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出典]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注:

  1、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2、注釋:

  1.武判官,未詳。判官,官職名。唐代節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大使,可委任幕僚協助判處公事,稱判。

  2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經霜后變白。

  3胡天:這里指西域的天氣。

  4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里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一樣。

  5珠簾:以珠子穿綴成的掛簾。 羅幕:絲織帳幕。這句說雪花飛進珠簾,沾濕羅幕。“珠簾”“羅幕”都屬于美化的說法。

  6狐裘(qiú):狐皮袍子。錦衾(qīn):錦緞做的被子。

  7錦衾(qīn)薄:蓋了華美的織錦被子還覺得薄。形容天氣很冷。

  8角弓: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控:拉開。

  9都護:鎮守邊鎮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

  10瀚海:大沙漠。這句說大沙漠里到處都結著很厚的冰。

  11闌干:縱橫的樣子。

  12慘淡:昏暗無光。

  13中軍: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所居。

  14飲歸客:宴飲回去的人。飲,動詞,宴飲。

  15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兄弟民族的樂器。這句說在飲酒時奏起了樂曲。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16轅門:古代帝王巡狩、田獵的止宿處,以車為藩;出入之處,仰起兩車,車轅相向以表示門,稱轅門。

  17風掣(chè):紅旗因雪而凍結,風都吹不動了。掣:拉,扯。

  18凍不翻: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19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20羅幕:用絲織品做的幕帳。

  21控:拉開弓。

 

  3、譯文1:

    北風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連將軍都拉不開弓,都護覺得鐵衣太寒冷,難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去的客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譯文2:

    狂怒的北風卷地而來,枯脆的秋草都被吹斷了,這北方邊陲的天氣呀,竟然在八月就大雪紛飛。就好像忽然之間刮了一夜春風,那千樹萬樹的梨花都燦爛地開放了。片片飛舞的雪花穿簾入戶,沾在帷幕上轉眼消融;天氣這么冷,穿著狐皮的衣服也不暖,蓋著錦緞的被子也覺得單薄。將軍們手凍得連角弓都拉不開,那冰冷的盔甲誰也不想穿。你看那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你看那陰沉的天空,濃云密布。就在如此惡劣的天氣里,主帥的營帳中正在為要回京城的武判官餞行,傳來胡琴、琵琶和羌笛的演奏聲。時近黃昏,送客走出軍營門,外面依然是大雪紛飛,寒風凜冽,那營門上的紅旗竟然凍得死死的,風都吹不動了。送客送到輪臺的東門,是分手的時候了。唉,你這回去的路該怎么走呀!眼見得大雪封山,連路都看不見了。目送著客人遠去,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山后,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寂寞的馬蹄印……

  4、 岑參生平見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5、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刮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乃西北一種草名,王先謙補注謂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后,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一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一支白雪的贊歌呢。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云,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二句以夸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這些邊地之器樂,對于送者能觸動鄉愁,于送別之外別有一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這最后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么?是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矯健,有大筆揮酒(如“瀚海”二句),有細節勾勒(如“風掣紅旗凍不翻”),有真實生動的摹寫,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邊地生活氣息。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詩情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詩中或二句一轉韻,或四句一轉韻,轉韻時場景必更新:開篇入聲起音陡促,與風狂雪猛畫面配合;繼而音韻輕柔舒緩,隨即出現“春暖花開”的美景;以下又轉沉滯緊澀,出現軍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漸入徐緩,畫面上出現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使人低回不已。全詩音情配合極佳,當得“有聲畫”的稱譽。  (周嘯天)

 

   6、這首詩是歌行體,全詩以雪生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前十句重在詠雪,后十句重在送別,但送別又始終不脫離雪景。全詩用了四個“雪”字:一為送別前的雪;一為餞別時的雪;一為送別時的雪;一為送別后的雪。一切都圍繞著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詠雪詩,在我國詩歌史上是具有悠久傳統的。《詩經》、《楚辭》中就有詠雪的詩句。在六朝詩歌中,寫雪的就更多了。白居易從要求詩歌的比興、寄托出發,指責六朝文學特別是梁、陳二代詩,“率不過嘲風月,弄花草而已。”(《與元九書》)岑參的《白雪歌》,雖然描寫了風雪,但不是嘲風雪的,他通過寫邊地的風雪與苦寒來反映從軍將士的邊塞生活,既得體物賦形之妙,又能情見乎辭,表現出詩人與友人惜別的深切感情。因此,《白雪歌》比起喜尚形似,專意雕章琢句、纖細、佻巧的六朝詠雪詩,風格迥然不同。

  《白雪歌》中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深得詠雪之妙,可以說是集六朝詠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六朝詩人一等。應當承認,六朝詠雪詩,在描繪雪景上是有一定貢獻的,他們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擬,把雪景寫得很美:齊簡文帝的《詠雪詩》把雪比作“銀礫”,有所謂“晚霰飛銀礫,浮云暗未開。。。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之句。梁裴子野的《詠雪詩》云:“拂草如連蝶,落樹似飛花。”用連蝶拂草與飛花落樹模寫雪花的飄舞之狀。吳均《詠雪》詩用“縈空如霧轉,凝雪似花積”來比擬“微風”“細雪”;何遜《詠雪詩》“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親。若逐微風起,誰言非玉塵。”將凝雪比作地上的月光和“玉塵”;劉孝綽的《對雪詩》“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把雪比作“桂花”與“柳絮”。但是岑參的這兩句詩,形象更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他不同于六朝詩人通過細小的局部點綴雪景,而是用闊大的景物描繪茫茫的雪原。前邊寫“北風卷地白草折”,這里一轉為“忽如一夜春風來”,一個“忽”字,有點出人意表,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詩人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寫雪,把雪的皎潔、鮮潤、明麗、飛動,傳神地描繪出來了。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象,既美而又富有詩意,同時字里行間又透出了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與前后文所極力描繪的風雪嚴寒之狀形成鮮明的對照與映襯,顯得錯落有致,語奇意亦奇,使讀者為之贊嘆不已。

  就全詩而論,《白雪歌》給人的藝術感受也是新奇的。他寫風,寫雪,寫冰,寫寒,處處扣緊邊地的特點,用濃筆重彩,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詩的開頭兩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下就抓住了邊地風猛雪早的特點。一個“卷”字刻畫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風的威力,使我們仿佛聽到塞風的怒吼;一個“折”字使我們看到疾風與邊地特有的經冬不枯的勁草搏斗的情景;一個“即”字則又道出了邊地早雪的氣候特征和詩人的驚訝之情,一字一詞的使用,均可看出詩人的功力。“瀚海闌干百丈冰”之句,既描繪出冰塊的高大,又寫出了冰封地區之廣,茫茫瀚海,縱橫冰斜,畫出了一幅銀白世界的壯麗圖畫。詩中寫寒,則又是另一種手法,它通過胡裘、錦衾這些高級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凍得變硬以至失去控制,都護的鐵衣冷得難以著身來表現邊地的奇寒,不抽象寫寒,而是通過身邊的器物與人的感覺來襯托,更使人感到嚴寒的威力,表現出邊塞將士的苦寒生活。因為“胡裘”、“錦衾”、“角弓”、“鐵衣”皆軍幕中實有之物,又使人覺得這種描寫是真實的。

  《白雪歌》的新奇的藝術風格,還表現在餞別與送別場面的描繪上。在宴別時,用“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急管繁弦來演奏,添加了異鄉的情調。最后寫目送友人騎馬歸去的情景,尤覺余味曲包。當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轉的天山雪路之后,詩人將視線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馬蹄印上,通過佇立凝望,將依依惜別的悵惘之情與思鄉的心情交織在一起,言盡而意不盡,以景結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李白寫的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的場面,在詩中較為習見,岑參所寫的邊地雪中送別,詩中所見不多,使人倍覺新奇。

  《白雪歌》在藝術上的另一特點是氣勢雄偉,色彩鮮明,善于捕捉邊地所特有的自然奇觀,以粗獷的筆觸,寫闊大的景物。試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景物是何等闊大,視野又是何等開闊,“風掣紅旗凍不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這些都是邊地自然現象的奇觀,在中原地區是看不到的,也是前人不曾描寫過的,可以說是前人的未辟之境,經過岑參的藝術創造,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岑參不僅把它表現得有聲有色,而且色彩很鮮明。在“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的銀白色的冰雪世界上,詩人又攝取了一個“風掣紅旗凍不翻”的特寫鏡頭,用鮮紅來映照茫茫雪海之潔白,使畫面色彩對比鮮明強烈,更加點染出塞外風光的奇麗,這就為他的邊塞詩帶來了雄渾、悲壯的美學特征。

  《白雪歌》在藝術上的又一特色是,作者充分利用歌行體換韻的特點,使換韻與轉換畫面相結合,既奔騰跳躍,而又轉換自如。《白雪歌》多次轉韻,有時二句一轉,有時三、四句一轉,它的轉韻又隨之轉換詩中所描寫的畫面,或一句一個畫面,或兩句一個畫面,畫面不斷更迭。如首句寫風,次句便寫雪,三、四句則以形象的比喻擬雪。前四句寫外景,接著轉寫內景,寫軍幕中的苦寒,繼而又一轉,轉到“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外景上,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然后寫餞送,又把遠景拉回到轅門之內,復又由內而外,又寫嚴寒、冰雪、送別,脈絡清晰,章法嚴謹。這一幅幅的鮮明畫面,猶如電影的遠鏡頭、中鏡頭、特寫鏡頭交替使用,錯綜多變,波瀾起伏,讀其詩如觀有聲之畫,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7、小時候讀的這首詩的時候,總是很困惑  ,8月怎么會飛雪呢?8月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要是真要能飛雪就好了 。到了新疆以后才知道,原來“胡天”8月是真的會飛雪的。因為按陰歷算的話,8月正好是陽歷的10左右。10月份新疆已經很冷了!!所以“八月即飛雪”在新疆是很常見的。至于后面兩句,更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的冬季比較長,供曖期一般是6個月,(有時候還要延長),所以4月的新疆還是很冷的,但只要一個星期左右,新疆就一下從冬季跳到了夏季。到了9月又會從夏季直接跳到冬季。所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也就不奇怪了!就像前幾天一樣,我都開始穿短袖了,心想今年新疆夏天來的還挺早嘛!!沒想到就是一晚上的時間氣溫下降了20度,還下了一天的雪。沒辦法又把羽絨服披上了!!

    據《簡明地理手冊》一書記載,烏魯木齊的夏天只有15天,而冬天卻有192天,從10月1日到4月15日,達6個半月。岑參在唐代輪臺即烏魯木齊市南郊的烏拉泊古城生活過3年。

   “白草”即芨芨草,烏魯木齊極多,以至于南郊有“芨芨槽子”的地名,這種草韌性很強,“白草折”極寫“北風卷地”其勢之猛烈,我們都知道,烏魯木齊南郊是著名風口,風力常達10級以上。

   陰歷“八月”大致相當于陽歷的9月,烏魯木齊地處北疆,9月“飛雪”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此時下雪往往能形成晶瑩美麗的“樹掛”,烏魯木齊人大都見過,1985年8月29日,烏魯木齊曾下大雪,這可能算是早雪的紀錄之一了。而“千樹萬樹梨花開”正是對此情此景極貼切、極傳神的寫照,非岑參這樣的大手筆想象不出如此絕妙的佳句,而沒到過北疆的人也不可能憑空臆造出這種奇特的構思,真可稱獨步唐宋詩壇雪景名句,無人能及。

 

   8、再看看我國西北的胡地,冬天來得特別的早:“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狂風勁號,聲威入耳,雪花橫飛,奇景滿目,多開闊的意境,多雄健的筆力。唐代詩人岑參為我們畫出了胡地冬日的奇壯。更喜其妙手回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奇特美妙的想象,新穎貼切的比喻,一片銀白的世界,幻成了一片盎然春意、欣欣向榮的明麗春光,給人感受的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滿目春色,滿目美麗,盈盈暖意,脈脈溫情。

    “冬”不僅只是蕭殺與嚴寒,自有一份溫馨與美麗。不過,奇寒蕭殺也好,溫馨美麗也罷,它都不過是文人們借以傳達自己內心那份獨特的感受,抒發心中那份固有的情懷之道具。

 

   9、 一提起邊塞,人們就會想起雄關、險塞,想起駐守這些雄關險塞的將士,想起描寫邊塞生活和邊關戰事的邊塞詩和邊塞詩人。如唐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寫盡了邊塞的蒼涼;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透著冷逸;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又飽含著許多無奈。而高適的"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是戍邊士兵及后方家屬苦怨的傾訴;或者"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和諧、安定、繁榮永遠是人類發展的方向,也將成為今天邊塞文化的主題。

 

 

   10、 我國的古代詩歌可謂卷帙浩繁,有如煙海。在歷朝歷代的古詩中,愚以為最為光彩奪目的是唐代的詩歌,它是滋養民族心靈的最甜美的甘露。雖然那個聲威赫赫的朝代早已遠逝,但那個時代所產生的輝煌燦爛、經久不衰的詩歌,卻在我的心靈中久久振蕩,也在世世世代代的中華民族的心靈中永世回響,點燃著人們去追尋美好與純真的夢想。

時至今日,余愛唐詩之情尤烈,茶余飯后,常拿出《全唐詩》來誦讀。如同品茗,唐詩讀得多了,才能慢慢地品出其中的韻味。唐詩有流暢動聽的音節,有明麗如畫的意境,也有真摯深厚的情感。既有李白那種天才型的脫口而出、痛快淋漓的浪漫主義詩歌,也有杜甫那種沉郁頓挫、千錘百煉的關注人生和社會的作品。唐詩既是一種不可預計的情感抒發,也是一種不可模仿的神來之筆;既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傷,也有“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壯闊;既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也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哀怨。


  唐詩中有廣闊無邊的天地,既有“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奇幻邊塞,也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寧靜山水,也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幽美田園。天地間的風景經過詩人們心靈之鏡的反映,顯得那樣空靈美麗。


  唐詩的背后,是詩人們鮮活生動的形象;唐詩的字里行間流動著的,是詩人們青春的活力與熱情。每一首唐詩,都是唐代詩人自由個性的展露。他們蔑視世俗,抱負滿懷;他們傲岸不馴,恣意反抗;他們飲酒賦詩,縱情歡樂。他們渴望突破各種傳統的束縛,渴望建功立業。他們對自由和歡樂充滿追求與向往,對美好的世間生活充滿憧憬和執著。


  唐詩的美在于它的風度翩翩,在于它的神采飛揚,在于它的深情蘊藉,在于它的氣韻生動。誕生唐詩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當我們翻閱那一冊冊年代久遠的書籍,當我們細細體味唐詩那美侖美奐的文字,大唐盛世的巍峨城闕和隆隆車馬聲會鮮活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唐詩中名篇佳句比比皆是,因其精辟、生動而億口交誦,千古流傳。我總是有這樣一個體會:在言談或寫作當中,一句唐詩名句的引用,往往使人談吐增色,文筆添輝;或如畫龍點睛,一語中的;或妙語解頤,趣味橫生。


  吾酷愛唐詩,因為它是直抵我們心靈深處的尤物,是揮之不去的永遠的愛戀。
    文章出自:白帆文學社
www.baifan.net  
    原文地址:
http://www.baifan.net/Go.asp?id=3981

 

 

 

11、“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唐李嶠的詠風詩形象生動,詩中每句都在寫風,但沒有出現一個風字,將秋風掃落葉,春風摧花開,夏風吹浪打,冬風刀霜劍,刻畫得栩栩如生,清新活潑,別有情趣,似親臨風景。

 

古往今來,人們誦風、呤風,一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凄涼而慘烈。“草色微風長,鶯聲細雨和。”溫馨而祥和。真是“喜怒寒暄直不勻,終無形狀始無因。能將塵土平欺客,愛把波瀾枉陷人。”擬風于景于情,實始于景、情不同。

 

風乃自然現象,隨春夏秋冬而不同,人們借風狀情,喻人情懷。春風起,“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秋風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春風祥和,秋風凄涼,最是解人情懷。

 

風之柔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風之得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風之激情,“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風之狂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之哀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風之慘烈,“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對于風,從古到今,總是極盡才智,窮盡心懷,盡情吟誦。

 

春風吹又生,秋風掃落葉,一年四季,輪回吹拂。懷春也吧,狀情也吧,喻物也吧,抒情也吧,風總是風,那只不過是文人黑客的文字而已,作為普通人,還是該沐浴春風時就盡情沐浴,該承受風吹雨打時還是勇敢迎接。少一份抱怨,多一份開心,不必拘泥于懷春、愁秋,順其自然最好。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