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862(2002)04-0035-04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等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目前網絡研究已經成為一大熱點。哲學界對于網絡提出新問題,也作出了一定的回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網絡的本質與網絡時代
網絡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在信息生產、傳播和共享方面帶來了許多便利,帶來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的革命,為人們的行為、思維乃至社會結構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它在改變社會運行機制的同時,也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存空間。因此,它引起了哲學工作者的關注。許多學者認為,對于網絡,不能僅從單純技術的層面去把握和理解,更要看到它對于社會歷史發展和人類生存的意義。有學者認為,網絡的出現使得信息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使作為民族國家之重要標志的地域界限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因此,網絡安全就不僅是信息安全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安全的問題,必須從文化和民族性的高度來考慮網絡的本質。也有學者指出,網絡的出現是人類中介系統的一次革命,導致了人類思維的框架性轉換。正是由于網絡,人類才從原子時代進入了比特時代,從讀寫時代進入了視聽時代,從以物質能量生產力為主的時代進入了信息知識生產力為主的時代。
人類是否已進入了網絡時代?學者們看法不一。這些年關于“時代”的提法很多,有高技術時代、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等等,這些提法都和網絡有一定的關聯。有學者認為,網絡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對社會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帶來的變革是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所以稱之為網絡時代正是突出了網絡的新特點與新功能。另有一些學者卻認為,知識經濟包括了信息、知識、網絡的新變革,這個時代是對應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稱之為一個時代,還是知識經濟更好。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革命是現代電腦和電訊業的發展,網絡主要是一種信息科技,稱為網絡時代是不全面的,信息時代可能更能反映時代的特征。
筆者認為,網絡帶來的變革不僅是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變革的,也是超越了任何信息技術的,稱之為網絡時代,正是體現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生存狀況和突出特征。
二、網絡中的虛擬與現實性的問題
在關于網絡的哲學討論中,虛擬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虛擬”的概念界定卻有很大不同。有學者從技術層面把虛擬界定為“集計算機及互聯網、圖象、文字、音響、仿真、傳感、顯示和信息等技術于一體,對客觀現實進行數字化處理的一種綜合技術”,“用0-1數字方式去表達和構成事物以及關系”,“是數字化表達方式和構成方式的總稱”;也有學者從文化哲學角度把虛擬界定為“符號化”,或界定為“規則文明”,指“各種規則的合成、選擇及其演化”,“虛擬是人對世界、對象、活動、意義等的人化形式的構建,這些人化形式主要是語言、符號、規則、數字等”;還有學者從思維方式角度把虛擬界定為“一種超越現實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人類從現實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進入到虛擬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另外一些學者把虛擬和現實、實在進行比較,把虛擬界定為“對現實實在性的超越”,是通過理性具體建構成的“不具有如現實的生活世界中那樣的外在可感知的客觀實在性”等。還有學者認為,虛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虛擬是指規則文明,指各種規則的合成、選擇及其演化,隨著多樣化時代的到來,人的行為規則也將更多地虛擬化;狹義的虛擬是指我們時代的數字化虛擬,數字化虛擬正在成為我們時代的主要特征。當然,狹義的虛擬是在廣義的虛擬基礎上的現代發展,是形成數字化平臺后人類中介系統的突變。
在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上,也存在一些爭論。虛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打破了以往的傳統哲學的框架。有學者指出,從現實性哲學進入到虛擬性哲學,將是未來哲學框架的重大轉換,這一轉換將大大地開拓我們的哲學視野。虛擬帶來了傳統哲學的革命,傳統哲學主要是一種建基在現實性上的哲學,把在諸多可能性中已經實現的可能性當作了惟一的基礎,虛擬則能夠在特定的虛擬空間演示各種可能性實現的情況,這就為人類理解現實和可能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野。另一些學者對虛擬和現實性問題進行比較。他們認為,虛擬帶來了對現實性理解的一次革命。在傳統哲學觀念中,現實就是實在、實存,而虛擬卻用0-1數字方式去表達和構成事物以及關系,或者是用數字方式去構成事物,或者用數字方式去代碼這關系,從而形成一個與現實不同但卻有現實特點的真實的數字空間。而這種虛擬空間以及在其中存在的各種虛擬的“事物”,都能給人的感官帶來與現實事物、現實空間同樣的感受,達到一種以假亂真的效果。虛擬固然離不開現實,虛擬技術、虛擬事物當然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但虛擬的各種事物如果構成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經由人的感官而形成的也都是真實的“經驗”,這就在認識論意義上對何為真實、現實等提出了嚴重的問題。
筆者認為,虛擬、虛擬空間的出現,使虛擬和現實成為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虛擬一方面開拓了人的思維空間,展開了其它未被選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在虛擬中使其成為虛擬空間中的真實。由于有了虛擬的真實性和現實的真實性,我們將面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生存革命和哲學革命。
三、網絡與人的思維方式的變革
網絡的出現不僅為人類的交往構筑了新的平臺,而且帶來了人類思維方式的一次大變革。人的思維運動借助于虛擬和數字化來表達事物,并在虛擬空間中構造出了新的事物,制造出了在自然空間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由此形成了虛擬現實和虛擬世界,這就引發了人類思維和行為框架的轉換。虛擬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和人與世界的中介方式,人類正在從現實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進入到虛擬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人類思維正面臨著一種新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是對真和假的新理解。有學者指出,虛擬是以數字化的構成方式,“使“真”與“假”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方面,正如魔術是假的一樣,虛擬的東西也是假的,它只是一種數字化的存在,與被虛擬的對象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可是另一方面,虛擬的東西又是真實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人們能夠感性地感受到的。這便引發了對于傳統思維框架中真與假的概念的超越,引發了對于傳統思維方式和哲學基本觀念的突破。
其次是對可能和不可能的新理解。有學者認為,虛擬打破了傳統的真與假的分界,也打破了傳統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分界,產生了對可能性的新理解。傳統思維模式立足于現實性,是植根于現實性的思維,而現實僅僅只是諸多可能性中實現了的那種可能性,還有許多可能性被遮蔽了或阻斷了,由于虛擬技術的出現,人類就有可能再現那些被遮蔽或阻斷的可能性。虛擬作為“真的假”和“假的真”的統一,其根本特點是指向現實性中的不可能性,或者說指向不可能的可能性。這一點若是能夠成立,我們的許多概念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再次是思維的可感性問題。有學者指出,在傳統哲學思維中,思維與感性是對立的,思維的一個特點就是非感性或超感性,不僅思維把握的對象是超感性的,而且思維的存在形式也是非感性的。現在人類借助于虛擬技術,用數字化形式構成新的事物,制造出了現實中無法存在的事物,或者,人們通過數碼關系替代現實關系,通過啟動數碼關系而使實際關系按人的目的運轉起來。通過網絡創造的虛擬空間,使得思維行為化、感性化,成為如同行為過程一樣的實實在在的系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性存在。思維過程具有了可感性,思維的結果也具有了實在性,即虛擬的事物具有了如同現實生活世界中那樣的可感知的客觀實在性。這便引起了思維的存在方式的新革命。
最后是設計性思維的突出。有學者認為,網絡帶來思維方式的變革,首先是形成了求解性邏輯。以往的認識主要是一種求知性認識,實際上是一種定義式的知識,即邏輯體系式的非常準確的一種結構性的組成。這種求知性的認識根本上是一種死板的教科書式的知識,而求解性知識才是人類真正活動著的思維過程,是人類的不斷運動的策略化的思維過程。通過數字化方式把人類的策略性的求解性認識作為自己的主要分解對象,從而超越了原有的知識構成和知識分類方式,它把經驗、智力、智慧——這些在原先的符號系統中是無法邏輯化的東西——作為自己的最主要的建構對象,從而導致了思維建構方式的革命。這就使得我們對世界的構成從求知性認識進入到求解性認識,從定義式思考進入到策略性思考,從靜態的表達進入到動態的表達,使得思維的設計性更加突出、更為重要。
四、網絡時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
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網絡的出現,為信息共享提供了以前難以想象的可能性,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條件。有學者指出,網絡社會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環境,使得每個主體在信息獲取、知識創造、特別是結果發布等思想言論自由方面的權利得到了真正的落實。虛擬技術的發展和虛擬空間的產生,使主體能力的發揮更自由、更充分、更全面,也使得主體間關系出現了新的形式和形態。當每個人都能充分認識到共同發展是自身發展的前提時,人與人關系中個人的主體狀況就將得到非常大的改善。網絡使在場和不在場界限弱化甚至泯滅,極大地加強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了人們最大限度地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可能性,這對于發展人的主體性和社會整體的主體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些學者指出,網絡的出現為人類的交往活動提供了新的平臺,網絡經濟、網絡政治,特別是網絡教育,為個人接受整個人類的文化,分享全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提供了現實的可能,為個人選擇創造了以往根本無法比擬的眾多機會,同時也為無數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新的裝置。這樣人類社會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整體性。網絡為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也為人類個性化時代的到來準備了條件。個人真正成為世界性公民,能夠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而進行廣泛交往,相應地,象家庭、民族、國家這些人的存在的具體形式,其地位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在網絡空間里,每個個體都作為獨立的端子,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運作對象,自由改變自己的網上行為,網絡空間為個體創造了一個敞開的多元化視界。
五、網絡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網絡的出現,無疑地增加了人們活動的自由空間和自由度,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如何制定網絡時代的人們行為的規則,如何界定人們在網上活動的責任,如何維護網絡安全,等等。這些問題也都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關于主體身份的問題。有學者指出,虛擬創造了新交往空間,但是對主體身份的確認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網絡提供了一個交往平臺,而在這個平臺后面的交往主體卻是未知的,交往者都不可避免地戴上了面具,這就給網絡交往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另外,網絡上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的關系也是一個新的問題。一方面,網絡中的角色免去了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的各種具體制約,可以自由地想象和設定自己,隨意地改變自己,可以自由地抒發內心的感受或想象的感受;另一方面,網絡上的角色無論多么理想化,多么符合自己的意愿,畢竟又不能像現實生活中那樣生活,虛擬畢竟無法取代現實。這種強烈的反差導致了對既有文化和制度的不滿,也可能造成主體身份認同或辨認方面的錯置,尤其是對于那些主體性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這種錯置就可能造成一些侵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
關于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重新界定問題。一些學者指出,網絡為個人的精神活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同時也賦予個人以更多的自由權利,這就不可逃避地要求重新規定個人的義務和責任,以期達到二者的平衡匹配,否則就會引起新的問題。而在這一方面,我們的倫理和法律都明顯地表現出滯后性,必須加緊研究,使個人在享有新的權利的同時也要担負起新的義務。
哲學動態京35~38B2科學技術哲學李志紅20022002李志紅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北京 100872 作者:哲學動態京35~38B2科學技術哲學李志紅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