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教材自1902年語文設課以來,經過多次變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1992年教材多樣化以后,全國編寫了數十套不同體系、不同風格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呈現“百花爭艷”的態勢。然而,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沖擊,多年傳統語文教育的某些負面影響,我國語文教材的編寫,仍滯后于現代社會全球化、信息化、知識經濟的發展形勢。跟不上世界母語教材發展的步伐。
近20年來,我們先后主持編寫了三套經國家審定通過的語文教材,并同步研究了我國百年語文教材發展的歷史軌跡。90年代后期,又主持了國家級重點課題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聯合海內外16所院校的75位專家,對中外有代表性的21個國家和地區(含聯合國六種工作語)母語教材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縱橫比較研究。從教材編寫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我們痛感現行中國語文教材從觀念到內容體系積弊頗多,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積極探索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中國語文教材編制的改革思路,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語文教材的創新體系,是我國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世紀之交,我國教育部全面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近期正式出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綱要》和含中國語文在內的20個學科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這是50年來我國內地首次進行的重大改革。人們稱之為“激動人心的改革”。而與建國后七次教學大綱迥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問世,則為語文教材改革帶來新的契機。
為了探索中國語文教材編寫的改革思路,我們根據部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試編了義務教育語文實驗教科書(7-9年級即初中段)。該教材經國家初審,作為一類教材首批通過,現已進入全國實驗區。本文試聯系這套教材的編寫實踐和中外母語教材的比較研究,對如何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語文教材的創新體系等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轉變理念,是構建創新語文教材體系的關鍵
教材編寫始終受著教育思想、理念的制約。中外教材編寫史已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近幾年,我國內地語文圈內外人士在語文教育的討論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揭示了語文教學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人文精神淡化,片面追求語文知識系統的完整性,教材內容繁難偏舊等等。盡管審查委員一再呼吁教材要“簡化頭緒、輕裝上陣”,但大綱規定的48項能力訓練20項語文知識要求都必須落實到課本中,教材編者無可奈何;加之許多教輔讀物,把每個“項”又分解為若干點,再把點連成系列訓練線,就有上百乃至幾百個點。這樣,血肉豐滿的好端端的課文,就被肢解為一個個機械零件,學生只好到“知識樹”上去摘下果子,再裝進自己的“罐子”里。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根子在哪里?顯然,除了應試教育的影響之外,就是因為課堂教學、教材編寫以及大綱的制定,都不同程度地置于“學科本位”“教師為主”“課堂中心”等的教育理念的直接支配之下。因此,教材編寫要創新,首要的是更新理念。
實驗教科書的編寫過程,實質上就是轉變教育理念的過程,就是轉變教育思想的過程。編者要向舊有的經驗、舊有的價值觀挑戰;要超越自我,努力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并轉換教材的呈現方式。可以說,轉這個“彎子”,要經過長時間的“痛苦”的思索,乃至要有“自以為非”的勇氣。經過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們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吸取世界母語教材的先進理論營養,逐步形成六個基本理論:以人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尊重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體現民族語文的特點;三是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注重豐富語文教材的人文內涵,重視對學生精神領域的深廣影響,又注重科學而嚴格的讀聽寫說語文基本技能訓練;四是加強整合優化,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融為一體,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構建全方位開放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五是確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材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意識,有助于學生自主獨立學習,在自我構建的過程中獲得能力;六是壓縮課本體積,擴大教材容量,拓開語文學習資源,既要減輕過重學習負担,又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這六個理念是實驗教科書的靈魂,也是實驗教科書的理論支柱,它使教材的中心價值發生根本轉移。它注重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并以此為出發點,構建新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它扭轉了舊的語文教育觀、教學觀和教材觀。這些理念的確立,使語文實驗教科書既繼承了民族語文的優良傳統,又充滿時代氣息和改革銳氣。
優化教材內容和結構,才能達成“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構建”目標
新教科書要實現“以人的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是優化教材內容和結構。這里所說的教材內容和結構的優化,不僅指范文系統的優化,還應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等系統的優化;不僅指這些內容本身的優化,而且包括教材各個部分之間組合的優化。
為體現上述要求,實驗教科書在內容上,注意充分體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統一。范文和讀寫聽說、綜合活動、“探究·練習”和編者語,都力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色彩,都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以實驗教科書的范文系統為例,從主題思想看,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也有關注自然、關注科學的;從選材范圍看,每冊書24-26篇課文涉及中外古今,其中現代作品占83%,外國作品占25%,文學作品占66%,科學作品占16%(統計有交叉),推薦誦讀欣賞的古詩文全是名家名篇;從課文體裁式樣看,有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戲劇文學,也有實用文;從作品風格、類型看,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又有反映民俗風情的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和民俗對聯;從作者看,90%為名家,也有杰出的教師、出類拔萃的學生。教材內容的優化,體現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反映了教材改革的時代精神,從而保證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
結構上,實驗教科書圍繞“單元主題”,把讀寫聽說、綜合活動和專題等加以優化整合,以獲取整體綜合語文教學效應。每冊書設有6個“合成”單元、1-2個“名著推薦與閱讀”和2-3個專題。七年級上冊6個“合成”單元,分別圍繞“親近文學”“金色年華”“民俗風情”“多彩四季”“走近科學”“奇思妙想”等主題,組織讀寫聽說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幾十字有一定文彩的主題詞,把學生引入學習情境。每單元課文4篇,教師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實際,自行安排精讀、略讀的篇目和比例(精讀一般不應少于2篇);另編1-2篇“誦讀欣賞”課文,讓學生在大體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獲得語感,豐富語文積累。接著“以讀導寫”,設計供選作的開放性作文題,讓學生獨立寫作,自主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單元最后編寫“口語交際”或“綜合實踐活動”。“名著推薦與閱讀”和“問題與討論”等專題教材穿插在單元之間。這樣,各部分內容縱有系列,橫有聯系,若即若離,互相為用。總之,單元教材和全冊書都是有機的綜合體。
一個單元、全冊書、一套教材固然是大小不等的結構優化的綜合體,就是教材的每個局部,也具有綜合性。比如七年級下冊的專題教材“荷”,由五板塊組成:一是賞荷。以主持詞形式引導學生從審美角度觀賞荷塘、蓮花、荷葉、蓮蓬、蓮藕五幅彩圖(有條件的可以去荷塘邊或從網上觀賞)。二是詠荷。提供五首分別寫蓮的花葉實根的古代名家的詩詞,讓學生借助注釋、提示,獨立誦讀、吟誦。三是讀荷。閱讀描寫荷塘、荷花的一組優美散文,感悟品味其精妙。四是談荷。編入幾則有思考價值且可以形成不同答案的探究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研究,自由發表感受和見解。五是寫荷。要求學生在討論思考的基礎上寫荷,或記敘,或描述,或抒感,或喻理,或說明(介紹荷之各種價值)。上述五個板塊把讀、寫、聽、說活動融合在一起,使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相結合。專題教材的內容和結構的優化,使教科書不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通的封閉系統;范文、練習、綜合活動、專題等已形成協調和諧、互相為用的具有整體綜合效應的“集成塊”。
教科書內容結構的整合優化,往往通過“探究·練習”題來“穿針引線”,從內部融合讀寫聽說;外部則與社會生活、與平行學科相溝通。如巴金寫的《繁星》,文后的“探究·練習”是:“巴金在課文中寫觀察星星,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當今,人們對宇宙、星星有了許多新的發現。課外找一本介紹星星最新信息的科技書或雜志讀一讀,晚上去觀察星星,談談你的體會。”學生做這道題,要讀文章,談體會,想問題,要去了解或感受現代科技社會。這樣,在知情義、課內外“整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產生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價值觀,并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類“亮點”題,幾乎每課都有。
“構建”重點:改革單一文選體例,設計新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
中國人學母語,語錄體例、文選體例已沿襲幾千年。世界各國母語教材也多少不等地編入優秀范文,現代社會乃至未來社會的語文學習仍離不開優秀范文的“載體”“示范”作用,不能忽視優秀范文在培養文感、語感,進行語言積累和應用等方面的教育教學價值。然而,從世界母語教材發展的趨勢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已成為世界教育的突出主題。單一文選體例教材,已難以適應全球化信息化的網絡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廣泛應用語文的要求。構建語文教科書綜合實踐系統,關系到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改革單一文選體例,設計新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應當成為探索面向21世紀的中國語文教材創新體系的一個重點。
實驗教科書設計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是多維多角度的全方位開放系統,有異于封閉型的語文教材體系。它不僅把語文內部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實踐活動融合在一起,而且與社會生活、平行學科緊密聯系,互相溝通,形成一個時空開闊的跨學科語文綜合實踐系統,或曰“語文互聯網”。
1.“合成單元”的設計思路和價值 圍繞主題詞把讀寫口語交際(或綜合實踐活動)加以優化整合,使之彼此滲透,互相聯系。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親近文學”這個主題,先編入中外四位名家的一組文學作品,作為主體課文;接著,編入供誦讀的古代詩詞四首和現代詩三首,讓學生在大體理解、感悟、品味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作文的“導寫”語,指點學生自己借鑒單元課文歸納出“有感而發”的寫作要旨,并自由地選題作文。最后,組織“我愛文學”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的優化整合設計,顯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和語文學習效率。
2.“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思路和價值 這一設計在相關單元課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某一主題活動把讀寫聽說綜合在一起,生動活潑,饒有趣味,集實踐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如第三單元的“走進圖書館”,巧妙地設計查書目、看期刊、讀報紙、上網等四項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僅可以在大體了解“目錄學”知識的基礎上,自由選讀自己需要的各類圖書,而且能學會檢索文本,借助工具書查找資料,瀏覽報紙雜志,還可以做摘錄、制讀書卡片,口頭交流心得,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網絡檢索和閱讀。這種綜合語文能力是單一文選型教材不可企及的。
3.“名著推薦與閱讀”的設計思路和價值 這一設計的意義在于把讀整本書引入課堂,打破了歷來課堂上只能讀單篇文章的慣例,讓學生課內外結合獨立閱讀整本書。借此,學生不僅可以擴大學習資源,增多語文積累,更可以初步培養閱讀整本書的能力,逐步掌握讀整本書的鑰匙,可以說是終身受用的。例如教科書推薦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除了讓學生通讀全書,閱讀精彩片段外,還指點勾畫圈點、瀏覽、精讀等讀書方法,安排了朗誦會、讀書報告、出讀書墻報、制讀書卡片、寫讀后感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這項設計既可以使《課程標準》提出的讀名著的要求落到實處,又可以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同時為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創設了學習情境和條件。
“問題與討論”專題的設計思路和價值。這項設計比較集中地體現研究性學習、跨領域學習的課程目標。內容和目標的設計,以學生語文素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乃至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著眼于學生語文的綜合運用,著眼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多方面的知識,著眼于促進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形成新的教學關系,著眼于語文學習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開發。教科書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文化、認識自我這幾個方面,選擇值得關注的問題和容易激發興趣的話題,如“狼”“荷”“長城”“漢字”等進行專題學習和探究。七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狼”的專題,將四篇寫狼的文章和資料放在一起:蒲松齡筆下“兇殘”“狡黠”的狼;現代作家畢淑敏寫的“聰明”“神勇”的狼;《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的獸性的狼;而《狼和鹿》敘述的是打狼引起生態失衡的客觀事實。四狼“相聚”,教科書從社會學、生物學、生態學、語言學等多角度提出蘊含深刻事理、淺近而通俗并充分體現語文因素的8個問題,如:“對中外成語、諺語、故事中狼的形象,應該用哪些詞語來刻畫?”“從成語、諺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狼的態度,可以用哪些詞來描述。”引導學生“思索、質疑”,最后讓學生自由討論、研究、辯論,再撰寫觀點加事例的小論文或關于人們對狼的認識的簡單的調查報告。這樣的設計,好就好在不需要教師從事繁瑣復雜的知識點解析,給了學生較大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創造意識,體現了大語文教育的思想。這里,語文課已不僅是一種語言文字訓練課,還教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探究、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四狼”相會的專題教材,既可以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正確看待事物的民主精神,又能夠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作文、口語交際情景設計的思路和價值。這兩項設計的主導思想是布設情境。教科書不去解析作文技法,不去大談口語交際理論,而是把學生引入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讓學生在這些特定情境中產生表達欲,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自然地進行口語交際。教科書設計的“婉轉拒絕”的口語交際專題,借羅斯福任美國海軍要職時婉轉拒絕別人要他泄露軍事機密的無理要求這個幽默故事,三言兩語講清了“既要拒絕,又不傷感情”的交際技巧。“這個引導”,本身就布設了一個情境。兩則口語交際題又各設了一個情境:“爸爸今晚過生日,同學邀請你去看足球賽,你怎樣拒絕。”“一位同學要趁父親出差之便隨父去游泰山,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絕。”這兩則交際題所布設的生活情境和交際情境,顯然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互動和自主合作學習。
實驗教科書雖然也包含相當數量的文選,卻融合了讀寫口語交際、綜合活動、整本書閱讀和專題學習,體現了單元合成式、言語實踐式、布設情境式、整本書導讀式、跨學科綜合式、探究討論式等多種設計的結合。因而,它較好地體現了《標準》整合化、綜合化的精神;可以說,既繼承了我國傳統文選式教材的長處,又吸取了國內外先進教材模式的優點。
“建構”,必須使教科書成為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合作學習之本
傳統的語文教科書往往重視學習的結果,或僅僅把課本看作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例子,甚至把好的教材定位于學習語法規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識價值。實際上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態度、探索精神、思維能力和學習方式,是在綜合的學習活動中逐步掌握的語文規律。它們是語文學習追求的更高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其把語文教材僅看成是“語文教學之本”,不如稱之為“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之本”“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之本”“促進學生創造性學習之本”。教材不是供學生欣賞的知識花盆,也不是展示范文、注釋、插圖、練習等的展覽廳,它是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路標”,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自我構建的“催化劑”。面向21世紀語文新教材體系的構建,歸根結底應當弄清楚“學生如何自主發展”這個根本問題。
為此,實驗教科書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定位,以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目標,對教材的目標系統、范文系統、導讀系統、注釋體系、操作系統等作了比較大的改革。
范文的安排有較大的彈性。編入每冊書的主體課文雖則一般只有24篇,比中國百年語文教材平均量30篇還少6篇。學習這些課文,學生可以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習基礎等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精略讀的篇目及比例。“探究·學習”中加※的題供選做。有些單元留空1~2篇,讓師生自薦課文。八年級后,每冊書編一個機動閱讀單元,學生可自由選讀其中一部分課文,也可全部自選課外讀物代之。“名著推薦與閱讀”中的“精彩片段”供學生選讀,學生也可另選片段閱讀。每單元配編作為誦讀的精短詩文,不編思考練習題。范文的這種安排,機動靈活,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和彈性,為學生自主閱讀創造了良好條件,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提高獨立學習的能力。
實驗教科書一改以往教材編者設定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學習重點的做法,并不再編寫閱讀引導、預習提示、讀中提示、讀中評點等“助讀”內容,只在題注中對作品出處、重點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畫龍點睛的介紹。這并非無目標教學,而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以及對閱讀物獨特的體悟、感受,自行尋找學習目標,確定學習重點,理解教學內容,擺脫“引導”“提示”“評點”等各種預設的框框的束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學習語文的主人。
課文注釋減少到最低量。凡學生可以通過工具書或資料書自己查到的字詞一般不加注;凡根據上下文語境學生通過推導或與同學合作研究能弄懂的詞語一般不加注;凡不影響教材整體理解的生冷詞語一般不加注;較深、較難而學生目前尚不需要掌握的詞語一般不加注;凡應在其他科學習中解決的自然社會方面的專用詞語一般也不加注。簡化注釋,目的是為了摒棄死記硬背注釋的弊端,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當然,這會給一些教師教學帶來一定難度,但同時又為教師提高獨立教學的能力、提高備課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契機。教師可以在學習理解《課程標準》規定的閱讀教學目標要求,在充分了解學生、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參閱《教學參考書》提供的單元目標要求,自行編定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教學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藝術的提高,會是一步一個臺階。
“探究·練習”、活動、專題的設計是改革的重點。著眼點是變單純繼承性學習為自主創造性學習;變被動機械訓練為主動求知;變封閉為開放;變教師單向傳授為師生之間交流、互動。
“探究·練習”確立了新的思路:每課3~4題。題目的設計不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記憶、理解、分析上,著重引導學生去獨立完成閱讀的過程,自己去探求問題的答案。在這個基點上選擇題點,設計題型,確立題的量和度。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僅有85條“探究·練習”,其中屬于感知的23條,揣摩品味、語言運用的21條,多解創意的20條,比較閱讀的4條,記憶積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誦、熟讀)17條。而85條中聯系生活、溝通學科的占72%。
整體感知題,注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和創意性見解。如《為你打開一扇門》的第一題,是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深入領悟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平時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說說自己心中的文學是什么”。如此設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接觸文學的經歷,運用各具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不同體會和獨到見解。這比單純記憶文學的定義,分析文學的抽象道理,教育教學價值要高得多。又如《繁星》這一課的感知題,先要求學生初步體悟課文中巴金“從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再問:“你一定也觀察過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比較一下你的感受與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這道題非常貼近學生,一下子縮小了文學巨匠與普通中學生的距離。為了比較出不同感受,學生必然要回想以往觀察星星的情景,或繼續去觀察星星,從而產生自己的心靈感受,也必然要反復閱讀課文,自己去尋找“不同感受”的答案。而這個答案不會來自書本,只會來自自身的探求和觀察實踐。這個答案也必然既有自身的實際體驗,又有情理之中的想象。
揣摩品味、語言運用題,從多角度克服肢解性孤立性語文訓練的弊端。一是將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置于知情義結合的語境之中;二是改變學生被動“受訓”的地位,變“要我用”為“我要用”“樂于用”“善于用”;三是用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跟平行學科溝通;四是控制題量,把課內的“用”作為課外“用”的起點,從而引導向課外遷移和舉一反三;五是題面措詞通俗活潑。如《偉人細胞》中有一條語言運用題,這道題從課文中引出三個含“連”的關鍵句子,讓學生體會“連”字的運用對表現賈里的偉人夢破滅的作用。又如《端午日》中圍繞賽龍船設計了一道題,先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龍船上的一員,會有什么聯想和感受,再要求學生從描寫端午日賽龍船的動人場景的文字中,勾畫出用得傳神的動詞、精妙的形容詞和準確的數量詞,體會這些詞的運用對渲染賽船的熱烈氣氛,對構成如畫的場面,以及對表現民俗文化的價值的作用。再如,《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編入唐宋詩人蘇軾、王建的兩首詠月詩詞和現代詩人艾青寫的渴望祖國統一的現代詩《我的思念是圓的》(按課序,這篇課文大體可以安排在中秋或中秋前后教學),設計的題目是:“邀請你的家人或朋友辦一個中秋賞月晚會。一邊播放《月光曲》《二泉映月》等樂曲,一邊誦讀中秋詠月詩詞,如有興趣也可自己做詩。”窺斑見豹,上述例子從追求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的最佳結合上,體現了全套教科書中揣摩品味語言運用題的設計思路。這類設計凸現了語文的雙重功能,使陶冶靈性的人文性功能與生活實用的工具性功能得到了較完美、較和諧的統一。
多解創意題是開放式的設計。多解,即不求答案統一;創意,是說學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開放,是指內容“根”在課本,又不限于課本,拓寬到課外生活和平行學科。這類“探究·練習”亮點很多,而且因文而異,幾無雷同。如《十三歲的際遇》《偉人細胞》兩課寫了兩位少年,一個是立大志成大才的田曉菲,一個是偉人夢破滅只能做普通人的賈里。課文后設計了一道比較閱讀題和一道喻理題。比較題要求對兩個人物作比較評論,從比較中多角度多方面地發表不同見解,從而理解成才之路殊途同歸的素質教育思想。喻理則讓學生先閱讀《石墨和金剛》一則材料,然后要求學生“聯系課文,說說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如果真正理解并學活了課文,就會從松散的石墨在高溫下加壓可以變成金剛石的這則材料中,體悟出“普通人在一定條件下經過努力也可以成才”的道理。完成了這兩個題,學生可以接受潛移默化的素質教育和正確的人才觀教育,又能提高運用語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比較、聯想、想象的思維能力。
記憶積累題主要是熟讀、背誦。熟讀、背誦作為傳統的語文學習經驗應當堅持。教科書中記憶積累題的設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精讀”的詩文或片段,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背誦;一種是“誦讀欣賞”的詩文,僅要求“粗知大意”后的熟讀成誦,不必求甚解。
所有編者語(包括前言“致同學”、主題詞、“探究·練習”、活動、專題等)大多采用第二人稱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形式,活潑生動,自然親切,比較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避免了成人化。如“致同學”及各單元“主題詞”近乎散文詩,給學生美的享受,使他們始終有新鮮感、新奇感和追求感,從而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趣味性。
編寫實驗教科書只是我們探索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語文教材創新體系的初步嘗試,而“構建”正確與否,將有一段很長的路,需要在實驗中接受檢驗,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柱,需要不斷請教專家,需要與一線師生共同切磋探究。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洪宗禮20022002洪宗禮 江蘇母語課程教材研究所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洪宗禮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