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譯文]  小時侯不知道月亮是什么,就把它叫作白玉盤。

  [出典]  李白  《古朗月行》

  注:

  1、《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 凄愴摧心肝。

  2、注釋:

   朗月行:為樂府古題。

  呼:稱呼。白玉盤:白玉做成的盤子,這里用來比喻月亮又圓又大。

  疑:懷疑。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青:藍色。   仙人垂兩足:古代神話說,當月亮初升時先看到月中仙人的兩只腳,然后逐漸看到仙人的全貌。

    桂樹:傳說月亮里面有桂樹。   何:多么。

    團團:圓圓的形狀。   白兔搗藥:古代神話傳說中,月亮里面有白兔在桂樹下搗藥。

    問言:就是問,言是助詞,沒有意義。   與誰餐:給誰吃。

 

  3、譯文:

    小的時候,我不認識月亮,我以為月亮,是白玉做的圓盤。是瑤池的仙鏡,飄蕩在云霓之間。仙娥與桂樹,在月中隱隱浮現。玉兔放下藥杵,不知道是為誰而制這仙丹。卻有那可恨的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殘缺不全,如此的黯淡。回想當年,英武的后羿,射下九個太陽,  為天上人間解除了災難。如今誰來拯救月亮,讓它恢復光亮,如同以前。已經不忍心再看,  更不忍心留下它獨自離開,可我又能為它做些什么呢?只有發愁,和痛苦地發呆。

 

  4、“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生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后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詩人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俗稱癩蛤蟆;大明,指月亮。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嚙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表現出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難。詩人為什么在這里引出這樣的英雄來呢?也許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許是希望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吧!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還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開吧。這顯然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似是刺這一昏暗局面。沈德潛說,這是“暗指貴妃能惑主聽”。(《唐詩別裁》)。然而詩人的主旨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辭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5、 天才詩人李白,一生著詩數千。李白獨特的意象群中,明月--是李白高潔品格的象征,是詩人真摯感情,高尚情趣的外化,是詩人的千古知己。詩人歌之舞之,飲之醉之,思之愁之,所著明月詩篇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誦李白有關明月之詩句,頗受感染。
   “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郎月行》),李白筆下,明月如細膩皎潔之白玉,又似瑤臺光亮照人之鏡臺。呼、疑、飛,傳神地表現了天真的想象,純潔的情愫。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關山月》)關山之月,出沒蒼茫之海,更兼有萬里長風,將月之光華吹散人間,反映出詩人高渺之神思,寬廣之胸懷,表現其對自由解放的渴望和追求。
   李白幻想自由,時常展翅飛向太空仙境,去尋求光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洲謝眺樓餞別校叔云》)。何等壯麗飛動的形象,何等雄偉卓越的氣魄,天馬行空,飄然不群。
   明月是李白的朋友。在李白的想象中,明月可以問訊,可以追攀。“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聽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把酒問月》);明月可以伴他飲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小酌》);李白夢游天姥山,明月為他送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夢游天姥吟留別》);明月可以解他孤獨,“明月直入,無心可猜”(《獨漉篇》);明月可以解鄉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可寄悠悠情思,“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芙歌》);甚至明月可以賒來,陪伴他和親人飲酒,“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游洞庭》)。豐富奇異的想象,真摯浪漫的感情,雄健豪邁的語言,清麗俊逸的風度,怎不令后來者望而興嘆。
   “秋月照白壁,浩如陰山雪”(《玩月金陵》)
   “月出峨嵋照滄海”(《峨嵋山月歌送蜀僧宴入中京》)
   李白高潔的人格,卓絕的藝術才華,恰是如雪的秋月,照耀著唐詩,照耀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

 

   6、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生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后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詩人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俗稱癩蛤蟆;大明,指月亮。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嚙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表現出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難。詩人為什么在這里引出這樣的英雄來呢?也許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許是希望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吧!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還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開吧。這顯然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7、“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小時侯,童稚的心靈,一片天真,對月亮了解不多,只知道把明亮柔潔可愛的月亮,呼喚作白玉盤。

  這兩句是常被引用的詠月名句,是寫月的可愛,充分流露出在那段天真無邪的歲月里,對大自然的一切可愛感覺,也很能勾起成人對童年往事一片天真的溫馨回憶。

 

    8、“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詩出自那個自信,狂傲,豪放,灑脫,同時又浪漫的李白。最喜歡這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童言無忌呀,這句詩能輕易的勾出對童年時快樂的無盡回憶。讀李白的詩,能感受到他的清,他的高,時也讀出了無奈與悲涼。
     他豪邁灑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他步月而歸,“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依稀。”
     他飄飄度月,“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他邀月起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他惆悵感傷,“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連”
     他知音難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他多情,“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他想擁月入懷,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

     月是李白的情感寄托,是他的理想抱負,是他的知己。
     我喜歡月,喜歡她的寧靜,恬美,喜歡她的不識人間煙火。

 

    8、在最初的識字起步階段“月”字必然包含在其中。道理很簡單“月”字是象形字,筆劃少、好記、好寫。其實在嬰幼兒時期就從長輩那里知道了月亮的長相————圓圓的、彎彎的。詩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那簡單的圓圓、彎彎的月亮似乎變的煩瑣了。再也不是孩提時代印象中那無所事事的月亮。在我看來如今的月亮已成了個肩負多層使命、呵護脆弱心靈的保母,他承載著農業社會向文明工業過渡期間許許多多的道不明、說不清的柔媚寡情。現在的月亮起伏于櫛比鱗次摩的天大樓之間,月輝已溶入了喧囂紛擾的霓虹之中。皎潔的月色已被煙熏染的形銷色衰,寂靜的月光已淪陷為倒買倒賣的陰影。陰晴圓缺總有說不完的斂財故事,借助無息的月光,通宵達旦的兜售琳瑯滿目的奇思妙想。

   那么,現在對月亮的寄情是否顯得有點多余和拙著呢?現在又有多少人在物欲橫流的浪潮里還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呢?如今又是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外放無俚的男女會借助掛在天邊的月亮抒發情懷張顯自己形骸嗎?在“時間就是金錢”的驅動下又有誰會忍饑受餓地站在月亮下追求浪漫呢?“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見到的明月亙古如斯,古人見月抒懷,今人攬月做秀。

   看今朝,隨訪路人。知月否?速答,略知一二,其一圓,其二彎。所見略同者多,匆忙而去。更有答之,月之月也。續問之,月意如何,笑而不答或移目觀天。憂心忡忡,知之為之知,知月如何,不知又如何,不以為然,愚者無慮必有得。觀天,賞月,先省已。

   只有當先人將“把酒問月”“明月幾時有?”奮勵有當世志的而又不諧塵俗的怫郁心理展現在面前時,才知道自己是一芥志短的懦夫。

   隨手翻閱,見醒目華章錦句“今夜月明人盡望”“清輝玉臂寒”諳悉先人如此的深情綿邈和開闊雄放的風度,才認清了自己是一具恬不知恥的魯莽草寇。

   聆聽那飄逸不羈、風神唯謫仙、圣之人的盡情詠月抒懷“我寄愁心與明月”“中天月色好誰看”高吭之后,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月光之下一個俗不可耐的猴影。

   月亮的清輝已將我照得體無完膚,只剩下一點兒時的記憶。如今只能靠此殘存的記憶,來鑒證我曾經在月色下有過的愉悅。那時幾個半人高的小伙伴,經常聚集在一起,等月亮出來的時候,跑到一塊空曠的地方比誰得影子長。然后再相互追逐影子,你踩我,我踩你,凡被別人踩到自已的影子就站在原地,直到剩下最后一人,被踩到影子的人再從口袋里掏出一點零食﹙一顆糖、梅子或一把爆米花﹚,進貢給獲勝者。轉瞬數十載,惜日的小伙伴如今已手腳拘攣了,月下嬉鬧的影子早已退化到都市拐角之處。當今天再次抬頭望月時,夜幕中的月容被五彩煙瘴緊緊籠罩著,眼花繚亂,浮想聯翩。灑落的月輝被汽笛、叫賣、警鈴、狗叫聲擾得七零八落。塘中月色蛻變,樓影深埋,殘葉漂浮。好象在先人的詩章里沒有這般景象的記載,所以今天用實際行動去揭開月亮的神秘面紗,用真實去慰撫先人的亡靈。這樣一來,我們的先人就可了卻“靜夜思”“照無眠”的憂郁之苦,免得再替古人流淚了。

   千秋萬代,傍晚,你召喚我們回家,憩息!

 

   9、“詠月”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大主題,幾千年來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適逢中秋,記者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研究室趙仁珪教授,請他專門就中國古詩中的詠月詩進行了一番解讀。

趙教授說,詠月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說 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一個意象。古詩中的“月”表現為以下幾種象征:首先是象征團圓,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三是把月亮當成美好的象征,愛的象征,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按照聞一多的解釋,這里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第四是把月亮作為純潔無暇、沒有任何污染的象征,進而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這里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征。

古人還常常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趙教授認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趙教授說,古代詩人中最擅長寫詠月詩的當屬李白,他一生中創作的與月有關的詩多達320余首,從少年時代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后來《將盡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及《月下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將一生才情寄托與山水月色,寫出了許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來表現“明月長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先人所創造的美好意境,為后人留下了心靈重游的廣闊空間。趙教授說,中秋讀讀詠月詩,不僅是一種精神享受,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溫和再認識。

 

10、沒有李白的詩就沒有中國的月亮。如果沒有李白的詩,你怎么可能去愛月亮,你怎么可能去認識月亮呢?這是李白詩里邊的話,“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然后,宋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樣的話。他對世界產生了這樣一種親和力,他把世界寫得亮亮的,寫得那么樣的明麗,然后把世界端在我們面前,世界會有這么美好。那么中國古人吟詠山水,吟詠建筑的詩特別眾多。你沒有這些東西,你就沒有從日月到河山這種感受。李白的一生非常不順利,但是你看完了詩以后,你可以感覺到一種對人生的一種沉淀,因為他的瀟灑,他的自我安慰。

 

11、 讀了許多古人吟月的名詩佳句,我的心中就升起了古詩的明月。
  我一邊望著真實的月亮,一邊望著李白的月亮,望著蘇東坡的月亮,望著張若虛的月亮,望著許許多多古人的月亮出神……
  李白思念如水,在月光河中潺潺流過,盈過唐時金尊,那床前的月光至今醉人,故鄉是月,鄉情汩汩。李白把整個月亮都裝在酒壺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的望月真的是心神若仙。李白還有一首《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雙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從月亮的形狀到月亮的神話傳說,從兒童的視角與心理,寫出了童真、童趣、童心。
  蘇東坡望著海南的明月無言,望著黃州的冷月祝愿。在一片如水的靜穆中,他遠離紛擾,不再憂讒畏譏,他從心底涌出一股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首詠月的詩千百年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既是一首寫景抒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好詩,又是一幅濃淡相宜、樸實而又清新的中國山水畫,還是一曲古意悠長動人心魄的中國古典名曲。
  王維的月帶著智者大隱的寧靜,他的《山居秋暝》中有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他居住的別墅就在終南山下,一場秋雨過后,黃昏時分,山中顯得十分寧靜。詩人把外在的風景與內在的心境和諧地統一起來。
  古詩中還有那海上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地相思,透過當空懸月,互相傳遞,給一份思念一份慰藉。把心捧在月光下,讓赤誠、愛情在清輝里洗滌而變得更加純凈。
  古詩中還有那邊關的明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守衛邊關的勇士抬頭望月,迎著撲面的長風而挺立,他們愛祖國的明月,他們在守衛著祖國的明月。
  古詩中還有許多許多的明月,一直流傳了千百年,就像那如水的月光,從月亮河里流出來,流到了人間,從歷史的遠方流出來,流到了今朝……
  其實,月亮就是一首古詩,千千萬萬人對月遐思,望之不足,便把它用心從天上摘下來,畫在畫里,寫在詩里,唱在歌里,溶在淚里,枕在夢里……

 

12、“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對孩子來說,由眼睛所見而萌生的想法是一種意識的幼稚和理性的天真,比如說小孩稱剛生出的樹芽叫“樹牙齒”,看到床上晃動的光點會用小手去捉,冬天想用熱水去澆花木……孩子的話、行為按常理來說是一種見識的邏輯錯誤。

但是我們若把它拉入詩人的視窗,它恰恰和詩人所需要的詩性意向和靈感不期而遇。孩子用錯覺的眼發現了詩人所需要的極具美感的想象。

用孩子的話說出來是童言無忌,是錯而不錯的好奇,是現實中實有的意象錯覺走進了不自覺的天真。但如果一個成熟的詩人讓這樣的句子從他的筆端走出來,就是產生于立志的奇特聯想,就是靈感賦予詩人的獨特想象和創造。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