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忽然看見路邊楊柳一派春色,后悔讓夫婿遠行去取爵覓侯。

    [出典]    王昌齡 《閨怨》

      注:

     1、《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2、注釋

  1. 閨: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3. 凝妝:盛妝。

  4. 陌頭:意謂大路上。

  5. 覓封侯:指從軍遠征,謀求建功立業,封官受爵。

 

   3、韻譯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里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譯文:

    深閨中的少婦本來不懂憂愁,春日里巧妝打扮登上了翠樓。忽然看見路邊楊柳一派春色,后悔讓夫婿去取爵覓侯。

 

   4、王昌齡生平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  (劉學鍇)

 

   6、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這首詩抓住閨中少婦盛裝登樓欣賞美好春光時心頭突然激起思夫之情這一瞬間心理變化,細膩而生動地刻畫出了這位女主人公被離愁別緒所困擾時的愁姿怨態,含蓄地表達了夫婦朝夕相愛勝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祿的思想。

  詩的起句“閨中少婦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現出閨中少婦天真、嬌憨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對生活熱愛、達觀的態度。正因為她嬌憨得不知愁,才會一度向往世俗的榮華,勸“教夫婿覓封侯”;正因為她熱愛生活,所以面對大好春光,她才會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時那樣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樓,去飽覽人間春色。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 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

  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樓”,則是“不知愁”之形態的注解和具體表現。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從“凝妝”

  二字上我們可以體會她登樓前那“不知愁”的歡悅心境;一個“上”字,又將她登樓時步子的輕盈描繪得真實可感。

 
  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是全詩的關鍵所在。楊柳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意象,“柳”有“留”的諧音,在送別、閨怨詩中很常見,少婦看見楊柳色,想起了當初送別丈夫離開時情景,不覺想念起在外的丈夫,從而點明詩歌閨怨的意題。

  “忽見”表明所見的突兀、感觸的陡生、聯想的迅捷。

  其實,在大好春光中,處處都有柳暗花明、鶯歌燕舞,見柳是不會令人大驚小怪的。然而這里所見的“楊柳色”有它特定的地點—— “陌頭”。這個“陌頭”,它使人聯想到:也許從前他們夫婦曾攜手經此而游春;也許當年她曾在此“陌頭”親自折柳送夫從軍,以期覓得封侯,求取榮華。然而丈夫一去數年,這美妙的“陌頭楊柳色”卻無人共賞,一種悵惘、孤寂和愁苦的感覺不免要襲上心頭,并引燃久蓄心頭的離愁別緒,于是目光與“陌頭楊柳色”相撞,就會猝然迸出“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個火熱的念頭。于是由“愁”而“悔”,由“悔”而見“怨”。“悔”字是“愁”和“怨”所化合而成的衍生物,而“愁”和“怨”又是“悔”的根源。在離愁襲擾心頭的時候,這位閨中少婦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責己,這就更襯托出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這里的“悔”,也是閨中少婦瞬間對人生世俗功名利祿的一種徹悟,它從另一個角度含蓄地暗示黷武的開邊戰爭破壞了多少人的愛情和幸福!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有致,詩的畫面感極強,境界優美而含蓄。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詩題為“閨怨”,但詩句卻無一字道及“怨”字,一切意在言外。

 

   7、 唐代前期,民族戰爭和對外戰爭頻繁,大丈夫從軍戍邊,保家衛國成為一種風尚。因此,從軍就成為人們當時“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這位閨中少婦,一定對夫君遠行求取功名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呢!否則不會有詩中的“悔教”一語。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參軍,故她的思念和愁緒或許還夾雜著幾分希冀,平日這種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幾朵浮云,不易察覺,故曰“不知愁”,這是第二層含義。

 

   8、“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忽見陌頭楊柳色”這一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9、“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中少婦不僅韶華正茂,風姿綽約,而且志趣非凡,抱負不俗。在盛唐那個“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崢嶸年代,她沒有陶醉于花前月下的纏綿繾卷,也沒有沉湎于卿卿我我的柔情密意,而是寧愿獨守空房,慨然鼓勵丈夫離家己,從軍遠征。到遙遠的邊關去建功立業,大而言之是忠君報國,小而言之顯親榮名。這份高昂的熱情,這種豪邁的精神,實屬難得。千載之下,我們也要向她投以敬佩的目光。然而,在那個陽光明媚、惠風和暢的春日,她精心打扮一番以后,款步登上了敞亮華麗的樓臺,天朗氣清,她的心情格外舒暢。可是當她憑欄眺望,遠處地頭道胖那青青的柳色映入她是眼簾時,她頓時感到腿軟氣短,悵然若失,心里涌起如煙如霧的悔恨。她悔恨當年的勸夫遠征,悔恨自己的虛度年華。年年歲歲柳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美麗的生命悄然流逝,未知的功名獲又何益。那青青的柳色,潛入了她的心底,撥動了塵封的心弦,彈奏出幽凄悲苦的音調,至今亦令人動容。 

 

   10、“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李益《江南曲》里說:“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女人多么矛盾,要男人建功立業,要男人腰纏萬貫,又希望男人能與其日夜廝守。男,難也!

 

   11、“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其中的懷春之意,是將自然世界的春和精神世界的春都寫進去了。

  風、花、雪、月,乃大文章也。千年之后,仍有寫頭。只愿:風要趨于真清,花要趨于真鮮,雪要趨于真美,月要趨于真皎!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0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