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 管仲之后,齊國的名相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晏嬰,又稱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后,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并起,風云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贊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吊莊公 大智且大勇


  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采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后,齊莊公繼位。這齊莊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莊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莊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莊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莊公即位后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陜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并乘機攻打晉國。其后不久,又視晏嬰的勸阻于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于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余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莊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晏嬰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吊唁莊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担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么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于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么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欲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担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尸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后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人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崔杼殺死齊莊公后;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于并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治東阿 匡正扶君德


  齊景公即位之初,對晏嬰并未重用,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于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并要罷他的官。晏嬰謝罪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后臣保證讓您聽到贊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后,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重重賞賜他。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


  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筑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罚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貴官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后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夸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罚臣;后三年大王應懲罚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


  齊景公聽完晏嬰這一番話;才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于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有一次,齊景公召來晏嬰請教如何興國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光復先君(指齊桓公)的偉業,重振雄風,晏嬰沉吟片刻,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后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這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而重享樂,好高騖遠,華而不實。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君臣二人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品種齊全,但卻很少有人問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卻見不少人都在買假腳。景公吃驚地問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說:“當今國君襤旆酷刑,動輒處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如何生產和生活呢?”景公聽罷,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宮的路上,晏嬰見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看到的那一幕對景公刺激不小。于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欲望而多征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百姓…”還未等晏嬰講完,景公打斷了晏嬰的話,說道:“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嬰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游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送給景公。那金壺的里邊還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合,贊嘆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名言,為什么還亡國了呢?”晏子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于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里,不能經常看見,并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景公若有所悟;頻頻點頭。并對隨從的大臣們說:“大家要記住金壺里的格言。”


清君側 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確有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業的雄心,但時間一長,這位好高騖遠、華而不實的國君就熬不住了,早把紀國那金壺里的格言忘到九宵云外去子。他還是想通過豢養一批勇士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武功。


  當時,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杰”。這三個人個個勇猛異常,力能搏虎,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恃寵自傲,為所欲為。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曾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欒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勢方的提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執迷不悟,沒有理睬。晏嬰為此憂心如焚。


  一天;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劍立于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災星。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嘗嘗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一會兒的功夫,晏嬰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只見盤子里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嘰個沒太熟,只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一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夸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里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應該他吃。”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景公同意,于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捷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沖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捷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只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涌的河中,舍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景公說:“當時黃河波濤洶涌,要不是將軍斬黿除怪,我的命早就沒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桃。”晏嬰忙把剩下的一個桃子送給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開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舍生人死,斬其名將,俘虜徐兵5000余人,嚇得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就連鄰近的郯國和莒國也望風歸附。如此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嬰忙說;“田將軍的功勞當然高出公孫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經沒有了,只好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再請您嘗了。先喝酒吧。”,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打虎、殺黿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戰,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兩位國君面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說罷,竟揮劍自刎了。公孫捷大驚,也拔出劍來,說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將軍功大倒吃不到。我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說罷也自殺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氣了,大喊道:“我們三人結為兄弟,誓同生死,親如骨肉,如今他倆已死,我還茍活,于心何安?”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魯昭公目睹此景,無限惋惜。斗天才站起身來,說道:“我聽說這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齊景公長嘆了一聲,沉默不語;這時,晏嬰不慌不忙地說:“他們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智勇雙全、足當將相之任的,我國就有數十人,這等武夫莽漢,那就更多了。少幾個這樣的人也沒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請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已為景公物色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將,這就是春秋時威震諸侯的名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他后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展辯才 出使不受辱


  有一次,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要來,便對大臣們說:“晏子是齊國能言善辯的大臣,名氣很大,但卻是個矮子,我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讓他領教一下我們楚國的厲害。”于是,楚靈王命人連夜在城門旁開了一個5尺來高的小門,吩咐守城士兵待齊國使臣到來時把大門關上,讓他由小門進城。


  第二天清晨,晏嬰一行來到城門下,見城門緊閉;便把車停了下來,派人去叫門。一個守城士兵說:“聽說齊使身材矮小,可從城邊的小門入城,故而未開大門。”晏嬰淡淡一笑,用手指著那個小門大聲說道:“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門進去。如今我出使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吧?楚使禮賓官見勢不妙,只好改道,讓晏嬰從大門人城。


  晏嬰人宮拜見楚靈王。楚靈王瞥了晏嬰:―眼,傲慢地說:“怎么,齊國難道沒有人了么,怎么派你做使者?”晏嬰,答道:“齊國的臨淄居民眾多,人們張開袖子便成了陰天,大家抹把汗一揮,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們肩挨肩腳碰腳走路,怎么能說沒有人呢?”楚靈王聽罷,又問道:“既然如此,齊景王為什么要派你這樣的人昵?”晏嬰回答說:“齊命使,各有所主。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嬰不肖,故而出使楚國。”楚靈王聽罷,非常尷尬,本欲發作,又自知禮虧,只好以禮善待晏嬰。


  第二年冬天,晏嬰再次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晏嬰這個矮子又要來,又想起了上一年被晏嬰數落得難堪的情景,于是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要設法羞辱他一番,以解郁氣。


  晏嬰人楚,楚靈王命人擺上酒宴,親自招待晏子。酒至半酣,忽見兩名兵士押著一個被捆綁著的男子從殿下經過。楚靈王裝作生氣的樣子斥責道:“你們這是干什么?難道沒有看見我這里有貴賓嗎?”然后又裝作漫不經心地說:”他是哪兒的人,犯了什么罪?”兩名兵士慌忙答道:“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他是齊國人?”楚靈王故意把“齊國”二字說得很響,然后用眼睛斜睨著晏嬰,裝出一臉困惑的神態,問道:“你們齊國人都善于偷盜嗎?”


  晏嬰早已識破楚靈王的這個把戲,知道這是楚靈王要借機侮辱齊國。于是,他離席向楚靈王深施一禮,答道:“大王,我聽說桔子樹生長在淮南,它就結出桔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結出枳子。它們的葉子雖然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這主要是淮南淮北兩地的水土不同啊!如今,齊國百姓在齊國不偷不盜,而一來到楚國都做起盜賊來,該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于偷盜吧?”


  楚靈王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默然良久后,訕訕地說:“和圣人是不能開玩笑的,寡人這是在自討沒趣啊…”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么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于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復,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后,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并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


  吳王本來想利用這個辦法難為一下這位能言善辯的齊使,結果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他仍不死心,還想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么辦?”晏嬰不加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后自己;先施惠,后責罚;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威力搞掉別國國君,不以勢眾兼并他國,這是保持國威的正當辦法。否則;就很危險了。”


  自命不凡的吳王聽完晏嬰的慷慨陳詞,再也想不出什么難題為難晏嬰了。


  還有一次,晏嬰出使晉國。晉國大夫叔向見晏嬰寒酸的裝束頗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問道:“請問先生,節儉與吝嗇有什么區別?”晏嬰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動怒,認真地答道:“節儉是君子的品德,吝嗇是小人的惡德。衡量財物的多寡,有計劃的加以使用,富貴時不過分地加以囤積,貧困時不向人借貸,不放縱私欲、奢侈浪費,時刻念及百姓之疾苦,這就是節儉。如果積財自享而不想到賑濟百姓,即使一擲千金,也是吝嗇。”叔向聽了肅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視晏嬰了。


  作為一個杰出的外交家,晏嬰善于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原則,面對大國的淫威,不卑不亢,出使不受辱,不僅在諸侯各國之間贏得了崇高的聲譽,也保持和捍衛了齊國的完整和尊嚴。


憂國政 事君獻身心


  晏嬰以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卓越的辯才,使自己在諸侯各國之間贏得的崇高的聲譽,同時也提高了齊國的威望。但是;使晏嬰經常為之憂心忡忡的,不是齊景公的霸業,而是姜齊政權本身存亡的問題。


  齊國是個貴族專政的國家,大貴族之間不斷地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傾軋,制造內亂。先是高、國二氏專權,繼而又是崔、慶二氏。后來,慶氏又乘崔氏家族內亂而滅了崔氏,獨自當國。接著欒、高二氏又聯合諸貴族滅掉慶氏而專權。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欒、高二氏又被新興的陳氏(即田氏)聯合鮑氏給除滅了。此后由于陳氏善于籠絡人心而逐漸形成其一氏獨大的局面,并且大有取代姜齊之勢。晏嬰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并深為姜齊政權而憂慮。


  一天,晏嬰陪同齊景公坐在路寢(是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的宮室)里。景公不無感慨地說道:“這宮室多美啊!將來誰會據有這里呢?”晏嬰直言不諱地說:“將來據有這宮室的,恐怕是陳氏吧。陳氏雖無大德,然對百姓卻多有施舍。豆、區、釜、鐘這幾種量器的容積不同,向百姓征稅時就用小的,向百姓施舍時則用大的。您征稅多,而陳氏征稅少,百姓自然心歸于他了。長此以往,他的封地就將變成國家了。”景公深以為懼,急忙問道:“這該如何是好?”晏嬰說:“只有禮可以阻止這種情況。按照禮的規定,家族的施舍不允許擴大到國內,百姓不得遷移,農夫不得挪動,工商不得改行,士不失官,官不怠慢,大夫不允許占取公家的利益。只有大行禮義,國君發令,臣下才能恭敬。父慈子孝,兄愛弟敬,丈夫和藹,妻子溫順,婆媳和睦,姑嫂歡愉。……如此治國,何患天下不平、國家不強?”


  然而,在當時那種禮崩樂壞、公室衰微,政出私門,陪臣執國命的大變革時代,晏嬰想用禮來維護和挽救舊有的秩序、舊有的尊卑等級關系,實在是一種幻想。姜齊政權的衰敗和將被陳氏(田氏)所取代,已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了。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晏嬰死時,齊景公正在外地游玩,他聞知噩耗立刻疾馳回京,火速趕到晏嬰家中,伏在晏嬰的遺體上放聲大哭,聲相俱下地說:“您老人家生前日夜批評寡人,對寡人的過失一絲一毫也不放過,而寡人仍然淫佚不收斂,以致在百姓中積怨甚深。如今上天終于降災禍于齊國了,卻為什么不加在寡人身上,卻偏偏落在您老人家身上呢?齊國的江山社稷危險了!”左右群臣無不失聲痛哭。


  晏嬰死后多年,齊景公還不時地叨念說:“再沒有人能像晏嬰那樣經常批評我的過失了。”


  自從司馬遷將管仲和晏嬰的事跡合寫成《管晏列傳》之后,世人便多將管、晏二人并稱。宋人蘇轍認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禮義。晏子之為人勇于義、篤于禮,管子蓋有愧焉。”也有人認為,晏嬰直言敢諫,為民請命,誠然可敬可嘉,但卻很少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應該做的,不能使君行;他認為不該做的;也不能使君必止。與管仲相桓公,言必行,行必果相差甚深。然而,無庸置疑的是,晏嬰的敢于直諫,勇義篤禮,克己奉公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場合中剛柔相濟的風范,都為后人所景仰。在他的的政治生涯中,時時處處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


網載 2013-09-10 21:24:40

[新一篇] 晉文公 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舊一篇] 智伯 春秋來年晉國四卿之一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