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火藥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藥是黑火藥,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它的發明,聞名于世,被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化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煉丹術在中國起源甚早,據史書所載,至少在戰國時期,即已有方士煉制不死之藥,且自始即受統治階級的支持與鼓勵。因此,歷代總有或多或少的所謂方士在進行煉制“長生不老”仙丹的實驗,也累積了一些實際的經驗與文字記錄(如東漢魏伯陽撰的《周易參同契》即為一例)。三國以后,這些方士逐漸托身于應時而興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開始學習與嘗試煉丹的工作,于是煉丹術與新興的道教結合了起來。隨著道教的在我國日益盛行,煉丹術也隨之日漸發達,奠定了我國火藥與養生醫學發展的基礎。
煉丹家始終認為:如果在適當條件配合下,一種物質經過若干程序處理后,若與另一種物質相結合,則可以自動的將其原有的特質轉換到另一種物質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這種變化的可能。因此,他們利用燒煉的方法,企圖將一些不易腐壞的物質,特別是如黃金、白銀等礦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經由人吞食后,將其中“不腐不壞”的特質為人所吸取,以達到長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論今日看來顯然是無稽之談,然而自秦漢至隋唐之間的煉丹家卻深信不疑,許多企盼長享榮華富貴的帝王貴族們亦頗以為是。在這種背景的推動下,燒煉礦石設法使其體積變小硬度變軟,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為方士煉丹的主要內容。而礦石中的硫黃為煉丹家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因硫黃可改變其它礦石的形態外貌。
硝石(其成分為硝酸鉀)則為古代制溶解金屬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燒方式制造丹丸時,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將硫黃與硝石同時掉到炭火上,引發了產生火焰甚至爆炸聲響。煉丹家們從實際的經驗或有意的實驗中了解到,將適量的硫黃與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會著火甚至爆炸。晉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撰寫的《抱樸子・仙藥篇》里有用雄黃、硝石、豬大腸油和松脂共煉丹藥的記載。雄黃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強化劑,豬大腸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藥的基本成份,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火藥了。
迄今為止,可以考證的最早的火藥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虛子撰寫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之中,稱“伏火礬法”。其內容為:“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草藥,燒骷刺浚┤搿!胍┯詮弈謨氳仄健=旎鷚豢欏⒌喲螅路爬錈妫探テ稹!敝刑剖逼詰摹墩嬖畹酪浴芬皇槔錛竊兀骸耙粵蚧啤⑿芻坪舷跏⒚萇罩婊鶘帳置婕敖萆嵴摺保弧跋跏卟豢珊先疲戳蚧啤⑿芻坪痛蘋疲┑壬眨⒓鍪隆!笨杉筆比嗣且丫闌鷚┤忌蘸捅ǖ男閱堋V泄嗣裰臉僭詮9世紀已發明了火藥。
雖然初唐以后的煉丹家已熟知火藥配方,但是由于唐代帝王貴戚對成仙之事十分著迷,他們所支持的煉丹家們其主要的工作仍在燒煉仙丹,對于火藥配方的使用大體仍限于改變硫黃與硝石的性質而已。
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大亂,兵烽四起,許多原先寄食于豪門貴族家中的方士流離失所,部份乃投身軍旅而逐漸將火藥配方引用至軍事方面,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火藥武器,其中之一是“火箭”。它的構造是在一支普通箭桿上綁住一個火藥筒,火藥筒后部有根引火繩,火藥燃燒產生氣體,借助氣體后噴的反作用力,箭飛向前方。這跟三國時期的“火箭”以及現代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
火藥在北宋時期已經廣泛應用在軍事上。《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八月乙未朔,吳越國王進(呈)射火箭軍士。”當時的“火箭”,據《武經總要》一書所載曰:“……又有火箭,施火藥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具。”另外據記載,早在開寶三年(970),即已有官吏向太祖進獻〈火箭法〉。故而可以斷定,吳越國王所進呈之射火箭軍士,其所射之火箭應已為配有火藥的火箭。依此推之(吳越早于北宋五十余年已建國),五代的吳越政權時已將火藥用于戰事當為可信。公元975年,宋太祖滅南唐,就使用火箭作戰。公元1000年,北宋神******軍隊長唐福曾因制造火箭等武器受到朝廷嘉獎。
火藥武器的出現,受到軍事家們的高度重視,發展很快。宋朝的火箭全是單發的,點燃一根火繩發射一支火箭,叫單發箭。到了明代就出現了多發火箭,點燃一根火繩,可以發射出幾支、幾十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多發火箭種類很多,如五虎出穴箭(5支)、火弩流星箭(10支)、火龍箭(20支)、長蛇破敵箭(30支)、一窩蜂(32支)、群豹橫奔箭(40支)、百虎齊奔箭(100支)、神火箭牌(100余支)等等。
16世紀中葉,人們又發明一種新式火箭,名叫“火龍出水”。關于“火龍出水”,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并附有圖樣。
這種新式火箭采取龍的形象,其目的在于壯聲勢,驚敵人。據《武備志》介紹,它的制造方法: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去節,刮薄,作為龍身;再用木頭雕成龍頭、龍尾,分別安裝在龍身前后,這樣就成為一條龍。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把它們的引火繩總連在一起,從龍頭下面的孔洞中引出來。又在龍身的前、后兩部,分別傾斜安裝上兩支大火藥箭,把的引火繩也總連在一起。最后,把龍腹內引出的總引火繩連在前部兩個火藥筒的底部。這樣,一個火龍出水的新式武器就完成了。
火龍出水用于水戰,面對敵艦,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在水面上飛行二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里飛出的火箭射向敵人,焚燒敵艦。
1259年,又有人創制一種兵器“突火槍”,“突火槍”和火槍沒有太大的分別,特別的地是它還能射出******。突火槍在12~14世紀間被改良以金屬為槍身,人們把它稱為"火銃",火銃比突火槍的發射力更加強大。后來變為"前膛槍",到了清末西方火器傳入中國后,人們才不用它。
在北宋時期,火藥兵器制造技術傳入遼國。遼道宗時,已有“日閱火炮”的記載。南宋、金、蒙古三方先后掌握了火藥武器制造技術,并大量生產已定型的火器和創制先進的新型火器,尤其是管形火器的出現,在兵器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后來,火藥先是傳播的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文藝復興之后,火藥和火器的制造技術在歐洲有了很大發展。在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火藥武器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重要武器,在反封建主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馬克思認為:“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充分肯定了火藥武器在反封建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對火藥進行了改良,把黑火藥改進為黃色炸藥。從此,火藥不僅應用于戰爭中,也應用于采礦、開鑿隧道等民用設施建設,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中間,中國人的首創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網載 2013-09-10 20:56:1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