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01)03-0129-06
人的主體性與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為主體才可能是自由和獲得解放的。因此,主體性是當代人們最重要的觀念之一。主體性是人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主體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以滿足為我性、克服受動性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質,它包括自覺性、自動性、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計劃性、創造性等等。主體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并在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不同時代社會實踐的特點不同,人的主體性擴張的程度也就不同。在人類進入網絡時代的今天,主體性能否健康發展日漸成為個人、社會及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并產生出諸如網絡時代必將是人的主體性更加張揚的時代,或是人的主體性張揚失度走向衰落的時代等等觀點。筆者認為鑒于此問題對人類主體命運所具有的重大價值,哲學界應對其展開深入的探討。
一、網絡時代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歷史延續
網絡時代的到來有著歷史必然性,人們不必因其來勢迅猛或對其陌生而驚慌失措,相反,應歡呼這一時代的到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作為生產方式的物質形式的生產力和社會形式的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生產力具有本源意義。一般從生產力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目前正在形成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或信息作為生產力的最重要成分,以互聯網作為獲得和創造信息,連接人際關系的主要途徑,因而也稱為信息時代或網絡時代。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地改進了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能力,也逐漸地擴張著人的主體性。
在農業時代,土地和自然資源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們利用簡單的手工工具從自然界獲取勞動對象并進行加工以維持生存。在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中,人的主體性逐漸得以確立。人類不僅意識到自身主體性的存在,在觀念中構建起“我”與“非我”的對象性關系,而且成為積極思維著的認知主體和能動創造著的行為主體,在利用手工工具對自然進行有限開發只不過這一時期,人的主體性更多地表現為類或群體的主體性。這是因為,一方面受生產能力的限制,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十分低下,只是在低水平下簡單重復生產,社會化程度十分低下,人基本上受制于自然,不是以征服自然的積極的主體存在;另一方面與人基本上受制于自然一致的是,個人完全受制于社會,低水平的生產力使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依賴才能生存,個人只是共同體鏈鎖中的一環,個體主體性被淹沒在群體主體性之中。中國歷史上“天人合一”和“宗法人倫”的傳統觀念長期占主導地位正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到工業時代,商品、貨幣、資本、利潤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性因素,科學技術進步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以高度分工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將個體利益相互劃分開來,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包括勞動力所有者彼此成為各自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每個利益主體根據對市場信息的掌握自主地決策。由此創造了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使個人和個人的能力必須通過物的社會關系,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和證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人對自然的依賴和人對人的依賴。這實際上是人的主體性的一次大解放。隨著個人的主體地位在市場交換中獲得普遍承認,個體主體性便也得以確立。經濟活動中個體主體地位的確立,決定了其他領域中個體主體地位的確立。而隨著個體主體地位的普遍確立,個人的自主性不斷深化和凝縮,在意識中明確地把自己從社會和集體中獨立和分離出來,成為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完整個體。但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經濟發展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即產生了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人們在竭力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卻迷失了自我,喪失了自主性,失去了倫理道德、理想信念等精神生活,商品、貨幣、資本拜物教愈演愈烈。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對物的全面依賴時期,物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利害關系、金錢關系和利己主義關系,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變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1]。
由此可見,在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從生產力方面看,盡管知識、信息還沒有上升為整個社會主導性資源,但其在生產力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凸現。從生產關系方面看,盡管存在著人的依賴和物的依賴,但總體上而言,這種依賴性是遞減的,經濟發展始終伴隨著人的主體性的提升。到了網絡時代,知識、信息則成為生產力進步的支撐點,演化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知識與其他物質資源不同的是,它不是現實中現存的東西,而是人通過發揮主體性,在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創造和積累的成果,其本質則在于它是人類實踐的產物,離開人及其對象性活動,知識、信息便不復存在。因而,可以說網絡時代是人的主體性外化的產物,是人的主體性張揚的結果,是人的主體性不斷增強的歷史的延續。
二、網絡時代為人的主體性發展創造了新條件
當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僅僅歸之于人的主體性發展的結果是不全面的,事實上,人的主體性與生產力的遞進、歷史的進步并不是單向的直線關系,而是復雜的互動關系。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主體性不可能離開客體和實踐而發生和發展,它作為人的本質方面之一,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成果在主體身上的表現,是在實踐中建構起來的。實踐的深入伴隨的是人的主體性的提高,而主體性的擴張又將實踐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網絡時代,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為標志的生存狀態,以交互性、虛擬性、學習性為標志的運作模式,以多邊性、全時性、共享性為標志的機制特質[2],使人類實踐的主體、客體、手段及結果均呈現出新的特點,并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白領化、個性化、小眾化的實踐主體增強了人的自主性。統計數據顯示,工業時代以體力勞動為主,標準化、大規模生產方式的歷史正在被改寫。據測算,在工業化初期,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的消耗比例為9∶1,在中等機械化程度下,這一比例為6∶4,而在網絡時代,這兩者之間的比例為1∶9。與之相應,生產由規模化、大眾化向個性化、小眾化轉變,市場進一步細分,用戶的需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主體地位。隨著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第二代網站的崛起,眾多國際化大公司將自己的經營理念定位于向用戶提供與需求同步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不僅物質產品的供求主體發生變化,而且知識、信息等精神產品的供求主體也日益個性化,無論是信息的創造者、傳播者還是使用者,通過互聯網可以直接發表自己的見解,闡明自己的觀點,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才華,可以無限地選擇網上信息資源,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識和資源,開闊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基點,形成自己的創意,使個體成為網絡中具有鮮明個性,能夠自主選擇和創新的主體。
信息化、知識化的實踐客體提升了人的學習性、能動性、主宰性。知識、信息資源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是當代經濟競爭的制高點、人們實踐的主要對象、人們認識的主要客體,知識化、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這個時代,傳真機、移動電話、個人電腦、調制解調器、因特網使數據處理技術不斷升級,并因此產生出許多新的產業和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世界信息科技中的軟件產業、生命科學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和有利于環保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正在向逐漸超過建筑、石油、鋼鐵、運輸和紡織等傳統產業產值的趨勢發展。正如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6年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闡明的,我們正在步入的經濟時代是建立在知識、信息的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知識、信息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客觀地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掌握了現代技術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方面,現代生產實踐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提供了現實條件,新興技術和生產領域的出現加快了勞動力的流動速度,這使勞動者終身從事一種職業將成為歷史,終身性、復合性、創新性學習將代替階段性、單一性、應試性學習,以網絡為依托的遠程教育將成為人們學習的重要途徑。不斷地更新知識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無疑將提高主體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主體主宰自己命運或自我解放的水平。
智能化、虛擬化、直接化的實踐手段促進了人的開放性、平等性、交往性。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生產工具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大大強化了人腦的功能,同時也代替了部分腦力勞動,正如工業時代機器的廣泛使用延長了人的四肢,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一樣。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將人類社會生活各領域聯結為一個整體,特別是隨著三維動畫和虛擬技術的不斷完善,在互聯網世界里創造了越來越逼真的現實環境,形成了一個所謂虛擬社會,每個用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打破時間、地域、國界的限制,方便而直接地發送、獲得信息,從事網上教學、購銷、交友、觀光、娛樂等各項活動。生產工具的智能化和網上實踐的虛擬性、直接性,在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擁有大量的剩余時間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主體性的提升創造了條件的同時,也為人們的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從而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人們思維觀念中地域上的保守性、民族的狹隘性,發展了人的開放性,使主體的世界觀真正具有了世界性意義,為主體素質的現代化及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高效性、多樣性、創新性的實踐結果激發了人們的挑戰性、競爭性、創造性。如果把信息、知識比做高速馳騁的快車,那么,互聯網就是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把規模龐大的信息資源即時送往世界各地、各個用戶手里。對知識、信息的快速、高效的加工、輸送和消費,一方面不斷引起用戶的新需求,這為生產者和供應商提供了新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熱點;另一方面不斷強化著生產者的危機意識,使之時時謹記網絡時代沒有常勝將軍,今天還是叱咤風云的贏家,明天就可能敗下陣來。在工業時代曾經讓壟斷者賴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物質資本壁壘,已不再是網絡時代潛在競爭者的進入障礙。微軟花幾億美元開發了Windows系統,而一個沒有多少物質資本,只擁有人力資本的芬蘭大學生開發的自由軟件Linux操作系統,幾年內便從微軟那里搶走了上千萬用戶。可見,人力資本構成的進入障礙比物質資本低得多。這就迫使生產者不斷創新,惟有創新才能向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互聯網正是以其充滿無數不確定性因素,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巨大潛力,給每個組織、每個個人提供了創新的機會,提供了創新的信息。
三、網絡時代對人的主體性發展存在束縛
網絡時代為人的主體性提升創造條件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壓抑、束縛著人的主體性的發展。
首先,網絡時代信息是無限泛濫的。人們身處信息汪洋大海的包圍之中,瀏覽信息的數量在增多,速度在加快,時間在增加。從心理活動的規律來看,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超過人的正常負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反而容易造成壓力和混亂,使人的緊迫感、壓抑感、浮躁感上升,對信息消化程度降低,感覺麻木,思維不暢,深層次思考受到妨礙。因而,人的身心兩方面在廣度、深度、強度上均受到空前的干擾,這顯然是對人的主體性的摧殘。
其次,網絡時代人的個性張揚具有虛擬性和非現實合理性。在個性化的現實社會中,盡管不同主體的互補性、相互依賴性在增強,但相斥性、沖突性即交往的難度也在增強,這就決定了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既必須交往,又必須遵守社會法律、道德等規范,因而使得一些人更愿意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知音。網絡交往的匿名性和間接性,使人們更易于撇開面具,完全依照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興趣展開交往,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交往的虛擬性,決定了主體張揚的非現實性。自由地加入到志同道合者群體,甚至矮子可以充當將軍,理想的自我可以代替現實的自我,從而會產生更多更好的人際關系。但虛擬世界中的人際關系畢竟不同于現實世界,是間接性交往,因此,當虛擬社會的交往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受挫時,人內心的孤獨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當人們沉溺于網絡交往而輕視現實交往時,人們的實際交往能力就會下降。這些都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
再次,網絡中人具有兩面人格性。網絡中人從根本上講還是現實中人,有著現實的利益和需要,網絡改變的只是這種利益和需要的形式,并沒有改變利益和需要本身。這樣,網上網下人的主體性可能出現兩面特征:在網上,人充分地展示自我,不必顧慮現實中的各種條條框框,即時交流充分調動起人的自主性、主宰性、創造性;在網下,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最終還得通過現實社會得以滿足,這就注定了工業時代的拜物教觀念仍有延續的可能。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只是把IT業變成一個比任何產業都要更商品化、更功利化的領域[3],崇尚知識、信息的背后仍是人對物的依賴,對商品、貨幣、資本、智力資源的依賴,是物質利益對人的支配,不斷追求知識、信息的人,比起工業時代被鎖定在流水線上的工人和被資本、剩余價值支配著的資本家,只能更緊張、面對的壓力更大。新的極權統治在主宰著人的命運,這種極權性不是表現為恐怖和暴力,而是技術合理性的統治。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人在淪為電腦、知識、信息、技術的奴隸,人在不斷滿足自身技術因素擴張的沖動,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高尚道德的修養等人文因素擴展卻無暇顧及。如此看來,“人是目的”、“一切為了人自身”的口號,恰恰是網絡時代人的主體性被壓抑后的呼喚。
最后,網絡環境的超越時空性、信息技術手段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媒介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成。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報紙可以運用管理手段對其信息進行“過濾”,從信息源到信息流動過程都有較好的可控性。計算機網絡的普及打破了這一局面,在計算機網絡形成的信息環境中,對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對信息的過濾變得非常困難,大量信息垃圾如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偽科學等在網絡中泛濫;互聯網上的隱蔽性使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靈活性顯著增加,為人們放棄道德責任提供了可能。目前網上失德違法現象非常嚴重;更為嚴重的是計算機網絡將全世界各國聯系起來,西方少數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占領網絡資源,利用國際互聯網宣傳其以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這些都對主體的健康發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網絡時代人的主體性發展應凸現的相關理念
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是辯證統一的,現實社會是虛擬社會的基礎,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反映和延伸,而二者歸根到底都是人們實踐的產物。因此,網絡時代人的主體性的發展,要求人們一方面必須十分關注主體性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性前提,整合優化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應對網絡對人的主體性帶來的挑戰。第一,改革教育體制,使教育體制由單純的傳播知識轉向培養有創造性的人。第二,重新確立投資重點,將資金投入的重點由對物質資源的開發轉向對人的開發,在全面提高人的現代科技素質的同時,著重提高其人文素質。第三,加大對網絡的研究,加快對網絡的建設,加強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第四,規范網絡倫理建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整合傳統倫理資源,分析現實中人的利益和需要,使網絡倫理體現出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全面性特征,更好地調節網絡人際關系,以利于人的主體性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人們還必須確立與網絡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主體意識系統。筆者認為目前至少應凸現以下幾種意識:網絡意識。應深刻理解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革命性影響,懂得它已經并將繼續對現存社會結構、政治形態、思想觀念、文化傳統、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經濟體制、國家安全、教育體制等社會諸多方面產生的劇烈的革命性的沖擊,并引起或推動人類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整體提升和轉型,引起和推動人的主體性生成、存在和發展方式的改變。因此,必須確立網絡和網絡時代已經到來的意識,只有這樣,主體的對象性活動才能與時代同步,其主體性才能因具時代特質而得以發展。世界意識。信息網絡的超時空性,突破了人類文明史上交往的時空限制,正極其迅速地將社會各部門、各行業以及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了所謂的“網絡世界”或“虛擬世界”。主體只有具備開放的世界性眼光,才能自覺運用網絡工具,擴大交往范圍,提高交往層次,洞察大千世界的豐富性及其變遷的趨勢,準確地預見未來,從而提升其實踐的基點。創新意識。人類文明史反復證明創新對于一個民族的進步或個人的發展所具有的意義怎樣評價均不為過。如果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那么也必然是一個人進步的靈魂,網絡時代尤其如此。從本質上說網絡時代就是一個迅速、全面創新的時代。人們必須時刻保持強烈的創新意識,敏銳關注網絡上生生不息的人類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創新成果和信息,提高自己的創新效率,特別是避免由于信息不暢造成的低水平重復。在網絡時代,只有創新才能具有駕馭網絡和追求新知識的內在動力,不具創新意識的人極有可能淪為技術和信息的奴隸。規范意識。網絡世界的交往歸根到底是主體間的交往,網上信息魚龍混雜,既是一個信息寶庫,也是信息垃圾場。前者體現的是人類主體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卻說明主體間法律、道德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因此,在網上交往過程中主體對二者的態度不同,既確證著主體間的層次性,也決定著主體發展的不同方向和后果。崇尚科學,重視創新,理解法律、道德、行業制度等社會規范對于主體保持其社會性本質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者,其結果必然是主體性的健康發展或人的不斷自由和解放;而不能追求科學、創新和高尚社會規范的一致性的人,其主體性的發展就會因這種不一致而發生困難、殘缺甚至毀滅。
收稿日期:2000-10-20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129~134B1哲學原理傅智勇20012001人的主體性與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主體性是當代人們最重要的觀念之一。網絡時代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為標志的生存狀態,以交互性、虛擬性、學習性為標志的運作模式,以多邊性、全時性、共享性為標志的機制特質,使人類實踐的主體、客體、手段及結果均呈現出新的特點,并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人們必須確立與網絡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主體意識系統,目前至少應凸顯以下幾種意識:網絡意識、世界意識、創新意識、規范意識。網絡時代/主體性/健康發展times of network/subject/healthy development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bout Human's Subject in the Times of NetworkFU Zhi-yong(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The existence of network,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s such as digital and network and information,the operating model,is marked by the qualities of mutuality and virtuality and learning,and the mechanism,and takes the character of multilaterality and wholeness and sharing as a symble.It is largely changing the practice and showing its new special qualities in such aspects as subject and object means and the end.All of these are also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of human being.As a result,we should establish subject idea system which comforts to the time of network,and which should spotligh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network and the whole-world and innovation and criteron,and etc.傅智勇(1954-),男,河南開封人,第四軍醫大學社科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學、思想政治工作。第四軍醫大學 社科部,陜西 西安 710032 作者:《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129~134B1哲學原理傅智勇20012001人的主體性與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主體性是當代人們最重要的觀念之一。網絡時代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為標志的生存狀態,以交互性、虛擬性、學習性為標志的運作模式,以多邊性、全時性、共享性為標志的機制特質,使人類實踐的主體、客體、手段及結果均呈現出新的特點,并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人們必須確立與網絡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主體意識系統,目前至少應凸顯以下幾種意識:網絡意識、世界意識、創新意識、規范意識。網絡時代/主體性/健康發展times of network/subject/healthy development
網載 2013-09-10 2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