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文課遭遇“淺閱讀”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文化媒體評論稱時下的閱讀生活進入了“淺閱讀”時代。現在流行“讀圖”,流行“戲說”“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即時性)”“快感(娛樂性)”“快扔(淺顯性)”的“15分鐘主義”的“淺閱讀”。如今,這種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沖擊著語文課堂,使很多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讀課文,浮光掠影地了解內容,不愿意深入地研讀課文,不肯下工夫探究文章的精髓。對此,我們不能只抱怨、發牢騷,而要以課堂為主陣地,應對“淺閱讀”的挑戰。我們應想方設法改變這種不良狀況,扭轉這種尷尬局面,把“淺閱讀”引向深層次,由“淺”入“深”,使之變成“深閱讀”。
  一、落實要求,施加由淺入深的壓力
  在教學中,語文課本中的一些文學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被忽視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經典名著在考試中,尤其是高考中所受的重視程度不夠。如近年來許多省市的高考語文試卷不再考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現代文閱讀的考查也以當代作家的散文、隨筆為主,這直接導致經典名著受到了冷落。現在,新課標對學生深入研讀經典名著有了明確的規定,這樣,教師進行經典名著教學就會言之有據,行之有理。在課堂上,教師應以此為契機,從高考的導向入手,對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著力落實新課標的有關要求,有意檢測學生對經典名著的深入理解和有力把握。這樣,才能引領學生拋棄“淺閱讀”,進行“深閱讀”,進而從經典名著中汲取養料。
  2007年,福建省高考《考試說明》首次把文學名著以及文化經典著作列入考試范圍,明確規定不是考作家作品之類的文學常識,而是考名著里的內容。一時間,書店里的經典名著銷售火爆,學生們開始抓緊時間“惡補”經典,忙得不亦樂乎。其實,“淺閱讀”流行也是中學生冷落經典名著的原因之一。一些學生認為,閱讀名著耗時多、見效慢,還是現實一點,多做些題多得些分更合算。“惡補”名著這一現象的出現,實際上在警示我們:“淺閱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學生遠離了名著,背離了傳統,脫離了審美。
  2007年福建省語文高考題考了四道關于名著的簡述題,考生可任選兩題,分值為10分。其中第一小題要求學生簡述《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寶玉、黛玉共讀《西廂記》的故事。第二小題考的是《家》中覺慧為什么與家庭決裂,他最后是如何為自己爭取幸福的。第三小題是簡述《歐也妮·葛朗臺》中梳妝匣的來歷。第四小題是《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為什么攻打圣母院,結局如何。這四個小題分別考查了國內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以及外國小說中的名著的相關內容,題目設置較為深入,沒有認真閱讀的人,是絕對答不出要點的。
  福建省的高考語文試卷借助高考指揮棒的權威性,強調了經典名著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可見,落實新課標的有關規定,落實高考的有關要求,督促學生進行探究式的深入閱讀,可以促進“淺閱讀”到“深閱讀”的轉變,并且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
  二、適時點撥,展現由淺入深的魅力
  很多學生對語文課文“淺閱讀”,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課文內容已經一目了然,根本沒有再深入探究的必要了。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教師的適時點撥,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領悟到“深閱讀”的魅力,進而受到吸引,主動地進行“深閱讀”。
  一位教師在教學《滕王閣序》時,讓學生列舉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學生們找了一些名句,也談到了自己的理解,無非就是寫景寫得美,或者是具有啟發性。教師肯定了學生們的回答之后,這個環節就結束了。其實,這個看似尋常的設計,不僅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因為學生的回答大多比較簡單,甚至空泛,這時的引導點撥,就不是越俎代庖、包辦代替。只有經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透徹,否則,教師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
  比如,有學生喜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名句,認為晚霞與野鴨一齊飛翔,江水與天空渾然一色,寫得很美。其實,學生對名句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教師就可以適時點撥:雨過天晴,自由的飛鳥為廣闊的江面和天空增添了生命的活力,顯出了整個大自然的雄渾壯美、生機勃勃。這是生命的領地,這是自然的境界。人也來自于大自然,人的本性中就有親近自然的特質,所以作者才用欣喜的筆觸寫出了自然的華章。
  學生列舉最多的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等勵志類的名句。這些句子受人青睞,是因為它們表達了人在困境中不動搖、不退縮、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受挫折,經歷失敗,面對這些,人最需要的是堅持到底的決心和義無反顧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才能在挫折中成長,在失敗中奮起。
  清朝文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總結了閱讀者因人生際遇和閱歷不同,閱讀亦有淺深之別。正因為青少年閱歷不足,對事物的體驗不深,不能夠確切地體味到作品中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透徹感悟,這才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指導他們進行“深閱讀”。只有經過一次又一次由淺入深的閱讀,學生對人生的體驗才會愈加豐富,對社會的體認才會愈加豐厚,整個人也才會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三、品味細節,尋找由淺入深的捷徑
  很多作品中易被忽略的細微之處,往往是作者煞費苦心、精雕細鏤的。善于品味這些細節,就相當于找到了一條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捷徑。
  在《項鏈》中,為了參加舞會,瑪蒂爾德煞費苦心。她得到了小職員丈夫原本打算買獵槍的四百法郎,做完長裙后,又愁沒有首飾。這時,丈夫的提示使瑪蒂爾德找到了另一條路。在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家里,她發現了那掛精美的鉆石項鏈,“高興得心都快跳出來了”。看到了中意的項鏈,她激動得雙手發抖。戴上項鏈后,她站在鏡前“出神好半天”,她是在想象自己穿上飄逸美麗的長裙,再配上這精美的首飾,在舞會上會吸引多少艷羨的目光,會讓多少人心動,會被多少人追求。此時,她就已經陶醉在了虛無的幸福中。這么漂亮的鉆石項鏈朋友會借給自己嗎?她担心,所以“遲疑”,但舞會上的一切誘惑著她,因而她又“焦急”地問:“你能借給我這件嗎?我只借這一件。”一個“只”字把瑪蒂爾德特別想得到又担心朋友不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朋友答應了,“她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跳起”“摟住”“狂熱地親”都能表現出瑪蒂爾德借到項鏈的興奮。簡短的幾個詞語,就將一個愛慕虛榮、想入非非、不安于現狀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經過這樣的鑒賞,學生對瑪蒂爾德的印象由浮淺到深刻,他們自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表象之下涌動著的內心感受,于是主動地由了解人物言行進入到探究人物內心的階段,也就自然地完成了由“淺閱讀”到“深閱讀”的過渡。
  應該看到,一部作品從總體上,很容易具有結構完整、情節清晰、主題鮮明的特色。但是,一些易被忽略的細節,卻往往凝聚著作者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常常是最見作者創作功力和寫作技巧之處。教師如果能帶領學生對這些“看似尋常最奇崛”的地方細細加以品評鑒賞,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味到作者構思的精巧和行文的奇妙,進而體會這些經典作品的魅力。
  《荷花淀》中,有兩處細微的描寫值得探究。一處是“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旁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另一處是“這幾個青年婦女咬緊牙,制止住心跳,搖櫓的手并沒有慌,水在兩旁大聲地嘩嘩,嘩嘩,嘩嘩嘩!”兩次描寫中都寫到了水聲,但效果不同。前面的“嘩,嘩,嘩”是女人們探望丈夫回來的路上,沒見到各自的丈夫,她們的心里空蕩蕩的,有些失落,于是輕輕地劃著船。“嘩,嘩,嘩”的舒緩節奏在悠然中帶著些許的惆悵;而后面的“嘩嘩,嘩嘩,嘩嘩嘩”這種快速的節奏則是她們遭到鬼子追趕時驚恐心理的表現。從“嘩”,到“嘩嘩”,再到“嘩嘩嘩”,水聲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情節由平緩趨向緊張。在這里,作者沒有過多描寫女人們的神態,只用了一個擬聲詞,就在對比中展現了婦女們心情的變化和情節的發展,體現了行文的妙處和作者的匠心。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指出,雖然“淺閱讀”符合現代社會人們追求休閑與娛樂的需求,但由此導致的功利性閱讀,將會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長、精神發育乃至價值觀、世界觀塑造等產生不良影響。在“淺閱讀”的沖擊下,語文教師要敢于面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促進學生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轉變。
  鳳凰衛視流行一句話:“讓李敖去讀書,我們去讀李敖。”這種說法實際上就在追隨“淺閱讀”的潮流。但是,我們不能長久地“淺”下去,更不能全民都“淺”下去。一個社會的整體閱讀取向,反映出這個社會的文化修養水平。如果我們一直迷戀“瀏覽式”閱讀,停留在“淺閱讀”的層次,為學到點插科打諢的搞笑、得到些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沾沾自喜,那么,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審美情趣的提高沒有絲毫益處,對于社會的長遠發展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天津教育42~4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金麗杰20082008
金麗杰,天津市大港區第一中學。
作者:天津教育42~4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金麗杰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9:22

[新一篇] 當經典閱讀遭遇應試  ——評2007年湖北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

[舊一篇] 戰后初期日臺關系中的美國因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