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03(2001)03-0004-06
  我很早就對如何衡量大學的素質,如何興辦一流大學這個問題感興趣了。80年代初,我到美國念博士學位,當時我的導師丹尼爾·貝爾從英國作訪問教授剛剛回到哈佛,他在英國期間做的一個課題是回顧和分析英國作為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它的高等教育制度對英國的國際競爭能力的升降起了什么樣的作用。當時我對這個題目很向往,我想,如果把他的這種思路用到對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進行分析,將會對中國未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起很大的推動作用。有了這個想法,我在念書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搜集不同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一些機構)評價本國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有名的大學的資料。我從1984年底開始搜集這些資料,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把從80年代初期到2000年這段時間,能夠找到的比較有影響的對大學評價的資料都搜集到了。除此以外,我所依據的一些資料和信息,也來自于我在好幾個國家不同大學里學習、工作的親身體驗。因為一個人在一所大學里做研究生,就能體會到這所大學很重要的一部分,等他畢業后在這所大學工作,就能體會到這所大學另外的一部分。這些部分之間是相關的,但不是一回事。除非有親身工作和觀察的機會,否則很難體會到那些大學的體制的細節部位為什么是那樣的,它合理不合理,也很難判斷。這里,我綜合各方面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對“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一、大學的理念
  “理念”的英文是idea。大學的理念,一個很重要的含義是指你心目中的大學是什么樣的。這個“大學”是復數,在中文中很難體現出來,英文是idea of universities。在任何一個重要的、古老的文明中,都有高等教育機構存在,它們對文明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但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大學的直接來源。我們所探討的大學,它的直接源頭來自于中世紀的歐洲。在公元1100年左右,首先在意大利的中部有了近代大學的起源。然后這種近代大學的模式,作為一種制度,作為social insititution,迅速地傳播到法國和英國,巴黎大學、牛津和劍橋大學很快興辦起來了。以后這種大學的模式和規范又向德國,向俄羅斯,向美國傳播。從那時起一直到工業革命興起的初期,關于大學理念最強有力的主張是,大學應該是一個教育機構,是一個教化機構,它的使命是為社會培養有教養、有趣味、懂得本國或本民族基本價值和規范的紳士。
  大學理念演變的第二階段,大致在工業革命已經充分展開的時期。那時,以德國,以著名的柏林大學,以洪堡為代表,強烈地主張,大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機構,大學更應該是一個研究中心。換句話說,這種理念和第一種理念的區別,不在于大學是不是應該教育人,而在于大學應不應該同時成為知識創造的源泉。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是積累和傳播文化的機構;大學作為研究中心,就應是知識創新的源泉。這是個很重大的區別。
  到了20世紀初期,當美國成為最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時,在美國興起了對于大學應該是個什么樣的機構的第三種見解,這是大學理念演變的第三階段。第三階段提出,大學還應該是一個服務的機構。美國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國家,在提服務的時候,它特別強調的是大學要為社會提供工業、農業、商業服務以及那些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像醫學、牙醫、公共衛生之類的服務。說大學還應該是一種服務的機構,其中也有一種強有力的反駁意見。其代表人物Flexner1930年發表了一篇很著名的論文,反對把大學作為服務機構,或者說反對強化大學的服務功能。他說,服務的功能應該由那些低等的教育機構去完成,大學本身不應該是這樣的。他甚至反對哈佛大學開辦工商管理學院,哈佛大學應該培養一流的研究人才,培養精神領袖,怎么能夠設立工商管理學院呢?這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的挑戰當然沒有被所有的人接受,從那個時候開始,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學都開辦了工商管理學院等。但他的挑戰卻促使人們對大學的服務應該以什么作為基礎,以什么作為標準進行思考。大學要提供的社會服務,不應該和其他機構提供的社會服務處在同一水平上,而應該通過知識創新,在研究方面的成果,為社會提供服務。大學辦工商管理學院,培養經濟人才,應該傳授工商業領域最優秀的經營方式、經營體制和經營觀念,而不是訓練出普通的水平一般的經營人員。
  今天,在西方發達國家當中,任何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素質相當好的大學,都把大學的這三個功能完聚一身,盡管它們完整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從結構組織上來說,在任何一所比較好的大學中,都可以看到它有三個組成部分:最古老的部分,同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被稱為liberal arts college,中文翻譯成文理學院或本科生院,海外華人翻譯為博雅學院。liberal arts指的是古典人文的,傳承下來的學科及科學,如哲學、宗教、文學以及數學等。我認為翻譯成博雅學院是最棒的,因為它培養的本科生,要博,知識的基礎方面都要有,同時要雅,要有所教化。博雅學院對應于大學理念的第一階段。
  第二部分是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s。研究生集生了那些對基本的學科進行開創性研究的人才,即教授、博士生和碩士生。在美國的體制下,研究生院涉及的學科主要是文理等基礎學科。研究生院應對于大學理念的第二階段,就是大學應該是研究機構的這樣一種價值標準。
  第三部分被稱為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s它涉及工商管理學、醫學、工程學、法學、建筑學、行政學,還有牙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在北美的教育中,專業學院不稱為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是研究基礎理論的機構,而專業學院研究的是某一個行業,培養各行業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在現代社會里,這些行業的從業者,特別是中高級從業者,如果不接受非常系統的訓練,是不足以承担他們的責任的。很簡單,在美國,如果僅僅是個本科生,拿了個醫學的學士學位,一般來講,是沒有資格獨立行醫的。因為現在的醫學是如此復雜,至少要在醫學院再學習好幾年,才有獨立行醫的資格。這表明,在那些行業里,現代社會要求的標準與過去已經非常不一樣了。
  上述大學理念三個階段的發展,是性質方面的演進,再看一看在量的方面的擴張。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大學的擴張成為一種世界現象,速度非常驚人。在20世紀上半葉,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不要說在第三世界國家,就是在大部分的工業化國家,能上大學還被認為是少數人獲得的優先機會。但是二戰以后,盡可能多的青年人到大學里接受至少為本科程度的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良性運轉的必備條件了。以前被認為是精英才可以享受的東西,已經變成了大眾的東西。1950年左右,全世界正規的,四年以上的大學只有3500所左右,在校學生大約有660萬人。到了2000年左右,全世界四年制以上的大學已經到了3萬所左右,在校學生達到了8000萬人左右,而且這個趨勢正一步一步地變得越來越快。當大學數量有了這樣快速地擴張以后,就為大學的分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全世界3萬多所高等院校里,能夠很好地把三種大學理念集于一身的只是少數,這些大學被稱為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ies。研究型大學,是以研究作為自己最突出的特點和出發點的。
  二、研究型大學的標準
  研究型大學的標準,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評鑒機構中,在細節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英國和美國,它們都是英語國家,有很深的淵源關系,但它們的評價標準也不完全一致。從現在來看,我們至少可以把評價研究型大學的標準歸納為九類,當然這九個標準之間也相互有交叉的地方。
  第一項標準是最重要的,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即大學教員的素質。教員的英文是Faculty,它是一個集合名稱,包括在一所大學里任教的從最年輕到最資深的所有教學人員,但不包括行政人員,不包括大學里的服務人員,他們屬于Staff,與Faculty是有區別的。這個標準中有的條件非常硬,有的條件不那么精確,但是可以把握的。那些硬的條件,比如說,要進入研究型大學任教,即使是資歷最淺的教員,也要具備博士學位。像這樣的標準,在二三十年前,還不是很普遍,但現在基本上普及了。為什么?就是因為現在知識的積累太復雜,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你的素質就很難把握,而且會引起一些爭議,牽扯到“開后門”、特殊照顧之類。在我剛進哈佛念書的時候,有人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英國文學的教授,這個人從來沒有得過博士學位,有一次到大學去應聘,一進門,問他是什么學歷,他說,我的最高學歷是學士,人家說那不行,你應該讀一個博士。他就講,我的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任何一所大學的博士的水平,那是在五六十年代,結果他被破格錄取為大學教授。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難發生了,這是因為當有足夠多的人來申請非常有限的位置時,一定要找到運行的標準,否則拿不出統一的意見來。
  對于研究型大學來講,如果要雇傭長期的固定教員,程序是非常復雜,非常嚴格的。我參加過這樣的委員會,而且現在還在這樣的委員會里。它通常叫search commettee,就是要在給定的條件下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合適的人。第一,學校必須在兩家以上公開發行的英文報刊上公布招聘信息。第二,必須在公開招聘的廣告上講明標準和申請報名的截止日期。第三,招聘委員會必須是獨立的。所謂獨立,就是說招聘委員會里不應該有系主任,或者學院院長和大學校長。它基本上由本校、本系資深的教授組成,并且行政人員不得入選。委員會一切會議的內容必須留有記錄,以便需要時查詢。招聘委員會在收到一些申請報名以后,就開始一層層篩選,可能只有一個位置,但收到300份申請書。經過第一輪篩選,在300人中選出比較好的50人的申請,申請書叫做longshortlist,是一個比較長的候選人的名單。然后再進一步仔細地看這50個人的研究成果、教學成果、學術獎勵等,從中選出20個候選人,這個叫shortlist,是一個相對短的名單。這20個人要請到學校里來作公開的學術演講,學校要付他們的往返飛機票、旅館票。最后從中定出3個人左右的名單,然后把這3個人的長短進行綜合比較,在招聘委員會里進行無記名投票,簽署所有的意見以后,遞交給系主任過目。系主任再附上自己的意見,系主任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對;可以部分同意,也可以部分反對。招聘委員會的意見和系主任的意見統一遞交到學院一級后,再由學院的招聘委員會過目,看看有沒有違規操作的情況和需要補充的信息。院招聘委員會再附上他們的意見,并由院長提供一份獨立的意見后,進入到學校一級,學校有自己獨立的招聘委員會。在最后決定以前,還有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叫做external revial,稱作外部評價。因為到現在為止都是本校在評,可能有偏差,也可能有舞弊,必須有外部評價人參與。外部評價的人數取決于所招聘的人的地位,如果是招剛剛畢業的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也就是最低一級的人員,外部評價人有5位以上就夠了。但如果要招聘副教授以上資深的學術人員,在英國大學制度下叫senior lecturer,就是高級講師,至少要有7名評價人,而且這7個人絕對不能是本校的教授,最好是來自多個國家的學者。這7個或5個外部評價人的意見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是獨立的,跟申請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最后,再把這一層層的內部和外部評價意見送到學校一級。如果這個程序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有嚴重的不規范行為,就會非常麻煩,最后有可能牽扯到法律糾紛。按這個程序招聘教員所依據的標準,當然要看教學和在大學、委員會里的服務,但最重要的是看研究成果。而且研究成果要體現在國際公認的那些學術刊物和學術出版社里,要有論文和學術著作在那里發表。這里量的衡量。除此以外,如果出版了專著,還要提供幾份獨立的發表過的書評,沒有發表過的書評不算數。只有這樣,才被認為能把招聘過程中不規范的行為和判斷上的誤差盡可能地降低了。在西方研究型大學里,什么東西都可以失去,但是不能失去一流的教授。教授是大學的理想。
  第二項標準,學生的素質。不僅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看學生是不是具有未來發展的潛力,是否具有動手能力,如彈鋼琴、體育運動方面的能力,有沒有社區服務能力,以及對社會,對殘疾人、老年人,對環境的關心,等等。一個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越強,即便考試成績不是最好的,也越有利于進最好的大學。
  第三項標準,常規課程的廣度和深度。廣度和深度非常重要,大學不是專科學院,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是因為它能夠在很廣闊的領域里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1859年美國密西根大學課程表上的“開場白”最能體現這種精神。它寫道: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把自己稱為大學,除非它能夠為學生選修任何一門他感興趣的知識領域提供非常充分的條件。而一所大學能不能提供非常廣和深的課程,一個重要的方面,取決于這所大學的教員研究工作做得怎樣。在國外,是要經常把教員的課程表送到外面去評鑒的。如果沒有反映該教員研究發表的超過別人的成果,說明該教員的課程缺乏廣度和深度,那是根本不行的。
  第四項標準,是通過公開競爭獲得的研究基金。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所學校的財源,更重要的是體現了這所學校的教員在各個學科中所取得的位置。因為這些研究基金,英文叫grants,是通過全國性的,甚至是國際性的競爭獲得的。一所大學里這樣的基金越多,說明這所學校的教員對世界領先領域的研究越有貢獻。特別重要的是,這所學校的研究生和高年級的大學生,在沒有畢業以前,就已經跟著那些處在各個學科領域最前沿的人在一起做研究了,那就不會說我在學校里學的東西到了社會上以后沒有用。
  第五項標準,是師生比例。假定兩個大學在其他方面一樣,一個教師所要指導的學生越多,那么每個學生得到的指導越少。所以還要看它的師生比例。在最古老的大學,比如牛津、劍橋大學,以前是用tutor來教學生的,且都是一個有名的教授帶兩三個學生,當然,這樣成本可能會太高了。還有一些大學想把成本降到最低,但如果一個老師要帶上千學生,那就不行了。有時候,師生比例又以一門課有多少人來上為標準。比如說,上微觀經濟學有30人,上宏觀經濟學有50人,說明學生重視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但你得到的分會低。像小班的課,你得到的分就會高,因為小班的課,教授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言和介入。
  第六項標準,是大學硬件設備的量和質,比如圖書館、建筑面積、電腦、體育設施,等等。
  第七項標準,是財源。在西方那些非常好的大學里,相當一部分的大學是私立大學,它們的財源主要不是來自政府撥款,而是民間的捐款。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就是大學沒有錢很難辦好,但能不能什么樣的捐款都要呢?這是個很難的問題,所以我要特別講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在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學的中東研究所主任被學校通報解職。解職的原因是因為他接受了一筆來自中東某個國家的幾百萬美元的研究經費。當時,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學生對這種現象很不解。他既沒有貪污,又沒有挪用公款,接受的是作為研究經費的捐款,為什么要解他的職?學校說,哈佛大學雖然在美國,但它不希望被任何人認為它在為美國政府說話,不想被認為是受美國政府雇傭,也不想被說成是受中東某個國家操縱的。因為哈佛大學有關政策和國際關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要被盡可能多的人承認,就要盡可能地保持公正。如果接受了人家幾百萬美元捐款,很可能從此以后關于中東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人家用錢買來的。因此,哈佛規定,在接受任何一筆捐款以前,必須先向校方匯報,然后才能進入和對方談判的過程。還需要邀請各方面的人來鑒定一下,這筆捐款會不會帶來明顯或者潛在的附加條件,會不會影響學校獨立的聲譽,會不會影響學校在社會上具有的聲望。這件事情使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大學的聲譽是怎樣維持的,大學的獨立是怎樣維持的。
  第八項標準,是看各屆畢業生的聲望和成就。一所大學再有名,如果培養不出優秀的學生,說明它還是失敗的。一所大學只有人才輩出,才能對這所大學在社會上的聲望起到積極的作用,大學才會有源原不斷的生命力。當然,對畢業生成就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并不僅僅是看多少人進了政府部門,多少人當了大公司的主管,更重要的是看畢業生里有沒有人,或者說有多少人對社會,甚至對整個人類觀念的創新、制度的創新起過領先的作用。這是特別重要的。因為研究型大學,應該是知識創新的發源地。
  第九項標準和第一項標準同等重要,即學校的學術聲望,reputation。一所學校的學術聲望至少可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個方面,它要請其他大學的系主任、資深的教授,或同行來評價。這所學校的學院辦得怎樣,一定要請別的學校的院長來評價;學校辦得怎樣,要請別的大學的校長、副校長來評價。另外一方面,要請雇傭畢業生的部門機構來評價。比如說,要請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大公司、大醫院來評價這所大學的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學院畢業生的素質,包括能力、后蓄力、團隊精神、創造力、學術品德等等。只有把這兩個方面的評價匯集在一起,才能看出一所研究型大學的聲望。
  三、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氣質
  精神氣質,是不容易被看到的東西。大學,英文是university,這個詞的詞根是univers,意思是普遍,無所不包。這個詞根引申出了好幾個詞,大學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是“宇宙”(universe)。“宇宙”和“大學”是兩個詞,源于同一個詞根。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大學的含義本身應該是盡可能地廣泛,盡可能地普遍。往上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宇宙更浩翰無垠了。低頭看地面,再沒有什么比大學更能包容一切了,包括知識和觀念,技術和科學,奇才和異才等等。所以要講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氣質,我認為可用另外一個和大學是同一詞根的詞,即universalistic,普遍主義的。大學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它就是一種普遍主義的機構。公元1100年左右,在歐洲興起的大學里,教授和學生都不是來自一個國家的,教學內容也不限于一個國家的。世界上那些最古老的大學之間的關系,更能體現這種普遍主義的精神。劍橋大學是怎么來的?是牛津大學的一批教授和學生因不滿于當時牛津的一些做法而開辦的,他們要與牛津競爭。哈佛大學是怎么來的?是劍橋大學的一批教授和學生不滿于劍橋,不滿于舊大陸,到美國去開辦的。耶魯大學是怎么來的?是哈佛大學的一批人因不滿于哈佛而開辦的,他們要跟哈佛競爭。斯坦福大學是怎么來的?一個多世紀以前,當時斯坦福家族捐款一億多美元要求哈佛大學給個名字,至少把斯坦福掛在哈佛的名字后。哈佛說,我先有哈佛,后有美國,誰能讓我改名?然后斯坦福說,你不要我這筆錢,我到美國西海岸去辦一所西部的哈佛跟你競爭,因此有了斯坦福大學。正是因為這種普天之下都是我的領域,世界上的人才都是我的人才的精神氣質,才涌現出一所又一所的一流大學。如果當年牛津大學禁止自己的人走,就沒有劍橋大學了,劍橋大學如果禁止自己的人走,就不會有哈佛大學了,就不會有今天這么多既競爭又互補的好大學了。
  這種普遍主義在我看起來,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世界一流大學教員的來源,必須是普遍的,不能僅僅來自于本校,來自于本地,也不能僅僅來自于本國。因為知識無疆界,越是近親繁殖的大學,衰敗得越快,而且,重新恢復它的生命力的代價也越高。二是世界一流大學學生的來源必須盡可能地廣泛和多樣化,不能用一種標準來篩選學生。現在世界上一流大學的學生都來自于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國家。三是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和教學的內容必須是普遍主義的,是世界主義的。有人會問,現在的問題都還沒弄清楚,為什么還要研究古代的問題?地面的問題都還沒弄清,為什么要研究天上的問題?我們的一個村、一個省的演化還沒搞清楚,為什么要研究宇宙的演化?我們在西方念書的時候也經常聽到那些國家的人在辯論,美國有那么多的問題,像種族問題、收入問題、單身媽媽問題、愛滋病問題等等,都沒有研究得很好,錢也不夠,為什么還要去研究東亞、中東等許多問題?世界一流大學的回答是:我們的標準不是能不能馬上用,也不是認為有沒有用,而是對世界上任何非常有趣,有人愿意去探討奧妙的領域,我們都要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提供可能性。你怎么知道今天探討的這些領域,在以后就沒有意義呢?
  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主義和世界主義的精神實質,在當今信息時代、全球化時代,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在這個時代,人才、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政資源、智慧資源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流動,所以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世界范圍和統一的尺度上競爭。否則,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很快從快車道退到慢車道,然后從慢車道下去,下去以后想再上來就難了。在全球化時代,產業的競爭,公司的競爭,雇員的競爭,政府效率的競爭,都越來越變成跨國的競爭和跨國的現象。沒有第一流的大學源源不斷提供這些方面的知識和信息,那么這個國家就只能在世界上處于下等或者中下等的位置。這一點是很清楚的。
  四、大學的興衰與國家的興衰
  回顧過去的一千年,可以看出,哪里有第一流的大學興起,不用多長時間,這所大學所在的國家就會變成世界上領先的國家。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半島上有了近代最早的大學,很快意大利成了文藝復興的基地,最早的資本主義經濟也興起于意大利半島。當13、14世紀,大學在英國興起,有了牛津和劍橋后,英國很快有了工業革命,有了代議制。到19世紀,當研究型大學的概念在德國興起的時候,德國很快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先國家。當歐洲老大學的理念傳到美國,美國辦起了哈佛、耶魯、麻省后,美國又成為整個世界最大的經濟中心。所以,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遜拒絕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美國總統的頭銜,而刻上了弗吉尼亞大學的倡議者。大學的興起帶來大國的興起,是個世界現象。在亞洲,東京大學是怎么興辦起來的?它是明治維新的產物。北京大學是怎么辦起來的?它是維新變法的產物。北大的創辦使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門檻。蔡元培先生是從德國回來的,他是洪堡的忠實信徒。他帶回中國的就是“一流大學必須是研究型大學”的理念。我的觀察和體會是,一個普通的大國,必須有相當數量的比較好的大學,因為各行各業都需要相當好的大學來訓練人才;一個偉大的國家必須有偉大的大學,因為它必須在世界范圍內起領先作用。
  領先大學靠什么?必須有兩個力量,一個是硬的,一個是軟的。在這個時代,軟的力量,如知識、觀念、心態、態度、信息才是最好的力量。硬的力量,像技術等創造有形財富的那些工藝過程,主要從偉大的大學里產生,因為偉大的大學對知識創新的邊界幾乎是無限的。英語中有個概念是sustained cretivity and academic innovation,就是可持續的創造力和可持續的學術創新。一次創新并不是太難,難的是持續創新,難的是從來不被自己過去的創新所束縛,始終面向未來。彼德把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稱之為“破壞性的創造”,大學正是為這種破壞性的創造提供源頭的地方。破壞是指對已經過時的,沒有用的,低效的,造成浪費的,污染環境的方面的破壞。因此,要想前進,要想發展,要想進步,都有賴于可持續的創造力和創新。
  我很欣賞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先生的一句評論。他說,自從1990年代以來,在海外華人中有一種說法,即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要想21世紀成為中國人的世紀,那么在中國的土地上必須有很多一流的大學,否則那僅僅是一個夢。他的話我非常地贊同。所以,要看21世紀究竟是誰的天下,是誰的世紀,不要看別的,就看看那個國家的大學。我堅定不移地相信這點。
  (本文是丁學良先生2000年6月25日在北京圖書館演講錄音的整理稿,發表時略有刪節,未經本人審閱。)
  收稿日期:2001-03-25
《高等教育研究》武漢4~9G4高等教育丁學良20012001大學的理念在歷史上經歷了不同的演進階段,當今世界一流大學能將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大學理念完好地整合于一身。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必須是研究型大學,以研究作為自己最突出的特點。研究型大學有嚴格的評價標準,包括教師的素質、學生的素質、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研究基金的數量、師生比例、辦學的硬件設施、財源、畢業生的聲望和成就、學校的學術聲望等。“普遍主義”是世界一流大學必備的精神氣質,其師資和學生來源、研究和教學內容必須是國際性的。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評價標準/精神氣質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research university/evaluating standards/spiritOn what's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DING Xue-liang(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China)The idea of university experienced different evoluting phases in the history.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couldn't leave 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ifferent periodical ideas of university.Firstly,the top university must be characterized with research,i.e.a research university,which has serious evaluating standards,including teachers'qualification,students'qualification,the length and depth level of curriculum,the amount of grants,the ratio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hard facilitie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financial sources,reput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graduates and its acdemical reputation,etc.Universallistic is the inevitable spirit of top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with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faculty and students,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tents.丁學良,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從事比較現代化研究。香港科技大學,香港 作者:《高等教育研究》武漢4~9G4高等教育丁學良20012001大學的理念在歷史上經歷了不同的演進階段,當今世界一流大學能將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大學理念完好地整合于一身。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必須是研究型大學,以研究作為自己最突出的特點。研究型大學有嚴格的評價標準,包括教師的素質、學生的素質、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研究基金的數量、師生比例、辦學的硬件設施、財源、畢業生的聲望和成就、學校的學術聲望等。“普遍主義”是世界一流大學必備的精神氣質,其師資和學生來源、研究和教學內容必須是國際性的。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評價標準/精神氣質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research university/evaluating standards/spirit

網載 2013-09-10 20:49:51

[新一篇] 什么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  ——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舊一篇] 今天我們該怎樣做語文教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