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譯文]  可憐的賣炭老翁,天氣如此寒冷,身上的衣服仍很單薄,可心中仍担憂炭價賣不上去,所以希望天氣再寒冷一些。

      [出典]   白居易《賣炭翁》

      注:

      1、《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2、【注釋】

    1、賣炭翁:這是作者《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題下原有小序:“苦宮市也。”

    2、轍:(zhé) 車輪印。 3、系: (jì) 掛  4、伐薪:砍柴。

  5、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6、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營。

  7、輾:同“碾”,軋的意思。(nian)三聲

  8、轍:車輪輾出的痕跡。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輕快得意的樣子。  12、騎(jì):騎馬的人。

  13、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5、叱:吆喝。

  16、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17、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不能舍。

  19、綃(xiāo):生絲。  20、直:同"值",價值。

  21、賣炭的錢何所營:得到。宮使驅將惜不得:能夠

  22、蒼蒼:灰白色。

  3、【譯文】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煙熏火燎的臉色;兩鬢斑白,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干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有吃有穿。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担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厚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集市去賣炭。牛已疲倦,人也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了,就在市南門外歇息。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一個是穿黃綢衣裳的太監,另一個是著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手持公文,嘴上稱是皇帝的命令,拉轉車頭,吆喝著牛,趕著炭車,往北就走。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宮使強行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色生絲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

 

   4、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云人物。

 

   5、《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愿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象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后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并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后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么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里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6、《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官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賣炭翁餓著肚子、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于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并不是偶然的 。

 

  7、新樂府運動,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導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 “新樂府”一 名, 是白居易相對漢樂府而提出的, 其含義就是以自創的新的樂府題目詠寫時事, 故又名 “新 樂府運動” 。這類詩的特點是:自創新題,詠寫時事,體現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紳、張籍、王建也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詞》、《織婦詞》 ,張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謠》,并為新樂府運動中的優秀作品。

   新樂府運動的創作,既要針砭現實、指斥時弊,自然就不能不觸犯許多權勢者。白居易說,他的詩曾使得“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竟至“言未聞而謗已成”(《與元九書》),可見斗爭是很激烈的。元和十年,白居易橫遭毀謗,遠謫江州,以他為主要倡導者的新樂府運動也因此受到挫折。事實上,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現實政治的黑暗,也使得新樂府運動已無法再繼續下去。盡管如此,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卻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并對后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晚唐皮日休作《正樂府》10篇,聶夷中也多寫反映現實的樂府詩,就是對新樂府運動傳統的直接繼承。

 

   8、 白居易在《賣炭翁》中寫道"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當開發商們還沒有猜透"上帝"的心思時,屬于勞苦大眾的購者,倒是做到了想開發商之所想。但在當下的房產市場中,又存在著多少"賣炭翁"呢?

  從整體形勢上看,無論哪個城市和地區的人口,有自主性房產權的都已經占據了絕大多數。無論是高價還是低價買來的房子,無論是買來自住還是投資,誰也不愿意聽到自己的房子已經貶值了,于是這種情緒就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周圍那些即將買房者的判斷。可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房產權擁有者,似乎并沒有多余的"炭"可以賣,又何必穿著單薄的衣服盼望著天寒呢?而那些奉行著"買漲不買跌"置業原則的購房者們,更是沒必要等到房價高了才出手以求心安。

  一見陽光就燦爛,一見雨露就發芽是野草的天性;一見勢好就漲價,一見利潤就追求是商人的本份。面對地產小陽春,必然會有開發商按捺不住開始提價,但是消費者必須要按捺得住。不能看見什么"房價不能再降了!再不買還得漲價"的喊聲就跟著哼哼。畢竟房價未來的走勢是由需求市場決定的,而需求市場更多的是靠還沒有房子的人撐起的,他們的購買力上限才是今后房價的基礎底限。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