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向現代邁進的法國語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一個古老的國家,法蘭西民族是一個崇尚傳統的民族,法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語種。法語的教育如同他們的民族和國家一樣帶著古典的氣息,但是古老并不代表陳腐,崇尚傳統也不意味著拒絕創新,從法國語文教育的歷史脈絡和現行的語文教育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走向自主、走向實用、走向綜合、走向現代的發展軌跡。
    一、從古典人文主義的教育傳統到現代實用主義的教育追求——法國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法國教育從教育結構、學制、課程、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幾次重大的改革。人們認為,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機構,公立學校并沒有給國家和社會消費者帶來非常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們在教育體制中并沒有獲得相同的學習收益。具體表現在:
  (一)教育民主化在“數量”與“質量”上的矛盾
  20世紀70年代的哈比改革使所有學生具備同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有數字表明法國在“量”上已經實現了教育民主。但同時教育本身也呈現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比較高的教育,另一方面卻是教育水平的下降。這樣的現狀與人們所期待的“教育結果的義務化”相距甚遠。
  (二)學生的學業失敗現象
  在經過若干年的學校教育之后,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掌握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如1995年國民教育部與前景局(DEP)對六年級(即初中一年級)所作的數學和語文能力評估結果顯示:25%的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計算能力;35%的學生對閱讀和書寫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掌握較差或有困難,讀、寫活動要花費他們很大的氣力,10%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沒有掌握閱讀和書寫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以至于他們無法完全理解課文的含義。(注:汪凌《法國九十年代中小學課程改革》,《外國教育資料》2000.1)
  (三)學生之間的差異加大
  一向為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引以為豪的法國人在面對可能造成功能性文盲的學業失敗現象時,不禁為這種危機重重的教育現狀而感到憂心忡忡。為了縮小學生間差異,法國實行了一些例如“支援教育”“加深教育”的舉措,但由于實施不力,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學生之間的異質化程度。研究人員發現以往教學大綱的指向、教育內容的安排、課程結構的單一以及學業評估的標準都嚴重地落后于時代,而這種背離導致了教育水平下降的尷尬。法國教學大綱委員會的主席費里曾說:“在歷史上,我們的共和國學校提出了可以想象的任何可能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從來沒有提出過向兒童傳遞的內容是否合理的問題——這是令人驚訝的!”(注:汪凌《法國九十年代中小學課程改革》,《外國教育資料》2000.1)
  事實上,出現這樣的事情并非偶然,法國教育曾經是歐洲大陸型教育制度的典范,我們從法國人熱衷于古典人文主義的傳統中或許可以找到以往教育的癥結所在。
  (一)強調理智 從笛卡兒開始,人文主義就一直強調理智至上。他們指出教育可以引導學生直接與人類文化遺產接觸,通過學習古典語言,古典文學、古典文化等科目,最有效地學會思維和論述。同時,古典主義嚴格地區分理智與日常生活。
  (二)強調學術 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教育學生掌握精深的學問,強調系統的正確知識。這種嚴格注重學術的古典人文教育認為,這樣能為學生開辟足夠的多方面的發展道路。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法國教育界一直以不利于法蘭西文明為由,對實用主義的科學不予理睬。但缺乏科技和實用使得法國教育脫離了時代,也使得法國學生在適應社會的能力方面遠不如英、美、日諸國。因此,面對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以及面對實現教育自身的現代化,法國才開始通過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逐步轉變人文主義教育的傳統,即在基礎教育中開始重視培養實用主義的思想方法,以及旨在提高個人適應性的科技教育。
  法國教育改革在突破傳統這一點上是很艱辛的,就像在法語取代拉丁語占據語文教育主體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一樣,法國人并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傳統可能帶來的阻力。法國的語文教育正是在法國整體教育改革這樣一個宏觀背景之下經歷了一個從傳統到現代,從學術到實用的漫長過程。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法國的古典人文主義傳統在教育領域絕非一無是處,而相反,這種傳統以其強大的文化底蘊在與現代意識融合的過程中取得了兼收并蓄的效果,并在以后的教育改革與實踐中營造了許多亮點。法國的語文教育在這樣的改革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
    二、從精英教育的文學推崇到民主教育的能力至上——法國語文教育學科的重新鑄造
  精英教育把語文等同于文學,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以往法國語文教育在制定教學大綱和選擇教育內容的時候,首先考慮文學。這種選擇體現在諸多方面:
  (一)選文標準 對于語文教材的選文,首先考慮的是文學性。其教材多是法國各個時代的名家名作,虛構的敘事作品又占了大多數。這種標準在1987年的語文大綱中還有很深的影響。而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學校學習的對象而已。
  (二)教學方法 注重學習作品的審美和形式的一面,推崇原著的權威性。
  (三)教學目的 法語教學的目的曾被普遍的理解為“學習讀和寫”,即讓學生學習欣賞、探討和模仿古典文學名著。
  (四)評價方式 左右法國語文教育的主要是EAF考試,這一考試注重考評學生對作品的評價能力,其中包括口頭介紹某一作品的內容及結構并對之進行評價、分析某一言之有理的辯論作品、撰寫論文等。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法國語文教育界認為,如今的法國已經不同于19世紀的法國,語文學科本身有了發展變化,而且學校的任務和學生群體的性質也有了發展變化。學校不再是培養精英的殿堂,而是一個民主化的場所。正如前法國教育部中學總學監皮埃爾·克拉臘克在《法國語文教學》一書中所說:學習本國語言不是為了成為文人學者,不是為了口才出眾或成為一個天才的作家。(注:劉正偉《法國語文教學的改革:向民主化邁進》,《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6.5)在學生的學業生涯告一段落的時候,語文教育有責任讓學生們在這一領域獲得一些在其他地方可以使用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1.思考的能力;2.通過口頭和書面形式表達的能力;3.交流的能力;4.比較各種觀點來建構自己觀點的能力;5.在觀點論證中的自治能力。
  這種把培養語文學科多方面能力從純粹文學教育的框架中解脫出來的轉變是非常關鍵的,它實際上是語文學科性質的一種重塑。其實際價值在于把語文教育從文學教育真正還原為法語教育,使語言、表達、文化在其中都顯示自己的價值。而對于文學本身,法國語文教育強調了其作為一種參照性的文化遺產進行學習。(注: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大學出版社2002.2)
    三、從專制的學校文化到基礎的共同文化——法國語文教育內容的定位轉變
  法國社會堅持教育屬于國家的信念,中央集權的基本原則所產生的一個相當深刻的影響是語文教育希望它經過深思熟慮所建構的學校文化體系,即教學內容,也能夠保持一種權威性,擁有不可替代的特征,進而進行流暢的傳遞。
  事實上,這種權威性并沒有得以完美的保持,而中小學語文課程危機的本質恰恰在于學校文化喪失了權威性。當現代教育持“兒童中心”的觀點時,語文教育的內容必然向生活開放,強調方法重于內容,過程重于結果,反省重于知識,提倡在學校中引入活生生的文化、視聽技術和信息技術,甚至將職業化提前。而在集權的權威看來,學校文化和社會、生活都應該有著明確的界限,語文的權威文化也應該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今天看來,這種權威性的喪失,不在于法國語文教育確立學校文化的行為本身,而在于其為確立這種文化權威而走向了保守和封閉,必然帶來人們對其合理性的逐漸置疑和批判。摒棄了合理的權威也就走向了專制。現代教育的發展使人們不可置辯地反抗專制,所以法國語文教育所力圖建構的權威學校文化由此進入一種游移不定的狀態。
  在社會文化影響不斷侵入的今天,法國語文教育開始了對學校文化邏輯上的轉變,把合理性作為依據,因為只有合理的才是權威的。在教育改革對教育內容的定位上,法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概念。它體現于法國教育的所有學科當中,包括文學、人文科學、藝術、科技、外語、體育等領域。這種共同文化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和履行公民義務的基礎知識,以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時又意味著把學生未來學習與職業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和相應的基礎文化知識聯系起來。
  盡管“共同文化”并非為語文學科所獨有,但法國語文教育的內容在參與這一“基礎性共同文化”建構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自身定位的歷史性轉變。它不僅顧及到兒童的個性與發展,也有利于語文教育內容的動態發展,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制止社會排斥,增強語文教育自身的競爭力。
    四、從事實性知識的記憶到論說性能力的獲得——法國語文教學大綱的理論導向
  以往,法國中小學法語教學大綱的目標主要是一些事實知識的記憶和傳遞,以便盡快進行文學的學習。上述情況造成三個后果,其一,法語教育記憶性知識的內容是繁重的、超負荷的;其二,中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忽視了法語的實際應用;其三,無法張揚學生的個性。
  從70年代起,由于語言學、教育社會學以及學習心理學的發展,使法國中小學法語教學越來越多地把語言的實際應用作為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攀點。因此,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法語教學的內容均加強了對學生實際運用本國語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進行口頭的和書面的交流。國家教學大綱委員會認為,“知識的記憶”只有在能力得到發揮的基礎上才有具體意義,知識的傳遞和個性的發展也應該是互為補充的。法國自90年代起的語文教育改革也是以“知識和能力的共同基石”為主旨的。(注:汪凌《掌握知識和能力的共同基石》,《全球教育展望》2001.4)
  在培養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上法國1998年的新版語文教學大綱以獨特的視角創設了“論說”理論。在法語中,“論說”是一個相當模糊的詞,它可以解釋為“演說”“交談”“辯護”等,也還可以譯為“言語”,或者就是“說話”。這個概念試圖反映語言多種多樣的運用形式。既然語文教育把培養學生語言能力作為中心目標,那么語文教育就應該促進所有學生都能更好地掌握盡可能多樣的表達形式。(注:汪凌《法國普通教育高中語文大綱介紹》,《全球教育展望》2001.12)學科技術小組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后,最終框定了“論說”這一概念的三個層次,即陳述、互動和用法。
  (一)陳述 即語言的主體,如何運用概念、修辭、論據和科學的言語,滿懷信心、充滿客觀色彩的發言,以講述自己的觀點,有效地說服對方。而且這個發言的主體要考慮發言的立場、接受的群體,并能自覺地承担其后果。
  (二)互動 論說往往不是單方面進行的,不論是個體性論說還是雙方交互的論說,都不是孤立的,論說的對方彼此構成了論說者相互面對的即時即刻的境域,論說的主體試圖在每一次進行論說的時候向對方施加影響。論說在互動這一層次上體現了對語言對話交往性的重視。
  (三)用法 這一層面參考了符號學的理論。論說主體所運用的話語、體裁、修辭和風格并不全是他自己發明出來的,任何論說都是集體實踐的一部分,集體實踐為論說主體提供了“用法”信息,而論說主體不斷地對它進行某種程度的加工造就。也就是說主體發言的時候,他選擇了一種符合交流情境的“用法”。在語文教育中,讓學生掌握論說的能力,就是讓他掌握有關的“用法”。新的“用法”沉淀下來,也會成為規范。而“用法”這個層面在整個循環過程中發揮著作用,它包含在每個人的話語言談中,并凌駕于其上。
  這三個層面彼此互相聯系,他們分別展現了“論說”這一概念的個人側面、人際側面和客觀性側面。可以看出,法國新版語文教學大綱試圖用“論說”這一概念來涵蓋多種多樣的語言表現形式,如敘述、描寫、解釋、提供論據的辯論等。學科技術小組力求由此沖破傳統以文學為主的語文教育觀念,使語文教育可以為學生們提供有效的知識技能,獲得在未來社會生活和公民生活中自主表達和辯論的能力。
    五、從學科教育的經典范式到途徑多樣的綜合板塊——法國語文教育課程模式的演進軌跡
  在各種課程模式中,分科課程在全世界都取得了穩固的地位,并且為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傳統的法國語文教學亦遵循分科教學的課程模式,甚至在語文學科內部也有更詳盡的劃分,并形成了經典的范式。法國以往的語文教材很重視法語語言和法語文學內部的規律性。編制的語言課本從法語語言到作為其源頭的拉丁語、希臘語;從詞、詞匯到句子語法規則,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和封閉的內在結構;文學課本則既從詩歌、戲劇、童話、民間故事、小說等體裁組編課文,又按由古至今的順序安排法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作品,特別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品,以引導學生直接接觸人類文化遺產。
  但在分科課程日臻成熟的同時,其弊病也日漸顯露。各學科的嚴格劃分,是影響學生獲得一般概念、建立學科之間及與周圍環境聯系的障礙,不僅可能帶來每個學科自身的封閉和隔膜,也會帶來學科之間的重復和教育上的浪費。所以,課程改革也是全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命題,許多國家都在針對分科課程的局限而進行綜合課程的嘗試。法國在這一點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早在1969年,法國進行的課程改革自覺地把傳統上一直分割開來的閱讀、書寫,法語語言合并在一起。1975年的哈比改革在課程的設置計劃中進一步進行了跨學科嘗試。以后的歷次改革使法語教學更加強調各項語言活動的整體性,以及法語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關性和協調性。
  從具體實施來看,這種綜合有兩大特色:
  (一)圍繞“學科極”組織綜合板塊(注:汪凌《法國九十年代中小學課程改革》,《外國教育資料》2000.1)
  1994年法國教學大綱委員會在《初中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白皮書中,提出圍繞學科極來組織教育內容。所謂學科極,是指將幾門學科綜合在一起,指向某一主題。委員會將學校的各個學科分配成三個學科極,即表達、關于人的知識和關于世界的知識。
  法語隸屬于“表達”這一學科極之中。這一學科極旨在使學生們獲得基本的語言能力,以達到表達與理解的自治。同屬于這一學科極的還有藝術實踐、外語和數學,這些學科不是作為一種“史”,而是一種活的語言存在。所以,藝術、外語、數學和語文一樣是學生基本的、工具性的表達能力必不可少的語言。這一學科極的目標是讓學生熟悉各種形式的表達實踐,因此教學應該注重從培養這些表達方式的有效性入手。雖然表達是一種基本的工具性的能力,但是它并不是一種終極目標,會自我表達意味著有內容要表達,而這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前提,這也就是其他兩個學科極存在的必然性。
  同時,“共同的基石”,即知識和能力的統一這一概念與綜合的學科極是相關甚密的。它遵循這樣的原則:在尊重各學科本身的邏輯的同時,學科的多重性應該在學生個體上得到統一。因此學校的教學內容應該盡可能地集中于各個學科最基本的方面,確保他們之間的最大限度的和諧。共同的基石實際指向了公民教育是在更高層次跨越三個學科極的綜合。
  (二)通過多樣的途徑實現課程目標(注: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在法國》,《教育發展研究》20001.10)
  法國語文教育在綜合課程中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是多樣化的。教學目標注意圍繞某些中心來安排教學內容,這些中心可以是某種能力或某種價值取向。
  法語教學通過閱讀、語言的口頭實踐、書面產品以及語言的詩意使用等多種活動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一方面,多樣化的途徑既需要調動多門學科的知識,又可以加強學科知識內容的綜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多樣化途徑不需要刻意強調便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的內容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多重任務要求學生適應小組協作,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寬泛的教育領域最大限度地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法國的語文教育有過輝煌和驕傲,也有過挫折和失落。從整體上來說,法國的語文教育在世界先進之列,起點是相當高的。法國人憑著一種積極的、開放的心態和對周圍世界敏銳的感應能力,大刀闊斧地不斷進行改革。最為可貴的是,他們在改革過程中,看清了前進的阻力,甩掉了精神的包袱,從而于傳統有所突破,為現代有所創新。有破有立使得法國語文教育在從傳統向現代邁進的過程中充滿生機和活力。
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淼/沈幗威/韓曉蕾20032003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淼/沈幗威/韓曉蕾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49:52

[新一篇] 從中美中學語文教材比較看中學寫作教學

[舊一篇] 從內容入手改革小學作文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