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之思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
  人作為人存在,它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存在?人的存在方式問題,對于人的存在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不僅在于,惟有從人的存在的方式出發,才能將人這個特殊的存在物與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從根本上區分開來,更為重要的是,唯有從人的存在方式出發,才能對人這個特殊存在物的存在進行把握與解讀。
  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物,無疑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這種獨特的特點是它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物的基礎、前提與根據。然而,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物,究竟有哪些獨特的特點?反思人對自身認識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不盡相同的答案。偉大的“斯芬克斯之謎”的謎底提供給我們的是如下答案:人是一種早上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傍晚三條腿走路的存在物。普羅泰哥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柏拉圖說:“人是無羽毛的兩足者。”亞里士多德則從不同的維度,對人作出了三個著名的界定:“人是兩足動物”、“人是理性動物”、“人是政治動物”。本·富蘭克林說:“人是能制造勞動工具的動物。”拉美特利說:“人是機器。”費爾巴哈說:人就是“理性、意志和心”。尼采說:“人是能夠允諾的動物”。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動物”。薩特說:“人就是自由”。思想史上有關人的界說還有許多。我們相信,描述人的存在與人之外的存在物的存在的區別既是容易的,也是困難的。一個幼稚的孩童,也可以列舉出多種人與它物的差別或不同,但即使是一個具有超群智慧的智者,也不可能將人與它物的差別或不同加以窮盡。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從人的發展史的維度看,越往前追溯,人與外在存在物差別愈少與愈小,在人的發端處,其差別趨近于零,越往后展望,其差別越多與越大,從其可能性上說,它趨向于無窮多與無窮大。
  解讀人的存在,當然不能離開人的特點。問題是,在人的存在的特性中,有的是屬于本質或本源性特征,有的則屬于非本質或派生性特征。人的存在的派生性特征隨著人的發展會愈來愈多,并趨向無限,但其本源性的特征則是惟一的。因此,解讀人的存在,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的根本性或本源性的特征,惟有這種本源性的特征,才能將人的存在與人之外的它物的存在從根本上區分開來。那么,人的存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即人的生命活動的性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這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是人的勞動、實踐。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人作為人存在,不僅是自己勞動的產物,即勞動創造人本身,同時,勞動實踐也成為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因為人的勞動,一方面導致了人從自然界中分離與提升出來并成為“萬物之靈”的天之驕子,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它再也不能單純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賜維持自己的存在,而必須自己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而人解決自己生存的方式即是勞動。可以說人是一種以勞動、實踐為方式存在的勞動實踐的存在物。勞動、實踐既是理解人作為人存在的生存之謎的一把鑰匙,同時也是人與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相互區分的根本性坐標。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的:“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產生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頁。)
      二
  人作為一種以勞動、實踐方式存在的勞動、實踐的存在物,無疑首先是一種對象性存在物,這不僅在于任何存在物都是一種對象性存在物,“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虛構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更為深刻的原因在于,人的勞動、實踐是一種對象性活動。
  人作為人存在,首先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即是說人首先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人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當然不僅僅是意味著他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是指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更是指他要以自然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對象。人作為人存在,他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要解決自己的吃、喝、住、穿的問題,即需要一定的生活資料。但人不同于動物或其它的自然存在物,維持自己存在的養料或生活資料可以依賴于大自然的天然供給,他必須憑借自己的本質力量,通過與他所面對的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人從事這種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活動,即是人的實踐活動或勞動。而“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也就是說,在實踐上,人的存在相對于自然界的存在來說,存在著一種雙重的依賴關系。一方面,人要從自然界那里獲得生活資料,這種生活資料的獲得是人作為實踐或勞動主體存在的基礎與前提。另一方面,人的實踐活動或生命活動要得以進行,也必須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自然界為其提供“材料、對象和工具”。人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直接或間接地要受到自然存在的特點與性質的規定與限制。
  人作為一種對象性存在物,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基本意蘊是指他要以社會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基礎、前提與對象。在馬克思歷史觀的視野里,人的勞動、實踐活動要得以進行,不僅人與自然之間需要建立一定的聯系,也需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因為人的勞動、實踐活動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種單個人的行為,而是以社會中許多個人之間的相互協作與合作為基礎。魯濱遜式的故事只能存在于文學家與思想家們的幻想中,而不能存在于人們實踐活動的現實中。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的:“生命的生產——無論是自己生命的生產(通過勞動)或他人生命的生產(通過生育)——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頁。)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是人的社會,是在人的歷史實踐活動基礎上生成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規律、社會發展無一不是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生成與實現的。但另一方面,對于一定社會的人們來說,他們直面的社會不過是他的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條件與基礎。人的社會相對于人的實踐活動來說,既是其活動的舞臺或空間,也是其活動的規定與限制。
  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物存在,也就決定了人也要作為一種歷史物存在。因為,歷史在本質上不過是社會在時間中的延續和積累。社會是歷史的橫斷面,歷史是社會的縱線條。用馬克思的話說:“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頁。)無論是從個體的視角,還是從族類的視角看,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的實踐對象、實踐手段、實踐條件、包括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并不完全是自己創造的,而是從前人或歷史上承繼的。“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頁。)對于每一特定時代的人們來說,從歷史中繼承下來的東西,是他的生命活動的出發點,無論是積極的東西還是消極的東西,都會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起著作用。
  人作為存在,不僅僅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類存在,即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作為類存在物存在,是人作為實踐存在物存在的重要表現。人的生命活動不同于動物的生命活動,“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動物的活動是一種本能性的適應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則是一種能動的改造對象世界的活動。“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
  人作為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其它各種對象性存在物一樣“是受動,受制約的和限制的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人作為一種自然、社會、歷史的存在物,其生命活動無疑要受到自然、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限制。人作為一種類存在物,又是一種能動的存在物,即自由的存在物。人的存在的這種對象性存在與類存在的雙重存在的特性,決定著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人作為人存在既是受動的,也是能動的,既是能動的,也是受動的,這種受動與能動的統一,體現在人的實踐活動的目的中,決定著人的活動目的的建構,既是自由與自覺的,同時又是受規定與制約的。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自由的活動,但這種自由是一種定在的自由,而不是一種任意的自由。
      三
  正因為人的生命活動即實踐活動是一種受動與能動的統一,也就必然性地決定著人的活動的全面性與活動尺度的多維性。
  任何一個種的存在,都必須進行生產,人也好,動物也好,都需如此,生產是任何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活動。由于人的生命活動與動物的生命活動具有不同的性質,這種不同性質導致人的生產與動物生產的第一個巨大差別即是狹隘性與全面性的差別。在自然界中,像蜜蜂、海貍、螞蟻不僅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而且它們所營造出來的蜂巢、貍洞、蟻穴可謂是精美絕倫,巧奪天工,即使是人類高明的建筑師也會自嘆不如。然而,即便如此,動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仍然不能相提并論。因為“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即是說,動物的生產是一種本能的活動,這種本能是外部自然環境及其優勝劣汰的自然進化機制所使然的一種天性。對于動物來說,不能越出維持自身及其后代繁衍的直接肉體需要的雷池。一般說來,動物的生產是自發的,受直接的肉體需要的驅使;動物的本能是自然給它的,動物生產的領域也是給定的,因而動物生產的領域是片面的與狹窄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重復與單一的。雖然不能絕對地斷言,動物活動的領域與生產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但一個確定不移的事實是,動物活動領域與生產能力的變化是與動物自身生產機體的進化狀態一致的。而人的生產則不同,滿足肉體的需要并不是他的惟一目的,甚至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與未定的,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能超出自己的需要“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因而人的生產領域與活動能力就其可能性講,是開放的、全面的與無限發展著的。
  與人的實踐活動的全面性相聯系的是人的活動尺度的多維性。“動物只是按照它們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對于動物來說,它的活動尺度既是惟一的,也是特定的。對于人的實踐活動來說,由于它是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因此,他能自由地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活動。人的活動尺度的自由性與多維性是人的活動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之一。當然,人雖然具有運用多維尺度的能力,但人的實踐活動作為一種主體性的活動,其活動的出發點還是他自身。人的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對象性活動,一方面,無疑要遵循實踐對象固有的規律,這是確保人的實踐活動目的實現的基礎,另一方面,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又“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所謂內在尺度,即是價值尺度。人之所以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要貫徹自己的價值尺度,深刻的原因在于,人畢竟不同于動物,他不滿足于對對象的單純適應與簡單的再復制,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內的目的在對象上的運用,對對象進行改造或重塑,使實踐對象由外在于人的存在物轉變成屬人的存在物或為人的存在物。
      四
  人作為一種以勞動、實踐的方式存在的存在物,從這種意義上看,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而人的勞動、實踐又是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看,人的本質在于他的自由、自覺性。說勞動是人的本質與說自由與自覺是人的本質具有同一的意義,二者只是表述上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差別。
  “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的思想是由黑格爾首先闡述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遺憾的是,黑格爾對這一思想的闡述是唯心主義的,因為“黑格爾惟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盡管如此,黑格爾這一思想本質上是偉大的,它曾受到馬克思的贊揚和肯定。馬克思曾指出:“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真正的人理解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
  在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視野里,解讀人的本質,如同解讀“對象、現實、感性”一樣,不能訴諸人的感性直觀,有關人的本質的提問,既不能用這是什么的話語,也不能訴諸人是什么的話語,而應該去思考“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因為“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怎樣”(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頁。)。人的存在方式是勞動、實踐,無論是人的生成還是人的發展,都是人的勞動的結果。實踐、勞動是人的本質,實踐、勞動的結果與產物是人的作品,同時也是人的本質的對象,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面鏡子。也即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就是人的世界”。所謂人的世界即是指人通過自己實踐活動創造的世界。人的實踐水平如何,他們創造的世界就會怎樣,而他們創造的現實世界是怎樣的,“他們自己就怎樣”,這是一個無懈可擊的邏輯。“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以往產生的對象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要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表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表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頁。)
  人作為人存在,是以實踐勞動的方式存在,實踐、勞動是一種自由自在自覺的活動,因此,自由與自覺是人的不變的本質。但人的實踐、勞動又不是永遠停留在一個恒定的水平上,人的自由與自覺的程度又是變化與發展的,因而人的本質也是變化和發展的,人的本質的發展現實性地體現在它所創造的“人的世界”中。要認識人的本質的變化,唯有通過反思的方式,從“人的世界”中去獲得。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思維理路中,人的本質是不變與發展變化的統一,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無論是片面地強調不變與抽象的一面,還是片面地強調發展變化與具體的一面,都是一種非辯證的形而上學思維。
  從“人就是人的世界”這一深刻命題中,人們還可作如下的解讀: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是不可分離地聯系在一起的。當人們說人存在時,亦即意味著他是一種有著特殊本質規定的存在,沒有本質規定的存在,是一種虛無的存在;而本質作為一種存在的屬性,也必然附著于存在,離開了現實人的存在,人的本質的存在便是一種不可能存在的存在。所以,無論是黑格爾的“本質先于存在”的命題也好,還是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的命題也好,從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思維的維度看,都是不合理的。人的本質存在于他的世界中,“人的世界”是人的存在的現實。“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把人與人的世界相分裂,人與人的世界都將是一種空洞的抽象。
  
  
  
江海學刊南京26~30B1哲學原理林劍20032003本文循著馬克思實踐的唯物主義思路,探討了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對象性存在與類存在的雙重存在特性及由此決定的受動性與能動性的雙重特點,人的活動與動物活動的區別,人的活動的全面性與活動尺度的多維性。闡述了把握人的本質的方法論,人的本質與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的活動與人的世界的關系。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思考林劍,1957年生,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江海學刊南京26~30B1哲學原理林劍20032003本文循著馬克思實踐的唯物主義思路,探討了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對象性存在與類存在的雙重存在特性及由此決定的受動性與能動性的雙重特點,人的活動與動物活動的區別,人的活動的全面性與活動尺度的多維性。闡述了把握人的本質的方法論,人的本質與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人的活動與人的世界的關系。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思考

網載 2013-09-10 21:41:24

[新一篇] 人的“可能性”  ——試論米蘭·昆德拉對存在的探究

[舊一篇] 人的存在論研究的新領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