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法分類號 B832.1
人類歷史總是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作為前提的,而人的生命存在,又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一個重要條件。現在科學研究和實驗表明,到現在為止,有生命存在的星球除了地球這個天體以外還沒有新的發現。因此,人類與人類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關系,就猶如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員跟他們居住的太空船的關系一樣。這樣一來,怎樣善待我們人類居住的太空船,就成了一切不愿意超脫人類的實踐行為去研究美,不愿意放棄對人類實踐的完善完美性的探究的“實踐美學”工作者不能不關注的一個問題。
在我們看來,超現實的美學空談是沒什么意義的;把人自身的自由和諧看作美學追求的唯一目的,其意義也有限;而如果上述追求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潭,其意義則可能走向美學的反面。因此,我們想在早些年倡名“生態技術美”,(注:參見拙文《炸毀月球能帶來永恒的春天嗎?——生態技術美概念的提出》,《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努力構建“生態技術美學”(注:參見拙文《生態技術美學的對象和任務》,《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3年第4期。)的基礎上,再談一談如何從生態技術美的角度來看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
一、正視嚴峻的現實
今天,科技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是,是否凡科技發展都必定給人類帶來繁榮、幸福和歡樂呢?是否凡滿足了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的科學技術就一定美呢?而當人們一旦忘記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協調和人自身肉體與精神的平衡關系來看待科技對人類的魅力,忘記科技實踐活動應該具備自然—社會生態美學意義時,科技革命就有可能被一種孤立、靜止、凝固、短視、狹隘的功利目的所扭曲,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就會成為一個最堪憂慮的對象。這就是一個嚴峻的現實。
然而,有人卻說這是在搞現代“杞人憂天”。但是,我們卻要進一步追問和反思:
“杞人憂天”是“庸人自擾”嗎?
如果說從大約400萬年前的蝴蝶人到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在這數百萬年的人類史前期里,原始人類還未能擺脫臣服于自然的狀態,那么,自從人類開始懂得制造第一塊用來投擲砍砸野獸的石器和懂得鉆木取火以后,人類君臨自然、主宰和征服自然的意識就越來越強烈了。從我們現在占有的資料來看,在古代,人類盡管也思考過人與自然平衡的問題,但由于童年的幼稚,卻極少憂慮到自身所居住的地球會有什么不測之災,在這方面,我國《列子·天瑞》對于“杞人憂天”的記載,也許是個特例。所謂“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記述雖簡略之極,然而就這17個字也足以把杞人對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的命運憂慮到極點的早期環境意識活畫出來了。遺憾的是許多古人卻把這種早期環境意識誤解或曲解為一種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連李白這位喜歡思索各種自然天象的大詩人也在《梁父吟》中大加譏諷,說這種環境意識是“杞國無事憂天傾”。總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人們大都覺得對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的命運是用不著憂慮的,一旦有人有所憂慮,就要被譏為“杞憂”,被看成是“庸人自擾”,甚至看成是得了神經病。到了近代,有科學家提出,地球總有一天要毀滅。對此,人們又半信半疑。到了現代,科學家又進一步從地球與太陽的關系上來推論地球的命運,指出:當太陽向外輻射的能源耗盡,太陽最終膨脹成一顆大到足以把地球的軌道包括在內的高溫巨星時,地球也就毀滅掉了。人們又認為,即使如此,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至少要在幾十億年以后才會發生的事。于是,又依然對地球濫施“主宰者”的權威。……
誠然,從簡單的數字比較來看,地球已經形成和發展了六十多億年,而人類生命存在的歷史,即使包括史前期在內也只不過數百萬年,人類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里耗費地球的東西比起地球在幾十億年里生成和發展的東西來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是,以征服自然為出發點、以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為特征的人類傳統的生產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事實上卻已給人類的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其中最明顯的是地球上的各種物質因素,尤其是人類賴以生存、享受、發展的物質因素,正在日益減損;資源利用率低和利用方式欠確當,又造成資源浪費和污染物對資源的損害;資源開發活動迅速擴大、無限膨脹,生活能源超限,不但造成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且沖擊了自然生態環境,臭氧層被破壞,氣候變暖,森林、草原面積縮小,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淡水源和海洋污染一天比一天厲害,不少生物種群瀕臨滅絕的境況。
據研究,現代發達國家龐大的工業體系及各種漂亮的大小汽車、摩托車所排放的粉塵和有毒氣體如二氧化硫、氟和氟化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以及這些廢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后形成的光化學煙霧,在大氣中和水結合而形成的酸雨、酸霧、酸雪;現代化工生產制造的有毒有機化合物和有毒無機化合物;現代科技活動中排放的耗氧污染物質、油類物質、病源微生物,等等,已經對空氣、水源等產生嚴重的污染。而空氣的污染,不僅會導致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患,使人的生理機能產生障礙,而且會促使癌細胞擴散得更快。實驗表明,患皮膚癌的老鼠,在含有二氧化氮的空氣中只能生存六個月,原因在于空氣污染會減少動物體內抵抗癌細胞生長的免疫細胞;而吸入二氧化氮后,動物肺部小血管又受到損傷,使癌細胞循環有可乘之機,并為其提供生長環境。水源污染,則會導致動植物受害,從而形成食物鏈惡性循環。至于空氣污染會造成金屬制品、油漆制品、皮革制品、橡膠制品、紡織品以及建筑、雕塑等等的損害,就更是人所共知的了。
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中排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除了會污染空氣外,還會導致“溫室效應”。這不僅會使地球氣溫上升,使生物的病蟲害易于蔓延,而且,由于濃煙升高到同溫層后,可以在那里存留若干年,使大氣層的臭氧層產生不平衡,從而又使紫外線對地面的幅射增大,給人類及其他生物帶來危害;而地球溫度上升,又會引起大氣環流向地球兩極推移,改變全球的降雨格局,甚至會使地球兩極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城市。
現代飛機排放的廢氣氧化氮也不可小看。它雖然只占地面上汽車、家庭、工廠排放的氧化氮的3%,但由于它在陽光作用下產生的臭氧是一種能夠滯留地面的具有輻射熱的“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卻相當于地面氧化氮的30倍,因此它也可以加劇全球變暖。
現代人類廣泛地把氟利昂(如CFCl[,3],CF[,2]Cl[,2])用于各種霧化劑、除臭劑和致冷劑所造成的氟利昂逸散,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這種化學物質可以在強紫外線照射下分解出自由氯原子Cl,并不斷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減少,導致紫外線輻射強度增加,從而增大皮膚癌對人類的威脅,以及紫外線對農作物及野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的危害。某些科學實驗如核爆炸、火箭發射等釋放的含氮氧化物,也能使臭氧分解,導致某些作物如大豆的葉片光合作用強度下降,造成減產,并使其蛋白質和油脂含量降低。
……
大量事實證明,雖然地球在若干億年內還不致于毀滅,“天”還不致于塌下來,但人類的生存、享受與發展所依賴的環境日益嚴重惡化又的確值得憂慮。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揣度古代杞人的“憂天”心理,它那種朦朧的自然-社會生態環境美意識不是十分難能可貴嗎?
嚴峻的現實告誡我們:科技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繁榮、幸福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種種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在科技革命中,我們只有放棄孤立、靜止、凝固、短視、狹隘的功利觀,樹立生態技術美學觀,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協調和人自身的平衡上來看待科技對人類的美學意義,在生態環境問題上我們才無愧于古代那些“憂天”的杞人。
現在,該是用生態技術美學觀正視嚴峻的生態環境,嚴肅對待科技美創造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象美國當代小小說《新鮮空氣會要你的命》中的主人公“我”那樣“迂腐”了!(注:小小說《新鮮空氣會要你的命》,美國當代作家阿特·布奇沃德著。該小說描寫“我”到了無污染的弗來洛,不再打噴嚏、流眼淚,因而無法忍受那里的新鮮空氣,只好花5元錢買通一名卡車司機,讓他把頭湊近排氣管吸半個小時廢氣,而當他到了洛杉機重新吸到充滿煙霧的空氣,眼里充滿了淚水,并開始重打噴嚏時,他才又重新覺得自己變成了人。諷刺了現代人迂腐的環境意識。)
史蒂文森和布爾丁如是說
如果說,我國古代“杞人憂天”所表現出來的生態環境美意識還比較幼稚朦朧,那么,史蒂文森和布爾丁的說法,對于如何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就具有明顯的忠告目的和導向作用了。
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說:“我們都是一艘脆弱的太空船上的乘客,作著同一的旅程。我們依賴它有限的水分及土壤生存,與它存亡與共。因此,要避免滅亡,唯有小心照料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努力工作。”(注:轉引自達林夫婦合著的《生態學淺說》第22頁,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他從人類生死存亡的高度提出的人類應當保護自身居住的太空船這一命題,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從人類生存的依賴條件來看,我們研究生態技術美,立足點當然應該是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換言之,科學技術的生態美學意義如何,從生命依存關系上說,主要就是看科學技術是否有利于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因為人類的生存、享受與發展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它只不過是地球上的龐大生命循環系統中的一環。這個龐大的生命循環系統,是地球上的所有物質在太陽熱能作用下產生的能量與元素的傳遞所形成的由無機的生命要素向有機生命轉化再回到無機界的不斷循環過程。在這個流動的系統中,既有動植物界之間的關系,又有著它們與整個環境的關系。我們人類作為這個循環系統中的主要分子,當然有著巨大的能動性,因為人類創造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行為改變著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但是,人類畢竟又不是超自然生命循環系統的,人類的能動性再大,還得依賴動植物界,還得依賴環境而生存,人類的衣食住行所使用、消耗的能量與元素無一不是來自地球上的龐大生命循環系統。因此,科學技術的生態美學意義,或者說生態技術美,就不僅僅顯示于人類運用科學技術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之中,而且也顯示于科學技術使人類適應自然規律的過程之中。所以,史蒂文森所提出的如何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的問題,就不僅包含有如何運用科學技術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問題,而且也包含有如何運用科學技術使人類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發展自然的問題。再說,生態技術美作為人類自由自覺創造實踐活動的一種特殊產物,既跟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物質享受需要有關,又跟人類的精神享受需要有關,是許多人在復雜的社會聯系中(例如不同的物質的與精神的需求關系,生產、供銷中的合作關系等)同物質自然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技術美這種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特殊存在方式,同樣表現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描述的事物的“雙重關系”,即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這樣一來,史蒂文森所提出的如何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的?題,也就還暗含有他未及想到的如何運用科學技術來協調現實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自身的身心關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我們這個地球也還是難以太平。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利用高科技竊取情報,制造戰爭,殺人越貨,進行種種一般人意想不到的高科技犯罪活動,就是證明。
看來,純自然生命循環系統方法,并不是解決我們所居住的太空船的自然—社會生態問題的徹底唯物辯證的辦法。可能就是出于這種考慮,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布爾丁發表了《地球——一艘未來太空船的經濟學》這篇論文,提出:要以太空人式的經濟體系來代替現存的牧童式經濟體系。這種太空式經濟體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商品具有極強的耐用性,整個經濟體系具有極為良好的循環性能。“這種循環性將保證廢舊商品不會成為環境的污染物,而是轉化為再生產的原料”,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和人類對環境的污染。(注:參見尚玉昌《生態學及人類未來》第277~279頁。)可以說,布爾丁這篇論文是從經濟體制的改造和創新的理論角度對史蒂文森的憂慮和愿望的一個回答,這個回答,態度是嚴肅的,愿望是良好的,構想也有其合理性。但是,話說回來,如何運用科學技術來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問題,不單有個自然生態平衡問題,而且有個社會生態平衡問題。就布爾丁的理論核心而言,要使商品的耐用性和整個經濟體系的循環性能得到極大提高,從而使人類和人類所居住的太空船這一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得到根本解決,還得依靠社會關系的調整包括社會物質關系和精神關系的調整,依靠人類自由自覺性的提高,使現代科學技術充分發揮其平衡自然—社會生態的美學力量。
二、放眼未來,立足實踐
任何美好的未來都是建立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基礎上的。當我們翹望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高度和諧的未來生態學社會的時候,我們的雙足實際上還是站在現在這個地球上。因此,如何發揮現代科技平衡自然—社會生態的美學力量,其現實焦點就必然還是怎樣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地球的問題。瞄準這個焦點,生態技術美的創造和運用才有實際的意義。
為此,我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來一個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普及運動;二是要清醒認識科技活動的美丑二重性;三是要把解放自然與解放人類結合起來。
來一個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普及運動
過去,人們總是習慣于從自然的角度看待生態學,并且以為學習生態學知識只是從事有關生態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人的事。其實,生態學并不僅僅關系于自然系統,也關系于社會系統。無數事實表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幾乎沒有誰不接觸或使用密切關系著自然—社會生態系統平衡的科學技術手段和產品;人們要接觸或享受生態技術美,就必須懂得自然—社會生態學的基礎知識;更何況我們每個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地球,離不開地球上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的社會生態關系。因此,來一個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普及運動,就不僅僅是為了更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而且從根本上說更是為了樹立自然—社會生態意識,使自然—社會生態系統更加趨向和諧平衡,使人類更好地生存、享受和發展。
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的普及工作,我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要使人們既懂得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熱能循環系統,又懂得社會生態系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人自身的身心之間的物質精神循環系統,還要懂得這兩大系統是互相交合、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
對于自然生態系統,我們要抓住它在太陽能作用下熱能不斷變換、傳遞、循環的本質。要認識到,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環節的變化(增減、強弱等)都會影響其他環節的熱能的獲得,影響其他生命的動態平衡。例如,太陽光源由于云層或其他物體的吸收、反射作用,它供應給地球的熱能就會損失三分之一以上。如果加上科技活動所引起的大氣層變化,太陽光源被吸收、反射的數量就會更多。這樣,從太陽來的熱能對水分的蒸發、水的循環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會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又會影響到地球上各種需要食用植物、需要依賴植物呼吸作用而生存的生物的數量及生命狀態;而在各種各樣的生物中,捕食類的增加,又會克制被捕食類的數量及生命狀態,被捕食類減少又會反過來使捕食類的數量及生命狀態受到克制。(注:參見達林夫婦《生態學淺說》第五章和第六章。)
對于社會生態系統的理解,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說的指導意義至今還沒有別的什么學說可以代替。這一系統的平衡,我們認為關鍵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的處理,使人與人之間、人自身的身心之間的物質精神需要產生良性循環。
對于上述兩大系統的交互作用和影響,我們既要看到社會性的人的能動性,看到社會關系性質對自然生態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又要看到現代科技對自然—社會生態平衡的作用,當然也要看到自然生態的變化對社會生態的反作用。(注:參見拙文《炸毀月球能帶來永恒的春天嗎?——生態技術美概念的提出》,《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懂得了這些基本原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應該怎樣進行科技活動才有利于自然—社會生態,才產生真正的生態技術美,心中就有數了。達林夫婦指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有一個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深刻的分析自然。它提供了量度生物界的食物熱能生產和流動的基礎。”而由于“生態系統,有發展某一程度的安定性傾向,于是就產生‘自我平衡’的說法。”(注:達林夫婦《生態學淺說》第22頁。)我們認為,這一原理也可以推廣運用到社會活動的分析。例如,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構成以及在特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科技活動,就都跟人們改造、利用自然以滿足人的物質、精神需要有關,因此,我們就可以根據社會關系和科技活動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的影響,對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的影響,對社會生態系統中人與人、人自身的物質精神循環的影響,等等,從自然—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上來判斷它們的美丑意義。單就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運用生態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來分析科技活動在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的關系上所表現出來的美學意義。例如,根據物理熱學第二定律,能量從集中的形式轉換成分散的形式時,總有一些能量散逸掉。而事實上,在太陽能轉變為不同形式的化學能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營養級的生命活動都要耗散許多熱能,能夠固定下來的即構成新原生質的化學能只是一小部分,于是,就導致了由低級生產者到高級生產者的能量逐級遞減狀態,從而形成生態學上的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因此,從自然生態學意義上看,科學技術是否美,主要就是看它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能否既使上述生態學金字塔趨于動態穩定,又使能量轉換率提高,從而使居于這個金字塔尖上的人類獲得最大的效益和精神情感上的愉悅滿足。而由于生態學金字塔的動態穩定維系于各種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因此,科學技術的自然生態美,實際上是在維持、改革、重建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島嶼生態系統的平衡、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凈化水、土和大氣以及植物的污染,合理保護和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控制有害昆蟲和嚙齒動物,控制人口增長以及合理開發工農業等等方面顯示出來的。
由此可見,來一個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普及運動,對于愛護我們所居住的太空船——地球,對于生態技術美的創造和運用,是十分有意義的。
清醒認識科技活動的二重性
一般地說,科學技術活動的美的本質在于科學技術活動對人的自由自覺創造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和肯定,在于科學技術活動對人的實用目的和情感體驗需要的滿足。(注:參見拙文《生態技術美的本質》,《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但是,科學技術活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又跟其他社會現象和某些自然現象有著復雜的聯系,它跟它們一起都是構成“人的活動本身的前提、結果和方面”。(注:尼科洛夫《人的活動結構》第9頁。)因此,科學技術活動對人的局柿α康娜分ず涂隙ǎ突岜硐殖齦叢擁牧底純觶硐治蒲Ъ際躉疃納緇峋瞇б妗⒕裥б婧妥勻壞幕蟶緇岬納б妗H綣頤且躍倉埂⑵妗⑾漣⒎羥場⒍淌擁難酃飫純創蒲Ъ際躉疃齟涌蒲Ъ際躉疃肽承┤說慕詰哪康男枰淶目隙ㄐ粵道純創蒲Ъ際醯拿姥б庖澹災碌笨蒲Ъ際躉疃梢月隳承┤說南質道婧途裥枰謔導噬匣虼映ぴ犢慈叢諂蘋底拋勻簧低郴蟶緇嶸低車鈉膠猓賈氯擻胱勻壞墓叵怠⑷擻肴說墓叵狄約叭俗隕淼納硇墓叵擋緩托呈保饈鋇目萍薊疃突崠釉吹目萍濟雷萍汲蟆@紓韻執嚦萍疾稡超儀,如果我們只看到它可以為查病、查環、查孕、查胎兒性別等提供可靠的資料且無損傷痛苦這種技術美學意義,而忽略其胎兒性別鑒別功能可能會給人類兩性平衡構成潛在的威脅,操作B超儀的活動就有可能變成一種技術丑。可見,為了維護自然—社會生態平衡,愛護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地球,我們必須對科技活動的美丑二重性有清醒的認識。
當然,提倡對科技活動美丑二重性的清醒認識,并不意味著要我們在科技活動中畏難怕險,在科技活動中做小腳女人,而是要實行科技活動管理的科學化,使科學技術的使用合理化。這除了要成立和健全各級各類科技研究機構,加強組織領導,確立科技研究的攻關方向、項目,實行內部直接協作競爭與橫向間接協作競爭相結合等等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站在自然—社會生態平衡的高度,把微觀的、純自然科學技術研究與宏觀的、社會自然科學技術研究結合起來,堅決貫徹擇利避害和化害為利的原則,充分發揮現代人類作為現代社會的實踐主體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使之趨向于新的和諧平衡的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
應當看到,現代人類作為生物圈中的一環,并不是消極被動的消費者,而是積極能動的生產消費者;現代人類只要具有強烈的自然—社會生態意識,就能夠自覺地運用現代科技來進行自由的生產和創造,并使消費趨向于自由的平衡,自覺地運用現代科技擇利避害,化害為利,從而使科技活動顯現出一種利于自然—社會生態平衡的生態技術美。例如,從宏觀上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進行種植品種的選擇、培育,種植密度的調控,以及土地的耕翻、輪種、灌溉、施肥、除草、滅蟲、治病等,就既可以使農業生態系統出現一種動態平衡美,又可以節省勞力、減輕勞動強度、調整人際關系和人自身的身心關系,使社會生態系統產生一種動態平衡美。從微觀上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適當擴大晝夜溫差,就可以使水稻植株健壯、籽粒充實、提高產量和米質,可以使白菜、蘿卜體株增大;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析光、濾光,充分利用紅光來促進植物葉綠素的形成,促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充分利用藍光來促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對蛋白質和有機酸的合成;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調節動植物生長發育所要求的晝夜長短比例,就可以更好地促使這些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提高產量,如在甘蔗收獲前用光來中斷黑夜,阻滯甘蔗的開花期——甘蔗要經過一定的黑夜才開花——那么,它就可以在長光照下只進行營養生長,它的莖桿就可以長得特別粗壯。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清醒認識科技活動的美丑二重性,還可以促使人們去創造更多的高新科技手段和產品,用新的科技美來克制某些科技活動裂變出來的丑,從而使現代科技活動提升到更加自由自覺的水平上去,這對于改善我們居住的太空船的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是十分有利的。例如當現代人充分認識到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排放出來的廢氣中,硫化物等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后,就必然會研究如何改進工程控制和工藝流程,改進燃燒設備和技術,采用新的脫硫技術手段來使硫化氣體凈化;研究如何使硫在自然循環中發揮其連接蛋白質分子內的多肽鏈,防止蛋白質任意卷曲,使之維持立體結構的作用,從而大大有利于生物和人類的生命活動;研制生產各種清除空氣污染的設備,如旋風除塵器、靜電除塵器、袋式除塵器、濕式除塵器、消煙茶爐、汽車尾氣凈化器等等。當現代人類懂得農藥化肥既可以提高植物產量,同時又會污染生態環境、毒害人類健康時,便會研究如何科學使用農藥化肥,如何發展害蟲的捕獵類、寄生類和疾病,如何阻止害蟲幼蟲生長,多研制類似通用多元固氮菌這樣的固氮能力強的肥料,做到一季施用多季有效,肥效時間長,施用方便,價廉無毒,能分解磷、鉀,加速各種元素的轉化利用,培肥改良土壤,還可以殺蟲,增產。將來如果搞清了生物吸引異性的化學成份,就更可以有效地控制蟲類生殖,減少有害農藥、化肥的使用了。
可以相信,只要人們能夠清醒認識到科技活動的美丑二重性,現代科技活動就可以變得更加自由自覺,自然—社會生態系統就會更加趨向于和諧平衡,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就會變得更美好。
把解放自然與解放人類結合起來
怎樣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乍看起來好象只是一個解放自然的問題,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既要解放自然更要解放人類的問題。
因為從自然—社會生態學的觀點來看,盡管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生成、發展和平衡都有著自身的規律,盡管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是社會生態系統存在的前提,但是,人類畢竟是這兩大生態系統中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決定性的一環,是這兩大生態系統產生交合和相互作用的主導因素。因此,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怎樣,人類的生活方式怎樣,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內部調節和相互之間的雙向調節及其產生的動態平衡,也就會怎樣。所以,怎樣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就不單純是一個解放自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解放人類的問題。
可是,按照傳統的觀念和習慣,包括科技活動在內的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一般卻只偏重人類自身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自然界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中往往只是一個被征服和索取的對象。正是由于人類對自身生存、享受和發展須臾也不可或缺的自然界所采取的活動方式是征服而不是解放,這樣一來,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就在實際上導致了對人類自身的危害。這就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增加了在對待人類居住的太空船這一問題上既要解放自然更要解放人類,并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迫切性。看來,徹底轉變傳統的科技觀念,把解放自然和解放人類結合起來,從自然—社會生態平衡的高度要求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規范和引導科技活動,努力創造生態技術美,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在科技活動中,要實現解放自然與解放人類的結合,首先要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發展模式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這就要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生產關系,改善人際關系,提高人的素質,協調人與人的利益、局部與全局的利益、短期與長期的利益之間的關系,改變社會生態失衡狀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們知道,人類并不是一個抽象的集合體,所有的人都是在社會實踐中有著復雜社會關系的人。就科技活動而言,人們的社會關系不僅表現為利用科技手段、產品來進行生產、生活實踐活動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物質精神聯系,而且表現為利用他人創造的成果作為自己的活動的工具和手段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間接物質精神聯系,這樣,各種社會關系就會如同一個復雜的網絡,制約著人的社會實踐方式和能力,制約著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能力,制約著人的思想認識方式和水平,進而又制約著人對自然、人對人、人自身身心的關系。而事實已經證明,只要有階級對立的存在,只要有狹隘功利集團或個人的存在,任意掠奪自然、濫用自然資源以至剝奪他人的現象就不會絕跡。因此,如果不批判改造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頁。)從根本上消滅人與人之間的剝削壓迫與掠奪,建立起新型的自由和諧的生產關系、人際關系,那么,要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界,善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使科技活動成為具有自然—社會生態美學意義的活動,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要說解放整個自然界了。
其次,要使包括科技在內的生產手段掌握在人民或有為廣大人民群眾以至整個人類服務思想的人的手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活動中的短視、狹隘的功利主義行為,利于自然的和社會的生態系統的平衡。
再次就是要正確認識、深刻理解科學技術怎樣才能向生態技術美生成,了解生態技術美的本質、特征、形態、構成、創造和影響。
第四,就是要立足實踐,積極探索和試驗各種既有利于自然生態平衡又有利于社會生態平衡的系統工程或研究方案。在這方面,我們認為,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邊遠的沙漠上正在進行的“生物圈二號”科學研究的八名動植物生態學家們的探索精神和工作態度就很值得贊揚。他們不是象傳統的科學實驗那樣把自己關在舒適的現代化實驗室里,而是完全置身于他們設置的“生物圈”之中去進行各種有關生態環境的研究,探討如何解決地球上控制氣候、雨量、食物鏈和污染等問題,并為人類將來移居月球或別的行星,建立完善的生命維持系統和理想的人類居住環境,提供必要的資料。要是科技活動家們都身體力行地去探索解放自然和解放人類的問題,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也許就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
當然,解放自然和解放人類相結合,是一個非常浩大、長遠而復雜的工程。它的完成不僅需要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聯姻與合作,更需要全人類的自由自覺性的提高。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也絲毫不能小看我們自己應該做的生態技術美學工作。
讓我們從解放自然和解放人類相結合的高度,去創造真正的生態技術美,小心照料和愛護我們人類居住的太空船吧!
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南寧43~50B7美學汪業國19991999如何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在如何運用科技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如何運用科技使人類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發展自然,如何運用科技協調現實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自身的身心關系的問題。要善待我們所居住的太空船,就不能采用純自然生命循環系統方法,而必須做好三項工作:(1)來一個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普及運動;(2)清醒認識科技活動的美丑二重性;(3)把解放自然與解放人類結合起來。自然—社會生態/科技活動美丑二重性/解放自然/解放人類 作者: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南寧43~50B7美學汪業國19991999如何對待我們居住的太空船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在如何運用科技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如何運用科技使人類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發展自然,如何運用科技協調現實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自身的身心關系的問題。要善待我們所居住的太空船,就不能采用純自然生命循環系統方法,而必須做好三項工作:(1)來一個自然-社會生態學知識普及運動;(2)清醒認識科技活動的美丑二重性;(3)把解放自然與解放人類結合起來。自然—社會生態/科技活動美丑二重性/解放自然/解放人類
網載 2013-09-10 21: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