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學與網絡文學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是近年來異軍突起、方興未艾的嶄新藝術門類,都構成了當今 文壇的熱點,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顯示出了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攝 影文學雖然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階段(即使從19世紀出現于歐洲的“寓意照片”算起,攝 影文學也已經歷了近200年緩慢而堅強的發展歷程。),但是,它真正作為一種自覺、獨 立的新型藝術種類脫穎而出卻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事情,尤其是隨著2001年《文藝報 ·攝影文學導刊》的創刊,攝影文學迎來了創作和研究的空前熱潮。網絡文學則是隨著 現代因特網技術的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突然君臨的“天外來客”。一份1999年的統計資 料表明“因特網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空前的無線電廣播問世38年后,擁有5000萬聽眾 ;電視機誕生13年后,擁有同樣數量的觀眾;而因特網于1993年向公眾開放僅僅4年, 用戶就突破了5000萬。目前全世界因特網使用者已達1.5億,有關專家預計2001年將達3 億,2005年可達10億。專家們已經把以因特網的信息高速公路為主體的互聯網,視為‘ 第四媒體’,認為它的影響在10——20年內將可能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參看《 當代科技革命與藝術格局變革》,《文藝報》1999年5月20日4版)時至今日,網絡的意 義早已突破了技術范疇,一種新型的網絡文化正日漸形成并昭顯了強大的塑造力和生殖 力。而以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為依托的網絡文學,雖然還處在其發展的初級階段,卻已 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因此,對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作一些分析、比較當是必要的 。
  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與高技術時代的科技文化息息相關,攝影文學是現代光學和攝 影技術與藝術聯姻的產兒,網絡文學則是現代因特網技術的“副產品”,它以二進制電 子信息形式——“比特形式”為其物質載體形式。二者都是現代形態的藝術奇葩,顯示 了現代藝術創造的技術本體化趨勢。在攝影文學中,攝影技術、洗印技術、數碼成像和 photoshop處理技術的高下優劣直接影響著攝影文學作品的質量,在這里我們顯然不能 說影像是形式,文字是內容(或者相反),二者已經互化交融,不可離析了。現代科技造 就了攝影文學,同時也就在創造著與攝影文學相對應的藝術的觀照世界的方式、新的欣 賞方式和新型的藝術理念。對于網絡文學,網絡技術也絕不僅僅是作為文學創造的催化 劑和外部促動力而存在的,而是成為了本體性的構成要素,滲入到了文學乃至文化的生 殖——再生機制內部。尼葛洛龐蒂曾說數字化生存具有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與 賦予權力四個特征,它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結構。當然也無疑會改變文學的創造方式 、欣賞方式和文學的理想、觀念。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是新型的綜合藝術,都順應了 多媒體時代各科學文化部門橫向組合的大勢,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但攝影文學和網絡 文學對現代高科技文化的態度和反應又大為不同。如果說網絡文學是文學向高科技的皈 依,表現出了明顯的科技拜物教和工具理性,樂于在技術化的大潮中蕩滌傳統藝術的“ 韻味”,以“機械復制”(本杰明語)為榮,對科技文化和文化工業更多趨同的一面的話 ,那么攝影文學則從一開始就更多一些反思、抗爭和“守舊”。它對“讀圖時代”的平 面化、感官化、碎片化、欲望化的審美時尚保持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拒斥心理,對當代視 聽文化熱采取著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對后工業時代藝術精神、人文精神日益萎縮的現 狀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鮮明的抗爭態度。在它的靈魂深處崇奉的仍是“讀文時代”彌足 珍貴的審美文化理性傳統和人文精神。正如南帆先生所言:“攝影文學讓人們意識到, 人類社會不僅在政治、經濟和科技給定的向度上運行;許多時候,美、人格、自由程度 ……同樣是另一種生存尺度、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尺度。”(見《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 第70期)攝影文學雖也訴諸影像,但它借助影像卻是為了回到傳統,是為了更好地激活 和弘揚傳統藝術精神。
  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顯示了開放的文化心理,但內里卻隱含著大為不同的美學追求 ,顯示出了不同的美學品格。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突破了傳統的文學規范,針對時代 文化的新變都自覺地調整自身,順應了當今各藝術門類互相滲透、優化組合、優勢互補 的潮流,實現了文學與圖像的有效嫁接,為人類藝術開拓出了新的天地,體現了與時俱 進的開放品格,也為當代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個案和經驗,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攝 影文學的血脈中流動的更多的是傳統藝術精神,更具詩意化的品格,其審美理想更傾向 于知識精神、人生的詩意境界。難怪有人稱攝影文學是“透過鏡頭發現的詩世界”(吳 思敬語),認為“攝影文學的重要職能即是,維護人類生存的豐富向度。”(南帆語)。 而網絡文學的血脈中流動的則更多的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精神,內涵的是一種市民情 趣、“白領趣味”(張頤武語),更具平常心,其審美理想更傾向于工具理性、市井人生 。尤其是當前的攝影文學創作和欣賞更多的拘囿于學院空間。近來的攝影文學作品如攝 影詩《千里江陵一日還》、攝影隨筆《大小多少》、攝影散文《閱讀歷史》、《遙遠的 岸》等富于或凝重深沉或沖淡閑遠的雅趣,均散發出濃郁的學院氣息,彰蘊豐厚,回腸 蕩氣。而當前的網絡文學則滿目充斥著風花雪月、愛情感念、離怨情愁等“心情故事” 。在近些年繽紛陸離的網絡文學中愛情題材的作品俯拾即是:《性感時代的飯館》《曹 西西戀愛驚魂記》《飄雪》《此情可待成追憶》《游戲之外,規則之內》《我的女友、 別人的妻子以及普林斯頓》《彼岸花》……網絡文學的題材單一不是偶然的,它實際上 與其作者群體、受眾群體的精神心理息息相關。當前的網絡寫手們大多來自現代都市的 白領階層,年齡大部分在20——30歲間。他們更關注戀愛婚姻、市井人生、白領階層的 人情物態、日常生活,其作品具有著明顯的市民情調。這種質的差別從攝影文學與網絡 文學的圖像中也可窺見一斑。攝影文學中的圖像是“外視覺與內視覺的審美融合”(王 先霈語),是對生活圖景的升華和詩意化整合,更具傳統藝術的古典神韻,更自然靈動 ,更意境悠遠。而網絡文學中的圖像更多技術含量,經常是離奇幻想與電腦特技的拼接 ,人為或機制的痕跡非常明顯,更具現代藝術風格。即使是具有古典美的圖像也往往在 技術化的處理和與十足現代情趣的作品的反差中扭曲變形。
  攝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并存似乎不是一種巧合,倒更像是自覺的互補。攝影文學和網 絡文學恰好顯示了未來文學發展的兩種既對立又統一的走向和人類面對藝術的兩種精神 需要。攝影文學承繼了傳統文學超拔脫俗、普渡眾生的神性品格,能帶給我們一種“不 可言說的光明”(英伽登語),引領我們走向形而上的人生境界。而網絡文學更多地具有 物性、世俗性的特征,它使我們下沉到塵俗世界的內里,去玩味紅塵中的歡樂和痛苦。 網絡文學作品的物化過程體現出了“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生產”的顯著特征,有別于攝影 文學的詩性——儀式化過程。如果說攝影文學像一件精工的首飾,那么當代網絡文學則 更像草草幾筆的即興素描。攝影文學的運作模式體現出了包蘊性、詩意性的詩性——儀 式化特征。攝影文學作品的創作者總是以詩心照臨世界,體驗生活,并運用豐富的藝術 想象力,構思形成藝術意象,再通過藝術傳達的手段將之物態化。在這個過程中,處處 滲透、寓含著作家精心細致的審美追求。
  網絡文學則表現出直露性、技術性的特征。寫手們在線寫作,當下的心靈體驗、生活 感悟被直接抒寫出來,馬上付諸于世,一切都是直接的、即興的、簡潔的、直白的、作 品的寓含性、經營性大大減弱。網絡技術使網絡文學的運作機制有了藝術生產的機械化 特征。作家的寫作活動與讀者的閱讀活動同鼠標、鍵盤、BBS、下載、鏈接、點擊、發 送等技術因素結合緊密,更多地成為了一種操作。然而這種分野又不是絕對的,在攝影 文學作品的生產中也包含著“機械復制”的成分,在網絡文學中也包含著詩心和詩情。 二者的并存似乎預示了文學發展的前景:藝術性與商業性、詩情畫意與科技理性,古老 的藝術眼光與嶄新的媒介載體的完美統一。在當前的攝影文學創造中我們不是應該自覺 地吸取網絡文學的某些優點以豐富和壯大還屬稚嫩的攝影文學嗎?在當前的網絡文學創 造中我們不也是應該自覺地吸取攝影文學的某些優點以提升和加厚同樣稚嫩的網絡文學 嗎?
  
  
  
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京①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何志鈞20022002 作者: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京①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何志鈞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18:05

[新一篇] 掘客、威客、換客  ——網絡“客”文化的媒介經濟

[舊一篇] 數字媒介時代與文藝學的轉型(專題討論)  2.擁抱電腦:文藝學的轉型沖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