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當代漢民族的研究是人類學民族學跨世紀的重要課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榮仕星(廣西民族學院院長、教授):
  今天,’96當代漢族學術討論會暨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現在開幕了,在這里,我代表廣西民族學院的領導和廣大師生對各位學者、來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對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
  我們現在召開的這次當代漢族學術研討會,是我們準備多年的。在當今世界上,在我們國家,漢族是最大的民族,也是56個民族當中最大的民族,對她加以進行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無論是從學術研究上,還是從實踐指導上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我們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里,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因為在我們國家,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我們要研究少數民族的歷史,研究少數民族的問題,也離不開研究漢族的歷史,漢族的問題。
  1987年,廣西民族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學歷史系聯合發起,在我院召開了全國首屆漢民族學術研討會,到現在已經經過了9年的發展。這9年來,我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開展了許多專題性研究,特別是徐杰舜教授對這方面的研究是比較深的,也發表了不少著作,還有在座的各位來賓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對于漢族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來說,僅有這些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在學術界雖然已有幾部漢族研究方面的專著,但數量過少,更缺乏系列的叢書。所以,為了把漢族研究推向一個新的水平,上海人民出版社決定出版《漢族歷史文化》這本書是很有魄力的,很有遠見的。
  我們廣西民族學院為了進一步研究漢族的歷史,研究漢族的問題,將漢族研究推向深入,以較高的學術水準走向國際,同意成立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我希望通過這次會議,把我們的漢族研究,把少數民族的研究繼續推向深入,使我們漢民族的研究和少數民族的研究上一個新的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張有雋(中國民族學會漢民族分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
   研究員):
  廣西民族學院舉行’96當代漢族研討會和漢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我以中國漢民族研究會副會長的名義表示熱烈的祝賀!對與會各位代表示熱烈歡迎!
  漢族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一個民族。漢族在世界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中,起過巨大的作用。在當前中國改革開放中,漢族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對推進中國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對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已經和正在作出巨大的貢獻。
  我國漢民族研究過去是由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學科進行的。用民族學、人類學對漢民族的研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的。本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的一些學者在西方民族主義思潮以及人類學研究的推動下開始研究漢族,包括梁啟超先生在內,發表了不少研究漢族的著作。當然,影響最大的是受到西方人類學系統培訓的中國人類學家,如吳文燥、吳澤霖、費孝通、林耀華,他們出版過具有影響的一些著作。漢民族研究在50年代以后,走過一些曲折的道路,除史學、考古學、語言學、人體學還進行研究外,民族學、人類學處于停滯狀態,這不能說不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當前,進行漢民族研究,特別是加強漢民族的人類學研究,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個意義起碼有三:
  第一,有利于促進各方面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漢民族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就是文化相對的角度研究漢族,可以提高人們的認識。人類學有一個基本概念,即“文化相對論”,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都只有相對性,不是絕對的。以我們中國來說,這么多民族聚集在一起,漢民族人口很多,漢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東西,同時也有某些歷史糟粕;少數民族亦然。因此,我們不能說只有漢族先進,少數民族都落后。在處理國內各民族關系上,漢族要通過漢民族的研究來正確認識自己,少數民族也要通過人類學研究正確認識自己。當各民族通過研究都能正確認識自己,又能正確認識別的民族的時候,民族之間的了解與團結就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就會進一步提高。
  第二,有利于發展漢族與各民族的優良傳統,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漢族有很多優良傳統,她是怎么發展到今天的,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漢族按毛主席講的,她自己在形成發展中,不但吸收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很多優秀的東西,而且我認為也吸收了西方優秀的東西,一個民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她就發展了。現在搞改革開放,要提倡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不能搞西化。針對社會風氣不好,中央政治局開過會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我想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促進物質文明建設。
  第三,有利于促進理論方法的建設 漢族是世界上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在人類學形成發展中漢民族的研究是相當少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原主任喬健博士有這么一個觀點,人類學過去在西方形成主要是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原始民族,對東方文化的研究不多,而且對這些原始民族的研究主要是由西方人類學家進行的,東方的人類學者研究不夠,整個人類學研究人類自己的文化不夠,這樣得出的理論不能不帶有片面性。所以,加強漢民族的研究,對完善人類學的理論方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剛才我們院長講,廣西的漢民族研究,徐杰舜教授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徐杰舜教授早年在中南民族學院學習的時候就開始研究漢族歷史文化,畢業后也沒有間斷過。1985年到我們民院之后,在我們院長的支持下,編纂了《漢族歷史和文化新探》的文集,這本文集出版以后在國內外引起反響。1987年,在我院召開了中國首屆漢民族學術討論會,后來在汕頭開了一次,1992年在昆明開了一次,1996年又在湖南開了一次。在徐杰舜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學院部分老師參加了漢民族的研究,挖掘民間文化,進行社區調查,所以,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順理成章的,對今后漢民族研究我們抱有希望。
  我個人認為,今后加強漢民族研究需要做到:第一,需要確立一個國際觀念,跟國外交融。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把漢民族研究搞上去。第二,培養人才。要重建中國人類學,振興漢族研究,首先要解決人才問題,包括現有人員的培訓和招收研究生等,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提高漢民族研究的整體水平。第三,挖掘、搶救資料。漢民族的歷史很長,少數民族有很多東西是從漢族那里借鑒過來的,漢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兩者間的關系究竟怎樣,現在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說清。我搞宗教研究,即以南方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京、彝等族的宗教信仰,既雜有漢族的道教、儒家思想,又有自己的東西,少數民族之間也互有影響,究竟關系怎樣,誰也難說清楚,原因在于缺乏足夠的有充分說服力的資料。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挖掘和搶救資料。搶救資料,包括對古代的歷史文化漢族的習俗文化。早在50年代就展開了,比如廣西就搞過民間習俗采風,但由于各種原因,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很令人滿意,需做補充才能工作。只要解決了觀念問題、人才問題、資料問題,最終定能夠形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漢民族研究成果,并且為發展國際民族學、人類學作出貢獻。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只能依靠大家,希望我們國內學術交流能夠經常進行。
   徐杰舜(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我的學術經歷是與漢民族研究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我的主要著作也就是《漢民族歷史和文化新探》、《漢民族發展史》,還有由我主編的一套《漢族民間風俗叢書》,有8本135萬字。我這十幾年在廣西民族學院的研究是與漢民族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就學術背景來講,我是中南民族學院歷史系畢業的,是岑家梧教授的最后一個弟子。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浙江省一個小小的山區縣里去工作。我從小在武漢市長大,是在都市文化中熏陶長大的。可一下子把我分配到浙南山區的一個小縣——武義縣,到了鄉村文化的范圍里去,我就覺得有一種異文化的感覺。在武義縣我當中學老師,上課要擦黑板,找不到抹布。學生看到我在東張西望,就在下面講話了:“希熱詩,結蘿卜瓜蘿讓讓!”這是學生們用武義土話跟我講話,我說聽不懂,你們用普通話講。他們說:“徐老師,擦桌布掛在桌檔上。”你們聽了,能聽得懂嗎?我現在聽多了,已經很熟了,因為我已經學會了這些土話。但當時我聽了,完全像外國話,聽不懂,所以我就覺得處在一種異文化的氛圍當中。我在大學里學的是岑家梧先生教我的民族學理論,在這種異文化的氛圍里,覺得很新鮮,城市里看不到的,在農村里什么都有了。所以我在這種氛圍里,少數民族研究不成了,就開始了對漢民族的研究。當時,我寫的第一本書是《漢民族發展史》,到1992年才出版,前后花了12年。我的《漢民族歷史和文化新探》出得比較早,這是我寫這本書做的各種練習,到廣西民族學院以后,在院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1985年12月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但是我們中國的民族研究,長期以來基本上把漢族排除在外了,講民族研究就是講少數民族研究。1989年在汕頭開第二次國際漢民族研究學術討論會,市政府招待我們去看演出時,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市民看到我們是參加國際漢民族研究學術討論會的代表,就很吃驚地問:“漢民族出什么問題了也要進行研究?”當時我就感到非常的悲哀。這么大的漢族,中國有12億人口,有10億是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可是大家對她卻是熟視無睹。所以今天我想借此機會,講講漢民族研究的人類學意義。
  1、進行漢民族研究是人類學本土研究的需要 漢民族是中國最大的本土主體。我最近把漢民族研究的歷程大致歸納了一下,20年代到40年代是我國漢民族研究的起步時期。西方人類學建立以后,他們就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到非常偉岸的漢民族上,用偉岸形容漢民族是因為她太大了。關于漢民族的來源,當時西方學者提出了許許多多漢族起源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國學者對漢族進行研究都是和中國民族史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從20年代一直到40年代,在已出版的大約21種中國民族史的著作中,都少不了漢民族這一塊,有她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在這段時期里,沒有漢民族研究的專著,但是有一本書,那就是1928年出版的王桐齡先生的《中國民族史》,它的上篇,叫內延史。內延史實際上講的是漢民族發展史。它用非常獨特的體例來說明漢族的發展,分為漢族的胚胎時代,漢族的脫變時代,漢族的休養時代,如此交叉循環發展,直到漢族的第四次脫變時代。實際上,這本《中國民族史》就是漢族的發展史。所以我覺得王先生的書,如果從漢民族研究的地位上去評價它的話,它是歪打正著的成了我們第一本中國的漢民族專史。第二個時期就是50年代到70年代,這個時期,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們中國的學者兵分兩路,即臺灣學者一路,大陸學者一路。在這個時期臺灣學者對漢民族社區的研究搞得非常活躍,取得了許多成果。大陸方面有范文瀾先生帶頭搞的漢民族形成問題的討論,再到民族概念問題的討論,有一些成果。但是這段時期里,我覺得最典型的代表作應該是臺灣1968年出版的吳主惠先生的《漢民族的研究》。他這本書,第一次對漢民族進行了民族學的審視。第三個時期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對這一時期,在漢民族研究方面有三件大事情。一件是廈門大學與臺灣學者合作研究的閩臺惠東人研究。這個研究非常有價值,它不僅是從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漢民族,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課題把大陸和臺灣的學者聯合在一起了。第二件是客家人研究的興起,變成一個熱門。第三件是漢民族研究學術討論會召開了四次。首次是由我們廣西民族學院發起于1987年在廣西民族學院召開的。這三件大事把我們大陸的漢民族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所以我覺得人類學的本土研究,漢民族是最大的一個本土主體,研究人類學的本土問題,不研究漢民族是不行的。
  2、發展人類學也需要對漢民族進行研究 漢民族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學術寶庫,無論你從哪一個學科進入這個陣地都可以得到豐碩的成果。喬健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困境與前景》中就指出:“由于傳統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從小型的、簡單的語言及較原始的社會中發展出來的,能否有效地運用這個方法來研究中國這么博大、悠久的復雜社會,是個極具挑戰性的方法論問題。因此,現有人類學方法不足以有效的研究中國社會”。我覺得這段話對我的啟發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漢民族有許多事情,我們仔細去審視她、考察她、研究她,我們都會覺得現有的無論是民族學理論的方法或是人類學理論的方法,可能還無法進行解釋,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考慮和提升。比如說,漢民族的歷史連綿不斷,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四大文明古國之中,歷史沒有中斷過的就是我們中國的漢族。這樣一個漢民族,它的歷史這樣長久,這樣的連綿不斷,哪怕是在滅頂之災的情況下,她照樣能夠妙手回春。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很多,對這種獨特的歷史現象用傳統的理論去解釋她,也有不少的解釋,但是我覺得還不是那么透徹,還可以做很多新的解釋。還有一個就是漢民族的語言,那實在是太復雜了。我跟日本學者谷口房男先生交往,他老是講“an not”如何如何,我說:“an not”是不是在講“我”的意思,他說:“是呀”。剛好,武義縣講“我”也是“an not”。兩者都是講“an not”。所以我覺得如果按照中國的方言情況去劃分的話,可以說不知道有多少民族,多少國家。但是恰恰這個漢民族,不管語言怎樣不能交流,但是文字是相通的,漢字在這里起的作用太大了。所以我的觀點就是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民族。但是如果要用西方人類學的理論或古典人類學的理論去解釋它,你能解釋得通嗎?是不是需要我們重新加以提升。所以我很贊成喬健先生講的這么一段話:“我們如果對漢民族進行研究,用人類學的方法理論去研究,那么可以使現代人類學在當代漢民族的研究中受到一次洗禮,從而使現代人類學的理論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不僅可以加速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化,而且還會使現代人類學民族學變得更有國際性。”這是喬先生的高見,我在這里搬用一下。
  3、是漢民族認識自我的需要 漢民族這么大,可恰恰是我們對漢族可以說很不了解。客家人研究的興起,給我一個非常大的啟示:我們中國由于方言的原因或者還有其它原因吧,民系很多。搞客家人研究的把客家人稱為是漢民族的一個民系,而搞少數民族研究的則用“支系”一詞,如瑤族有60多個支系。現代人類學用“族群”,而費孝通先生在文章中用“分支”。到底用什么更準確一些?民系沒有人作出任何界定,對于支系,字典里邊也沒有查出來,族群在人類學里可以查得到,分支也有人在用。如果我們把漢族不同的族群,或不同的民系,或不同的支系,或不同的分支都加以研究,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我在廣西這么多年,我覺得廣西的白話人、桂柳人、客家人、平話人等族群或分支或民系或支系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在我老家浙江,寧波人和溫州人是不一樣的,與杭州人也不一樣的,和金華人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對這些族群或民系或支系或分支進行研究,那么我們漢民族的構成問題就可以進一步的清晰,我們可以在一個新的層面上去認識漢民族的情況。最近我跟費孝通先生談到這個問題,他很高興,他說這樣搞下去就是一個突破。
  總之,對漢民族進行人類學的研究,既是人類學本土研究的需要,又是發展人類學的需要、也是漢民族認識自我的需要。
   胡小靜(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編審):
  值此冬至如春的大好時日,我來到廣西民族學院,被邀請參加’96當代漢族學術研討會,又正逢貴校漢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召開,心情十分激動,也感到十分榮幸。首先讓我代表我們上海人民出版社向大會表示熱烈的祝賀!同時也感謝榮院長對我們出版社工作的支持和幫助。
  說實在話,我們出版社要爭創一流的出版社,就要與學術界取得廣泛的聯系,使得一些在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有開創性,或領先國際國內水平的研究成果,經過論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制作成精品,同心協力把她推向市場,為繁榮祖國的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徐杰舜教授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努力進行漢民族的研究,使他有精力、人力、財力專心致志搞研究,更說明貴校對學術研究的重視。也正是這樣,使得我們社對參與《漢族歷史文化》這本專著的投入有了信心,我衷心地希望此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同時也祝愿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使得我們社同貴校的聯系更為頻繁。
  最后用毛主席的詩句作為我對大會的再次祝賀,“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蔣廷瑜(廣西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今天我很高興出席這個會議,首先向’96當代漢族學術討論會和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表示熱烈的祝賀!
  漢民族的研究現在是一個很重大的課題,我們說的民族學應包括漢民族的研究。我是從事考古學研究的,考古學和民族學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們考古學講的黃河文明、長江文明,最后都是華夏文明,而漢族在這里面,起著最大的作用。我的一位老師也曾經說過,中華民族的搖籃不光是在黃河流域,搖籃應該是很多的,各個地方都有自己形成發展的歷史,從小的搖籃逐步形成一個大的搖籃,最后形成中華民族。所以我們中華民族都是炎黃的子孫是從很大意義上來講的。這里面研究少數民族和研究漢族是不可分離的,這里面眾多民族之間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是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
  就地方的民族歷史研究來說,象廣西漢民族的歷史,她的發展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里,廣西民族學院的一些老師,象徐杰舜教授他們做了很多、很好的研究,值得我們從事地方民族學和地方考古學的同志很好地借鑒。
   魯剛(云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
  大家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是我國兄弟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民族,同時是一個跨國界、跨洲界分布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遺憾的是,在現階段我國民族研究取得整體性重大突破,出現了空前繁榮之時,漢民族的研究卻處在相對滯后的狀態,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可喜的是,廣西民族學院近年來在漢民族研究領域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不僅出版了相當一批有水平、有分量、有創建的論著、論文,而且率先成立漢民族研究中心。這是廣西民族學院專家、學者不懈努力的結果,同時也要感謝廣西民族學院各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作為民族院校,廣西民族學院領導熱情支持專家、學者大膽開展漢民族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兄弟院校做出了表率,值得我們學習。相信隨著漢民族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將反過來促進少數民族研究再上新臺階,為闡明漢族與少數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客觀事實,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振興中華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
   徐方治(廣西民族學院政治經濟系教授):
  今天,我們國內研究漢民族的專家、學者聚集在風景秀麗的相思湖畔,研討當代漢民族歷史和文化,慶祝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非常有意義的日子。我以民族學院一個老教師的身份對大會的召開和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
  漢民族在世界上是一個歷史悠久,而且在當代又是充滿朝氣和生氣勃勃、蒸蒸日上的民族。漢民族的歷史是漢民族廣大人民創造的,又是跟中國各個民族的發展、團結、進步聯系在一起的歷史,同時也是跟中國的發展緊密相結合的。當代的漢民族更是與中國現代化的建設事業和我們國家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密切相聯系的。今天,她仍然與各民族一道為中華民族的團結、繁榮、強大和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漢民族有今天的發展、進步和強大,是由于她不斷吸收了各個民族的優秀成果來充實、豐富自己的結果,而漢民族的發展幫助和促進了各個兄弟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整個中華民族的光輝燦爛的偉大歷程。當代的漢民族正是在這個道路上繼續前進的。我們研究漢民族的發展,對加強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研究漢民族,就要善于吸收各民族優秀的和先進的成果,以發展自己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的實踐,要研究漢民族友好相助和團結互助的歷史經驗和共同的實踐,以及她的豐富理論,去推進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事業。我相信與會的同志和研究中心的同志會無愧于時代的期望,我相信我們的會議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徐華龍(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編審):
  漢民族的研究,曾是學術界多年呼吁的一項工作,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如今廣西民族學院成立了漢民族研究中心,表現了院領導的膽識和魄力,這也是學術界的一大盛事,表現了漢民族的研究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中來。徐杰舜教授長期以來不斷致力于漢民族的研究,不斷呼吁提倡重視這一領域,團結一批志同道合的專家,取得豐碩的成果,這也是漢民族研究中心出現在廣西的一個重要原因。
  1949年以來,我們強調了少數民族的研究,這是很需要的,順應了歷史和社會的要求,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大膽的突破,相比之下,漢民族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作為一個國家主體民族,占全國人口90%以上的漢族,對此卻少有重視,沒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和組織部門,也沒有長遠或短期的計劃,整個研究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之中。過去的民族學研究是不包括漢族的,這不能不說是件奇怪的事,好像漢族不屬于一個民族。事實上,只有對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研究透徹,才能更好地制定有關政策,才能更好地搞好民族團結。在如今這一階段,強調一下漢民族的研究是必需的,是有見地的。事實上,今后乃至更遠,只有堅持漢民族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讓世人更多了解漢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采的文化。
  過去有兩種觀點是漢民族研究之大忌。一種為等同論,認為除了少數民族的研究之外,其他的研究均為漢族研究。這種觀點實際上模糊了漢民族研究的范疇及其界限,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研究等同于漢民族的研究。雖說歷史上作為統治者的大多為漢人,但統治階級的文化不等于漢民族的文化,統治階級的歷史也不等于漢民族的歷史;再說漢民族研究亦有自己研究對象、范圍,同一個國家的研究有根本的區別。另一種觀點為取消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漢民族的文化及其歷史無需再研究,因為過去研究及其出版的著作大多是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例如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經濟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等等,大都講的是漢民族的內容,因此我們認為無研究之必要。其實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都存在著一個民族學的研究。作為研究主體為漢民族的民族學,還有一個新興的學科,與以往的中國學(或漢學)既有聯系,亦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兩者不可等同視之。
  漢民族是一歷史久遠,文化源遠流長的民族,分布遼闊,族系繁多,同樣漢民族研究的領域十分廣泛,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歷史的、人種的、地域的、族系的等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仔細的研究。只有這種綜合的系統的研究,才能使漢民族研究更上一層樓,使漢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得以發揚光大。
  萬事開頭難,如今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為我們開了個好頭,一個美好、燦爛如畫的前景即將出現在眼前,讓我們用雙手去迎接吧。
   陳華文(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源遠流長的歷史鑄就了一個分布地域遼闊、文化個性鮮明、人口眾多和具有連續發展歷史的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族,她在中國以及世界歷史的進程中,都做出了無愧于自己文化的貢獻。但由于歷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們對于漢族的研究不僅與漢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所具有的歷史和現實地位以及她的作用很不相稱,也與她對世界文化所做出的貢獻很不相稱。近幾年來雖然已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注重,作為漢族文化的許多亞文化系統諸如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齊魯文化等都有大量成果問世,并且不定期地召開了四次有關漢族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然而,與她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相比,我們在民族政策、理論及相關的軍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不僅不夠,而且遠遠地落后了。與其他兄弟民族研究進展相比,漢族的研究,成了一種只做支系、具體工作而不敢將它提高到整個中華民族中主流民族地位去認識、去把握的一種瑣碎研究,甚至在民族學研究中很少提漢族的研究,缺乏深度、缺乏整體性,當然就是意料中的事。
  確實,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我們自己的主流民族已把握了它跳動的脈博,沒有人敢給予非常肯定的回答。在世界文化人類學界對于這樣一種現象困惑的時候——外國民族學家研究中華文化,大致定位在漢民族上,因此,稱她的學問為漢學,而我們的文化人類學家,卻茫然地坐視自己主流民族文化,主要精力放在少數民族之上,雖然不能說是不恰當的,至少是不太正常的。
  今天,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重新崛起,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日益擴大,漢民族的文化個性已越來越多地在各個兄弟民族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往中得到確認,不僅是儒學等為主的經典東方文化的魅力能為現代化社會服務,更在于中國的世俗文化能與現代技術相共存相融合并為生存提供前所未有的寬容度。因此,即使從現實出發,對于漢民族的文化進行整體的把握和研究,也是非常必需的。至于從她在整個中國和世界文化的歷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去認識,那更是毋庸多言。
  世界的整個文化由于現代技術發展而處于空前地被認識、激烈的碰撞之中,文化的扭曲和無法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所帶來的不安和躁動,使民族間的不和諧,甚至對抗成為八、九十年代國際間地區動蕩的主要導火線,尤其是發達國家主要以技術為標準的價值觀在全世界的推行,使那些技術文化處于相對低層面的民族有著被同化的危險。中華民族的改革開放,雖然使經濟的騰飛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但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被整合甚至被拋棄的感覺,仍然非常深刻。所以,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并把握自己的文化發展,進而掌握自己民族的命運,對于中華民族中最大的民族漢民族來說,不僅是民族進步的需要,也是人類進步的需要!
  認識自己,把握自己,這是我們必須重視并化大力氣研究漢民族的根本所在。
   韋東超(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
  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一個具有上下5000年輝煌文明史的偉大民族。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這個民族的研究重視得很不夠,對其現當代狀況的研究更顯得薄弱。由此,廣西民族學院發起召開這次“當代漢族學術研討會”,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作為一名年青一代的學人,我對被邀請參加這次盛會,感到十分榮幸,也衷心希望當代漢族的研究從此走上繁榮昌盛之路。
  當代漢族的總體民族特征是怎樣?當代漢族的人口分布、經濟生活是怎樣?當代漢族有多少個支系或民系,他們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他們在語言(準確地說是方言或次方言)、文化風俗上各具有什么特點?當代海外華僑、華人的分布、生活和文化心理是怎樣?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當代漢族研究的主要內容。
  然而,對當代漢族的研究絕不僅僅是為了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它還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干的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當然并不僅僅針對漢族而言,但作為占全國總人口90%以上而且文化相對較發達的中國主流民族,漢族在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勿庸諱言,也是顯而易見的。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由于長期以來漢族的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由此,當我們打開國門,對外部世界的了解進一步加深的同時,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卻相對滯后了。我們感嘆我們自己文化的危機和傳統道德的失落,卻又找不到解決的途徑,甚至看不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自己了解得不夠,尤其是對于無論是人口上還是文化上均占主流地位的漢族了解得不夠。因此,全面深入地開展對當代漢族的研究,對于我們研究如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沖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無疑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意義。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由于漢族在絕大部分的歷史時期內控制著中央王朝的政權,再加上其經濟文化上的先進性,因此,大漢族主義思想在這樣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里得到了滋生和發展,其影響至今仍有殘留。其表現之一就是把漢族史等同于中國史或王朝史,其后果是對漢族的研究出現了冷寂的局面。由此,從研究當代漢族狀況入手,把漢族視作一個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一樣的普通民族來進行研究,應有助于澄清人們的思想,還漢族以本來面目,從而有助于民族平等的真正實現,有助于我國的民族團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穩定發展。
  當代漢族研究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讓我們共勉!
   高有鵬(河南大學文學院講師):
  把漢民族作為一個普通的民族來研究,不僅是應當的,而且是必要的,急需的。這主要是針對長期存在的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所出現的誤區,即研究中國民族歷史文化只談漢民族之外的民族,而忽略了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個性。事實上,不研究漢民族,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內容就會失去相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固然應當反對大漢族的專制行為,但我們絕不能因噎廢食,在研究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時避口不談漢民族;當然,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對許多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我們什么時候都要給予重視。漢民族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又由于封建專制的民族歧視政治,在客觀上形成了漢族即中華民族的狹隘、淺陋的觀念。針對這一點,魯迅先生曾給予過批判,并在文學史體例的實踐中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遺憾的是,我們常常走向極端,要么拋卻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只談漢民族,要么拋卻漢民族,只談兄弟民族。特別是一些人的文學史著述中,嚴重存在著這種誤區。這種狀況應該改變。
  我們不僅要在中國文化的范圍內研究漢民族歷史文化,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在世界文化的范圍內研究漢民族。我們56個民族,以12億人民居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每一個民族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舉世聞名的中國三大英雄史詩,即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瑪納斯》、柯爾柯孜族的《江格爾》,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即主要流傳在漢民族中的《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都堪稱世界文化的瑰寶。西方一些學者,或出于無知,或出于居心叵測的目的,有意地割裂漢民族和兄弟民族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整體性,特別是后者,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警惕。在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地位是平等的,其不同的歷史文化各具特色,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聯系的觀點來看這些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歷史地看待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統一,在加強對各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進行研究的同時,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民族,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整個中國歷史文化。也就是說,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只研究兄弟民族,和只研究漢民族,都是偏頗的。特別是在各民族歷史文化的具體研究中,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具體內容的羅列,而是民族個性的科學的顯示,及其個性意義的闡釋。費孝通先生就談過,在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中,不研究漢民族是很不夠的。漢民族的歷史文化有哪些具體特點呢?我們只有在比較中才能準確地看到這些。與兄弟民族相比,漢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中專制的內容更為突出,宗法觀念更為普遍,但它對科學文化的發展,貢獻也是突出的。認識這些內容,并不是為了肯定專制政治和宗法觀念,而是為了改造它,在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內容中去尋找生機,乃至在全世界各民族中去尋找自強的精神。以往,我們談放眼世界,胸懷世界,被狹隘的“階級斗爭為綱”限制,在蔑視帝國主義、霸權主義、軍國主義等阻礙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逆流的同時,忽視了向一切優秀的人類文化學習。今天,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更廣闊、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個性存在,既要堅決反對一切不平等的霸權主義行徑,又要廣泛學習,使我們的中華民族更加文明,更加富強,這樣,加強對漢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就具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這里著重提出的是,加強對漢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是為了更全面地研究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對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研究,意義是同等的。
   周耀明(南寧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科學園地》副主編):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漢族的歷史文化加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漢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對漢族的傳統文化加以發掘研究,分清精華和糟粕,揭示其形成、演變和發展的規律,對我們今天兩個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數民族,與漢族有著幾千年的交往和交融的歷史,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往往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交融的關系。對漢族這個巨大的人們共同體的形成、發展的原因、過程和規律加以研究,揭示出歷史上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往和交融關系,對我們現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搞好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漢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表現出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創造力,顯示出獨特的穩定性和統一性。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對這種民族凝聚力,這種穩定性和統一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規律加以研究,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實現祖國統一可以起相當的促進作用。
  以方塊漢字為代表的漢族文化,在歷史上曾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起過巨大的影響,在東亞、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曾以“四大發明”為代表,對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通過漢族研究,揭示出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互相影響,對增進我國與各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增強友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族這個巨大的人們共同體,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始終遵循“多元一體”的規律。在漢族內部,由于族源及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又有著許許多多的“族群”,如客家人、平話人、dàn@①民等,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研究漢族內部各族群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揭示各族群間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所存在的差異的原因,對發展區域經濟,縮小貧富差別,共同奔小康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此外,漢族研究對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克服民族劣根性,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參與國際漢學交流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的漢族研究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至今未能建立起相應的學科及相應的研究機構和隊伍。現在廣西民族學院成立了“漢民族研究中心”,是可喜可賀的。相信她將成為報春的第一只燕子,必將引來我國漢族研究領域百花齊放的春天。同時也希望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能在徐杰舜教授的帶領下,在連創三個第一——新時期第一本研究漢族的專著《漢民族歷史與文化新探》、歷史上第一本系統的漢民族史專著《漢民族發展史》、國內第一家漢族研究的專門機構“漢民族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在漢族研究領域里創造出更多的第一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蛋去蟲換旦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南寧34-42A849民族研究張有雋/徐杰舜等19971997蒙本曼       作者: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南寧34-42A849民族研究張有雋/徐杰舜等19971997蒙本曼      

網載 2013-09-10 21:56:00

[新一篇] 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的幾個問題[1]

[舊一篇] 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研究,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