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論國家危亡—唐《長短經》理亂篇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唐朝趙蕤在其所著的《長短經》第十二篇《理亂》中,通過對君主類型、國家風氣類型和國家危機表現的闡述,將國家興衰、成敗的真諦揭示了出來,其所言歷經千百年來驗證而無太大差池。或許,那些今天仍有些迷茫的人們,從中亦可找尋到中國未來的命運。

《理亂》首先將一國的君主分為六種類型,即“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和“亡主”。

“王主”是指具有先天的仁慈美德、志在天下大同,而且所有舉措皆是為民的君王。“治主”是指那些性格寬厚、可以克制情欲、不感情用事、勤學好問、辦事遵循仁義原則的君王。“存主”是指能奉行先主的傳統法規、勤政愛民、處理國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后私的君主。

“衰主”是指那些叛逆倫常、爭權奪利、公私并行、政策的得失沒有什么真正的理論標準做依據的君王。“危主”自然是指危在旦夕的君主,主要表現是:情欲壓倒了禮義,私利重于公益,國家制度超過了界限,政治文化失去了常規。“亡主”指亡國之君,主要表現是重用邪惡小人、排擠忠臣,貪得無厭、不受規章制度的約束,文過飾非,有錯不改。

“王主”可以使天下興盛太平;“治主”可以鞏固這種局面;“存主”可以保住江山;“衰主”如果國家不發生災難可以勉強保住安全,有難就危險了;“危主”一旦遇到國難必亡;而“亡主”則是必亡無疑了。

不妨想一想,中國各個王朝最高黨魁屬于哪一類呢?“危主”還是“亡主”?

在闡述完君主的類型后,《理亂》又分析了八種國家風氣類型,即“理國之風”、“衰國之風”、“乖國之風”、“亂國之風”、“荒國之風”、“叛國之風”、“危國之風”和“亡國之風”。

“理國之風”的表現是君臣之間親近有禮,文武百官雖有不同政見但仍然和睦相處,互相謙讓,不爭名奪利,勤勤懇懇為國效力。“衰國之風”的表現是禮教風尚不能統一,當官的不受敬重,基層官員攻擊國家的弊病,平民百姓議論紛紛。“乖國之風”的表現是眾叛親離,君臣互相爭榮譽,朝中大臣爭功勞,士大夫爭名聲,老百姓爭私利。“亂國之風”的表現是上層官員私欲泛濫,下層官員作惡多端,法規不穩定,政出多門。

“荒國之風”的表現是把奢侈誤認為繁榮,把驕縱誤認為高貴,把自由散漫誤認為開明,遵守禮義的人被認為是頑固不化,奉公守法的人被認為是故步自封。“叛國之風”的表現是官員為國家服務是為了撈取好處,把宰割老百姓當作能耐,把溜須拍馬當作忠誠。“危國之風”的表現是上下隔閡,內外猜疑,小官員爭討上司的歡心,當大官的競相爭奪權力。“亡國之風”的表現是上級官員不深入基層了解情況,下面群眾的意見也無法向上反映,國家的法律不執行,大家各搞各的。

國家風氣有哪幾種類型呢?“亂國之風”、“荒國之風”、“叛國之風”、“危國之風”還是“亡國之風”?有著這樣風氣的社會還能存在多久呢?

何謂國家的“四危”?《理亂》認為是:“卿相不得眾,國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國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國之危也;民不懷其產,國之危也。此治亂之形也。”意思是說公卿和相國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大臣們不能同心協力,統帥軍隊的元帥不足以引起敵人的畏懼,人民不關心生產,這就是國家的四種危機,而這就是識別天下大亂或天下大治的標準。

那么,想一想,在一個王朝,百姓們擁護官員們嗎?官員們同心協力嗎?軍隊真的強大嗎?老百姓還關心生產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政權危矣。

《左傳》有言:“一個國家快要滅亡的時候,必然會有許多政策制度出臺。”《理亂》作者認為,體制、風尚構成了治理的格局,體制合理,順其自然,國家就不會發生動亂。相反,即使手忙腳亂,也不會治理好。堯舜垂拱,無為而治,都顯得雍容有余,因為其體制是治理的格局;胡亥、王莽奔馳忙碌,都制止不住天下大亂,因為其體制就是致亂的格局。

“危主”當政之時,“亂國之風”、“荒國之風”、“叛國之風”、“危國之風”和“亡國之風”盛行,雖不斷出臺新政,但都無法掩蓋其危機四伏的現狀。這正是各個王朝體制治亂的又一明證。看來,古人對於各個王朝的命運很早就已是洞若觀火。


林輝 2010-08-09 06:10:30

[新一篇] 夜讀《水滸》淚濕襟

[舊一篇]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鄧麗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