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球化的幾點認識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發端于所謂原始積累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便談到這個問題。160年前的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者用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正是資本主義推行全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里,我們談談關于全球化的幾點認識:
  一、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全球化。全球化可視為生產社會化的一個新階段。但這并非僅僅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而且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占有制的矛盾,在全球范圍展開的過程。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劃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然而,無論如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所派生的矛盾,也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仍然是制約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因素,資本主義超級大國從未放棄征服全球的戰略。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并不像某些人描繪的那樣,將展示四海升平的浪漫圖景,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沖突的過程。因此,對于全球化的正負效應,要作全面的辯證分析。
  當我們的一些人士只顧大力渲染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時,西方一些學者卻在剖析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是資本及其屬性運動的結果。這提醒我們,有意無意地抹殺全球化進程中的客觀矛盾,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回避對全球化過程及其后果作價值判斷,就會看不清問題的實質,陷入盲目推崇的誤區。
  二、要全面認識全球化及其實質,就需要正確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有人為西方資產階級制造的泡沫經濟、泡沫政治、泡沫文化所迷惑,看不清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認為工人階級絕對貧困化的說法已不符合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現狀,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資產階級所獲得的利潤,主要已不是來源于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而是來源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英國和西歐已不存在革命形勢。這種觀點似是而非。恩格斯于150 年前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真實描寫了當時工人階級的悲慘狀況。20世紀下半葉,由于發達國家實行福利主義,妄圖顯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更為優越,歐美工人階級的狀況和150年前相比確有許多變化。然而,蘇聯、東歐劇變以后,資本主義的深刻矛盾反倒更加明顯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隨著近年來福利國家制度的衰落或福利政策的削減,一大部分工人的狀況又趨于惡化,英國工人失業人數又回升到300萬,170萬人沒有正式住宅;1994年約40%的全職就業工人的收入低于歐洲委員會規定的工資水平,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已由80年代初的1%升至21%。英國5%成年的個人收入占全國個人總收入的50%,擁有75%的社會財富。1995年,法國各大城市爆發了有數百萬工人參加的反政府削減社會福利計劃的示威、罷工斗爭,對西歐工人運動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這些現象都根源于資本主義的深刻矛盾。
  當代發達國家的壟斷資本集團,不但榨取本國工人階級的剩余勞動,而且通過全球化的國際經濟、政治關系,以各種手段盤剝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剩余勞動。因此,不能把發達國家的富有僅僅歸功于科學技術,這種富有本質上是長期吞噬本國和世界人民血汗的結果。與過去不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當代發達國家更多地以高科技和國際金融關系作為掠奪資源和超額國際經濟盤剝的手段。但北約轟炸科索沃的事實說明,西方大國并沒有放棄以武力作為推行其全球化戰略的手段。大量事實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的本性并沒有改變,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本質的分析不但沒有過時,全球化的進程還在繼續證實著馬克思當年揭示的資本的邏輯:資本通過將自身矛盾普遍化(全球化)的方式來克服自身的矛盾,以向國外轉嫁危機的辦法來擺脫危機。當代國際資本無論怎樣變換手法,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這個邏輯。
  按照馬克思揭示的這個邏輯,資本主義經濟是在矛盾中運動的,這些矛盾在其普遍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克服,但又在更大規模上不斷地再生產出來。不僅如此,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全球性),在資本自身的本性上遇到了限制。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的必然趨勢;當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自身就是生產社會化趨勢的最大障礙,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自身去消滅資本。這正是歷史賦予社會主義運動的神圣使命。所以,全球化的最終結局,不是資本主義最終擺脫危機,而是在危機中死亡,最終必將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被社會主義的全球化所取代。
  三、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還有其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等多種意義,因此各種價值觀的接觸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價值沖突的實質并不在文明或文化本身,而在根源于現實矛盾的利益上的沖突。所謂“文明的沖突”與所說的昔日的意識形態沖突并無實質性的區別。盡管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但矛盾的焦點并沒有變,那就是西方列強不擇手段、變本加厲地維護自己的國際特權地位,占據著歷史跑道的最佳位置。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資本的全球化導致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和數不勝數的區域性戰爭,當今西方列強依然如斯,即使它們通過投資在客觀上促進了其他地區的發展,但它們攫取的利潤卻遠遠超過了投資本身。看不到這一點,就會導致學術上的混亂,民族立場的喪失。
  考察全球化中的價值沖突不能局限于觀念領域。價值觀念上的沖突根源于國際格局中不同勢力間的客觀價值關系。全球化所標示的是一種客觀上不平等的主體間價值關系。全球化進程中第三世界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關系,是比過去更加不平等的價值關系。全球化在現象形態上表現為生產、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全球化,但從實質上看,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所主導的、維護其自身利益和價值觀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如果看不清這個實質,盲目追求與國際“接軌”、“趨同化”、“一體化”,就可能掉進西方發達國家挖掘的陷阱。發展中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本國資源和主權,爭取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斗爭,是艱巨的、曲折的,但也是不可阻擋的。
  盡管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了某些超越民族國家界限的事態,但不能說民族國家的時代已經或就要過去。在全球化浪潮中,在維護“全人類價值”,“維護人權”等虛偽口號下,發達國家的統治集團,為了本國壟斷資本的利益,大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是最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是最為貪婪地向發展中國家掠奪自然資源、實行超額盤剝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要求維護自己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保護自己的民族意識是理所當然的。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既是挑戰,又提供了發展的機遇。看不到馬克思所強調的“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在文化上采取狹隘民族主義和關門主義,拒絕接受資本主義的積極文明成果,就意味著坐失良機。但同時也不能喪失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戰略的應有警惕。西方資產階級打著“文化全球化”、“文化一體化”的旗號,不斷強化其意識形態戰略,倚仗其經濟、科技、軍事上的優勢,大規模地向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灌輸資本主義的價值觀。而我們的一些人士卻一再鼓吹“淡化意識形態”,究竟對誰有利,很令人深思。一個淪為文化殖民地的民族,是同樣沒有現代化可言的。
  
  
  
中流LL京5~7D1社會主義研究劉奔/馮凝君/周海平20002000 作者:中流LL京5~7D1社會主義研究劉奔/馮凝君/周海平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29:06

[新一篇] 關于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