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語文教育思想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林語堂熱愛讀書。他說,一個學校的好壞,取決于圖書館的大小。學校的唯一義務,是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看書的機會。“然大學之味,應系書香而已。”
  林語堂總結出一套以“興味”為中心的隨意隨緣讀書法。他認為:“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這才是不失讀書之本意。”林語堂的書房叫“有不為齋”,即去掉“強求”,不重明確的功利目的,隨意隨緣而已。林語堂不同意“古書有毒”等禁止學生讀古書的話,也極其反對“強同”讀書,深惡那些為青年開的所謂“必讀書目”,理由是世上本來就沒有什么必讀之書和不可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下不得不讀之書。他認為“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口之于味,不可強同,不能因我之所嗜好以強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強學生去讀。父親亦不得以其所好強兒子去讀。所以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有愚人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他主張讀書要尋覓“文學情人”,強調“讀書必以氣質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
  林語堂所說“興味”的本質就是自動讀書。他認為讀書是一種自由的探險,是“魂靈的壯游”,與任何人不相干。他反對“注射”“灌輸”:“無如常人頭顱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識注射普遍不太成功。”他建議教師可以編成指導書及種種書目,讓學生自己去看,變被動為主動。理由有二:“世上絕無看不懂的書……各人如能就興味與程度相近的書選讀,未有不可五師自通,或者偶有疑難,未能遽然了解,涉獵既久,自可融會貫通。試問諸位少時看《紅樓》、《水滸》何嘗有人教,何嘗翻字典?你們的侄兒少輩現在看《紅樓》、《西廂》,又何嘗須要你們去教?許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說、史記得來的,而且都是背著師長,偷偷摸摸硬看下去,那些書中不懂的字,不懂的句,看慣了就自然明白。學問的書也是一樣,常看下去,自然會明白,遇有專門名詞,一次不懂,二次不懂,三次就懂了。”“讀書沒有什么可以訓勉。世上會讀書的人,都是拿起書來自己會讀。不會讀書的人,亦不曾因為指導而變為會讀。”林語堂主張“放下架子”“和他們讀”,努力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他上課提倡質疑,避免繁瑣分析,“好,壞,都可盡量批評”。
  林語堂還主張精讀與博覽相結合。他喜歡讀最上乘和最一般的書,而不喜歡二流的作品。他從最上乘的作品,比如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那里尋找人類思想的源頭,又從最通俗的民間歌謠、蘇州船戶的小曲中獲取生動而新鮮的藝術原料,因為他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和蘇州船戶的歌曲,對他同等的重要。有的學者主張學生只讀文學名著,林語堂的讀書高見則是:語文好是由讀閑書而來。他鼓勵女兒自由看書,無論什么書有興趣就看。于是,“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都融進林語堂自編的“教材”里。他認為:“教小兒讀書,不應離其思想見解知識太遠。讀通行雜志文進步易,讀古文進步難。臨名帖得益遲,臨朋友來往書札得益速。……凡物取其近則易明易曉。此理常人少知之者,而教育之失敗常在此。”

小學青年教師:語文版鄭州52~53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廖圣河20072007
作者:小學青年教師:語文版鄭州52~53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廖圣河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2:17

[新一篇] 構架在生活平臺上的地理教學  ——讓地理教學有滋有味

[舊一篇] 樹立愛國先進典型 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