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譯文]  睡在小樓上一整夜聽著春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第二天早上,屋外深巷里又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

  [出典]  南宋 陸游  《臨安春雨初霽》

  注:

  1、  《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2、注釋:

   (1)霽(霽)jì雨雪停止,云霧散,天放晴朗。

   (2)賣花聲,是臨安的本地風光。小樓深巷二句,化用陳興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詩句“杏花消息雨聲中”。

  (3)矮紙,即短紙。草,草體字。細乳,指沏茶時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品茶。分,鑒別之意。此二句,寫春雨初晴,閑居無事,以寫字、分茶作為消遣。

  (4)素衣猶及二句,化用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意謂京城里骯臟勢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3、譯文:

    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只身住在小客樓上,夜里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4、 陸游的生平見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衰,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這一年春天,陸游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居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匠心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紗。世情既然如此澆薄,何必出來做官?所以下句說:為什么騎了馬到京城里來,過這客居寂寞與無聊的生活呢?


 

   5、“小樓”一聯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后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畫春光,而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晁君誠“小雨愔愔人不寐,臥聽贏馬乾殘芻”,是以臥聽馬吃草的聲音來刻畫作者徹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兩句。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游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愿,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陸游這里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莫起風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愿。因京中閑居無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鄉躬耕。“猶及清明可到家”實為激楚之言。偌大一個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詩人有所作為,悲憤之情見于言外。

 

    6、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奉命權知嚴州事,由山陰被召入京,這詩歌是在臨安(浙江杭州)時所作。時陸游已六十二歲。詩人大半生浮沉宦海,壯志未酬,情懷郁悒,雖召入京,但已無年輕時的慷慨,反有厭倦風塵之意。

  “世味似紗”自然算不得什么生花之筆,一如“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紙張張薄”之類,倒有幾分俗,但就詩人而言,這經驗可是就其大半生的浮沉化來。以前可能也將“世味似紗”之類俗語掛在嘴邊,但究竟未加深究,而現在想自己大半生之坎坷,才恍然知曉“世味似紗”喻得恰好。于是詩人便沖口而出,落紙為詩了。然而,詩人既知“世味似紗”,就當學范蠡泛舟五湖,象陶潛采菊東籬,然而詩人反是“騎馬客京華”。詩人是知道自己所思與所行不一的,故用反問,誰驅使我打馬客京呢?當然是詩人自己!是詩人那殺敵報國、恢復中原的不死之心!盡管山河難收,幾成定局,但詩人一旦聽宣,便不假思索,打馬上京。真忠臣也!

    然而,詩人急切地進京卻只能閑閑地候著。這年春天,陸游便在臨安,但直到七月,始赴嚴州任。客居京城,無所事事,這無疑是給詩人那滾燙如火的報國之心澆一瓢冰水。臥居小樓,一夜無眠,聽春雨淅瀝,想杏花夜放,詩人那郁悶心境由此可知。“小樓”、“深巷”句為陸游名句,單看可見早春的清新、美好。臥居小樓,想明朝可以遙遙聽見曲折小巷里傳來的清脆的“賣杏花”之聲。這是何等美好的早春細節!但是,倘若“知人論世”,我們倒能深切感受老英雄困于客棧,報國無門的心酸!

    再看“矮紙”、“晴窗”句。春雨初霽,閑居無事,便信筆涂抹作草,隨心品鑒杯茶。看似閑,實是悶,寫字品茶,哪是陸放翁所為?只是郁悶無奈啊。

    郁悶無奈畢竟不是詩人所愿,于是詩人用典安慰自己。“素衣”句化用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中詩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必感嘆臨安城中風塵多,清明時節即可離京還鄉(陸游于這年三月由臨安返山陰)。詩以離鄉“客京華”起,以別京“可到家”終,離鄉時尚是希望在前,返鄉時便郁悶滿懷,“莫起風塵嘆”的安慰只是表面而已。

 

  7、陸游是一位嗜茶詩人,他對茶一直懷有深情。他出生茶鄉,晚年又歸隱茶鄉。他熟諳茶得、烹飲之道,總是以自己動手烹茶為樂事,一再在詩中自述“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

   在《臨安春雨初霽》中也是如此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證藏著詩人無限感慨。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愿,而延州知府的職位與他的素志不合。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作者卻只能以作書品茶來消磨時光,悲涼之意油然而生作者詩中吟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詩中表露的閑散和無聊的心境,間接地反映出在國家多事之秋,愛國志士卻被冷落的沉重的社會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敗和衰落。但是從茶道的另外一個層面來說。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以及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很符合,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以求高雅的享受。雖然壯志難酬,難免有些悲哀哀嘆之意無事作書分茶,百無聊賴。但是飲茶不只是一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情操,養成茶人品格。陸游并不是在寫此詩時才懂得分茶,才有閑情來品茶的,他一直對茶有研究,也懂得茶道之理,在國家多事之秋,作者憂國憂民,除了品茶打發時間外,更多的是借飲茶來暢緩心態,品味人生。在享受茶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養。

    茶適應了中國士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產生一種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的心境。當某些人經過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難以后,他會從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歸真。陸游也是如此。乍一看,覺得他身為愛國詩人,一生出入于戰場生死,貫游于天南海北,時刻思慮著報國和愛國,怎么會“閑作草”“戲分茶”呢?其實詩人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這樣的情感與心態只有在品茶中得到釋放。正因為詩人的經歷和心態與品茶享受中帶來的提升與修養提高相通,詩人把品茶看作是一種精神寄托,在品茶中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作書、吟詩結合,創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詩人不像其他文人一樣喜歡賞花,對茶道卻深有研究,情有獨鐘。因為他覺得自己追求的與茶的天然特性一致,在品茶中可以享受人生,完善自我。特別是在晚年,忙碌大半生,仍然是壯志未酬,雖然愛國憂民之心不變,但心態也有所變化。對人生、世俗之事看得比較開,心有想但力不足,只能在茶中尋找一片安靜的沃土。

    總之,整首詩雖然是寫臨安的春色的,但國家形勢,當時環境、詩人的心態不同,在他眼中看到的春色圖也是不一樣的。對此詩進行文化闡釋,不僅要了解詩人寫作的背景,寫作時的心態,而且還要縱觀詩人一生的愛好,從中國書法、中國茶道文化等方面進行闡釋,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分析出詩句中所蘊含的文化。

 

   8、“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每每讀及此句,總會想到一深幽古巷,一精致閣樓,一簾紗帳,輕羅薄衫的美人一夜聽雨,“點點滴滴到天明",忽聞巷內賣杏花聲,欣然起身整衫,憑欄,凝思,獨嘆......時空就定格在這樣一幅寧靜的水墨畫中。

      然,不久前我才曉得這原是陸游因憂國憂民而難以入睡,輾轉反側之語。不僅為自己的狹小度量而羞愧,事事盡于閨閣,止于愁嘆。卻不知有如此國事家愁。

  9、如果單獨地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兩句,我們似乎可以讀出一種悠閑與安然,因為這里有“小樓”“春雨”“深巷”“杏花”,透過這些純美的意象,我們分明地感覺到了一種“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幽趣”,而且由“一夜春雨”聯想到“明朝杏花”,我們分明地領受到隱含著的“驚喜”與“興奮”。顯然,這樣的理解只是看到了“表面”,未能領略到其中隱含的情思。你想,“小樓一夜聽春雨”,可見作者是徹夜難眠的,自然也沒有做“歸家”的夢,而是無聊地聯想起“深巷明朝賣杏花”。“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可見,這無眠的夜是多么漫長,多么凄苦。為什么呢?從第二句“誰令騎馬客京華”可知,詩人是作客他鄉,從末句“猶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詩人是熱切地希望回歸故里。這樣聯系全詩就可以分明地體驗到詩人春夜難眠的苦衷與寂寞。自然,“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中的“閑”與“戲”也絕對不是一種悠閑與嬉戲,而是百無聊賴之余的打發寂寞。這才是真正地“復原了作者的經驗”。

 

    10、窗戶一開,一股濕潤潤的氣流頓時撲面而來。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飄灑在陽臺上,夾著微風,使人感到有點涼意。萬家燈火沉沒在雨幕之中,這又是一個迷蒙的夜。

    雨下得不是很大,但雨絲很密、很細,齊唰唰地落在地上,匯成一條條小溪,緩緩地流著……微風中夾雜著泥土的氣息。春天早已邁開腳步,悄悄地向我們走來。

    在雨水的滋潤下,麥苗長得更翠綠,茶花開得更金黃;在一條縱橫交錯的田溝里,雨水淙淙地淌著。杏樹在春雨中舒展著枝葉,貪婪地吮吸著甘甜的雨水,喧鬧的小麻雀在杏花林中穿梭、飛鳴,好象在歌唱這綿綿細雨。

   此時的江南正沉寂在一片雨幕之中。在西湖不遠處的深巷里。一位身著素衣的少女,左手撐著花傘,右手持一花籃。不時從巷中傳來叫賣杏花的聲音,那聲音委婉悠揚。

   云開了,曙光灑落在深巷中,杏花上的露珠還未逝去,在光照下閃閃動人。http://4x-man.blogbus.com/logs/47822100.html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知道陸游的這句詩還是在古龍的武俠書《圓月彎刀》里當時那把彎刀上就刻了前半句詩感覺好美圓月彎刀陰森的冷光里刻著“小樓一夜聽春雨”。“青青的彎刀是青青的,青如遠山,青如春樹,青如情人們眼中的淚水。青青的彎刀上,有一行很細很小的字,‘小樓一夜聽春雨。’天有不測風云,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然了,美人,小樓,細雨,令人神往!

 

  11、記不清有多久沒有這么靜靜地去聽雨聲,去感覺雨落在地里的感覺,春已濃了,桃花燦爛地惹眼.空氣里似乎能聞到春天帶點青澀的芳香。閉上眼睛,聽沙沙的雨聲,充滿了柔情,觸碰著我脆弱又敏感的神經。此刻的我是寧靜又從容的吧,最接近心里期望的自己,即將到來的夏天,至于那些舊日的時光,似乎都已遠去,化為水,還給大地,往事休再提了!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雨漸漸停了,夜已深,來了睡意,該睡了。

 

  12、一直很喜歡春天的雨,那是大自然的聲音,它的腳步帶著自然的芳香,帶著新一年的希望。在春雨中,我仿佛聽到小草的歡呼,聽到了百花的笑聲。春雨的腳步滴答滴答地到來,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它用自己的生命敲擊著整個大自然,在屋檐瓦礫之間,花草樹木之中,江河湖海之上。不同的敲擊聲組成一首別有韻味的歌曲,我感到此刻的大自然是那么地親切。雨的聲音是那么地動聽。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春雨走過的地方,我看到了綠油油的禾苗,為春意盎然的大地增添了一份生機。我看到農民伯伯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我想他們一定是看到了豐收的前景吧春雨就這樣為大地洗滌所有的灰塵,農田也因此而散發出濃濃的泥土氣息,隨著微風圍繞在 我的周圍,沁人心脾。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在春雨走過的地方,所有的花朵一夜開放,頗有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韻味。當然更勝一籌的是五顏六色,爭奇斗艷的百花了。  

    然而春雨只是雨的一部分,雨的動人遠不只這些。雨的身影清新而不妖媚,纖小而不失豪勁。雨也因此引發人們的稱頌,浸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含楊柳風”這是雨的溫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株亂入船”這是雨的活躍。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雨的豁達。  
雨,就如自然的精魂;雨聲,就如自然的歌聲。我們何不閉上眼睛,或在茂密幽靜的竹林,或在悠長恬靜的小巷,靜靜地去聆聽,靜靜地去感受呢?  
讓我們一起用心來傾聽這自然之聲吧!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 

 

 

   13、雨是有靈性的,尤其是在性情中人的心中,那靈性也就變得分外多情。雨知人意、解風情,在詩人的筆下,雨兒連綿,如坐禪自語,雨打梧桐,又如歌如泣。

   那雨聲,不知寄托了多少文人騷客的哀怨悲歡: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在詩人趙師秀的筆下,南國雨中的景象,讓沒有到過南方的人也猶如一目了然,如臨近前。那連綿的陰雨,那濕蠕蠕的空氣,那碧波漣漪的池塘,那歡歌一片的蛙聲,還有那等客不來過夜半,手拿棋子閑敲桌面的“啪-啪-”聲響,真使人感到那雨之靈性的跳動。難怪有人說,雨景中最美的,當屬江南。是的,不論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還是“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美不勝收的江南雨景,在蘇東坡的筆下,的確宛如一婀娜多姿的窈窕女子,讓人觀后難以忘懷。還有那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更使人真切的感到了在徹夜淅瀝的江南雨中,那深巷盛開的杏花,聞到了那四溢的、沁人心脾的花香。

   在詩人的筆下,那雨后的杏花仿佛觸手可及,那雨中的小巷、那小巷中叫賣杏花的商販,還有那買杏花的女子,使人聯想起來,也真真相映成趣。我喜歡江南雨的柔情無限,它就像多情的女子,無形的纏繞著你,撫摸著你,讓你一閉上眼睛,就能使你感覺到它的美,美得令人心動,美得令人心醉。

 

   14、雨,是大自然的語言,長句短句,平平仄仄,不經意地就書寫出萬丈紅塵心事。善感的季節里,細雨如泣,無端地惹出寸寸愁腸,夕夕情傷。剎時,眉頭心間,無語凝噎。那或是游子思鄉的惆悵,“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盡息。那堪酒醒,又聞空階夜雨頻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或是獨守空閨的苦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亦或是人生過往的唏噓感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幾度黃昏雨后,任是壘疊得再堅強的心也變得百折千回了。

   雨也總是難以捉摸的,從它身上你能讀出梧桐海棠黃花瘦,也能讀出珠簾玉韻楊柳煙。不一樣的雨境,牽扯你不一樣的情思。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是灑脫,“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豪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是空靈。

   年年歲歲雨相似,歲歲年年人思雨。生命中總會有一場雨,剛好落在你心底最柔軟的一處……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0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