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來許多歷史題材電視劇尤其是清宮戲都存在一些不負責任的戲說與改編,因而觀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33集電視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這樣一部帶有一定悲劇色彩的紀實風格很強的凝重的歷史正劇,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該劇以1884年中法戰爭——臺灣保衛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 、
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了臺灣歷史上一段風云變幻的歲月,熱情歌頌了兩岸人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英勇抗敵、保衛家園的崇高精神。劇中濃彩重抹地精心塑造了劉銘傳這位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風云人物。面對法國人的驕橫、日本人的陰謀、朝廷的不信任,以及左宗棠的阻礙、李鴻章的猶豫、劉璈的掣肘、孫開華的不服、劉浤的搗亂,還有身邊人的不理解,他置生死于度外,始終心系國家安危,滿懷臺灣情結,堅苦卓絕奮戰。該劇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位臺灣首任巡撫臨危不懼的氣概、有容乃大的胸懷、國家一統的民族精神,讓人肅然而生敬意。臺灣同胞稱其為“臺灣近代化之父”。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先生稱贊他:“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執著于國家安危的有熱血的愛國者。法國人飛揚跋扈,臺灣危在旦夕,國家統一受到挑戰,劉銘傳受命抗法。當時他完全可以去天津担任北洋水師的創始人,不僅離家近、安全,而且建功立業是只須努力就能辦到的。但是劉銘傳卻選擇了到既遠又危險,功名又無法預測的臺灣任職,而且期間不僅他本人多遭暗算,就連家人也付出了很大的犧牲。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大義凜然的有謀略的軍事家。面對法國侵略者咄咄逼人的進攻,面對法國遠東司令孤拔將軍率領的十一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劉銘傳沉著應戰,神奇用兵,率領包括臺灣民軍在內的廣大軍民奮勇抗擊,取得了基隆、滬尾兩次戰役的大勝,使法國侵略者一籌莫展,使歐洲號稱“法蘭西戰神”的孤拔也病死海上,取得了抗法保臺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熱愛寶島的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早在抗法戰爭中就考慮到了臺灣的開發建設,出任首任巡撫后,他大刀闊斧,勵精圖治,在臺灣發展工商業、開發后山、發展近代教育等。他讓臺灣最早有了自來水、煤氣燈,設立洋學堂,安裝海底電纜,這都開了中國之先河。他很早就預見到日本會插手臺灣事務,而正是為了避免這個局面的發生,他才修建炮臺、鋪設鐵路、建設臺灣省。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果斷而充滿智慧的領導者。他的智慧,表現在不按常規出牌;不論是戰爭還是建設,遇到問題往往是出奇制勝;他的智慧,還體現在他能審時度勢,具有清醒的超前意識,對于時局的把握上,什么時候時局發展到什么地步,基本在他的意料之中,事實也被多次印證;他的聰明,有時還應該帶有狡猾和惡作劇性質,用以懲治敵人和教育那些惡人。
在劇中,劉銘傳是一位善良而富有正義的仁義之士。他對于以前自己平捻軍時犯下的罪行時時歉疚,收養并精心呵護捻軍首領的女兒以贖罪;他不放棄任何彌補和消除湘、淮兩軍矛盾的努力,甚至用不表彰自己部下的功勞而盡量為湘軍將士請功的辦法來化解隔閡;他能夠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忍辱負重,在自己撫養劉淑婷的事情等諸多事情不被別人理解時,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還能做出巨大的犧牲……
在劇中,劉銘傳又是一個有缺點有弱點的時代英雄。他有時野心大、好大喜功、愛說大話。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和理想——獨居一隅、在政治上大展宏圖,他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情感和人性中某些善良的東西。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和理想,他有時也甚至不擇手段地做出一些常人看來不可理解的事情。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和理想,他又不得不說大話。但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說了大話就去做,勇于為此做出巨大犧牲,而正是這點他往往不被人理解。
我感覺,有兩個字可以概括劇中的劉銘傳及其所作所為,一個是“真”,一個是“難”。劉銘傳能夠真實地表達自我,他那種對臺灣的愛、對小人的恨、對家人的情、對愛人的疼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劉銘傳為完成事業每走一步都很艱難,步步是“坎”。尤其是結尾,清政府將劉銘傳千辛萬苦建設好的臺灣省拱手讓給日本人,劉銘傳吐血身亡的時候,不能不令人義憤填膺、潸然淚下。
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個性,再加上臺灣演員劉德凱非常精彩到位的表演,才在我們的影視畫廊中刻畫了劉銘傳這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著傳奇色彩的典型人物形象,讓人感動,讓人感憤,讓人難忘。一個真實的人物走上熒屏述說一段真實的歷史,揭示出臺灣與祖國不可割舍的臍帶關系,這不僅是對民族英雄劉銘傳的紀念,也是對數典忘祖的臺獨分子的撻伐。
當然,電視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還有一些不足甚至明顯敗筆。
敗筆之一:多此一“女”。 以《神醫喜來樂》中賽西施一角走紅的沈傲君在劇中出演劉銘傳的養女劉淑婷。而縱觀全劇,盡管大量的內心戲讓沈傲君演繹得非常到位,但這個虛構的人物卻完全是多余的角色。圍繞她展開的“朝廷追究劉銘傳私藏叛逆之女”、“劉盛沽痛苦失戀”、“拼死擅自行動,打亂作戰計劃”、“劉銘傳為以前自己平捻軍時犯下的罪行時時歉疚”等等情節,都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是弄巧成拙的。
敗筆之二:僅此一“船”。在劇中,不論是法軍統帥孤拔的旗艦,還是日本人偷送劉銘傳到臺灣的商船,不論是欽差大臣邵友濂來臺灣乘的船,還是送劉銘傳到大陸乘的船,所用道具都是那么一艘小魚船,不過是稍稍改裝了一下。真要是造不了好的道具,還不如到海軍船塢去租1艘退役的護衛艦,總比租打魚船好嘛!而用模型和三維電腦特技展現一些鏡頭也像動畫片一樣。
敗筆之三:炮擊一“點”。劉銘傳率臺灣軍民英勇抗法,劇中有不少兩軍交火的場面。可激烈的戰斗中卻常常看不到作戰對象,比如劉熬不顧勸阻,貿然帶兵創入法軍的包圍圈,只見炮火連連,不見一個法軍。而且作戰場面也太小,像是在演舞臺劇。不管是我方士兵還是發軍士兵,從來不用躲子彈。尤其是法國軍艦炮轟臺灣基隆與炮轟福建馬尾,竟使用的是一個鏡頭!
敗筆之四:跨海如“飛”。在開始法軍艦隊封鎖臺灣海峽的情況下,高山族女孩馬來詩媛獨自一人往返,為劉銘傳送信給福建馬尾的官員,竟是那樣輕而易舉;一只腿殘疾的劉宏頻頻往返于臺灣和大陸之間,代父親為左宗棠送禮、告劉銘傳的“黑狀”,竟然那樣如履平地。難道他們是從天上飛過去的嗎?真是太神奇了。
敗筆之五:語言現代。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竟然出現了不少人們早已聽膩了的瓊瑤言情劇式的膩膩崴崴的語言,如“這是我的錯”,“不,這不是你的錯,是我的錯”,“你聽我解釋”,“不聽,不聽,我不要聽”……還有什么“海軍陸戰隊”,什么“老曹”這樣的現代化口語,從梳辮子的人口中出來總覺得別扭。
敗筆之六:常識錯誤。如劇中居然出現法軍切斷臺灣與朝廷的聯系,挖斷了“海底電纜”,由此電報不通。且不說清朝那時候是否有遠距離電話線,而電報是無線電傳輸的,根本不靠什么線傳信號;在劉銘傳的岸防工事中,還用康熙年間的紅衣大炮來打軍艦,這種炮早已淘汰了;劇中的大炮還從前面裝炮彈(圓的),實際上當時的炮彈已經是在后邊上膛了……
給我總的感覺是,該劇故事生動感人,演員表演到位,但編劇不夠嚴謹,拍攝太過粗糙。這樣一部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作品不能拍成“精品”,著實令人遺憾。盡管如此,這部劇仍不失為是一部感染力很強的作品,是最近看過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優秀的一部。
網載 2011-02-22 01:49:3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