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譯文]  天氣寒冷,羅袖顯得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子上。

  [出典]  杜甫  《佳人》

  注:

  1、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注釋:

    絕代:冠絕當代,舉世無雙。   佳人:貌美的女子。 

    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官高:指娘家官階高。

  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夫婿:丈夫。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舊人:佳人自稱。 

  賣珠:因生活窮困而賣珠寶。 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采柏:采摘柏樹葉。動:往往。修竹:高高的竹子。

  

    3、譯文1: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人,隱居在空曠的山谷中。

  她說自己是高門府第的女子,飄零淪落到與草木相依。

  過去關中一帶遭遇戰亂,家里的兄弟全被亂軍殺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的尸骨都無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厭惡衰敗的人家,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火。

  丈夫是個輕薄子弟,拋棄了我又娶了個美麗如玉的新人。

  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夜合,鴛鴦鳥成雙成對從不獨宿。

  丈夫只看見新人歡笑,哪里聽得到舊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渾濁了。

  讓侍女典賣珠寶維持生計,牽把青蘿修補茅屋。

  摘下來的花不愿插在頭上,喜歡采折滿把的柏枝。

  天氣寒冷,羅袖顯得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子上。

    譯文2:

    有一位舉世無雙的美麗女子,孤獨寂寞地隱居在空曠的山谷里。她說自己出身名門,本是好人家的子女,因家道中落,身世飄零,才不得不住在這兒與草木相依。回想當年,關中一帶遭遇戰亂,烽火連天,家里的兄弟慘遭亂軍殺戮。說什么官居高位,那又有什么用呢?一旦遭遇戰亂,連自己的尸骨都無法埋進墳墓。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里,人們大多都輕視貧賤厭惡失勢的人,命運對不幸者通常格外的冷酷,一切事情都好像隨風而轉的蠟燭。更何況丈夫是個輕薄子弟,見我家遭遇不幸,竟然拋棄了我另覓新歡,又娶了一個美麗如玉的人。唉!那合歡花雖是一種草木,尚且知道朝開夜合,惜時守信,鴛鴦鳥雖是禽類,也總是成雙成對,從不獨宿。而我那朝三暮四的丈夫,卻只看見新人的歡笑,哪里還能聽得到我這個舊人的哭泣聲呢?泉水在山里是格外清澈的,可是一旦流到了山外,就變得渾濁了。這位住在深山里的美麗女子,為了生計,也只能讓侍女典賣一些珍珠首飾,換回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時她和侍女還要牽扯一些藤蘿,來修補一下破漏的茅屋。信手采摘了一枝鮮花,卻沒心思插在頭上,而是要經常采摘滿把的松柏籽實,來填一填自己饑腸碌碌的肚子。在這天氣寒冷的日子里,寒風吹拂著她分外單薄的衣衫,卻動搖不了她堅貞的節操;黃昏時分,只見她獨自把身子倚在修長挺拔的竹子上,等待著她的又是一個漫漫的長夜!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負薪采橡栗,自給度日,《佳人》就寫于這一年的秋季。詩中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關于這首詩的作意,一向有爭論。有人認為全是寄托,有人則認為是寫實,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間。

     杜甫身逢安史之亂,身陷賊手而不忘君國;對大唐朝廷,竭盡忠誠,竟落得降職棄官,漂泊流離。但他在關山難越、生計困窘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憂。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精神氣節,可嘉可嘆,與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澆胸中塊壘,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詩作。

    句解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說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開頭兩句點題。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絕代”,冠絕當代。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以下轉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們死后連尸骨都不得收斂。“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這里指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應上文之“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世態人情總是厭惡衰落,萬事都如風中的燭火飄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個美貌如玉的婦人。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夜合花還知道朝開夜合,鴛鴦也都是同飛共宿。那負心的人,他只看得見新人的高興歡笑,哪聽得見舊人的悲痛啼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歡,一名夜合,其花朝開夜合,故云“知時”。“鴛鴦”,鳥名,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泉水在山間時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渾濁了。唉,世人該如何看待被遺棄的我?為買口糧,丫環替我變賣了首飾回來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牽引藤蘿,修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本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后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愿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卻沒心思插上鬢發;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揀個滿把。天冷了,太陽落了,她穿著單薄的翠衫,靜靜地倚著那修長的竹樹。

     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動”,每每。“掬”,把,兩手捧取。

    評解

     以棄婦為題材的古典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里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

     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沒有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里,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著一叢竹,眼里流露著哀愁。


    6、何為美人?

    宋玉說,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兮如華,溫乎如瑩。五色并馳,不可殫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精。
    曹植說,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李白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杜甫說,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摘花不插鬢,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世間萬般皆有變,唯有人們對美人的追求從未變過。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美人可以使山河變色,天地易主。美人也可以安邦定國,使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誰都想娶個美女回家,只可惜,物以稀為貴,美女總是少的,喜歡的人總是多的,競爭總是很激烈的,最后勝出又能幸福一生的,估計就是傳說中的神仙眷侶。

    金老筆下的令狐沖何任盈盈,楊過和小龍女,都是令人羨慕的。可惜,這總歸是文人的遐想,對愛情浪漫的憧憬,現實中的凡人,又如何能奢望神雕俠侶的生活呢。

    曾經有個人說,有智慧的男人,不找美女結婚,只和美女交朋友。這個話也許有點酸葡萄的味道,但仔細想想,未必沒有道理。

    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
    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

    倪元璐的題詩道出了自古紅顏的不幸,從項羽的虞姬,唐明皇的楊貴妃,到吳三桂的陳圓圓,這些美女的男人們,要么是霸主,要么是皇帝,要么是梟雄。卻依然不能給自己所愛的人幸福,白白浪費了那天生麗質,相比之下,眾生皆凡俗,英雄有幾人,美女們的幸福,如何才能滿足呢。

    我說,美人如月,我愿成湖。美人就如那天上的月亮,只有放在高高的天上,在窗前遙望,才能享受其美麗,如果放在家里,再美麗的女人,早晚也會變成餅,也許,她還是別人的月亮,但對自己來說,整日的雞毛蒜皮的家長里短,那便真是月亮,也成了餅,這是多煞風景的事情。

    倒不如化身成湖,心如止水,映照著那月光,身邊陪著的人,不算太丑,也不太美,扔到大街上就認不出,但是真心對你好,眼中只有你一個人。可以陪著你在夜晚的月空下,散步,聽著夜風的聲音,享受著彼此的溫暖,平靜的生活,平靜的相互守候,平靜的一起離開。

    這美人啊,好看是好看,但是,能有力氣去折騰的,倒也無妨,沒有力氣折騰的,看看便好,看看便好。


    7、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士大夫是依附于君王的;只有為君王所用,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一旦為君王所棄,他們就毫無用武之地。士大夫個人的浮沉往往完全取決于君王個人的好惡,而君王的喜好又常是反復無常的,因此士大夫們常常是患得患失——不為君王所用時盼能得到君王的垂青,為君王所用時又担心為君王所唾棄。這種心態與担心失去丈夫寵愛的妾婦的心態正相似。因此,在極權君主制下,中國的士大夫們很早就有一種妾婦自擬的心理。這種心理雖然鮮有人直接道出,卻常常不自覺的流露在文學作品中。

     翻開中國文學史,最早以妾婦自擬的大約要數屈原了。在《離騷》中,屈原自比美人香草,其哀怨彷徨之態絕類妾婦。有些詩句,如“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完全是一副不得寵的妃嬪的口氣。屈原與楚王同宗,身為貴族而尚且如此,后世沒有貴族身份的士人對王權的依賴就更大了。李白雖多慷慨豪邁之作,但亦有《妾薄命》、《長門怨》等;為什么阿嬌一個薄命的帝妃能激起詩人如許多的感慨呢?自然也是借此感嘆自己的不遇。杜甫筆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以及白居易筆下“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詩人自己的影子。而張籍在《節婦吟》中干脆就把自己比作“妾”:“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8、“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這首小詩勾畫出清幽寧靜的意境,表現了一種悠閑自得發表情趣。閉目浮想,看這竹林,這竹葉竹影浮動,明月下輕撫琴箏,一位女子身著羅衣飄然而至,倚竹對你淺笑……那身姿,那雙眸,那神情儼然一位仙子。當你走近時,卻幻化為一支修竹,這該是怎樣的一絲情致夢幻呢,可想,可感,可幻,可虛無,可飄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便是我心中的一幅竹林秀女圖了。

    我栽空間青青竹林,心有千千節,靜聽風雨聲,修來一片虔誠,云水憚心;拈來詩文,讀我心聲。其實在我心中,早有一片竹林,竹林永遠是可以有夢境展開的地方,竹林聽雨,那是我魂牽夢縈的幻境。我愛那竹的挺拔,剌破蒼穹,我愛那竹的節節向上,修沂婷婷;我愛那竹的生命旺盛,盤根錯結常青長存。


    9、一種說法:日子越安逸,統治者越不敢有敵人。既然不敢有敵人,就沒有必要保持強大的軍隊了。這是宋朝最高統治者的治國邏輯,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的心理基礎。最高統治者關注的焦點通常是社會力量的匯聚點。宋時,文化發展到空前高度,歐陽修、范仲淹、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柳永、辛棄疾、李清照等大家燦若星河。陳寅恪先生評價說:“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就連那些大小官員平時也對咬文嚼字,賣弄文采,風花雪月,淺斟低唱等樂此不疲,以附庸風雅為能事,而一遇國家危機卻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奴顏婢膝,卑躬屈節。由于文氣過重,很多文人和官員只有借酒消愁,到那花紅柳綠處、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歌妓那里尋求理解和安慰;或是寄托老莊,心死抽身,退避入山崖林藪孤芳自賞。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精神木訥的萎靡王朝。


    10、竹,在古典文學中是與松、梅共稱歲寒三友的,以其耐寒而青翠不凋,堪與松梅媲美之故。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對竹卻見于兩詩有不同的吟詠,他說:“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還須斬萬竿。”這是什么意思呢?是因為他把那些雜亂橫生的惡竹比喻為壞人,斬萬竿者,就是要清除壞人惡勢力之謂。杜老憎恨的是霸道生長的竹勢,而不是臨風搖曳的翠竹。在《佳人》長詩中,杜老則以悲憫的情懷寫出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高潔形象,把修竹與佳人并傳千古。


    11、瀟湘館雖不比怡紅院那番氣派,但卻是“古樹枯藤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瀟湘館有幾個顯著的特色;一是 “ 千百竿翠竹遮映 ” ,這翠竹向來被人們認為是挺拔、寧折不彎,清致、風流高雅的君子。真是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二是后院的梨花、闊葉芭蕉。梨花白,芭蕉綠,全是素淡、清雅的色調,沒有一絲俗氣,也沒有金碧輝煌的富貴態,,正似多情而抑郁的少女林黛玉啊!三是一潭清泉,碧亭之下,滿潭清水已被碧綠的荷葉覆蓋,淡淡的荷香四處飄散開去,在這荷花仙境中,自然也就知道朱自清先生的用意所在了!在這兒,我們可以看見林黛玉所寫的《葬花吟》:“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隱示著黛玉的悲慘遭遇。


    12、慘白的月亮毫無生機,如古道幽徑的婉約女子,深閨中的少女如何度過這漫長的秋夜!吟詩作詞,還獨自守夜等天明?記得李清照寫過這么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透出了無盡的秋意。曾聽過:在花瓣漂落時起舞,想象中何等美妙!然而,如果花瓣已枯已萎呢?在毫無生機中起舞嗎?會美嗎!

  猶豫中翻開了《紅樓夢》,嗅出那花香橫溢的春轉變為蕭瑟的秋。那“冷月葬花魂”的憐惜,何人可以知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憂怨何人能夠體會?!

  深吸一口氣,刺得鼻子酸溜溜,感受到的秋之于情感的淡淡苦味,淺淺的無奈!


    13、在冬天,本來是游客冷落的時候,何況這樣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當我們跑到庵里時,別的游客一個都沒有,——這在我們上山時看山徑上的足跡便可以曉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種覺得怪異的表示。我們一直跑上最后的觀海亭。那里石階上下都厚厚地堆滿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樹上,雪著得很重,在雪的下層并結了冰塊。旁邊有幾株山茶花,正在艷開著粉紅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墜下來的,半掩在雪花里,紅白相映,色彩燦然,使我們感到華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聯憶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來。


    14、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絢爛趨于平淡,本來都會傾向山水田園,可是生為一個忙碌的現代人,既無時間尋幽探勝,更不可能遁跡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現實生活中追尋一些。

所謂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實一下心靈。否則居魏闕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靜。杜甫雖然謳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為他既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與汝,終老不相離”的小愿。人若沒有一愿,就沒有了熱誠,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連山水田園之樂,都不能體會了。


15、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那朵朵唐時的女兒花,依舊在我的心中開放,盡情地吐露著生命的芬芳,明艷地在唐風中招搖中,其中也有一朵是你我的前生啊!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