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學生親社會傾向發展趨勢及對學校適應的預測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問題提出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自愿使他人獲益的行為,包括助人、分享、謙讓、合作、安慰、捐贈、自我犧牲等一切積極的、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1]。這種行為有兩種具體的情況,一種是由利他主義引起的,即只關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慮自己的利益,自愿幫助別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另一種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所企圖地幫助他人的行為。這兩種情況都對他人對社會有利,都屬于親社會行為[2]。
  親社會行為的類型很多,目前研究只探討了其中很少的部分,包括幫助、合作、分享、安慰、謙讓等幾種典型的親社會行為[3],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尚待研究,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對親社會行為的測量也有較大的限制,現在主要有兩種測量方式,一種是整體測量,整體測量是指評估個人通過一定的條件和動機展示一些親社會行為的傾向;第二種是在特殊的條件或情景下評估親社會行為。這些測量常常充當了幫助機會的行為觀測者,而每個觀察者觀察到的行為存在不一致,并且只能限制在某些特定的類型中[4]。
  關于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研究也得出不同的結論。Stabu的研究發現, 兒童的助人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5~8歲期間的助人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而9~12歲期間的助人行為呈下降趨勢[5]。而李丹等對4~11歲兒童利他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各年齡兒童作出利他選擇的人數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6]。并且這些研究大多局限在初中以下的兒童中,對于高中及其以上的大學或成人沒有系統的研究。
  在關于親社會行為應用方面的研究中指出,親社會行為對個體的社會性發展及適應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聚焦到學校適應上,研究結果基本支持了親社會行為與學校適應之間的正向相關[7],郭伯良等在國內的研究表明, 兒童親社會行為對其同伴接受和學業表現都有非常明顯的正向預測作用,從而進一步證明了親社會行為在兒童順利適應學校生活、正常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效果[8]。但攻擊、退縮行為與學校適應間的關系,則不論是在同伴關系[9~10]、 還是在學業成就領域[11],兩者之間的相關都呈現出由正到負的散狀分布[12]。
  綜合上述,雖然親社會行為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概念和理論上的整合還不夠,而且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可靠的測查工具[13]。以往的研究顯示,依據不同的理論框架,就有不同的親社會行為,這樣就有多種多樣的親社會行為,且每種類型的親社會行為與不同的個性和情境相聯系[14 ~15]。針對這種情況,Carlo 指出正是傳統的整體測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親社會行為研究結果不一致的現狀,因此他揚棄已有的測量親社會行為的方法,提出對親社會行為進行多維測量,并編制了多維測量工具親社會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與已有測量更多地考察具體親社會行為不同的是,該量表更多的是考察個體在不同情境下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傾向,是一種對個體親社會行為整體的、多維的測量[16],該測量能夠更好地反映個體在不同情境下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可能性。
  本研究擬采用Carlo發展的親社會傾向量表探討云南省大中小學生的親社會行為,主要考察隨著年級段的增長,親社會傾向和行為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親社會傾向對云南省大中小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云南地處我國的西南邊境,總體上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省份,且省內經濟發展相當不平衡;云南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38.07%,有著復雜的傳統文化和地域特殊性。這些特點可能使云南省大中小學生的親社會傾向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云南省學生心理健康維護的系統方案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主要探討云南省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和心理需求。
  2.1 被試
  2.1.1 大學生被試的取樣
  考慮到云南省地理、文化、環境的狀況,選取了昆明、保山、紅河、玉溪4 個地區作為被試選取的目的地,共選取了13所大學,涵蓋了文、理、工、商、醫、藝術等不同類型的學校、漢族和少數民族等不同的民族、本科生和專科生等不同的學生類型、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等不同的年級。根據云南省大學生17萬本專科生的數量和實際調研工作的開展情況,最后發放問卷3450份,實際回收3363份,最終有效問卷3249份。
  3249名有效被試中,男生1640(50.5%)名,女生1609(49.5%)名;被試平均年齡為21.19(SD=1.69)歲;漢族2476(76.2%)名,少數民族772(23.8%)名;專科一年級353(10.9%)名,專科二年級436(13.4%)名,專科三年級321(9.9%)名;本科一年級634(19.5%)名,本科二年級560(17.2%)名,本科三年級506(15.6%)名,本科四年級436(13.4%)名;專業上,理科有1140(35.1%)名,工科有660(20.3%)名,文科939(28.9%)名,藝術201(6.2%)名,體育149(4.6%)名,其他160(4.9%)名。
  2.1.2 中小學生被試的取樣
  同大學生一樣,考慮到云南省各方面的狀況,采用分層隨機按比例抽樣的方法。抽樣除重點考慮經濟發展狀況(是否是貧困地區)、民族狀況(是否是民族地州市縣及主體民族)外,還考慮到學校等級、在云南省所處區位、是否是邊疆等因素。綜合以上因素選取了7個地州的12個縣市區。在12個縣市區中隨機抽取縣高中一所,城區、鄉鎮各一所初中、小學。高中按現有在校生總人數的1%,初中和小學按2‰抽取,小學只抽五、六年級的學生。根據以上比例共抽取10353名,剔除廢卷后,獲得9055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4419(48.8%)名,女生4631(51.1%)名;被試平均年齡為14.06(SD=2.46)歲;漢族5452(60.21%)名,少數民族3403(37.58%)名;小學生2524(27.87%)名,初中生3897(43.04%)名,高中生2624(28.98%)名。在性別、民族或年級等基本信息上有缺失值。
  2.2 測查工具
  2.2.1 親社會傾向量表
  采用寇彧等2005年修訂的由Carlo 等編制的《親社會傾向量表》來考察大中小學生親社會傾向情況。該量表共26個項目,分為6個維度,包括公開(Public,4個項目)、匿名(Anonymous,5個項目)、利他(Altruistic,4個項目)、依從(Compliant,5個項目)、情緒性(Emotional,5個項目)和緊急(Dire,3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1“非常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 每個傾向的均分越高說明學生越會表現出這種傾向的親社會行為。公開傾向指在公眾場合或有人看到的情況下的親社會傾向;匿名傾向指在受助者不知道幫助者是誰的情況下的助人傾向;利他傾向是出于為他人減輕痛苦等完全利他動機的親社會傾向;依從傾向指在他人請求下做出幫助的親社會傾向;情緒性傾向是在具有情緒喚起的情境中產生的親社會傾向;緊急傾向是在發生緊急事件情況下做出的親社會傾向[17~18]。PTM 經修訂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學測量指標,本研究中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是0.73,0.74,0.70,0.77,0.74,0.66。
  2.2.2 大學生適應性量表
  采用盧謝峰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測查大學生適應。該量表是專門針對大學生適應的測查工具,有66個項目,分為學習適應性(8個項目)、人際適應性(11個項目)、角色適應性(9個項目)、職業選擇適應性(9個項目)、生活自理適應性(6個項目)、環境的總體認同(7個項目)、身心癥狀表現(10個項目),另有6個重復項目構成效度量表。采用5級計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適應性越好。學習適應性是指個體進入大學后,面臨內容拓廣、加深,并以自我監控為主的學習任務,能否發展出新的學習能力,以勝任學習任務的轉變;人際適應性是指個體在脫離熟悉的人際環境、進入新環境的轉變中,能否在新環境中建立起協調的人際關系;角色適應性是指個體在面對角色地位的轉變時,能否積極地調整心理與行為表現,以符合新角色的要求;生活自理適應性指個體在脫離父母監控與服務的情況下,自己安排與照顧日常生活的效能;職業選擇適應性指個體結合對自身素質和就業環境的認識,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有無明確的方向;環境的總體認同指個體能否在情感上認可、接納新的環境;身心癥狀表現指個體在完成上述適應任務的過程中所伴隨的生理與心理的不良癥狀反應[19]。在本研究中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是:0.76,0.59,0.68,0.69,0.50,0.41,0.58。
  2.2.3 中小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量表
  采用K.W.Merrel編制的學校社會行為量表(School Social Behavior Scales,SSBS)測查中小學學生的學校適應。共有65個題目,分為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和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兩大維度,其中前者包括人際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 14個項目)、自我管理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10個項目)和學業技能(Academic Skill, 8個項目)三個分量表;后者包括敵意—易怒(Hostile-Irritable,14個項目)、反社會—攻擊(Antisocial-Aggressive,10個項目)和苛求—破壞(Disruptive Demanding,9個項目)三個分量表。5級計分,從1“從未發生”到5“經常發生”,社會能力三個分量表分數越高表明社會能力越好,而反社會行為的三個分量表分數越高表明反社會行為越多。社會能力描述了能引起積極社會結果的適應或積極的社會行為,其中的人際技能是指與人建立積極關系的能力如獲得同伴的接納;自我管理技能是指與自我控制、合作和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與期望有關的能力;學業技能指勝任學業和學校的功課任務。反社會行為描述的是一些特別的導致消極社會結果的反社會問題行為,如同伴拒絕,與老師關系緊張或行為不良,其中敵意—易怒指那些自我中心、易怒、騷擾等引起同伴拒絕的有關行為;反社會—攻擊指那些公開的挑戰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脅迫或傷害他人的行為;苛求—破壞指那些破壞學校活動和對他人提出過分和不當要求的行為[20~21]。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是:0.87,0.80,0.74,0.86,0.87,0.83。
  2.3 研究程序
  首先查閱文獻,在熟悉云南省大中小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設計了大中小學生的調查問卷,經過多次預試和修訂最終確定下來。
  然后在全省進行抽樣,后由北京師范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對云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進行培訓。然后研究生到各個大中小學實施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工作從2005年6月1日開始,12月15日結束。
  對回收回來的問卷,除當場檢查外,繼續以目測的形式篩查廢卷。然后由經過培訓的心理系本科生將數據錄入數據庫,通過Frequency等命令、對事先設定矛盾的變量進行整理,進一步刪除廢卷。最后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大中小學生親社會傾向總體發展趨勢分析
  3.1.1 大中小學生在親社會傾向上得分的發展趨勢及差異
  首先采用描述性統計對大中小學生的親社會傾向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見下圖。
  B4R312.JPG
  圖1 云南大中小學生親社會傾向發展趨勢
  從圖1可以看出,除公開傾向外,其他5個傾向的得分均呈現出隨年級段升高而上升的趨勢。對于所有年級段的學生來說,都是在公開傾向上的得分最低,在匿名傾向上的得分次之。盡管小學生在緊急傾向上的得分屬于第三低的,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和大學,他們緊急傾向上的得分都屬于最高。結果說明,云南省大中小學生在公開和匿名情境下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是最低的,而在緊急情況下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可能性除小學生外是最高的。
  對大中小學生不同年級段學生在親社會傾向上的得分進一步進行MANOVA分析,結果發現,總體上,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在親社會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F[,(6,12282)]=55866,p<0.000,進一步的檢驗發現,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在所有六個親社會傾向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公開傾向:F[,(3,13599)]=19.55,p<0.000;匿名傾向:F[,(3,13599)]=60.32,p<0.000;利他傾向:F[,(3,13599)]=169.53,p<0.000;依從傾向:F[,(3,13599)]=194.68,p<0.000;情緒性傾向:F[,(3,13599)]=183.73,p<0.000;緊急傾向:F[,(3,13599)]=315.30,p<0.000)。Post Hoc檢驗顯示,公開傾向上,小學和高中,初中和高中,高中和大學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p<0.000;在匿名傾向上,小學和高中、大學,初中和高中、大學,高中和大學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00;在利他、依從、情緒性、緊急傾向上,兩兩之間的差異都非常顯著,p<0.000。
  3.1.2 大中小學生在親社會傾向類型的總體發展趨勢
  依據寇彧等的研究[17],以學生在親社會傾向各維度上的最高分劃分類型,結果見表1。
  b4r330.jpg
  從類型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年級升高,公開和匿名傾向所占的比例呈遞減趨勢,利他、依從和情緒性傾向沒有呈現出規律的變化,而緊急傾向所占的比例在不斷的上升。6類親社會傾向類型中,大中小學生都是緊急傾向最多, 其次是利他傾向,而匿名傾向所占比例最小。
  然后,對不同年級段學生的親社會傾向類型作4×6的卡方檢驗,結果差異顯著,χ[2]=287.56,p<0.000。
  3.1.3 不同性別大中小學生在親社會傾向上的發展趨勢及差異
  以大中小學男女生的親社會傾向得分為因變量,以年級段和性別為自變量,作MANOVA分析,其結果中,F值都顯著,詳細結果見下表。
  b4r331.jpg
  由表2可知,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6個傾向,基本上都呈現隨年級段升高而得分增加的趨勢,只是在公開傾向方面,高中生的得分略低于初中生。 而且,MANOVA分析表明,不同年級段的男生或者女生,在6個傾向均存在顯著差異。
  在性別差異上,除初中、高中、大學的女生在公開傾向上得分顯著低于男生,在匿名傾向上大學女生顯著低于男生以外,其他都是每個年級段中的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且很多低年級段女生的得分高于高一個年級段男生的得分,不過男女大學生在匿名傾向和依從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
  3.1.4 不同性別大中小學生在親社會傾向類型上的發展趨勢及差異
  以大中小學男女生的親社會類型為因變量,以學生類別和性別為自變量,作卡方檢驗,結果如下表。
  b4r332.jpg
  表3表明,男生隨年級升高在匿名傾向上所占的比例呈遞減趨勢, 在緊急傾向上呈遞增趨勢,而在其他4個傾向上沒有呈現規律性的變化; 女生隨年級升高在公開傾向上呈遞減趨勢,在緊急傾向上呈遞增趨勢,而在其他4 個傾向上沒有呈現有規律的變化。
  在性別差異上,不同性別大中小學在6 種親社會傾向類型上的卡方檢驗差異顯著,其中男生b4r333.jpg,即大中小學男女生之間在親社會傾向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公開和匿名傾向上男生的人數比例多于女生,而在利他、情緒性和緊急傾向上,女生的人數比例多于男生,在依從傾向上沒有一致的規律,有些年級段女生多于男生,而另一些年級段又是男生多于女生。不過,各個年級段學生的男女生之間在6種傾向類型上都存在顯著差異。
  3.2 親社會傾向發展對大中小學生學校適應的預測
  3.2.1 中小學生親社會傾向對學校適應的回歸
  將社會能力的三個分量表相加成社會能力總分,而將反社會行為的三個分量表相加成反社會行為總分,然后以兩個總分為因變量,以親社會傾向的6個維度為自變量做逐步回歸分析,回歸模型都顯著,結果如表4。
  b4r334.jpg
  小學生中,親社會傾向的6個維度都顯著的預測了社會能力,總預測系數為25.0%,其中情緒性的預測力最大;而除緊急和匿名外的其他4個維度顯著預測了反社會行為,總預測系數為7.6%,其中利他的預測力最大。
  初中生中,除公開傾向的其他5個維度對社會能力都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總預測系數為22.4%,其中依從傾向預測力最大;除情緒性和緊急傾向的其他4個維度對反社會行為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總預測系數為6.4%,其中依從傾向預測力最大。
  高中生中,除匿名傾向以外的5個維度都顯著預測了社會能力,總預測系數為19.7%,其中情緒性的預測力最大;而除情緒性和緊急傾向以外的4個維度顯著的預測了反社會行為,總預測系數為11.4%,其中利他傾向預測力最大。
  3.2.2 大學生親社會傾向對學校適應的回歸
  將大學生適應的各維度相加成適應總分,然后以適應總分為因變量,以親社會傾向的6個維度為自變量做逐步回歸分析,見表5。
  b4r335.jpg
  上表顯示,親社會傾向中的利他、緊急和依從傾向依次進入了回歸方程,其中利他傾向預測系數最大,總預測率為4.5%。
  4 討論
  4.1 云南學生的親社會傾向隨著年級段的增長而發展
  云南學生在除公開傾向的其他5個維度上的得分隨著年級段從小學到大學不斷上升,這與Eisen-berg等的研究是一致的[1]。 這說明親社會傾向隨著學生年級和年齡的增長具有一定的發展性和穩定性,這是因為,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Hoffman的研究揭示, 個體能意識到他人的感覺并對他人產生替代性的情感反應,是親社會行為產生的基礎[22]。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階段,隨著學生進入青少年后,親社會行為增加,一部分是因為新的和不斷發展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另一部分是青少年正經歷一系列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技能的變化,潛在的抽象思維能力、預見性、觀點采摘能力和假設—推論演繹能力的發展,與道德推理和同情有很大聯系,而這些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能力又與親社會和道德行為相聯系。在青少年階段,研究者已經揭示了親社會傾向的相對穩定性,例如,那些報告了較高的同情和觀點采摘的青少年報告了較高的親社會回應[23]。
  從類型的發展上看,總體上,公開和匿名傾向呈下降趨勢,緊急傾向呈上升趨勢。隨著年級段的升高越會有較少的公開傾向,這或許與中國人的含蓄表達有很大關系,年齡小的學生的行為更具有表現性,而匿名傾向在不斷降低,說明越大的學生越不愿意做了好事不留名。在所有學生段中,緊急傾向所占比例都最多,面臨緊急情景,意味著各個年級段學生都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傾向,Eisenburg 等的理論認為這是因為緊急情況下,超越了年齡和性別等個性特點,而以往研究者常常不區分不同的親社會類型,也沒有區分緊急與不緊急的情況[24],本研究正好彌補了這一點。親社會傾向由于是一種內心的心理特性,還避免了親社會行為后果對于本人的意義,所以更能看出青少年的親社會特點。
  4.2 云南學生在親社會傾向和類型發展趨勢上存在性別差異
  關于性別的差異和趨勢,以往研究較少涉及到的。在本研究中,對于不同性別學生在親社會傾向上的差異性研究發現,除初中、高中和大學女生在公開傾向上得分低于男生以及在匿名傾向上大學女生低于男生以外,都是女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這與男士比女士表現出的助人行為更具有勇敢性和俠義性有關,然而,總體上,在某種關系中,女士比男士表現出更多的助人行為[3]。
  在類型上,女生在公開、匿名、依從傾向上比例少于男生,而在利他、情緒性和緊急的傾向上,女生比例顯著多于男生。這與Carlo等的報告男生比女生報告了更多的公開傾向,而女生比男生報告了更多的利他和情緒性傾向有一致性。但是Carlo等報告講,匿名、依從傾向是女生多于男生,而在本研究中是男生多于女生,一方面可能是女生在利他、情緒性和緊急的傾向占的比例太大,有更多的利他行為,更容易有情緒性和緊急傾向,另一個方面可能跟中國人的性格比較溫和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南北方男女生性格差異比較大有關。另外,Eisenburg等的研究還發現,在緊急傾向上沒有顯著性別差異,而在本研究中女生顯著多于男生,一方面,傾向與實際的緊急情景有實質差別,另一方面或許是女生在情感發展上比男生更豐富,更能體會到緊急情況下的受助者的需求[25]。
  4.3 云南學生親社會傾向的發展與其他地方青少年的比較
  將云南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親社會得分與國內外報告數據進行單樣本t檢驗,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學生親社會傾向發展水平。先將初中生與Carlo等的青少年早期相比較,結果在6個維度上差異都非常顯著b4r336.jpg云南大學生除在利他傾向上得分顯著低于北京大學生,在其他5個親社會傾向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北京大學生。與美國大學生相比,云南大學生在依從傾向上與美國大學生沒有顯著的差異,同北京大學生一樣,在利他傾向上顯著低于美國大學生b4r337.jpg
  這表明云南學生親社會傾向總體上發展水平較高,這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助人為樂”有關,也可能與文獻中提到的云南省相對欠發達保留了較多的傳統文化有關。初中生與美國青少年早期的孩子不相上下,在文中,Carlo等沒有交代青少年早期的年齡或年級段,所以可能有出入。但是,云南初中、高中和大學生都是在利他傾向上顯著低于國內外大學生,說明利他傾向在云南學生身上體現的不明顯,一種可能是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受外在因素影響,并非本身主觀傾向,也有可能是云南學生自我認為能力不足,難以真正幫助別人。由于目前還沒有看到其它小學生的親社會傾向數據,所以不能衡量小學生的總體發展水平。
  4.4 云南大中小學生的親社會傾向對學校適應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親社會傾向對大中小學生的學校適應都有顯著的預測,從小學到大學,預測系數逐漸降低,小學生達到了25.0%,到大學生只有4.5%了。這是因為,對于中小學生來講,以學校生活為主,而親社會行為又影響到同伴接納,有助于發展人際關系,并且青少年對于被同伴接納、成為團體中的一員非常渴望,另一方面,親社會行為也會影響到師生關系,甚至學業成績,因而良好的親社會行為有助于他們的學校適應,而對于大學生來說這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后期或者對于成人來說,親社會傾向只是他們適應學校的一個預測源之一,有更多的其他因素影響到他們的適應。
  預測系數較大的幾個維度分別是情緒性、利他和依從傾向,情緒性意味著受助者的受助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能夠得到理解,利他常常是被作為不計個人得失的完全為別人著想的,依從表示在別人有幫助需要時能及時提供幫助,所以這3 個傾向對學校適應起到了更大的預測作用。
  公開傾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但預測力小,并且對社會能力的預測是負向的,對反社會能力的預測卻是正向的,聯想到前面總體上大中小學生在公開傾向上得分較低并呈下降趨勢,再結合以往的研究,可以這樣理解,公開傾向被認為是一種期待得到社會贊許的行為,是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所企圖地幫助他人的行為,或者可能是為了得到某種回報或者出風頭而做做樣子。而相對來說依從和緊急傾向就容易被人們認可,給人“活雷鋒”的感覺。
  另一個方面我們看到,親社會行為對于積極的、正面的適應或社會能力有較大的預測力,而對于反社會行為預測力較小,所以我們推斷親社會行為的結果帶來的更多的是積極的意義,如發展同伴關系,發展社會能力等。
  5 結論
  (1)在發展趨勢上,云南大中小學生的親社會傾向隨著年級段的升高而發展,其中到大學階段發展到最高,不同年級段學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男女生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2)在類型發展上,總體上,大中小學生在公開和匿名上呈下降趨勢,在緊急上呈上升趨勢,但在各個年級段都是緊急傾向所占比例最高。不同年級段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男女生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3)在發展水平上,云南學生的親社會傾向總體上高于其他地方的學生, 但利他傾向顯著低于他們。
  (4)在應用上,親社會傾向對學校適應有一定的影響,但對大學生的預測力較小。
  基金項目:云南省政府資助課題“云南省學生心理健康維護的系統方案研究”(項目2004JYHZ01).
心理發展與教育京44~51B4心理學藺秀云/方曉義/李輝/劉朝瑩/楊志穩20072007
親社會傾向/發展趨勢/學校適應
  prosocial tendencies/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chool adaptation
Prosocial Tendcies and Its Effect on School Adaptation among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social tendencies' development and type's characteristic among the undergraduate,middle-school students,pupil in Yunnan Province;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osocial tendencies on students'School Adaptation.Method:Selected the participa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ayer randomly, then 3249 undergraduate and 9055 middle-school students and pupil were selected.Every student finished the 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 (PMT)and Adaptation Scale.Result:The analysis showed that(1)The Prosocial tendencies were developing followed grade increasing,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type and gender student;(2)Public and Anonymous Tendencies were decreasing followed grade increasing,but Dire Tendencies was contrary.Dire Tendencies was number one among all of the six Prosocial Tendencies.Also,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type and gender student;(3)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tendencies in Yunnan Province's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other place student totally,however,lower than them in Altruistic Tendencies;(4)Prosocial Tendencies could predict students'school adaptation,but less predict undergraduate.Conclusion:We should enhanc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Dire Tendencies,and bring the prosocial tendencies into play.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學生親社會傾向的發展趨勢、類型特點和親社會傾向與大中小學生學校適應的關系。采用分層隨機取樣的方式選取云南省大學生3249名和中小學生9055名,調查了他們的親社會傾向和學校適應。結果發現:(1)云南省大中小學生的親社會傾向隨年級升高而增加,不同年級段學生之間,以及不同年級段男女生之間在親社會傾向上均存在顯著差異;(2)公開和匿名傾向類型所占比例隨年級上升而下降,緊急傾向類型相反,緊急傾向在各個年級段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級段學生和性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3)云南學生親社會傾向總得分高于其他地方的學生,但在利他傾向上卻顯著低于其他地方的學生;(4)親社會傾向對大中小學生的學校適應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但對大學生的預測力較小。應加強云南大中小學生利他傾向的培養,發揮親社會傾向的作用。
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京44~51B4心理學藺秀云/方曉義/李輝/劉朝瑩/楊志穩20072007
親社會傾向/發展趨勢/學校適應
  prosocial tendencies/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chool adaptation

網載 2013-09-10 21:33:05

[新一篇] 書目情報系統的社會經濟效益評價初探

[舊一篇] 互動中的宗教與人類社會  ——關于宗教現象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