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無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奮斗目標,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的今天,加班加點、補課補缺的耗時低效的做法更是需要摒棄的。時代要求我們構建一種新型的、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效率?怎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近年來,關于這些問題的論述時有面世,然而,迄今尚未獲得令人滿意的答案,尤其是在課堂教學效率的評價方面,始終缺乏定量的、可行的分析,使得對課堂教學效率的評價處于模湖狀態,影響了評價的效度和信度。這里,筆者擬對課堂教學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加以數學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
研究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應搞清什么是效率。《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①機械、電器等工作時,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百分比;②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我想,我們可以遵循第二種解釋,把課堂教學效率定義為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完成的教學量。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S
P=──
T
這里,P代表課堂教學效率,S代表教學量,T代表教學時間。 下面,我們來做具體分析。
(一)教學時間。提到教學時間,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統一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其實不然,在評價課堂教學效率時,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公式:
T=T[,1](課堂教學時間)+T[,2](課前預習時間)+T[,3](課后復習時間)
因為課堂教學是以一定的課前預習為基礎,課后復習為補充的,三者之間是整合關系。有些教師對課堂教學缺乏合理的設計,不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而是要求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占用許多時間進行預習、復習。在評價課堂教學效率時,如不將這些時間考慮在內,則無法反映出真實情況,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的。所以,教學時間應是課堂教學時間、預習時間和復習時間之和。對預習時間和復習時間的實際測定,可根據中等水平的學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任務和復習任務所需要的時間為標準來計算。
在分析教學時間時,還必須單獨考察一項三級指標,即包含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內的有效教學時間。所謂有效教學時間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用于使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那一部分時間,合理使用課堂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通過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的調控,可達到促使教師不斷自覺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一堂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其有效教學時間所占的比例也一定是最大值。其測定公式為:有效教學時間等于所有用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時間之和。
(二)教學量。關于教學量,首先應澄清兩種相互區別的概念,即應有教學量和教學過程中真正完成的實際教學量。“應有教學量”一般是指根據教學計劃安排的教學時數來確定的每堂課應有的教學內容的量:“實際教學量”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掌握到的預定的教學內容的量。在評價課堂教學效率時所提到的教學量顯然應該是后者。由于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一個班集體中學生在學習上總是存在差異的。同樣的時間內,由同一位教師講授相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受益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在評價課堂教學效率時怎樣確定教學量呢?筆者認為,它等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所掌握的教學內容的平均值。即:
L
S=──
X
其中,S為教學量;X代表學生人數;L代表X名學生所掌握的教學內容之總和。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將學生分層。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學習成績等因素將全班分成好、中、差三個層次,在計算時,每個層次隨機選取若干名代表。
其次,將教學內容分解。即將預定的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指標,制定指標時要求:①要清晰,對每一個指標的描述要清晰明確,具備可測性;②要兼顧,不僅要考慮知識能力達到的程度,還要體現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③難易程度要統一,對每一指標都要根據其難易程度確定難度系數。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說明,不難得出結論,用數學的方法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評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這一問題尚在探索之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轉變觀念,加強認識。必須認識到,由于課堂教學效率不高,一味地擠壓占用學生休息、娛樂和活動時間,進行補課補缺,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担過重的原因之一,不利于學生興趣與特長的培養和形成,嚴重阻礙學生全面地、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制約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學生學習成績、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樹立效率意識,向課堂教學要效益、要質量,把本該屬于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
2、政策引導,完善評估體制。要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 將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一項指標,杜絕以考試成績論質量,以升學率定高低的單一的、片面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教學質量時,重視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比較分析。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課堂教學管理。督促學校和教師遵守正常的課時安排,真正在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教學目標要靠教師實現,教學過程要靠教師來組織和掌握。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工作水平,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狠抓教師的師德建設,使教師樹立“三心”——對教育的事業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責任心。只有具備了這三“心”,才能自覺地抵御各種誘惑和沖擊,安心本職工作,潛心鉆研業務,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第二,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積極為教師的業務學習和進修創造條件,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來武裝教師,引導教師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過程。
4、積極開展教研、科研活動。在實際教學中, 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教師不會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不能有針對性地將各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之中。大搞“一言堂”和“題海戰術”,以學生的苦學多練來彌補教師的不足,致使教學過程高投入低產出,耗時費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要轉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大興科研之風,刻苦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及教學經驗,并以此為指導,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這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師業務水平的根本途徑。
5、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幻燈、投影、錄音、 錄像等電教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它們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學生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清晰準確的認識,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縮短了教學時間。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繁復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條理化,增強形象性、生動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外國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人們從語言方式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而同時運用聽覺和視覺可接受知識的65%。因此,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作用。
6、重視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在學法的指導上,應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諸如預習、聽講、復習、作業等方面的習慣;二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應通過優化課堂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它們在學習中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以一當十,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學生從無邊的題海和無休止的補課中解放出來。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92~94G1教育學孫芳19981998 作者: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92~94G1教育學孫芳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