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譯文] 我看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激流勇退的古人,沒有一個不是悲慘結局。

  [出典]  李白  《行路難》其三

   注:

   1、 《行路難》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2、注釋:

   有口莫食首陽蕨:《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誤以為一。

  含光混世貴無名:《高士傳》:巢父謂許由曰:“何不隱汝形,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鋒芒,隨世俯仰之意。

  吾觀自古賢達人:鮑照《擬行路難》:“自古圣賢盡貧賤”。《史記·蔡澤列傳》:“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于杜郵。吳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于身?”

  子胥:伍子胥。《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見《國語·吳語》。

  陸機雄才豈自保:《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于軍中,臨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

  李斯稅駕苦不早:《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喟然嘆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上蔡蒼鷹何足道:《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為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或謂之曰:‘卿乃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3、譯文1:

      別學許由潁川洗耳,別學伯夷與叔齊去首陽山采蕨吃,別做有名氣的隱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連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歷史書,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死了吧?屈原冤死了吧?陸機冤死了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臨死才想起鶴鳴好聽,臨死才想起打獵有刺激,晚了!

  看看張翰這小子多瀟灑!官做得不開心,就回家烹菰菜、莼羹、鱸魚膾,生活多滋潤!

  說什么千秋萬代的名氣,去,來杯酒先!你不喝?別后悔!

    譯文2:

    看那些高風亮節的古人們,我無意去追尋他們的足跡,終南捷徑終歸不是我輩所圖。許由、伯陽以及叔齊都是前輩,有著崇高的風范,但大道無形、大音希聲,人貴在無名,若是太出名,怕也是犯了戒,何必要人都知道你的清高呢?是不是非要證明你比世人都清高才會顯得如何?我看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激流勇退的古人,沒有一個不是悲慘結局。伍子胥、屈原、陸機還有李斯等人就是見證。還是張季鷹了解人生真諦,管他日后名聲如何,且讓我再盡酒一杯!

   譯文3:

   不要做在穎水中洗耳、在首陽山上食蕨這樣的事情。含納隱藏自身的光芒,混跡于俗世之中,以求籍籍無名,才是值得肯定的,何必要像云中明月一般孤獨高傲,以特立獨行為自己招致禍患?我發現,自古以來的賢明、通達之人,成就功勛后不退隱山林者,往往都丟掉了性命。伍子胥死后被棄尸吳地的江流之上,屈原終于還是投湘水而死。陸機雖然才華橫溢,但危急之時還是沒能自保,李斯也苦于沒有早點隱退,因而招來殺身之禍。華亭的鶴鳴哪里還能聽到?出上蔡打獵又怎么能夠再次實現呢?您難道沒看到吳中的張翰,那才真是曠達之人,看到秋風乍起,他便忽然想起該回江東了。暫且為生前能飲到一杯美酒而高興吧。何必奢求死后千年還名存世上呢!

 

 

    4、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隴城),701年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游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愿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此篇純言退意,與第一篇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后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

 

 

   5、在《行路難》三首中,這一首用典最多。但是在這一首中,作者并沒有以古人自比,而是通過對古人的評價甚至否定,表達出自己面對現實極其復雜的心情。

   詩人首先否定了“ 許由潁川洗耳”和“ 伯夷、叔齊首陽采蕨”這兩個為人稱道的先賢故事。可以說是出語驚人。然后說明自己的觀點:在朝廷黑暗腐敗的時候,不妨和光同塵,默默無聞,但是,即使淡泊名利,也不能像伯夷、叔齊一樣與當權者為敵,他們這種特立獨行的方式,只能給自己招來禍患。

    接著詩人又總結了自己在通讀史書基礎上得出的一個結論:“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為了證明這個結論,他先后歷數了伍員、屈原、陸機、李斯四人因不知及時隱退而招致殺身之禍的歷史事實。然后以一句“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抒發自己對這四人的悲慘遭遇的感概,同時勸誡人們不要恃才久居宦海。

    在對諸多歷史任務進行了否定之后,詩人找到了自己最為欣賞和羨慕的一個先輩,那就是“秋風忽憶江東行”的張翰。張翰能在身居高位時見秋風起而辭官歸鄉,最終得以免禍,這才是真正的處世曠達和縱任不拘。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能在宦海中全身而退,獲得真正的自由。最終,詩人做出了自己無奈的總結:權且只顧眼前的歡樂吧,何必要在乎死后的名聲呢?

   懷才不遇是李白抒情詩中最常見的主題。但是,寫于前期的這類作品不過是恃才使氣和表達功名未遂的苦悶而已。到《行路難》中,這種抒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詩人在長安的經歷讓他對現實看得更加清楚,反映在詩歌中,就形成了一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無法做到獨善其身。正是這種矛盾,使得李白的抒情詩歌感情復雜、思想深刻、波濤洶涌、氣象非凡,讀起來有排山倒海的氣勢。

 

 

    6、“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歷覽古代統治者幾乎都是能與人共患難,而不能與人共富貴。在他們打天下,或意識到局勢危急時,能招攬人才,利用人才,一旦江山坐穩,就懷疑有功之臣對自己不忠,羅織罪名,置之死地。有的統治者則昏庸淫樂,致使朝政混亂,奸人弄權,妒賢忌能,攻擊陷害。這些都導致賢人受屈殂身。伍子胥如此,屈原如此,岳飛更是如此,真是不勝枚舉。李白的這兩句話,既是對歷史教訓的總結,更是對自己所處社會政治黑暗,賢才不得其用的激憤之情的抒發。

 

 

   7、關于古代圣賢,李白在《行路難》中有進一步的表述:“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即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這首詩表現了路的情結。他要追求永恒的生命之路,而成與敗是歷史的選擇,非圣賢個人所能為也。故他求醉,以避“明時”。說明詩人深諳人生之路的真締。他筆下的圣賢不是三皇五帝,而是棄江的子胥、投水的屈原,體現了他對屈原的高度認同與理解。
本文來源于CSSCI學術論文網: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閱讀鏈接:http://www.csscipaper.com/literature/gdwxyj/10588.html

 

 

   8、功成身退是一種政治智慧,是一種明智的人生生抉擇。老子在總結了中國歷史君臣關系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富貴的經驗教訓之后得出“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至理觀點。謝安和李白思想上都是以道家的思想為主,李白對謝安成功地踐行了“功成身退”的思想十分佩服,李白一生的最大愿望也是功成身退,所以謝安“功成身退”的思想被李白所繼承。他說“謝公不徒然,起來為蒼生……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謝安雖居身高位,權傾朝野,但他深知物極必反,強求先折的道理。故在功成之后,時刻有抽身隱退的思想準備。《晉書》上說:“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鎮新城,室盡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但后因病故,未能如愿。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士大夫往往熱衷權勢,留連富貴,不能抽身而退,因此位高遭嫉而身受其害。李白在這方面也深得啟示: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行路難》其三

    能夠見機抽身,功成而退的人,才能明哲保身。而謝安進可兼濟天下,退可獨善其身把握得十分到家,運用自如使李白十分傾慕。說“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風》)“勖爾效才略,功成衣錦還”(《送張遙之壽陽幕府》)……功成身退成了李白終生行事的準則。

     李白畢竟只是個詩人,身上的文人習氣較重,要建立像謝安一樣的偉業是不可能達到的。但李白是一個極自負和自信的人,他怎么可能忘棄“功成身退”。為了能達此鴻愿,從年輕開始,他就出蜀游歷,追求功名,他自已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劍去國,辭親遠游” (《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遍訪天下,干謁諸侯。高隱“東山”,蓄意待發。終于,在他四十二歲時入了宮。被賜金放還,他對統治者失望了,但未能達到自我實現的他,還是參加了永王幕府。想為國為民做點事情,再功成身退,他在《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中寫到:“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但也是天不遂人愿,又失敗了。此時他已年近花甲,但功成身退的愿望在他的心里頭永遠是沸騰的。他到了六十時身體已經不如當年了,可當他六十一歲時,李光弼大軍與史朝義決戰,李白還要求參加,無奈身體實在是禁不住,才半路因病折回,他有一首《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嬰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詩。這就是他與世長辭的前一年。

    功成身退的愿望,伴隨他的一生,是他在政途上屢挫而又想屢進的根本原因。如果說謝安的功成身退是瀟灑的,雖“未遂,得病終”。那么李白的功成身退是悲壯的。李的功業沒有謝安卓著,但他的人品和謝安一樣高尚,所以說李白的功成身退對于謝安風度來說也是一種超越。

 

 

    9、李白不是真的想進入王室貴族的行列,而是想以在野的方式參與政治。其實,李白對統治者有著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積極入世”的目的和前途也有很明確的打算和預見,因此,他意識到與統治階級的合作絕非是長遠的。因為他知道布衣(平民)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是永遠無法調和的。他說:“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又說:“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這些感慨不是李白憑空發出的,這代表著李白與當權者或權貴格格不入的態度,也代表了李白潛在的“憂患意識”,因為他的志向是遠大的。為了實現他的志向,他的心情是豪邁的,行為是積極的,但他最根本的心情卻是消極而避世的。“功成而身退”,退到哪里去?這里的“退”即隱退,也就是漫游山水間,讓精神自由,讓自我解放,避開煩瑣的人世。所謂:“人生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世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10、本來拿破侖是很受歐洲各國有識之士歡迎的,甚至很多人都盼望拿破侖的大軍摧毀自己國家的腐朽政權。不過拿破侖最后越來越孤立,越來越讓人討厭,倒霉就倒霉在他太愛權力。正如李白寫的:“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看來,這道理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11、現代民主社會,功成不退已不必殞身,但遭讒毀排擠的命運還是免不了的,既如此,莫不如自己識趣,激流勇退,到沙灘上曬太陽去矣!

 

 

   12、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
  
  為人處事,須留余地,造物鬼神,皆會相處歡喜。若事業為人,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要登峰盈滿,這樣子,不會發生內亂,也不必有外憂。
  
  歷代功業求滿盈者,多內憂外患,終不得保全善終。古人言:“慎滿盈,常思江海下百川。”就是說要謹慎防滿盈啊,應當時刻思考江海處于百川之下,卻能虛懷若谷,容納百川。
  
  自古以來,養生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功業,功業上一味追求滿盈,而不知留個有余不盡,留個退守之路,大都有身家性命之憂,縱他天壽百年,亦無養生可言。不信但看:
  
  吾觀自古賢達士,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功高吳王忌,文種滅吳身首分。
  
  可惜了淮陰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誰及徐將軍, 神機妙算劉伯溫。
  
  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龍庭,
  
  文臣武將命歸陰……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