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比較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使高校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有何區別?他們具有怎樣的個性特點?應該如何針對性地對獨生子女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本文采用卡特爾16pf測試問卷,用隨機取樣的方法,調查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部分的94、95級本科生。收回問卷1060份,其中非獨生子女812人(男620人,女192人),獨生子女248人(男192人,女56人)。本文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一、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差異
  卡特爾16pf測試,將人格特征分為16個方面:A(樂群性)、B(聰慧性)、C(穩定性)、E(恃強性)、F(興奮性)、G(有恒性)、H(敢為性)、I(敏感性)、L(懷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憂慮性)、Q1(實驗性)、Q2(獨立性)、Q3(自律性)、Q4(緊張性)。我們將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16種人格因素中所測得的標準分均值及標準差列于表1。
  表1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16PF均值比較表
  (附圖 g46j12.JPG
  據表1可看出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格特征上有一些差異,獨生子女在樂群性、聰慧性、恃強性、興奮性、敢為性方面略高于非獨生子女。其中B、E、F三項尤為突出。這說明獨生子女大學生較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智力方面更具優勢,抽象思維水平較高,反應較快,知識較豐富,且更加爭強好勝,自視甚高。但實驗性低于非獨生子女,受書本知識約束較強。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兩者就總體來說,樂群性、敏感性、世故性均處于較低水平,較坦白、直率、純真,不太善于與群體交往,處事為人不夠成熟。
  再分別比較一下男生和女生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均值,如表2、表3
  表2  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大學16PF均值對比表
  (附圖 g46j13.JPG
  表3  獨生女與非獨生女大學生16PF均值比較表
  (附圖 g46j14.JPG
  由表2進行比較,在男大學生中,獨生子在恃強性、興奮性、敢為性、幻想性方面高于非獨生子,但在憂慮性、實驗性方面低于非獨生子。這說明獨生子比非獨生子更有自信心;輕松興奮,競爭意識強,自己認定的事敢担風險,大膽去做;好幻想,有時也不符實際;實驗精神欠缺,分析思考探究新問題的主動性不如非獨生子男生。由表3女大學生人格比較中可以發現,獨生女在聰慧性、有恒性、興奮性、敏感性、獨立性方面高于非獨生女,其中聰慧性方面尤為突出,均值高出1.2分。
      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次級人格因素上的差
    異
  根據16種人格特征中有關因素的標準分,計算出四項次級人格因素:適應與焦慮型(X1)內向與外向型(X2),感情用事與安詳機警型(X3),怯懦與果斷型(X4),比較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大學生四項次級人格因素,列入表4
  表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次級人格因素比較
             X1   X2   X3   X4    獨生子女    4.90  5.64  6.32  6.17    非獨生子女   5.02  5.10  6.36  6.07男生  獨生子女    5.02  5.58  6.42  6.20    非獨生子女   5.12  4.87  6.43  6.14女生  獨生子女    4.47  5.89  5.94  6.09    非獨生子女   4.67  5.75  6.19  5.81
  自表4可看出,就總體來說,大學生較適應生活、少焦慮,但非獨生子女焦慮性略高;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偏于外向,男生差異尤為明顯;大學生處理問題均較果斷、機警,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差異不明顯。
      三、在作出各種預測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差
    異
  卡特爾16pf測試在實際應用中能作出多種預測,并能對職業選擇進行指導。現僅從心理健康因素(Y1),專業成就因素(Y2),創造能力因素(Y3)及新環境成長能力因素(Y4)等四個方面來探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
  表5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做出各種預測上的比較
  (附圖 g46j15.JPG
  由表5看出: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作出各種預測上總體差異并不大。在專業成就因素、創造能力因素、新環境成長能力因素方面,男性非獨生子女略優于獨生子女;而女生中獨生子女較明顯優于非獨生子女。
  據以上測試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觀點:就總體來說,獨生子女政策在我國實施,為青少年的成才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使其才智得以更好地發揮;但也伴隨著某些缺憾。
  1.獨生子女興奮性、恃強性普遍較高,心理常處于一種積極進取、輕松興奮的狀態,愿意展現自我才華、不服人,做事顧慮較小,但是自我約束水平欠高。獨生子女的家長將全部的心血傾注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而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掘,自信心、成就感更強,競爭意識更高。就女生來說,此差異尤其顯著,獨生女比非獨生女具有更高的抽象思維能力,也許是缺乏兄弟姐妹的幫助和依靠,做事恒心更強,更能獨自堅持到底,在心理預測方面,其專業成就因素、創造能力因素及在新環境中成長能力因素明顯高于非獨生女,也比男性獨子與非獨子的均分值高。
  2.獨生子女在實驗性方面低于非獨生子女,分析思考探究新問題的精神較差,獨自面對新問題而加以解決的能力較為欠缺。這可能與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有關,獨生子女與家長共處的時間明顯長于非獨生子女,家長在給予獨生子女更多的智力開發與知識培養的同時,也使孩子失去了獨自去掌握、發現自然界規律,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他們往往感到知識就是書本中、父母頭腦里現成的答案。因而,在擁有較豐富知識的同時,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獲取知識的體驗相對欠缺,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精神、動手實驗能力較差。
  3.男生中獨生子在專業成就因素、新環境成長能力因素及創造能力因素方面均低于非獨生子,這與女生相反。說明男生要想成就事業,在普遍均受關注、重視的情況下,(因非獨子在家庭、社會受重視程度高于有兄弟姐妹的女生),更需要有同輩群體的交往,更需要與同輩交流,以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
  4.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世故性、敏感性均處于較低水平,獨生女更低(均分不中產4分),這也是近年來在我國初、中等教育中的弊端顯現。由于過分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其社會知識、社會技能的學習和培養,加之電視的普及,住房結構的改善,客觀上限制了兒童接觸同輩群體、接觸社會生活。繁重的作業也使孩子少有時間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家長又為獨生子女購置了許多物品,如樂器、游戲機、玩具、各種畫報書刊,客觀上也限制了獨生子女與同輩群體交往。這樣,獨生子女在生活中缺乏進入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品質和能力的鍛煉,如主持公道、分工合作、團結互助、推測猜想、領導服從、評價比較等等。以上正是造成測量中大學生普遍世故性偏低、社會知識欠缺、社會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作者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當代青年研究滬13-16G4高等教育許克毅/宋寶萍19961996 作者:當代青年研究滬13-16G4高等教育許克毅/宋寶萍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2:33

[新一篇] 父母的話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

[舊一篇] 獨生子女的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