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  

   [出典]   杜牧   《泊秦淮》

   注:

   1、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2、注釋  

       ①.選自《樊川詩集注》。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③.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陳后主以此亡國,有恨于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牧之此詩所謂隔江者,指金陵與揚州二地而言。此商女當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陳之國都也。《玉樹后庭花》,陳后主亡國之音也。此來自江北揚州之歌女,不解陳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遺音。牧之聞其歌聲,因為詩以詠之耳。"今人鐘振振云:"商女當釋作商婦"(《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誤解》,載《文學遺產》1998年第二期)。一說即商人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婦。二說皆可通。

         4、《后庭花》:就是樂曲《玉樹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詞者,今存數種,而以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作最為有名。因陳后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愛的《玉樹后庭花》曲、詞當作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如《舊唐書·音樂志》引杜淹對唐太宗語:"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許渾《金陵懷古》詩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3、譯文

  煙霧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

  寧靜的夜里,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

  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唱著亡國之歌——《玉樹后庭花》。

       譯文2:

        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寧靜的夜里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還在對岸的酒店唱著亡國的《玉樹后庭花》。

       譯文3:

     秦淮河上的秋水蕩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卷飛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
    歌女如春,“游客”顛狂,《后庭花》的歌聲彌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4、杜牧生平可見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趙其鈞)

 

     6、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描繪出秦淮河上煙水迷離、月照白沙的夜景。兩個“籠”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寫出來。“煙”火紅燈,“寒水”一泓,繁華中隱透蒼涼,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氣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點出泊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環境。“夜”是對首句的承接和明確化,“近”字為聽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體內容埋下了伏筆,“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華和熱鬧,與詩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照。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后庭花》。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在距陳朝覆滅已有兩個半世紀之遙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國事為懷,用亡國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歷史悲劇又將重演的預感。“不知”實為“商女”開脫之詞,唱者無心,而聽者有意。“猶唱”二字上溯歷史,說明沉緬酒色的揮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現實,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后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抒發了詩人的振聾發聵的警示。

  此詩構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當,寓意含蓄,語言凝煉,詩評家沈德潛盛贊此詩為“絕唱”,確實是名不虛傳。

 

     

       7、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

       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事,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后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的樂曲,被后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于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于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里,相得益彰。這首詩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8、秦淮河發源于江蘇省溧水縣東北,橫貫金陵(今南京市)而流入長江。因為這條河是秦時所開,鑿鐘山以疏通淮水,故名秦淮河。自六朝以來,這里就一直是官僚權貴,富家豪門游宴取樂的場所。而杜牧有一段時間曾在秦淮附近的楊州等地做過官,自己又喜歡喝酒,為官之余,常出沒于酒樓歌館。那時唐代的內亂外患十分嚴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杜牧憂國傷時,雖痛飲狂歡,落拓不羈,心下卻常為唐王朝的衰敗命運而惋惜哀嘆。此詩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邊,抒寫的客中感受。


詩的第一句雖系寫景,卻交待了節氣。從“寒水”二字看,這至少是一個深秋季節。而兩個“籠”字的運用,卻又把煙和寒水、月和沙連接了起來,渲染了一副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在這副水上夜景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秦淮夜色的環境氣氛,也可以窺視到作者當時的孤寂心情。


隨著第一句環境氣氛的制造,作者在第二句更明確地帶出了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時間是在夜里,地點是在秦淮河靠近酒家的地方,而這人物便是詩人自己。所以,這第二句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卻很重要:“夜泊秦淮”四字不僅與上句的景色描繪相呼應,而“近酒家”三字,卻又巧妙地引出后面二句。


就當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艙中,望著水氣迷蒙的月色籠罩的秦淮河出神時,忽然,隔江對岸的酒樓里傳出了一陣陣《后庭花》的輕靡歌聲,這不禁使詩人觸動情懷,憂心沖沖,悲慨交加,發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嘆。所謂“商女”,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酒樓或船艙中專事待候他人的賣唱歌女,一說是指商人之女眷。但總是江北楊州地方之女。而所謂《后庭花》,即舞曲《玉樹后庭花》的簡稱,為南朝末代君主陳叔寶所制,因他沉迷聲色,不理朝政,不久亡國,后人遂把《后庭花》視為亡國之音。而陳叔寶的亡國之故者,又恰恰是與揚州隔江遙遙相對的金陵城。然而,這些以賣唱為生的歌妓們是不管什么亡國之音的,她們只迎合富人權貴們的需要,他們想聽什么,她們就唱什么。而此音此地,對于憂國憂民的詩人來說,聽來卻格外傷心。說“商女不知”,正反襯出詩人自己的憂慮之深。作者完全是借南朝陳后主(即陳叔寶)縱情聲色,終至亡國的歷史事實,譴責了當時晚唐王朝荒淫無恥、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


七絕一般都以語近情遙、辭意暢達取勝,沉郁頓挫的作品十分難得,而此詩即景敘事,即事抒懷,將諷刺與感慨相結合,文字精煉而又含意深遠,居然能得沉郁頓挫之妙,令人一唱而三嘆,實在是唐人七絕中十分罕見的作品。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曾推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之一,并不是瞎吹亂捧,而是很有見識的。

 

 

    

    9、亡國之恨,歌伎們,不會懂的。

夜泊秦淮無眠夜,他看到晚唐的蕭索正從那繁華的表面下滲透出來。

《泊秦淮》這首詩,大概是小學時背的。那時候,小女孩的心里,對這詩只有兩個念頭,第一是那商女為什么那么笨,連亡國都不知道;第二就是覺得夜里在“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河上泛舟,實在是很令人向往的呢。

后來,我長大了,也就慢慢體味了牧之筆下的商女,也許并不是商女這樣一個事實。

唐朝的歌伎通稱秋娘、秋女,而宮、商、角、徵、羽五音又與四季相配,商與秋配,是為商秋,久而久之,商女也就成了歌伎的代稱。以秋來形容歌伎,隱隱約約地,透露出歌伎生活的落寞與凄涼。

她也許真的只是一個商女,但牧之沒有任何責備她的意思。總歸是風月場走慣了的人,他深深理解那以色換銀的無奈與凄涼。天下是顯貴的天下,歌伎們不過是男人的玩物,身不由己,更何況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她們賣歌、賣舞、賣笑、賣色,只是為了謀生。有時候連溫飽都滿足不了,還談什么高瞻遠矚,提前看到亡國之恨?貴公子們想聽亡國之音尋求刺激,那唱一曲又有何妨?

我忽然覺得,自己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要被歸為“拜金”一族了呢?現在的人,往往自命清高,有錢花的時候說要太多錢沒用,沒錢花時卻不知會是怎樣一副嘴臉。

“商女”也許并不是商女。牧之再膽大張揚,在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社會里,也只敢玩一場含沙射影的游戲。文人的第三讓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大唐的頹勢,他惟盼這樣的諷諫,可以讓君王更英明一些。九世紀的唐朝,畢竟不是貞觀之治了,唐太宗能允許魏征那直來直去的忠臣對自己直面而諫,可現在卻不行。隨著國力的衰退,那開明大度的風氣也在與日俱減。

所以,杜牧也恨啊!恨自己為何生在晚唐凋蔽之時,恨自己沒有那份能力去力挽狂瀾。為什么歷史上大多文人墨客,在官場上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微寒的夜,奢靡的秦淮,樊川先生發出痛恨的高呼,發出對君王的勸諫,發出對世人的警告。

可當時,又有幾人,如牧之般,將世態看得如此透徹?


猶記得北宋王安石罷相后的一首名作——《桂枝香·金陵懷古》,變法不成功的他,是否像牧之一樣忿恨著報國無方、憂慮著國運的何去何從?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此詞中,“門外摟頭”,指的恰是牧之那一句“門外韓擒虎,摟頭張麗華”;而最后一句,我想我無需贅言。

幾百年來,在續寫了多少次悲恨后,不知亡國恨的“商女”,依然固執地唱著亡國之音。

忽地又想到了張麗華。在某種程度上,她和那些商女是可以畫等號的吧?她是陳后主的私人財產,歌伎們則是社會公用物資。

更相同的是,她們都在充當國破家亡替罪的羔羊。

男人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當國運亨通時,把所有功績都攬在自己身上;當國家敗亡時,又都會拉出一個或多個女人來遮他們失敗的羞。

但,究竟是她們催促了國亡,還是國亡淪落了她們?

再次想到秦淮,沒有看到糜爛的奢艷,只有一首《泊秦淮》,幽幽地,縈繞在耳邊。

作者:陶然載酒行

 

 

 

    10、“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并不是商女不想將興亡歸于匹夫之責,并不是她不想把榮辱攬于一己之懷,而是政治高壓,人人都莫談國事(林語堂語),她又怎么敢談興亡榮辱呢!她把一切都寓于《后庭花》了!在而今看來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啊!把興亡之恨、榮辱之恥全部拋開潛心于詩詞歌賦,又是怎樣的一種豁達呢!很彷徨。既然沒有學會適應、不能適應,不妨多吟些風花雪月吧。可內心的頑固又讓人無法也沒有心情去吟唱!

 

     想起了陸游的《黃州》“局促常悲類楚囚,遷流還嘆學齊優”。真的很羨慕孔子對沒落的那種決絕和勇氣,古人的那種看似迂腐的固執,現而今于我所處的環境竟無處找尋!是人性之嘆么?還是難搔之癢?有時,我們還真的不如沉浸于《后庭花》之商女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