被打得落花流水。”突然間,街頭出現了一隊隊的滇軍、桂軍士兵,高聲叫道:“奉滇桂聯軍楊總司令之命令,廣州實行戒嚴。”原來是楊希閔、劉震寰以為發難機會已到,準備西聯云南唐繼堯,北聯軍閥段褀瑞,圖謀割據廣東。楊希閔自稱滇桂聯軍總司令,調兵遣將,首先在廣州宣布戒嚴,阻撓東征軍右路軍回師廣州,挑起了一場針對革命軍的不義之戰。
廣州形勢突然間異常緊張。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廖仲愷等人的堅決主張下,廣東革命政府命令黃埔校軍等東征軍迅速回師廣州,討伐楊希閔、劉震寰部。
從兵力對比看,平叛的革命軍占有絕對優勢。廣州參加叛亂的滇、桂聯軍部隊大約有2.5萬人。而在革命軍方面,參加平叛的有譚延闿、程潛、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等將軍的部隊和黃埔校軍,總計有4.7萬余人。這時,周圍的政治軍事環境也有利于革命軍。在潮汕方面,地方軍閥陳炯明部洪兆麟師4000人已退向福建,林虎部6000人敗兵退縮到梅江以西,短期內都暫時無力反撲;南寧方面,范石生部與李宗仁部會合后約1萬余人,擋住了唐繼堯進攻廣州的去路;粵西方面,鄧本殷部7000余人暫時保持中立。
周恩來在東征期間寫信給興寧縣師揚縣長,希望他設法搞好農會和黨務。
5月21日,黃埔校軍官兵、師生冒著酷暑,奉命兼程回師廣州,平定楊、劉叛亂。
濃霧中,廣州市近郊的瘦狗嶺至白云山一帶已經是槍炮聲不斷。
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多是一些煙兵賭將,軍官比士兵多,步槍比子彈多,煙槍比步槍多。官兵每人都有兩支槍,一支是步槍或手槍,一支是鴉片煙槍。這些部隊的官兵雖然在平時散漫,但打起仗來還能抵擋一陣子。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戰場經驗多,火線上沉著,在陣地上一邊打仗,一邊抽鴉片煙,能在槍林彈雨中旁若無人地抽煙,煙抽足了,過癮了,就能玩命沖鋒。黃埔校軍當初不知當面敵軍的這個特點,猛打猛沖,在瘦狗嶺和白云山一帶激戰,但收獲不大。打了一天硬仗,戰局仍處于膠著狀態。
第二天,黃埔上游獵德炮臺,由代總隊長張治中率領的黃埔校軍2000多人組成的突擊總隊正在待命,準備從這里強渡珠江。擬從獵德村渡江后攻占東山,并向新本村方向展開,然后向北進攻新和火車站,襲擊滇桂軍后部。
珠江岸邊,蘇聯顧問切列潘諾夫、白禮別列夫將軍和張治中將軍等人圍在地圖旁商量進攻線路。在集合的隊伍前,切列潘諾夫風趣地鼓勵官兵:“黃埔軍校年輕的勇士們,廣州是把椅子,敵人就坐在上面,你們的任務就是把椅子從敵人的屁股下面抽出來。”說著轉身問張治中:“張將軍,哪個連隊沖在前面?”左權從隊伍中舉起右手答道:“我們前衛連。”切列首席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潘諾夫通過翻譯問左權:“你準備怎么個打法?”左權跨步走出隊列,敬了禮,回答:“潛渡上岸后,集中力量,形成拳頭,抄叛軍的后路,猛揍他們的屁股。”切列潘諾夫高興地點頭,說:“好!告訴你的士兵,不要怕敵人的炮火,要積極突進,在氣勢上首先要壓倒叛軍。”
左權這時又補充建議說:“將軍同志,最好再有幾門炮。如果有大炮壓制叛軍火力,那我們取得勝利的把握會更大!”“炮!”切列潘諾夫高興地叫了起來,他得到啟發,叫道:“妙!妙!炮!左連長,你的意見很好!”張治中問:“哪里有炮呢?”切列潘諾夫指著珠江里的舊飛鷹號軍艦說:“你們看,在那里!”
原來切列潘諾夫被左權一提醒,這時想起來了,珠江里停著年久失修的飛鷹號軍艦,雖然機器發動不起來,可艦上的炮還能使用。于是,在切列潘諾夫的頭腦里,一套完整的作戰方案形成了。這就是組成精悍的以共產黨員為主體的突擊隊,從黃埔上游的獵德炮臺上岸,襲擊滇桂軍的后路,然后在沖擊的關鍵時刻,利用飛鷹號軍艦上的大炮開炮助威。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8)
張治中一聲“出發”令下后,左權帶著突擊連跳上舢板,強渡珠江。
戰斗開始了,身為前衛部隊連長的左權,手執駁殼槍沖在前面,他高呼:“為了革命,為了中國,打倒軍閥!”指揮部隊英勇沖殺。
江水中,敵軍的炮彈不斷地在舢板附近爆炸,掀起的江水把士兵們的軍裝都打濕了。士兵們拼命用力劃著舢板。快到對岸時,敵軍密集的子彈掃射過來。岸上,從前面敗退下來的是革命軍吳鐵城部的一群官兵,一軍官邊跑還邊叫道:“敵軍火力太猛,弟兄們頂不住了!”跑在后面的10多個士兵被子彈擊中倒下。左權見狀立即跳下舢板,沖上前去用駁殼槍抵住那個軍官,命令:“讓你的士兵轉過身去實施反攻!”那個軍官在無奈之下,只好逼著敗兵們轉身反擊。潰退漸漸被止住了,革命軍士兵們開始向前進攻。左權命令跟進的士兵:“打手榴彈!”趁著手榴彈爆炸的硝煙,左權帶著部隊向前沖去。后面的革命軍官兵,也不等舢板靠岸,就前赴后繼地跳進齊腰深的江水中,向岸上沖去。黃埔校軍攻占了敵軍的灘頭陣地。
突擊連沖在前面,浩浩蕩蕩的黃埔校軍跟在后面。這是一支奇兵,滇桂軍根本沒有想到革命軍會有這么一招,滇軍主力的6個“雙槍”團頓時亂了陣腳。
“沖啊!”黃埔校軍的官兵們高喊著,沖殺著,直殺得當面之敵人仰馬翻。
正在這時,事情也竟然這樣的湊巧,飛鷹號軍艦上的炮發揮了重要作用。艦上的炮既老又舊,雖然能打響,但射程不遠。切列潘諾夫接受用炮的建議,無非是想在部隊發起沖擊時略助聲威而已,談不上精確性和命中率。怎么知道,這飛鷹號軍艦上的老爺炮,卻有一發不偏不倚地打到設在廣九路車站的敵軍司令部。那個號稱“滇桂聯軍總司令”的楊希閔,正與他的同黨、大軍閥趙成梁一起吃飯。炮彈正好落在離飯桌很近的地方,趙成梁被炸掉了半截,當場死亡,楊希閔僥幸沒有中彈,但也嚇得魂不附體,再加上前線接連告急,于是匆匆收場,把趙成梁的尸體搬回廣州市內。楊希閔一到市內,便成了孤家寡人,狐群狗黨們見他在前面吃了敗仗,一個個都早溜了。楊希閔見大勢已去,只好丟盔棄甲帶著幾個親信逃進了沙面租借地。在廣東的滇軍至此全軍覆滅。桂軍劉震寰原來也有4000兵力,滇軍潰敗后,他率部退到西村,黃埔校軍已在這里等著他了。桂軍還未喘過氣來,就遭到一陣猛打,結果全部繳械投降,劉震寰狡猾的像只狐貍,早已作了準備,一看形勢不對,化裝逃出廣州。
革命軍于6月15日克復廣州。在廣州工人和各地農民的支援下,迅速平息了楊、劉叛亂,使革命政府轉危為安。
消滅滇桂軍楊、劉叛亂的戰斗結束后,為了收容俘虜,安定市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革命軍在黃埔軍校和教導團中抽調了一部分骨干,組成全副武裝的宣傳隊。這個宣傳隊,大部分是共產黨員,少數是青年軍官中的積極分子,由共產黨員李之龍任隊長,左權等是這個隊的成員,他們統一穿黃咔嘰軍服,俄式軍帽,穿皮鞋,扎綁腿,步伐整齊地進入廣州市,維持社會治安。具體任務是:安定民心,防匪防盜,驅逐散兵游勇,穩定社會秩序。他們走上街頭,受到市民們的熱烈歡迎。
平定楊、劉叛亂后,在中國共產黨提議下,廣東革命根據地原稱為“大元帥府”的革命政府于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周恩來担任第1軍的政治部主任。隨后,又將湘、滇、粵、閩各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第3、第4、第5軍。程潛領導的攻鄂軍與豫軍、贛軍等部也先后奉調回廣東。
第二次東征
當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討伐楊、劉叛亂時,粵東的軍閥陳炯明又死灰復燃,乘機重新占據梅縣、潮汕、惠州等地乃至整個東江地區,《中國軍人》雜志刊載的惠州戰役圖片而盤踞在廣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部也配合陳炯明的進攻,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方軍閥的支持下,分左、中、右、側4路,形成對廣州的夾擊之勢,企圖推翻國民政府。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9)
為了徹底消滅廣東境內的反動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鞏固革命根據地,廣東革命政府于1925年10月初舉行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蔣介石任東征軍總指揮,汪精衛任東征軍黨代表,周恩來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第1軍黨代表。在此之前,廣州革命政府將所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部隊和部分粵軍編入第1軍。東征軍組織3個縱隊,3萬多人。國民革命軍第1軍為第1縱隊,担任右翼,縱隊長何應欽;國民革命軍第4軍為第2縱隊,担任中路,縱隊長李濟深;攻鄂軍和豫、贛、潮梅各軍(不久,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軍)為第3縱隊,担任左翼,縱隊長程潛。
出征前,周恩來親自組織東征軍政治部宣傳隊總隊,宣傳廣州革命政府的政策以及此次東征的意義,發動民眾支援東征。東征軍全體軍官人手一冊《重征東江訓誡》,主要內容有:“軍人最后目的,是在于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革命軍此次出征的口號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并提出“十不怕”:“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痛,不怕熱,不怕饑,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
10月1日起,東征軍陸續出發,出廣州,向博羅、惠州前進。10日,第1縱隊到達博羅、惠陽地區。與此同時,第2縱隊也進抵官橋、永湖一帶,第3縱隊到達博羅附近。
惠州戰斗,是第二次東征整個戰役中的硬仗。惠州分東、西兩城,高大堅固,號稱東江天險。東城外有一條8米寬、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面環水,一面壕溝。西門面臨西湖,只有一條國民革命軍東征南征路線示意圖窄路通到城腳,窄路的兩邊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門地形比西門好一點,但也要通過北門橋,由橋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墻外側都以大石塊砌成,城門上設有瞭望塔。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塞,在過去歷次戰爭中,從未被攻破過。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繞過惠州城,直奔潮汕。當時駐守惠州的楊坤如部曾表示歸順革命政府,但當陳炯明重占東江后又反叛,并修筑防御工事,加緊備戰,將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為平地,砍光城墻附近的樹木,布滿竹柵等障礙物,城墻上備足石灰包,架起機槍。晚上,點燃火把,照亮城外。
東征軍于10月13日到達惠州城郊飛鵝嶺山腳下,集結待命。蔣介石親至飛鵝嶺炮兵陣地指揮炮兵射擊。東征軍的野炮、山炮、機槍向選定的目標射擊,槍炮聲密集,如過年的鞭炮連成一片。有的部隊已經展開攻擊戰,有的部隊組織連長以上軍官到飛鵝嶺觀戰。
先發起攻擊的第1軍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門和西門。戰斗前夕,第1軍專門組織了先鋒隊,第3師各團各選士兵150名,第2師第4團挑選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鋒隊隊員每名犒賞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頭等獎洋一百元。”(《挑選先鋒隊攻克惠州城令》)激戰中,攻城部隊傷亡慘重。“十三日令總攻擊,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敵以機關槍掃射,先鋒迫城者死傷枕藉,第四團長劉堯宸中將,竟中彈亡,士兵抱痛愈奮。十四日,炮向北門及左右側防御機關猛烈射擊,掩護沖鋒者前進,眾乘勢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后繼,而飛鵝嶺縱隊同時夾攻。敵勢不支,紛紛東遁,而海豐、陸豐、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沖,次第悉平……古所稱天險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余。昔何其難,今何其易歟?”(《黃埔東江烈士墓碑》)
1925年10月,東征軍攻下惠州城后,在城墻下留影。10月14日下午4時,東征軍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戰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中的一次關鍵戰役,在整個東征戰役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東征軍奪取惠州后,乘勝前進。右路軍于10月下旬攻占海豐、陸豐,31日克復興寧,11月初收復潮、汕。中路軍于10月下旬攻占紫金,28日占領五華,11月初進至揭陽,克復饒平。左路軍于10月23日攻占河源、老隆,11月上旬攻取梅縣、大浦,肅清敵人。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0)
東征軍勢如破竹,敵軍節節潰退。第3縱隊縱隊長程潛回到梅縣,在縣女子中學禮堂召集連長以上軍官講話,總結此次作戰的經驗,他說:“作為一個指揮官應該懂得天時、地利、人和,否則,他就沒有資格帶兵打仗。比如春天漲水季節,東江水面寬,水又深,沒有船只是不能渡江的;冬天是枯水季節,江面窄,水又淺,就可以徒涉了,這就叫‘天時’。春天水惠州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2002年攝影)漲到岸邊,利用北岸作為防御陣地,這是天然陣地;冬天水退了,應用沙灘接近江面的地形構筑防御工事,用火力封鎖江面,敵人要想徒涉過江,就要付出代價,這就叫‘地利’。東江的民眾痛恨逆軍,我們是革命軍,遵守紀律,一不擾民,二不拉夫,買賣公平,軍民合作,這就叫‘人和’。我們面前的敵人就不懂得這個道理。”
程潛還講道:“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敵人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焉得不敗。我們在攻克河源后交第9團防守,我們縱隊就按總指揮規定的計劃前進。我軍到達老隆后,又證實河源已失,敵人跟蹤追擊,企圖消滅我軍。老隆到五華要兩天路程,我們一天就趕到五華,我命令第1團進駐興寧,是避免腹背受敵,第2團占領五華以西幾個高地,構筑防御工事,嚴陣以待,計算在敵人到達前,我軍已經在五華得到充分休息,以逸待勞。作戰也像人與人打架一樣,先要站穩腳跟,站好了樁子,他來就是一拳,把他打倒。敵人首先向我軍進攻,進入我軍防御陣地的火網,傷亡必重。敵人的后續部隊占領幾個山頭,立足未穩,我軍由防御變為攻擊,向敵人勇猛進攻,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我軍由陣地戰變為運動戰,戰術上叫做攻擊防御。我軍攻占永定,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俘獲是很大的。你們在這幾次戰斗中打得很好,很勇敢,發揚了革命精神,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程潛這種及時總結作戰經驗,現地論說戰法的講演,對剛從軍校畢業的黃埔生從此走上軍事指揮官位置后的指揮藝術影響甚大。
11月6日,東征軍總指揮部抵達汕頭,第二次東征大功告成。至此,革命軍行程300多公里,共消滅敵軍1.2萬余人,俘虜6000余人,繳獲各種槍械8000多支,收復了東江和潮汕全部地區。陳炯明從此一蹶不振,蟄居香港,1933年9月病死。
第二次東征之役后,東征軍又回師助剿南路軍閥鄧本殷。革命軍渡海作戰,消滅殘敵于海南島。至此,廣東全省獲得完全統一,為北伐奠定了基礎。
革命軍在第二次東征中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是役死傷同學58人,士兵178人”。在惠州追悼陣亡將士大會上,周恩來發表重要演說詞:“今天是我們很悲痛的日子,我們的悲痛拿什么來安慰?我們只有努力繼續已死同志未做的工作,不是我們最后的成功。諸位同志,我們知道今年春間,用了兩個團的兵力把淡水、棉湖、興寧攻下,成了很好的榮譽。我們……要把全中國的軍隊都要化為革命軍。”持槍站立在操場上的東征軍官兵向天空鳴槍,為犧牲的烈士志哀。(1925年10月23日廣州《民國日報》)
北伐前鋒和主力
北伐戰爭,是一次武裝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從1926年7月廣州誓師出征,到1927年夏天,短短一年時間,席卷東南各省,連克武漢、南昌、南京和上海。戰斗之烈,取勝之速,軍威之盛,實我國現代史上所罕見。在這次戰爭中,黃埔軍校師生高舉北伐大旗,奮勇當先,歷經百戰,血濺山河,為震動中外的北伐戰爭創立了輝煌戰功,黃埔軍校的聲威也進入高峰。
北伐是孫中山先生的多年愿望。在黃埔軍校建校不久,他就發表《北伐宣言》。由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隨從護衛,他親往韶關督師,向北進軍,因廣州商團叛亂而中止。周恩來則力主“將革命思想傳到全中國”,在惠州追悼陣亡將士大會上,更明確號召:“第一,統一廣東;第二,統一全國;第三,打倒帝國主義。”當年投奔黃埔任教和就學的多是國共兩黨所輸送的富有革命思想的人,他們在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和馬克思共產主義哺育下,進一步樹立了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為貫徹軍校宗旨而英勇奮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1)
斗,積極參加北伐。黃埔軍校前幾期學生畢業時都宣誓,“決志于廣東統
1926年7月,廣州市民在中山大學舉行大會,歡送北伐軍出征。
一之后,更努力于全國統一”,“為主義而奮斗,為主義而犧牲”,“以達國民革命的目的,以求世界革命的完成”。由此也把孫中山三民主義和馬克思共產主義革命思想融為一體,帶動了師生在軍校里同場操練,同窗切磋;在戰場上生死共赴,并肩作戰。
北伐軍的陣容和實力,是以黃埔軍校師生為主要支柱的。通過統一廣東的歷次戰斗,以教導團為核心骨干起家,一年之間已先后從校軍、東征軍、黨軍,進而擴編成國民革命軍,都依賴于黃埔軍校的軍事和政治骨干為基礎。他們以統一廣東的威望,贏得領居國民革命首腦和主干的地位,在北伐軍總司令部各軍事中樞部門担任重要職務。蔣介石以校長盛名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總司令,副校長李濟深任總參謀長,教育長鄧演達任總政治部主任,校秘書長邵力子任總司令部秘書長。黃埔第1期畢業生蔣先云任總司令部侍從機要秘書,金佛莊任總司令部警衛國民革命軍北伐進軍路線示意圖團長。鮑羅廷和加倫等蘇聯顧問分別任政治總顧問和軍事總顧問。
在各軍事部門內,由黃埔軍校教官任處長的很多,在司令部的14個處中:由校辦公廳主任張定潘任參謀處長,校入伍生總隊長張治中任副官處長,校管理部主任林振雄任海軍處長,校軍械處長楊志春任軍械處長,校學生總隊長嚴重任秘書處長,校軍需部主任俞飛鵬任訓練處長,校軍醫處長金誦盤任軍醫處長,還有教官陸福廷任交通處長,徐桴任軍法處長,褚民誼任審計處長。除軍務、航空、軍需和征募4個處外,由黃埔軍校教官任處長者共10人,占78%。黃埔師生人數比重之大,地位之重要,實非其他革命武裝組織可比。
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師大會在廣州東校場舉行,李濟深親任誓師大會總指揮,張治中任司禮官,錢大鈞率領第1軍第20師任大會警衛司令。在大會上,舉行了總司令及各軍將領授印、授旗和閱兵式。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廣東工農商學各界人士都參加大會,盛況空前。留校教授部主任李鐸和訓練部主任吳思豫,分率軍校長官和軍校武裝學生到會祝賀,潮州分校學生來電請纓出征。第4軍葉挺獨立團中的黃埔生、共產黨人數最多,他們先于誓師大會前担任“北伐先鋒”,揮軍挺進湖南,為北伐軍首傳捷報。
國民革命軍第1至第8軍,是最早出戰的主力,除第5軍留守外,其余分東、西、中3路水陸兼程,晝夜進發,開赴進攻出發地點,待命出擊。黃埔軍校教官和學生,除在總司令部任職外,共計各期教官和第1至第4期畢業生,第5期學生,第6期入隊生,學生軍、軍士教導隊,高級班學生,各分校學生達3.3萬多人,不管在前線或后方,實際都直接或間接投入到北伐戰爭中去。
黃埔軍校師生担任軍、師、團長、參謀長、各級黨代表、政治部主任的人數很多,使北伐軍的軍事和政治素質都得到了有力加強。其中較多集中在總司令部的直屬團、隊和第1軍所屬各師,有的分散在北伐軍中担任各基層連隊的軍事和政治骨干。在北伐軍任軍級領導的,有軍長何應欽、軍黨代表繆斌、軍參謀長葉劍英、副軍長王伯齡等;主要由黃埔師生任師長、師參謀長、黨代表、團長和政治骨干的,有王伯齡第1師、劉峙第2師、譚曙卿第3師、馮軼裴第14師、錢大鈞第20師、嚴重第21師、陳繼承第22師及張貞獨立師等。第4軍葉挺“獨立團”中,有黃埔教官楊寧(朝鮮人)、袁也烈,第1期畢業生周士第、曹淵、許繼慎、董仲明、胡煥文,第2期學生吳道南、練國梁、盧德銘、張堂坤、蔡晴川等,分任參謀長、參謀、營長、連長、隊長和政治骨干,他們都是共產黨員,戰斗中尤為英勇。參戰的黃埔軍校師生和武器數量,相當于兩個軍的實力。黃埔師生是北伐軍的重要力量,他們沖鋒陷陣,破敵攻城,立下戰功。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2)
黃埔軍校師生在開赴北伐前線的途中
在著名的汀泗橋之戰、賀勝橋之戰中,黃埔師生與兄弟北伐軍共同戰斗,最先突破敵軍陣地,為克天險、破要塞立下首功。他們帶動全軍殲滅吳佩孚主力,打破敵陣大門,為北伐軍掃蕩湘贛敵軍,長驅直進鋪平了道路。武漢之戰,由鄧演達担任攻城司令,第4軍葉挺“獨立團”主攻武昌城,劉峙第2師投入戰斗,隨軍第6期入伍生也參加挖地道攻城,最后勝利破城。
在湘鄂戰場的第3、第4、第8軍進軍河南,打敗奉軍,進占鄭州。軍中黃埔生英勇赴敵,慷慨犧牲。南昌之戰,王伯齡第1師、劉峙第2師、第6軍各師部隊與孫傳芳強敵展開惡戰,兩次攻入南昌又兩次撤出,犧牲慘重。師長王伯齡陷入重圍,在前線失蹤20余天。第三次是兄弟軍馳赴增援,金佛莊也率部投入作戰,首先進城,終于全殲孫傳芳江南主力,確保總司令部進駐南昌。
東路軍何應欽為總指揮,率譚曙卿第3師、錢大鈞第20師、馮軼裴第14師、張貞獨立師和潮州分校炮兵團向閩浙戰場進軍。嚴重第21師、陳繼承第22師轉戰浙贛各地,勝利攻取杭州城。閩省敵軍聞吳佩孚、孫傳芳接連敗北,都畏懼北伐軍的聲威而無法抵抗,福州守敵舉旗投降。孫軍總司令周蔭人被擒,浙閩兩省很快被光復,北伐各軍再向江蘇前進。以黃埔師生為主力的部隊先后云集江蘇戰場,迅速占領孫傳芳的最后巢穴南京、上海,繼而渡江北上進占徐州。這時,北伐軍從最初的8個軍,不到1年就擴充增編為30多個軍。長江流域中下游各個省,大半個中國均為北伐軍所有,創我國武裝反帝反封建的鼎盛時期,黃埔師生在其中建立了功勛。
共產黨人是北伐前線和后方政治戰線的主力軍。惲代英、聶榮臻等先后開赴前線。留校的熊雄、安體誠、張秋人、蕭楚女、楊其綱、王懋廷等仍是軍校主要骨干和核心。黃埔軍校出版的《黃埔日刊》、《黃埔潮》、《革命軍》,武漢分校出版的《革命生活》,各個時期出版特刊、專號,以及供學生用的政治讀物、講義、課本,都大力進行革命教育,鼓動投身北伐斗爭。《黃埔日刊》被稱為“東方人民的號角”,中外發行,日銷5萬份,影響之大,為國內普通報刊所難以匹敵。《黃埔潮》周刊奉命發往北伐各軍每營1本,第1軍所屬各師以黃埔師生最多,則每連1本,用以傳遞信息,鼓舞士氣,指導戰斗。軍校書報刊中的宣言、通電、社論、短評、傳單大多出自共產黨人之手。惲代英、熊雄、蕭楚女等人尤以文才出眾著名。由于師生們分散在各軍、各地、無論前線和后方都配合作戰,于是形成一支既分散又統一的政治勁旅,與軍事進攻并駕齊驅。為鼓舞士氣,瓦解敵軍,爭取民心取得了顯著的業績。
在北伐戰爭中,還有一批活躍在敵人后方的黃埔軍校師生。他們在北伐軍出師前后,深入敵人營壘,隱姓埋名,刺探軍情,在無形戰線上同敵人開展斗智斗勇的斗爭。他們或請纓或受派,都能勇敢地到敵人后方去。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蘇、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均派有負責人執行這種任務。軍校教官茅延楨早在1925年底東征結束后,便到河南進行地下工作。徐向前與幾位第1期同學向校部請纓,回到北方從事政治工作。1926年底,周恩來秘密進駐上海,在1927年3月領導兩次工人武裝起義,參加總罷工人數從36萬人增至80萬人。直接與張宗昌守城敵軍作戰的工
北伐出征前的黃埔軍校學生
人武裝達1萬多人,殲敵3個團,繳槍4000余支。直到“四·一二”事變發生,周恩來才“穿了長袍,帶了眼鏡,扮成商人乘船轉赴武漢。”
1925年,第2期學生王一飛,被選為革命軍人代表,參加“廣東外交代表團”輾轉北上,從上海、南京、九江、武漢、鄭州、開封到達北京,他沿途開展革命宣傳。在著名的北京“三·一八”慘案中,王一飛先在天安門前由陳毅等擁到華表之下,登高向群眾大會發表演說,然后担任游行隊伍的總指揮,率隊開赴段祺瑞政府門前示威,血濺鐵獅子胡同,轟動中外。第3期學生黃鐵民受軍校派遣赴安徽開展地下工作,策反軍閥部隊起義。他動員馬濟所部陳雷一團歸順北伐軍,與跟蹤追擊的敵軍開展惡斗,邊戰邊走,順利抵達漢口。校政治部宣傳科長王懋廷(德之)奉命舉辦云南籍學生政治訓練班,結業后一起回原籍開展秘密工作,配合北伐進軍。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3)
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前中)和蘇聯軍事顧問鐵羅尼在進軍途中交談。右一為副主任郭沫若。黃埔師生中的這批精銳的骨干,在無形戰線上投入戰斗,在城市、農村開展艱險斗爭,英勇無畏,置生死于度外,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敵人的心臟里開展活動,虎穴立功。這對瓦解敵人,爭取民心發揮了很大作用,使軍閥、官僚、奸商、地主、土豪聞之喪膽。
北伐軍在進軍途中,以剛取得的東征勝利的威望,普遍受到各地工農群眾燃放鞭炮、簞食壺漿的熱烈歡迎。各地工農組織如上海工會、河南紅槍隊、湖南農會、福建民兵、武漢糾察隊勢如排山倒海,震動神州。對支援北伐戰爭、壯大革命威勢,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年省港罷工委員會組織了3000多人的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隨軍遠征,韶關地區農民多達萬人隨軍北上,湖南各地農會紛紛成立宣傳隊、慰勞隊、破壞隊、長矛大刀隊、敢死隊等,為北伐軍担任偵察、帶路、送信、救護和拿起武器直接參加戰斗,確保北伐軍取得勝利。北伐軍第一次攻入南昌城,就是當地工農群眾與北伐軍里應外合的結果。80萬上海工人起義也為北伐軍進城鋪平了道路。
黃埔英烈
在革命英雄主義思想引導下,廣大黃埔師生在東征北伐戰爭中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他們有的沖鋒陷陣,破敵攻城,葬骨青山;有的深入敵后,虎穴立功,歷盡艱險;有的以筆作槍,奔走呼號,銳不可敵;有的傲立刑場,視死如歸,慷慨就義。正是每次戰役,無不有黃埔師生的血;每個戰場,無不有黃埔師生的骨,有名或無名黃埔英烈至今不知究竟有多少。
1926年9月7日,北伐軍進駐漢口,在街頭巡邏。據當年的一些資料記載,黃埔軍校師生在兩次東征和北伐中前后犧牲約有3000人,但后來在紀念碑或史書上能留下姓名的僅有600余人,漏缺實在太多,而且不少著名的黃埔烈士英名都未鐫刻在紀念碑上。如蔣先云,他是黃埔學生的優秀代表,周恩來稱他是“青年將才”,担任軍校很多重要職務,是總司令部著名的秘書,繼后率第77團開赴河南與奉系敵軍作戰,不幸中彈重傷,仍三倒三起,繼續英勇指揮戰斗,壯烈犧牲。總司令部警衛團長金佛莊,主動請纓深入敵后,到寧、滬、杭地區策反敵軍起義,在南京不幸被捕,為孫傳芳部所殺害,英勇捐軀。第2師文志文、熊綬云、張漢章等團長,在南昌之戰與敵開展惡戰,以身殉職。第2師團長郭俊,在浙江戰場犧牲。茅延楨在河南開展地下工作時,犧牲在敵軍的亂槍之中。以上不少是共產黨員,特別是蔣先云、金佛莊、茅延楨等,在后來的黃埔烈士名冊和烈士碑上竟未題名。這絕不是執事者的疏忽和不知,而是有人站在反共立場上的有意抹殺,實在不應該。
謹以撰寫于1927年黃埔本校時期的《黃埔陣亡烈士芳名表序》結束本章,拜祭黃埔英烈:
國民革命軍,由廣東出發,向著中原前進。不二年工夫,即由珠江流域,而長江流域,而黃河流域,最近且克復了北平,把中國全部置在青天白日旗幟之下。我們固然知道,反革命的勢力,已為全民眾所啞異,不能不歸消滅。然若考察成功何以有如是之速,則任何一人,都不能不歸功于黃埔軍校。按黃埔軍校,自開學以來,已經卒業了5期。第1期學生共592人,而陣亡的竟達300人左右。第2期學生共454人,而陣亡的竟達200人左右。第3期學生共1259人,而陣亡的竟達500人左右。第4期學生,共2651人,而陣亡的竟達700人左右,第5期學生,共1989人,而陣亡的竟達300人左右。就是每一次戰役,無不有黃埔同學的血;每一個戰場,無不有黃埔同學的骨。啊!黃埔,崇高的黃埔。你們的血,是要掃蕩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你們的骨,是要筑成自由平等的世界。我們后死之輩,何能不繼續努力,貫徹先烈之志,以慰先烈之魂。黃埔同學的
1925年10月,東征軍攻惠州城后,戰場上的烈士遺體。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4)
犧牲者,前后共有3000名左右,然因為散在各地,不容易調查,所以現在只能夠把已經調查了的烈士芳名,列表如左(略)。(載黃埔同學會《黃埔血史》)
黃埔英烈的姓名,至今不能,或者說已經永遠不能全部列出,甚至也很難大部列出。現根據有關資料,開列黃埔軍校建校之初在歷次革命斗爭中犧牲的英烈名錄如下: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江陣亡將士題名碑名錄1925年2月至10月,軍校師生官兵參加第1、第2次東征,討伐陳炯明之叛亂,據當年資料記載,兩次東征,黃埔軍校師生前后共犧牲586人。這兩次作戰犧牲的官兵師生,于1926年在黃埔島平崗建成墓園以為紀念。1928年10月,為烈士題名立碑,碑文由軍校軍官班主任黃家謙書寫。時軍校易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此碑名故稱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江陣亡將士題名碑”。在這塊碑石上,約還有一半多的烈士姓名未刻列出來,僅刻下了236位東征陣亡將士的姓名,他們是:
中將劉堯宸團副張曾慶副營長譚鹿鳴副營長楊厚卿
黨代表章琰黨代表蔡光舉黨代表賈春霖黨代表耿澤生
黨代表但德芳黨代表王茂杰中將沈應時連長余海濱
連長黃炳坤連長劉得云連長陳子厚隊長彭得倫
排長唐其俊排長王德清排長陳足之排長李人干
排長江世麟排長鮑宋漢排長徐廷魁排長刁步云
排長葉彧龍排長王家修排長林冠亞排長盧信廷
排長樓玉林排長范濤排長王步忠排長樊松華
司書尹雄白副排長袁榮排長周德榮特務長張玉堂
見習員楊炳章班長王友勝班長藍志喜班長何通才
上士彭玉林中士朱朝文中士周文可中士張烈
中士王占魁中士寧東升下士李得標傳令兵詹慶南
勤務兵詹慶余學生李春成學生張孝同學生邢鈞
入伍生馬竹友入伍生李捷權入伍生池化龍入伍生程子龍
入伍生唐天爵入伍生陳岳云入伍生金伯俞入伍生吳中
勤務兵嚴國孝勤務兵萬全才號兵劉貴清號兵陳漢林
號兵王常之槍兵潘明挑夫陳阿光長夫許得勝
担架兵楊阿來炊事兵曾得標炊事兵金銀寶炊事兵袁奎
士兵厲廟晉士兵吳尚德士兵宋朝清士兵王阿三
士兵周國清士兵裘聘賢士兵裘維賢士兵陳家科
軍事教官劉堯宸黃埔一期生江世麟烈士,第一次東征中任排長。
士兵王前士兵王傅玉士兵張富良士兵陳得標
士兵何蓮棠士兵施榮士兵劉景章士兵繆洪標
士兵吳志標士兵胡旁元士兵彭萬順士兵陳阿光
士兵張嘉永士兵郭子烈士兵羅炳用士兵趙永生
士兵吳明立士兵王志山士兵毛盛高士兵李鵬飛
士兵鄭炳順士兵徐鳳堂士兵張政山士兵侯金木
士兵盧標煥士兵章恒旺士兵沈長洪士兵張子云
士兵賴寶廷士兵鄭傅家士兵張鳳林士兵徐三云
士兵樓明奎士兵應月標士兵林亞近士兵盧尚德
士兵戴家駒士兵裘啟明士兵楊廷頌士兵虞龍國
士兵鄴亞弟士兵周芷慶士兵駱洪興士兵楊海清
士兵高金文士兵周振武士兵周艮昌士兵黃方銀
士兵黃春生士兵俞得標士兵俞升士兵顧黃生
士兵許木標士兵何春發士兵謝桂芳士兵周通憲
士兵汪秉奎士兵張瑞金士兵葉樹榮士兵劉廣德
士兵韋志英士兵王周士兵汪德海士兵劉灰帆
士兵林戴銀士兵華阿光士兵王經武士兵李樹德
士兵姚玉貴士兵莫坤士兵鄭寶廷士兵雷正芳
士兵李新士兵王福如士兵胡正士兵伍鳳鳴
士兵王天與士兵鄧良友士兵李華榮士兵潘保臣
士兵張學道士兵李寶生士兵曾桂發士兵馬福保
士兵朱上峰士兵呂明林士兵李洪士兵陳錦湘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5)
士兵任樹田士兵孫啟光士兵陳祐勝士兵陳得勝
士兵謝雙士兵徐仁卿士兵黃得桂士兵祁得標
士兵李子卿士兵王桂樓士兵曹文臣士兵郭正興
士兵羅家和士兵齊洪升士兵譚光悅士兵石鐵生
士兵黃阿四士兵譚伯勛士兵莫傅盛士兵謝仕蘇
士兵陸超祥士兵符氣燊士兵張福來士兵侯古文
士兵陳逮士兵李舜卿士兵唐受禮士兵張玉庭
士兵沈得標士兵葉金有士兵李鵬程士兵唐本禮
士兵吳文士兵楊占山士兵杜得勝士兵姚世昌
士兵楊明奎士兵陳鳳鳴士兵李桂忠士兵朱一鵬
士兵王玉喜士兵陳炳士兵盧田增士兵周傅勛
士兵雷云孚士兵謝教士兵應文標士兵方國林
士兵袁茂標士兵李雨歐士兵莫雄章士兵徐世
士兵朱鎮南士兵陳祥士兵劉玉林士兵秦文
士兵劉文龍士兵陳光陶士兵胡中桂士兵孫知慶
士兵王超士兵曾其祥士兵郭洪斌士兵彭子言
士兵王金山士兵楊少福士兵袁禎龍士兵王典誥
獵德陣亡者名錄1926年6月,軍校參加平定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役,留校學生及第3期入伍生從獵德炮臺處配合作戰,連長王聲聰等6人在戰斗中犧牲,故名“獵德陣亡者”,此名單引自《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同學錄》,他們是:
王聲聰李志雷學詩陳劍飛吳俊杰朱方盛
在廣州沙基慘案中犧牲的黃埔學生烈士遺體
沙基慘案死難者名錄1925年6月23日,黃埔軍校學生800余人參加廣州各界人民援助“五卅”運動的示威游行。當游行隊伍路過沙基時,突遭英、法帝國主義者槍炮襲擊。同學們就地還擊。我方軍民死傷500余人,史稱“沙基慘案”。是役,黃埔軍校有52人被打傷,第1團第3營營長曹石泉(共產黨員)等27名軍校官兵、入伍生犧牲。據1925年出版的《沙基屠殺中黨立軍校死難者》的名單,他們是:
營長曹石泉廣東樂會
排長義明道湖南永明陳剛福建建寧
三營衛兵張德成王正廷
號兵張玉容湖南衡州
北伐軍為在戰斗中犧牲的朝鮮籍黃埔校友舉行葬禮
中士胡典成江蘇徐州
一團盧鴻昌浙江永嘉
入伍生排長文起代湖南益陽
入伍生
趙懿銓浙江東陽鐘煜光廣東五華馮榮德廣東平遠
鄭逢良湖南寧遠尹覺世湖北應城徐仁江山東青島
劉著錄安徽六安朱祖榮浙江東陽郭光彩廣東大埔
丁炳文江蘇泰縣夏植浙江青田付林擇江西
陳晉湖北蘄春官權山熊芳雷
士兵
章致堂安徽徐志遠江蘇宿遷徐福榮江蘇宿遷
北伐烈士名錄據1927年底的統計數字,第1至第5期學生在北伐戰爭中陣亡者1751人,受傷者707人。而建立在黃埔島校園內的“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上留名的僅351人。在1936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八篇》中,以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在北伐戰爭中犧牲者為限,不完全包括所有北伐犧牲的烈士,僅有113人,他們是:
黃埔軍校第1期:
張迪峰湘張慎階粵彭寶經湘蔡粵湘羅寶鈞粵
趙敬統豫杜聿鑫秦黃再新湘鐘畦湘胡煥文湘
文志文湘李子玉魯帥倫贛趙子俊鄂宋雄夫湘
李紹白秦楊晉先蜀曹淵皖梁廷驤粵趙榮忠晉
朱孝義湘鄧白玨湘韓紹文贛郭樹棫晉張其雄鄂
黃埔軍校第2期:
龔光宗湘李治魁粵唐子卿粵曹潤群黔賴益躬贛
劉靖浙鄒駿蜀吳盛清湘
北伐軍攻占湖南長沙黃埔軍校第3期:
余錫祺贛肖際峰蜀張云騰粵杜映江晉付楫遠蜀
王玉珊蜀符氣云粵陳長彩湘應威閩唐干林湘
王使能粵張繼侯贛吳尚貴蜀孫孔文浙曾吉齋湘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16)
王禮芹蘇劉舉善湘劉作仁蜀朱斌湘何樸湘
陳魁湘劉志堅粵陸玉璋黔陳陶浙楊杰湘
陳偉賢湘胡立生蘇唐賡增粵黃敬熙蘇王震鄂
王志新蜀蔡藻鄂溫良贛王諧輔豫樓炳謙浙
馬騤蜀王治平湘譚理滇
黃埔軍校第4期:
何震華湘萬寧湘李杜蘅湘譚道湘何祖琪湘
鐘榮福贛曹根深湘付汝堯晉方允中蜀曹惇頤湘
封祖善湘嚴滌湘唐宗鑫桂闕一鶴浙龔居仁皖
方道江鄂吳楚楨鄂
黃埔軍校第5期:
甘射侯鄂祝賢亭湘王運武鄂向旭湘李開甲湘
金斌浙方敦厚黔李建勛鄂李宗賢湘王紀蜀
潮州分校第1期:
古惠我粵朱仲英皖黃良湘袁維國湘何伯清粵
凌清泉粵劉志懷粵鄧國強粵劉鎮南湘劉遠權粵
李振才皖吳光國皖
軍補班
譚岳湘
軍官班
劉文達湘晏振闿湘
孫中山先生曾訓導黃埔師生:“在中國,單憑革命黨而沒有革命軍的奮斗,革命是難以成功的。”因此,黃埔師生在軍事和政治訓練并重的校風、校訓熏陶下,皆有大無畏的敢于犧牲的革命精神。黃埔師生在平定商團和楊、劉叛亂,兩次東征消滅軍閥陳炯明,以及掃除南路軍閥的統一廣東諸役和北伐戰爭中,沖鋒陷陣,屢克頑敵。從統一廣東到北伐中原,到處都留下了黃埔師生的光輝戰績,黃埔師生在歷次戰斗中戰果之大和犧牲
黃埔一期生文志文烈士,北伐軍團長,在北伐戰爭中犧牲。黃埔一期生洪劍雄烈士,北伐軍師政治部主任。
之巨,深為軍內外交口稱贊和欽佩。這正是:
東征北伐未離鞍,抗日救國鐵肩担。
爐融黃埔名財淡,怒潮澎湃震山川。
網載 2013-08-27 16:13:0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