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78X (2000)06—0001—05
莊子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人們自然會問,它對中國和人類目前與未來的生活也能提供一些積極的智慧嗎?也就是說,莊子思想具有現代價值嗎?本文擬從以下九個方面粗略地做些探討。
自由精神
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人的自由的思想家是莊子。莊子視個人的自由為人的終極性價值或終極追求,追求自由是莊子思想的靈魂所在。在塑造中國人的人格方面,道家的自由人格與儒家的道德人格形成了既對立又補充的中國文化格局。
莊子的自由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精神自由和理性自由。精神自由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精神狀態。莊子認為萬物的本性是愛自由的: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斷畜乎樊中。神雖旺,不善也。(注:《莊子·養生主》。)
澤雉關在籠中,飲食方便充裕,但不自由,所以莊子寧卻楚王之聘“曳尾于涂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但人生來偏生不自由。莊子深刻揭示了不自由的原因在于人的內在因素和外在社會環境。就社會環境而言,人與社會處在深刻的矛盾之中,是人不自由的根本原因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受到威脅。莊子生活在“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的社會,這僅僅是他個人;還有那些衛君、武侯不顧人民生命發動戰爭,造成橫尸遍野的老百姓呢?二是統治者的專制壓迫。“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三是儒墨仁義所形成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言行。總之,莊子強烈感受到社會所加與人的是桎梏和死亡,因而要求擺脫現實的枷鎖,幻想到那自由平等的“至德之世”,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你能說莊子追求的自由只是單純的精神自由嗎?
再就人的內在因素而言,人們汲汲于追求功名權勢,是造成人不自由的重要原因。人們追逐名利,不惜“與物相刃相摩”、“日以心斗”,得到了則“操之則@①,舍之則悲”,猶如受自然刑戮,精神何能自由!因此莊子強調“無己”、“無功”、“無名”,才能自由。這已涉及行動自由。因為,“去掉私心,就是一種行”(成中英語)。
莊子追求的自由還有理性自由(這也屬于行),這是就形而上層面而言,用以衡量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程度。莊子的深刻處在于他視自由的實質為服從規律。大鵬形象的哲理明確概括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注:《莊子·逍遙游》。)
“乘”訓順,“正”訓規律。莊子認為宇宙是有規律的(“四時有明法”)。大鵬的自由在于順風而動,才能游于無窮而無所待。莊子從下層民眾的能工巧匠,不論是解牛的皰丁,還是游水的呂梁丈人,總結出他們的自由都來自于“依乎天理”,“從水之道而不為私”。順應規律就自由,反之就不自由。小到做人,大到治國,乃萬事不易之理,具有永恒的理論價值。
當然,莊子的自由有凌空蹈虛的一面。如果排除那些神秘體驗,他的自由卻是實實在在的超越自我,擺脫一切傳統和政治道德束縛,追求精神解放的自由。須知,李大釗說過,精神解放是一切解放的基礎。誠然,莊子的自由不是現代法治意義下的自由,但我們絕不能小看莊子那點自由的火星,它仍將成為“一追求政治自由最力的思想”(徐復觀語)。近代中國自由思想的“木鐸”嚴復說:“夫自由一言,真中國歷古圣賢之所真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者也。”此論于儒家可也,于道家則不然。
平等意識
中國不僅缺少自由傳統,也缺少平等傳統。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秩序,就是建立在等級制度上的。儒、墨、法都維護君臣尊卑等級制度,唯有道家是個例外(傳入的佛家也主張眾生平等)。莊子是平等意識極強的思想家。他的理想國是一個自由平等,沒有君臣貴賤之分的社會: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注:《莊子·馬蹄》。)
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注:《莊子·至樂》。)
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注:《莊子·讓王》。)
莊子的平等思想與無君思想一致。即使在君臣尊卑的社會里,也應鐵骨錚錚,使“天子不得臣”,體現了莊子何等可貴的獨立人格精神。
莊子還有平等理論。章炳麟稱“齊物者,一往平等之談也”。(注:章炳麟:《〈齊物論〉釋》,見《章氏叢書》,浙江圖書館校刻本,1917年版,第1頁。)在《秋水》中, 莊子明確論述了萬物平等與不平等的原因: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已。
前兩句講人生來平等,后四句說人何以不平等。“道”指宇宙由什么構成。回答是“通天下一氣耳。”莊子哲學認為宇宙由氣構成,人的生命也由氣構成。人既秉氣而生,氣無貴賤,則人生而平等,何來貴賤之分?(注:陳紅映:《莊子平等解說》,載《思想戰線》1992 年第2期。)至于萬物為什么不平等,莊子認為是人的內在心理與外在的人為因素造成,非人自身所固有。相對于盧梭的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這一理論來說,未免膚淺;但他第一個提出不平等這個命題,在思想史上自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莊子的平等思想也貫穿在日常行為中,這突出體現在《德充符》兀者申徒嘉與執政大臣爭平等的故事中:
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齊執政”就是把自己看成與執政大臣平等。在莊子心目中,殘疾人與執政大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充分體現了莊子的人道精神和人權意識。馬克思說過:“自由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為人權”。(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5頁。)魯迅說:“張大個人之人格,又人生第一義也。”惜乎莊子“等貴賤”的思想,雖然一度成為農民運動的社會理想,如《太平經》“尊卑大小如一”的政治平等原則,但“后不見來者”,既無思想家探幽發微,又無政治家轉接于政治實踐,就如黑夜流星,倏忽即逝。
張揚個性
莊子的政治哲學不僅在自由平等方面與儒家絕對服從尊卑有別相對立,在張揚個性上也與之大相徑庭。儒家要求個體服從家族和社會整體需要,這固然有益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但片面要求個體服從整體,勢必壓抑個體的發展,扼殺個人的創造力,給社會帶來更多負面影響。有鑒于此,莊子則反其道而行之,高唱“任其性命之情”,(注:《莊子·駢姆》。)率性任情,充分發揮主體性自然天放的個性和才能。莊子肯定個體的價值,堅決反對壓抑扭曲人的個性,要求從儒墨仁義禮法桎梏下解放出來。莊子的個性解放對抹煞個性、漠視個人幸福的集體主義文化無疑是一種挑戰。梁漱溟說:“中國文化之偏失,就在個人永不被發現這一點上。”《共產黨宣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意在肯定個體價值先于群體。浩瀚大海,百川匯聚。共性須寓于充分發展的個性之中。沒有個性,何來共性?密爾稱“個性的自由發展仍是人類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注:[英]約翰·密爾:《論自由》,外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頁。)明乎此,就可以看出重視個性,肯定個體價值,“使其各種能力得到最高度、最和諧的發展”,在今天仍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西方的個性解放思想之所以在“五四”時代傳入中國立即為知識界接受,就在中國有此種原生理論。后來個性解放的中斷,實是民族的大不幸。
那么莊子所提倡的率性任情是不是隨心所欲、恣意妄為呢?不是。莊子的個性發展是在順應自然之道的前提下的,一如自由是在順應規律的前提下一樣。“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注:《莊子·在宥》。)無為就是順應自然,不妄為。個性發展要與自然和社會發展總規律相契合,做到順道與任性的結合。按照密爾的說法,就是“只要不損害他人,就應當給予各式各樣的性格以自由發展的機會。”
和諧精神
中國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個人與自身的和諧。和諧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和諧”。所謂和諧主要指兩方面,一是和諧精神或境界;一是和諧思維。儒學“和為貴”一直是支配中國人生活的行為準則。莊子提出“愛人利物之謂仁”,把仁學擴大到自然,偏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天道》篇提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它既講了“天合”,也講了“人和”。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哲學奉行“天人合一”的和諧思維模式。“天人合一”即主體與客體的一致、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順物自然而無容私”,《易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都是要求人的行為自覺與自然和諧一致。和諧哲學既是治世妙道,也是處世箴言。中國雖幾度分裂,但最終仍能長久地統一發展,與這種和諧精神與思維自是密不可分,在現代化過程中定能起到穩定發展的作用。但必須指出和諧哲學也有它的缺陷,正如成中英指出的,中國哲學往往是知合而不知分。過分的合一,勢必走向“尚同”,走向同一主義,與西方哲學知分而不知合,同是哲學和科學發展的障礙。當然,這只是就西方總的情況而言。其實馬克思也有“天人合一”觀念。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2頁。 )中國的“天人合一”與馬克思的“天人合一”融合可鑄就一種“新天人合一觀”。
不為物役
莊子生活在“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的時代。在他看來,這都是“喪己于物,失性于俗”,人已異化,成了物的奴隸,所以他反復告誡人們“不以物易性”,“不以物挫志”,保持主體人格的獨立尊嚴。不幸的是,莊子揭示的現象今天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出現了拜金主義,物欲橫流,見利忘義、乃至欺詐犯罪等現象。這當然引起社會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與警惕。莊子看到物質文明在進步,另一方面道德又在退步。這與盧梭看法一致。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對19世紀文明重物欲之“通弊”也有深刻的揭露與反省,文章雖長,頗能警世,故不惜冗贅,摘錄于下:
遞夫十九世紀后葉,而其弊益昭,諸凡事物,無不質化,靈明
日以虧蝕,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觀之物質,世界是趣,而主觀之
內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內,取其質,遺其神,
林林眾生,物欲來蔽,社會憔悴,進步以停,于是一切詐偽罪惡,
蔑不乘之以萌,使性靈之光,愈益就于黑暗矣。
魯迅90多年前的話,至今仍警鐘長鳴。一個社會如果過度崇拜物欲,則必導致道德崩毀,社會停滯;一切個人如果毫不節制地追求名利權勢,勢必成為物的奴隸,失去人性光輝,最后甚至連生命都要賠了進去。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人們可要深思啊!
生態智慧
在和諧精神一節中,講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這里強調人與自然,藉以突出莊子的生態智慧或環境意識。生態智慧在孔孟那里是沒有的。后來《易傳》、《中庸》講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受莊子的啟迪。
人與社會和諧,固然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樣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二者缺一不可。道理很簡單,因為自然(地球、生態圈)是人類的棲身之所、精神家園,如果自然被破壞了,人類怎能生存?
莊子的生態智慧源于他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認為“天與人一”,人與自然是統一的。并進一步提出“天與人不相勝”的命題,即人與自然不對立。因而對待自然的態度是“與物為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自然是人類的朋友,應該平等對待。莊子還視自然為人生快樂之源:“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因為道家“采取諸般途徑來探索自然。嘗悟之,靜觀之,合而為一之,質言之,道家的自然觀是生之流變觀”。(注: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東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350頁。 )也就是宗白華說的“嘗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注: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頁。)
莊子時代的科技雖不及現代發達,但仍能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他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怵目驚心的慘景:“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注:《莊子·在宥》。)人類的行為打亂了自然界的秩序,背離了萬物的本性,自然狀態不能保存,使得禽奔獸竄,悲鳥夜鳴,草木不得生長,昆蟲無處棲身,萬物失去生存的環境。長此以往,必將危及人類的生存。所以莊子告誡世人:“圣人處物而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人類無情地破壞自然,自然會反轉來報復人類,使人類受到應有的懲罚。“傷物者,物亦傷之”,這莊子未說的話,倒由后人用行動補寫上了。順帶說一句,莊子曾提出“夫物不勝天久矣”的論斷,這在以天地主人自居的征服者來說,似乎人類在自然面前矮了半截,而津津樂道于“人定勝天”、“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的豪言壯語。殊不知人類只能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地有限度地利用、改造自然,人類最終是不能戰勝自然的。培根說過:“為了控制自然必須服從自然”。莊子理想的自然是“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即環境沒遭破壞、物種不被滅絕、生態平衡的生物圈。美國當代科學人文主義物理學家卡普拉說:“在諸偉大傳統中,據我看來,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注:轉自呂錫琛《道家與民族性格》,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頁。)這里的道家就是莊子。另據吳曉玲回憶劉文典先生在西南聯大講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 莫得其倫, 是謂天均”的“天均”一詞時, 用了NaturalBalance,就是現在常講的“生態平衡”。 莊子真可謂人類生態智慧的鼻祖。
返樸歸真
盧梭認為道德的敗壞是由于科學藝術的發展,老莊也認為歷史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同樣也帶來了道德的墮落。于是老子要求“反素抱樸”、“復歸于樸”。莊子則呼喚“使天下無失其樸”,“葆真”。“樸”是未經雕琢的樹木,代表人類純樸自然的本性。“真”是“精誠之至”,乃人類最可貴的品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所以,莊子號召人們“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反對用人為的世俗規范制約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強烈的反道德傾向。當然,道家以“任其性”否定普遍規范對人性的制約,有其片面性,因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一定規范,但它將“貴真”與尊重個性聯系起來,顯然又有助人性的多樣化發展,對于人性的異化,無疑也有某種抑制作用。
老莊“返樸歸真”的理想,意在矯正澆薄浮華、巧詐虛偽的頹風,呼吁保持人自然純樸的本真天性,提倡人與人要以誠相待,真誠無欺,在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的巧仿社會,無疑可起到矯世厲俗的作用。
返樸歸真不僅是最高道德理想,也是最高審美理想。莊子視自然樸素、自然天成為最高的美:“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既雕既琢,復歸于樸”。還認為美的基本要素是真,沒有真就沒有美。樸素自然成了中國人的最高審美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它已滲透進中國人的靈魂。陶潛、李白等不用說,就連小說戲劇的藝術形象潛意識里也流淌著老莊的血液,杜麗娘的“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賈寶玉批評稻香村的“人力造作”,而極力推崇瀟湘館的真樸自然,“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就是典型實例。
寬容精神
《尚書》最早提出了“有容,德乃大”的命題,首倡寬容精神。繼而《論語》有“寬則得眾”、“尊賢而容眾”之說。不過它們僅著眼于道德,其目的仍在“外王”之用。而《莊子》則擴展了它的內涵與外延。其《天下》篇的“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雖為贊譽關尹老聃而發,實則具有形而上的普適價值。這與莊子的整個思想是一致的。莊子“兼懷萬物”,具有廣博包容的襟懷。僅就各家學說來說,他認為萬物平等,百家思想也是平等的。進而說“百家眾技,皆有所長,時有所用”,所以對各家學說是非應采取“兩行”(郭象注:“莫之偏任”)的公平態度,任其自由發展。此“兩行”說切中孔孟儒家獨斷論和文化專制主義要害,對中國后來容納并汲取異質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李澤厚認為孔子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表現儒學的寬容精神”是不確的。那是他的孔子,不是儒家的孔子,否則無法解釋孟子辟楊墨、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及韓愈、宋明理學家排佛老這一儒學傳統。而莊子“寬容于物”的精神,倒是實實在在地“承認、允許價值多元的世界存在,不干預個體選擇的自由和權利”,千百年來造就了中國于人、于世、于學“有容乃大”的優良文化傳統。
批判精神
莊子既是一位清醒的社會觀察者,也是現實的無情批判者。他對現實的揭露和批判是先秦任何思想家都無法望其項背的,也許孟子差可比肩。莊子對古代黑暗現實批判的那些憤激之言,至今讀來仍令人激動不已。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說:“道家不但反對儒家,也同樣反對封建制度。”(注:[英]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頁。)的確,一部《莊子》幾乎橫掃了專制制度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批判常與人們的生存和人民的苦難聯系在一起,這就使莊子的批判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礎。他不是只從個人、某個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整個人類的立場去進行批判,因而具有普遍價值。
莊子的批判除前面提到的反對封建制度的核心——等級制度,統治者以自己的意志制訂法度強制人民就范,并用儒墨意識形態“以仁義易其性”使人性異化外,還借徐無鬼的口批判武侯說:“天地之養一也,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口鼻,夫神者不自許也。”意思是說,天地養育萬物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人間沒有貴賤之分。你現在身為一國之君,卻讓老百姓辛苦勞碌來供你享樂。這尖銳地指出了封建統治者利用特權剝削人民成為自己享樂的經濟根源這一事實。同時,徐無鬼還指責武侯發動戰爭“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統治者的愛民實是“害民之始”。
另外,揭露了儒墨仁義是維護封建統治利益鎮壓人民的工具。其《在宥》篇寫道: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
始離qí@②攘臂乎桎梏之間。噫,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
矣!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接@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
“仁義”是加固套在人民身上的腳鐐手銬的插銷,儒墨是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幫兇。另外,值得強調的是對傳統價值觀念重新評價的精神。《@④篋》說:“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不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非其所已善”就是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與西方現代派反傳統精神一致。沒有對傳統價值的批判揚棄,人類就不能前進。批判精神不僅適用于社會,對于科學也同樣適用。因為科學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只有批判才能創新。莊子那充滿激情與智慧的批判精神,一直是鼓舞封建社會無數知識分子向黑暗社會開戰的精神武器。蕭@⑤父說:“中國歷史上的異端思想和批判意識的承担者,有不少是具有道家風骨的隱逸人物。”(注:肖@⑤父:《道家、隱者、思想異端》,轉自呂錫琛《道家與民族性格》,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9頁。)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說:“君立而虐興, 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批判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魯迅雖說他曾中莊周之毒,但他那犀利的批判精神,未嘗不是受惠于莊子。沒有批判精神,也就沒有了魯迅。正因為資本主義接受了馬克思的批判,它生存發展了;而社會主義的蘇聯拒絕批判,注定了它的滅亡。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同意魯迅的說法:中國文化的根柢在道家。讀老莊,信然。讀馬克思,讀西方哲學,亦然。作為強勢文化的西方文化的價值基礎是自由平等(即嚴復所說:“自由為體,民主為用”,點明了“自由在近現代人類社會中終極性的價值地位”),這在老莊中多少可以找到,在孔孟那里卻難覓蹤影。中國要建立現代文明,就不能離開以道家為根柢的傳統文化因子(當然,也要汲取儒家文化因子)。我們要用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文化)的思想方法來審視、闡釋道家思想。例如,馬克思說的“真正的自由平等,即共產主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6頁。)再如,“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6頁。)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頁。 )即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統一的和諧思想;還有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和批判精神等等。附帶說一句,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文化中立定腳跟,就必須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首先是與道家結親才成。
總之,莊子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最有活力的基因,具有前瞻性和潛在的理論生長點。我深信在現代生活基礎上,自由、平等、民主、人權乃至市場經濟原理等觀念(例如老莊的“無為”曾作為西方市場經濟原理基礎)都可在《莊子》中孕育,為中國提供積極的智慧,也許這就是莊子思想的現代價值。
收稿日期:2000—01—10
思想戰線昆明1~5B5中國哲學陳紅映20002000莊子哲學中有許多與現代文明觀念相吻合的思想資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由精神、平等意識、張揚個性、和諧精神、不為物役、生態智慧、返樸歸真、寬容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借鑒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莊子思想/現代價值/自由/平等/個性 the Ideas of Zhuangzi/modem value/freedom/equality/individualityThe Modern Value of the Ideas of Zhuangzi CHEN Hong-Y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chool ofthe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The philosophy of Zhuangzi contains valuable ideologicalresources fit for modrn civilization, which merit theattention of the present-day people in their striving formodernization.They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spir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the advocacy of individuality,the stress on harmony,free-dom from the control of materialwealth,ecological wisdom,the return to nature, generosity, andcriticism.陳紅映,云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云南 昆明,650091 陳紅映(1930—),男,湖北荊州人,云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作者:思想戰線昆明1~5B5中國哲學陳紅映20002000莊子哲學中有許多與現代文明觀念相吻合的思想資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由精神、平等意識、張揚個性、和諧精神、不為物役、生態智慧、返樸歸真、寬容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借鑒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莊子思想/現代價值/自由/平等/個性 the Ideas of Zhuangzi/modem value/freedom/equality/individuality
網載 2013-09-10 21: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