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譯文]  匈奴還沒有消滅,怎么能考慮自己的家呢!

     [出典]  《漢書》

     注:

     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文帝和景帝時幾十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國家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這就是有名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國家已經比較富足,這使漢武帝有能力發動大規模抗擊匈奴的戰役。李廣、衛青、霍去病就是漢武帝時著名的將領。

       "若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人詩中的"龍城飛將"有的說就是李廣。匈奴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他一生和匈奴作戰七十余次,威鎮北邊,對于維護漢朝北部邊境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一直不得志,沒有得到重用。匈奴人非常懼怕李廣,李廣的兵權卻一直不大,一直做為為衛青的部下。后來隨從衛青進攻匈奴,迷失了道路,受到譴責,引刀自殺,時年六十有余。而漢武帝抗擊匈奴成功的最重要將領就是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出身貧寒,從士兵一步步成長為大將軍、大司馬,在歷史舞臺上活躍達二十年之久,是漢武帝時期重要人物。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十八歲從軍,二十四歲去世,拜為驃騎將軍。

     衛青共出擊匈奴七次,斬殺和俘獲敵軍五萬多人。與單于交戰一次,收復失地,建立朔方郡。霍去病共出擊匈奴六次,其中四次是以將軍的身份,共斬殺和俘虜了敵軍十一萬多人。匈奴渾邪王帶領幾萬部眾投降,于是開辟了河西地區酒泉諸郡,于是漢朝西部匈奴的侵略活動大為減少。

        霍去病的資格沒有衛青老,功勞卻比衛青大很多。

       霍去病為人少言寡語,有氣魄,敢做敢為。十八歲第一次從軍就帶領一個小分隊奇襲匈奴的大本營,殺死匈奴單于的爺爺,俘虜了匈奴的相國和單于的叔父,勇冠三軍,被封為冠軍侯。后來霍去病屢立戰功,橫越大漠,前進兩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軍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并舉行宏大的祭天儀式,立碑為念。此役匈奴大受打擊,渾邪王投降漢朝,從此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再也沒有能力對漢朝進行大規模的侵略,北部邊境幾十年沒有發生戰爭。南支的一部分與漢族融合,北支的一部分向西遷移,到達東歐,成為今天匈牙利人的祖先。

      霍去病威臨狼居胥山的事跡常為后人提及,特別是漢人武功不盛的時候,辛棄疾的詞中就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霍去病二十四歲去世,漢武帝為了哀悼他,調動軍隊穿上黑色的衣服,組成"玄甲軍",列隊一直從長安排到茂陵。為霍去病修建的墳墓,高大巍峨,形似祁連山!可見霍去病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

       霍去病大大減輕了漢朝邊境的威脅,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他使漢朝的疆域大為擴大,從此祁連山、蒙古草原成為中國的版圖,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他是民族英雄。

      當日霍去病大勝歸來,漢武帝為他建造房舍,霍去病堅辭不就,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武帝大為感動。

      霍去病的生命很短暫,在歷史舞臺上活動的時間只有六七年的時間,但是卻留下不朽的功績。十八歲從軍,二十四歲病逝,也許他本人并沒有"去病",也許連年的征戰極大的損害了他的健康,可是他為國家為民族去了心腹大患,担的起"去病"二字。

      他的身上有一種東西,現在越來越少的東西。霍去病十八歲從軍前就深受漢武帝的寵幸,他完全可以在長安的歌舞生平中沉醉,可以陪伴在皇帝身邊,做個文臣,錦衣玉食,仕途通達,無大漠風沙,無塞北苦寒。但是他沒有,沒有做一個渾渾碌碌,注定默默無問的文臣,而是選擇了去征戰,為了三百年的恥辱而戰,為國家的未來而戰。因為他的選擇歷史多了個封狼居胥的英雄,少了一個平庸的文臣;因為他的選擇,漢武帝得到武功勝極的評價,讓他走進了兩千年后另一個偉人的詩詞,也讓漢人有了一個永遠憑吊的王朝;因為他的選擇,促使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產生,縱然匈牙利人永遠不知道他們的祖先曾被一個少年擊敗。

       2、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領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殲敵11萬多人。他平時少言寡語,戰場上卻勇猛無比。他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常常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卻說: “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憑借戰場上的直覺指揮戰斗的,隨機應變,閃電式行動,使他百戰百勝,成為名揚后世的一代名將。

         根據沙漠作戰的特點,霍去病大膽選用部分降漢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時間較長的漢人為軍校,造成熟知匈奴軍情和漠北物候的優勢。率領有向導的輕騎兵,離開駐地,深入敵后,“取食于敵”,奔襲兩千余里,尋找單于主力部隊。由于單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離候山(今何地不詳),渡弓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與匈奴左賢王(轄匈奴東部地方的最高長官)部酣戰。結果獲匈奴頓頭等3小王將軍、相國、都尉等83人,共斬俘7萬余人,匈奴左部幾乎全軍覆滅。霍去病與衛青勝利會師于瀚海(今貝加爾湖),為慶戰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德爾山)立祭天高壇,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開祭地廣場,后班師凱旋。此役收復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并屯田筑壘防御匈奴。“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也晉升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霍去病屢立戰功,獲得了高官厚祿,但他把個人的享受擱在一邊,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河西戰役勝利后,漢武帝為了獎勵他的卓越戰功,特意命人在長安為他建造了一座豪華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滿意。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的好意,氣概豪壯地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傳誦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輝一生的寫照。 

       3、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虎劍如沙射金甲。

         云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李白《胡無人》

        讓人于千載之下猶能想象出霍驃姚的虎虎生氣。連他墓前那石雕的駿馬,也以其內蘊神韻博大氣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驃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無前的代名詞。只活了24歲,卻長命二千多年。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超越。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大獲全勝,所憑借的大將不過兩人而已,一為衛青,一為霍去病。霍去病自18歲開始征戰疆場,22歲已將匈奴打得心驚膽戰,再也不敢進犯漢朝。但兩年之后,他長辭于世。其生也甚短,其功也至偉。千百年來,未有可與之相比的了。

         4、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秦漢時期的夢魘。但經過漠南、河西、漠北3場戰役匈奴之患終于基本從中國歷史上消失。這次漢朝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占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兩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后人對霍去病將軍的仰慕和喜愛的情結,不光是對少年英雄的懷念與哀思,更重要的本質內容其實是對尚武精神的推崇與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蕩氣回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它鼓舞感召著一代一代的漢族兒女,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更讓無數性情漢子血脈賁張。正因為如此,霍去病成為了古代士人與將領共同偶像,人們競相歌詠他、崇敬他、熱愛他,自古至今延綿千年。

         5、“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驃姚。”讀杜甫這首《后出塞》,一個景象就出現在我的腦海之中:廣袤的朔漠靜寂如磐,殘月如鉤,干冷干冷,奔襲千里的騎士和駿馬已汗濕全身,直透重鎧,人和馬呼出的熱氣轉眼凝成霜花飄落在馬頭人面泛出片片銀白,旌旗半卷猶散發著烽煙氣息,將士們警覺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點閃閃。跨坐在西域汗血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現在,只要大將軍揚眉劍出鞘,這淵停岳峙嚴陣以待的數萬鐵騎就會如怒海驚濤長驅千里勢不可當…… 

       6、“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說出了這流傳千古的八個字。他真是將國家的安危、社稷的輕重、軍人的榮辱看得比什么都重,比泰山都重,遑論兒女私情了。他為抗擊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克星,擊滅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也可能有一種七尺男兒寧愿馬革裹尸,也不愿連累如花美眷的潛意識吧?檢點史籍,再沒有見這偉岸男兒有何豪言壯語。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為歷代愛國志士的箴言,勝過許多高頭講章。二千一百年來,它始終轟響在歷朝歷代戍邊將士的心頭耳際。他冷峻寡言,善于行動,他的一生行狀都寫在鐵馬馳騁戰旗翻飛的征戰中。

       7、“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這首王維的<少年行>實際說出了當時長安少年的夢想,霍去病無疑是這個夢想的實現者。少年將軍,英姿勃發,在當時應該是許許多多少年男女的偶像,而這個偶像遠比現在的歌星要健康陽光許多。

      8、剩男有霍去病型

  這種人事業心強,把時間都撲在工作上或學習上,口號喊得跟霍去病一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好嘛,多半沒等滅了,人就先剩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