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rn

      [譯文]   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政權是立不住的。

rn

      [出典]     《論語顏淵》

rn

      注:

rn

      1、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rn

      2、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老百 姓對政府就信任了。”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 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之中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rn

    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就 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從古到今,糧食、國防、信義都 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

rn

    4、 糧食充足可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步進入小康社會。軍備充足就不會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險,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取信于民就可以喚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為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使社會進步而繁榮。 

rn

     5、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密切聯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 如孔子所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沒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 “窮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緊肚子鬧革命”,的確是不能取信于 民的。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rn

    6、說到底,還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的問題。
  儒學的觀點是兩個方面都不忽視而更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謂“重義而輕利”。所以,當子貢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兩難選擇 時,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選擇。這正如后來孟子那個著名的選擇一樣:舍魚而取熊掌,舍生而取義。孔子并非不重視“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歡吃魚不想活命一樣,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rn

     7、政治并不一定讓大家都過上一種物質文明上的發達生活,他僅僅是一個標志,真正來自于內心的那種安定和對于一種政權的認可,這些都是來源于信仰。 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rn

    8、信譽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歷久不衰。在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人們道德的缺失,首先表現在信譽的缺失。信譽是人們行為的準則,WTO的加入,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是世貿組織的最高準則,遵守規則必須遵守信譽,信譽是企業走出國門的根本。

rn

     9、工商業的管理者是社會的成功人士,也可以算是社會的基石和棟梁,也是廣大青年人學習效仿的對象。只有實現了工商業管理者的誠信,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誠信,否則,從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們不管多么誠信,也會很快會被這些“社會成功人士”的不誠信所污染。

rn

     10、不要認為“誠信立國”的觀念迂腐!國防裝備不足,經濟力量衰退,這都會讓人民面對“死亡可能到來”的恐懼,確實是大事。然而政治任務的誠信,完全沒有“打折扣”的空間。因為不誠信是比面對死亡更大的身心折騰。政治人物的心口不一、朝令夕改,是讓人民“活受罪”的罪魁禍首。人們永遠摸不透,這些政治人物哪些話才“算話”。

rn

 

rn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1

[新一篇]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舊一篇]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