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省高考成績看歷史教學改革的迫切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山西省教委教研室 溫彭年  梁爰如)
  近年來,我省歷史高考成績的連續下降已經引起了中學歷史教師的普遍關注,而導致歷史高考成績下降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本文試圖通過1995年我省高考考生歷史學科成績普遍大幅度下降這一現象,簡要分析當前影響歷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關問題,以期引起社會各方面對歷史教學改革的關注。
      一
  1995年7月底,我省高考成績剛剛揭曉, 社會上對歷史教學的責難就接踵而至。一些落榜考生不無遺憾地說:假如我的歷史再高出幾分,學校的大門便敞開了。部分考生家長也把自己孩子未能升入大學歸咎于歷史高考試題的出人意外,并延及中學歷史教學的不盡人意。更有甚者,某些學校的校長責問高三的歷史教師:為什么歷史成績會如此之低?
  近年來,幾乎所有學校的歷史高考成績均低于其他學科的成績,并且呈連年下降的趨勢(見下表)。
  歷史學科近幾年高考成績覽表
年度   均分      及格率%1992年 51.57(100分計)   35.651993年 48.01(100分計)   24.731994年 72.93(100分計)   23.501995年 66.75(100分計)   6.56
  這使歷史教師陷入了困惑并感到極大的壓力。究其原因,有人認為是今年歷史高考試題難度大,超出了中學生的實際水平。的確,今年歷史高考試卷,從命題上看,在考察學生能力上,已接近全方位的考查,主要表現在:第一,在選擇題上,基本拋棄了單純記憶的考查,加大了歷史事件的比較和歷史事件系統性、科學性方面的考查;第二,在材料解析題上,由過去僅從一個角度、一個方面提供信息變為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提供信息,不僅考察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表達等多種能力,同時也突出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的考察;第三,在問答題上,最突出地體現了擬定參考答案的標準,完全拋棄了照搬書本、死記硬背的所謂“知識點”,而是把課本中有關的事宜,結合課外的歷史常識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這不僅有利于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綜合掌握情況,同時也強化了考察學生綜合概括、表達及歷史思維的能力。
  從上述三點不難看出,今年歷史高考命題堅持了自1990年以來的以考察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的方向,不斷強化著對于學生掌握基本理論以及能力的考查。面對歷史高考從死記硬背的傳統模式逐步向考查學生能力方向的轉化,考生感到普遍不適應。特別是對那些相對于教材有一定提高、深化的內容,即在知識系統性上需要學生運用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進行獨立思考的題型,考生表現出思維的混亂,甚至束手無策。如果說高考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其試題的難度值超越了教學的正常水準,尚不足說明中學歷史教學對考生能力的影響,那么不妨讓我們看看作為水平考試的高中會考又是怎樣一種狀況。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會考試題面向全體高中畢業生,是在嚴格遵循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范圍內確定命題原則的。但從近兩年的歷史會考結果看,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以1995年會考為例,選擇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 C.黃埔條約 D.北京條約。”正確答案為A。此題的內容在小學歷史課本中就出現過, 初中、高中又反復講授,但全省6萬多名高中生中,通過率只有1.26%。 類似現象并非罕見。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歷史學科上尚未達到義務教育水平。誠然考試并非檢測教學水平的唯一依據,但考試分數至少可以被看作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估計值。其中學生在考試中的應變能力的發揮程度也應當看成是與學生基本素質的養成相一致的。于是我們就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現實:高考與會考所反映的考生成績的下降代表了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的下降。那么,中學歷史教學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二
  應當說中學歷史教學水平大幅度下降,決不是偶然的。長期以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往往使人們更注重于眼前實際利益的實現,學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股社會思潮的影響,從而使得不同的學科教學也都被打上了功利主義的烙印。當前,影響學科教學的重要動因在于考試,特別是中考和高考這樣具有強烈選拔意識的考試。近年來由于在參加高考的七門課程中唯獨歷史學科未納入中考,因而造成了整個初中階段歷史教學斷層,多數學校歷史課成了可有可無的“副課”,并因此不設專職的歷史教師,甚至干脆不配備教師、不按課程計劃開課。一位初中的校長就曾這樣表述:由于學校教師的名額有限,為保證初三畢業班升學,一個班通常必須配備一位語文老師、一位數學教師(按要求一個語文或數學教師應担任兩個班的課)。因此,學校便無法配備歷史課教師,課程計劃也就無法全面落實。應當指出的是有這種認識的決不是一所學校,故而今年初三應開設的世界歷史,在開學一個多月后,尚有不少學校未能開課。究其原因,只因為歷史學科不屬中考科目。
  歷史教學的斷層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為從歷史教學的整體看,無論歷史知識的掌握還是學科能力的培養,均需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間斷地給學生以引導,使他們獲得把握歷史脈絡的整體印象。從教材體系出發,既然高中歷史教材是初中歷史教材的延續、拓寬和引深,那么不可避免地初中歷史教學的薄弱就會直接影響到高中的歷史教學。本應在初中教學中就掌握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現在不得不依靠高中階段來填補,這當然不利于高中階段教學目標的實現,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高考成績的低下。
  影響歷史教學水平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來自于歷史教學本身。長期以來,陳舊的教學觀念以及落后的教學方法嚴重制約著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們往往習慣于把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截然分開。特別在歷史與政治、歷史與語文的關系上爭執不休。如今年歷史高考,在材料解析題中有一個突出的特色,即考察學生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結果連許多歷史教師也不解,以為這是在考語文。其實閱讀能力是學生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九年義務教育歷史教學大綱》中,在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中,就明確指出:“在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概括,編出提綱。”因此,不能把閱讀能力簡單地劃歸為語文范疇的要求。歷史學科的閱讀能力在高中階段主要是通過閱讀解決歷史感的問題。現代教育觀越來越重視學科的綜合性。因此,那種狹隘地把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割裂開來,不去注意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關聯效應的觀念與做法,只會導致歷史教學走向封閉,并降低學生能力的養成。另一方面,在歷史教學中只注重傳授史實的來龍去脈,卻忽視認識的提高,甚至只注重“知識點”的傳授,不能引起學生對歷史現象的思索,這同樣造成了歷史教學水平的下降。例如,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方法對中外歷史上同類或不同類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教師往往只限于把歷史事件本身交代清楚,卻忽略了從歷史事件深層次的歷史原因中去分析比較,這就把所有的歷史事實都化作了偶然、孤立的事件,無法使學生從歷史背景中去尋找答案。如比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除了找出相近點、不同點,使學生明了其表面的意義外,還應讓學生通過兩件史實客觀成因的比較,進一步認識到中國走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從教學方法來看,目前在我省歷史教學的課堂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其中高中教學中“一言堂”的現象較為嚴重。在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教師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如何傳授知識上,對學生如何學,即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則有意無意地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常常是一節課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成答案,難以進行思維過程的分析。
  觀念的陳舊、方法的落后,對歷史學科的普遍排斥,怎能不造成歷史高考的失落,更嚴重的是它帶給中學生的還有能力的下降以及素質基礎的殘缺。
      三
  正確認識歷史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而改革和加強歷史學科教學,已到了非常緊迫的時刻。
  1.我們應當把歷史學科教學的改革與加強放到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背景中來思考。學生整體素質的養成,必然包括著“應試”即應變能力的提高。從這一點上說,高考中所發生的歷史學科成績的普遍下降決不應僅僅從考試或試卷本身去尋找原因,更不應當將應付考試作為改革歷史教學的動因和目標。簡單地說,歷史是一門科學,它不僅僅只是對學生起情感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應當教會學生鑒往而知未來,即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并用以觀察和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學本身即包含也必須包括著分析、歸納、概括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的養成,既要靠教材或教材以外的課外讀物所提供的史實,還要靠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指導(與政治有關)以及語文基本功的輔助。在這里歷史已不僅僅是歷史學科,而是一門與其他學科相貫通的科學。從這個意義上說考試本身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歷史教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些什么。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無論考試制度作何改革,我們都必須對歷史教學進行改革,并通過歷史教學的改革達到使全體學生整體素質普遍提高的目的。
  2.考試制度本身當然也需改革。這首先涉及到人們怎樣評價考試以及怎樣評價某一學科的教學水平乃至整個基礎教育的成敗得失。現代考試制度下,人們往往習慣于把考試作為對教學或學生評價的唯一途徑,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學或學生的唯一尺度,這就使得考試越來越背離教學的原則與目的。因此,建立起包括考試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促進歷史學科教學的健康發展,并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對歷史學科教學的改革這無疑是很大的促進。筆者認為,為了促進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應當把歷史列入中考或初中畢業統考科目,化不利因素為積極因素,進一步推動歷史教學的改革,使歷史教學走出困境。
  在歷史學科教學改革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而教師主導作用的良好發揮,必然依賴于教師自身素質的大力提高。這就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教研部門加強對歷史教師學科能力的培養,使歷史教師通過強有力的培訓得到進修提高,切實具備把握歷史知識的內涵與規律的能力,從而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把握好每一章節、每一堂歷史課的教學內容,使教材中的史料變為活生生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師應該改變在課堂教學中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點”的做法,而注重學習的認識過程。同時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史實的分析、歸納、概括、比較,得出與歷史唯物主義相一致的結論。這些都應當成為今后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山西教育太原42-44G32中學歷史教學溫彭年/梁爰如19961996 作者:山西教育太原42-44G32中學歷史教學溫彭年/梁爰如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49:53

[新一篇] 從對小學生心理調查看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

[舊一篇] 從文以載“道”、文以交際、文“道”合一到文就是道——百年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思潮簡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